03.06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倪翠坪


聖曆元年(西元 698年),流放了十四年之久的廢帝李顯被自己的母親,大周皇帝武則天給接回了洛陽。當時武則天已經七十四歲了,此時接回自己的兒子,難道是想還位於李唐江山麼?一時間,洛陽城內流言蜚語四起。同年的九月,消息被證實,李顯被武則天重新立為了皇太子。此消息一經傳出,不少忠於李唐皇室的大臣都在心中暗喜,看來李唐復國十拿九穩了呀。

然而在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看來,這事八字還沒一撇,離成功還差的很遠。只要房產證上不寫上李顯的名字,這事始終是不靠譜的!



張柬之和崔玄暐等人的擔心是杞人憂天?從歷史教訓和當時的實際政治情況來看,其實還真不是的。

首先是李顯,他的皇位為什麼被廢,他自己心裡最清楚不過了。這次被複立太子,其實是二進宮。既然自己坐在皇位上都能被廢掉,區區一個太子之位算個毛啊!廢與不廢還不是自己老媽一句話。所以回到洛陽之後的李顯非常小心謹慎,尤其是在重立為太子之後很注意搞好跟武姓家人的關係。

出於這一動機,李顯把自己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又把另一個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通過用出嫁女兒結親的辦法,李顯跟武家人的關係維持的還不錯。但也只是還不錯而已,李顯自己本身沒有一丁點權力。能不能當皇帝,其實還要能武則天和實權派大臣的顏色。



接著是李唐皇室當時的處境,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人丁凋零,完全不具備威脅。

早在武則天稱帝之前,李氏皇族就已經非常虛弱了。在唐高祖時代,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殺了,同時李二還把李建成、李元吉十個兒子也都殺了。這意味著李氏皇族的兩個重要的支系被連根拔了。

建成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子梁那王承業、漁陽王承彎、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皆坐誅,仍絕屈籍。——《新唐書》

到了唐太宗時代,太子承乾謀反,又被李世民廢掉。漢王李元昌參與太子謀反,也被李世民滅了。之後齊王李祐造反,魏王李泰參與奪儲失敗,也分別被李世民滅掉和邊緣化處理。這一下,四個王又沒了。

到了唐高宗時代,長孫無忌又把吳王恪、荊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惜也給一併剪滅了。這種結果,就導致本來就先天不足的李氏皇族更加的實力虛弱了。這一下,又有四個王被搞死了。

詔廢太子承乾為麻人;漢王玩昌死.,群臣固爭,乃賜自盡於家;齊州都督齊王祐,性輕器,祐至京師,賜死於內侍者;魏王素,並削爵士,降為東菜那王。——《新唐書》

而接下來,在武則天當太后的時候,又接連剪滅李唐皇族成員。這一通組合拳下來。李唐皇族有點影響的諸王,全部被清洗出局了。當時還能喘氣的,還有影響力的李氏皇族,其實就只剩武則天的兩個兒子,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而這兩個兒子又都是典型的軟蛋,縱然武則天有意傳位,誰能保證他倆又能坐得穩皇位呢?


最後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也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暗流湧動。

武則天把李顯廢而復立,其實就是在像天下人表明一個態度,天下已是我武家的了,能不能回李家,要看我的意思!但是,武家的人沒一個爭氣的。大臣也傾向於讓李顯登基。所以武則天她希望還是讓自己兒子當皇位繼承人,但是要與自己的侄子們和平共處。

她的這種心理想法,看似沒什麼,其實很難辦到。李顯弱,所以他表面上跟武家的人相處的很好。但是如果李顯變強了呢?誰能保證他不會剷除武家的人?!因此從實際角度出發,李顯的皇位還是不穩,能否恢復李氏江山還是存在不可控的因素。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得出在神龍政變前,起碼有三點不可控的因素影響李顯上位:

第一:武則天的態度,陰晴不定;

第二:李顯和李氏皇族本身的實力不強;

第三:外部勢力實力太強,張氏兄弟、武氏家族都是不可控的因素。

特別是第三點,武則天實際上最信任的人是自己的小白臉,其次是武家的人。如果,我是說如果,武則天突然不行了,張氏兄弟利用武則天病重,神智不清晰的機會,突然發矯詔讓李顯自盡,李顯是該奉詔還是不奉詔?

這一點也不稀奇,李顯的女兒、女婿、兒子就曾經因為反對武則天寵幸張氏兄弟而謀反,結果全被武則天給殺了。李顯和張氏兄弟是有仇的!雖說張氏兄弟只是小白臉,看起來不算什麼很大的威脅。但是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造成威脅呢?

所以張柬之之所以要發動神龍政變,其實就是要把這種潛在的威脅全部剷除掉!舉一個比較粗俗的例子。這就相當於我老爸老媽開了一家公司,現在老媽是董事長。她很想把位置傳給我,但是公司裡面還有很強大的競爭者也想接這個位置。這種情況我應該怎麼辦?自然是想辦法攻關呀!老媽,老媽的孃家親戚,公司的老幹部,同都去要公關!只有讓老媽把任命書籤了,才能讓人安心。


畢竟只有把錢放到自己口袋裡,才敢說這是自己的錢。只要別人一天不遞過來,交到我的手上捏著,那都不是自己的。



所以從方面的角度來說,神龍政變是很有必要的。雖說神龍政變前,李顯是太子了,如果沒有意外,自然可以登上皇位了。問題是,萬一發生了意外呢?所以,李氏家族和忠於李氏家族的人都希望李顯趕緊登上皇位。不要再鬧什麼么蛾子了!結合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的政治鬥爭來看,出么蛾子的幾率是非常大的。

最後再說說政變之後發生的事。政變後,參與人員都受到了重賞。其中張柬之被封為了漢陽王、敬暉被封為了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這五人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但是神龍政變只是一場關於皇位繼承權的小政變,整個武氏家族在政變後還是活的有滋有味的。策劃政變的首領,張柬之就被武三思和韋后譖毀,慘被貶官。政變僅一年後就被流放出京,並氣死在了流放地;策劃政變的二把手敬暉,他也遭到了降職處理,被貶到海南崖州當司馬,後被武三思派人虐殺。

另外三人,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彥範、袁恕己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總之就是每一個人有好下場都沒有。

由此來看,儘管神龍政變了,儘管武則天退位了。但實際上,武家人在朝中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李顯對此不聞不問,縱容武三思和韋皇后迫害忠良,妥妥的昏君形象。後來他被自己老婆毒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Mer86


1

李顯已經是太子了,武則天這時候八十多了,生了幾場大病,眼看未來的日子就不多了,為什麼還要發動神龍政變,還政於唐朝呢?


很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等不及了,不是李顯等不及,依照他的性格他會很耐心的等下去,直到他媽龍御歸天,反正過了許多年擔驚受怕的日子,他已經習慣了。


但是大臣們等不及啊。

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眼看著則天大帝一天不如一天,她的兩個小鮮肉男寵則藉著他的勢力到處揚威逞兇,他們既怕這兩個不開眼的毛頭小子藉著武后的勢力危及到自己,又怕一旦武后去了自己的富貴也會隨著遠去。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皆然。


現在朝廷裡武家和李家走的很近,武則天用了一手李武合流的手段,讓李家人和武家人你總有無我中有你,一旦她去世,則天下李家做皇帝,武家當權臣,他們這些大臣們分到的蛋糕一定會很小。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


只有一個辦法,發動政變逼皇帝讓位恢復前朝正朔,這樣自己這些前朝舊臣就會變成從龍功臣,身份不同了,分到的蛋糕自然會更多,更大。


但是發動政變得有個理由,張易之兄弟的飛揚跋扈正好為群臣提供這個理由,清君側歷來是奪權的一個最好理由。


神龍元年,群臣以張易之兄弟謀反為名誅殺了他們,張易之兄弟被殺的地方也很有意思:


入禁中誅之。


跑到皇宮裡,誅殺了武則天最愛的兩個小鮮肉,這種行為是群臣對老去皇帝的宣戰,也表明武則天失去了對朝臣控制,四十天後武則天傳旨讓太子監國並且把皇位傳給了他。

這件事她早就想做,當她下決心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時就已經想好了,但是比她預想的早了幾個月。


她原想著自己死後皇位順利傳承,但是這時候有人等不及,那就早點歸還皇位吧,反正她此時已經病入膏肓,她知道死神帶走她的日子不遠了。


2


關於立自己兒子還是立自己侄子為皇位繼承人,狄仁傑曾經和武則天有過一段著名的對話,狄仁傑勸諫武則天說:


大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立你兒子為皇帝,他們是會世世代代祭奠你,不會對你戕害李家人奪了李家天下這件事兒追究,但是立侄子當繼承人就不一定了。


其實即使沒有狄仁傑這段話,大約武則天也會立自己的兒子的。


武則天和孃家人關係並不好。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家裡本是商人,因為資助李淵起兵,這筆天使投資很成功,獲利豐厚,他陰差陽錯成了大唐的開國功臣。


武士彠原配夫人相里氏,給他生了倆孩子,後來相里氏因病去世了:


始士彠娶相里氏,生子元慶、元爽


李淵對自己這位投資人很關心,牽線搭橋讓他娶了隋朝貴族楊達的女兒楊氏為妻,武士彠因為這樁婚姻和關隴貴族搭上了關係。

楊氏給他生了三女兒,老二就是武則天。


武士彠原配的孩子和後媽的關係並不好,武士彠剛死家裡就發生了爭產大戰,在這場大戰中原配楊氏沒有佔到絲毫便宜。


他們母女一氣之下回到了京城,寄居在舅舅家。


數年後武則天成了皇后,楊氏還沒有忘記當年之仇,向女婿李治進言把武元慶武元爽貶戍。


後來在武則天的幫助下更是害死了這兩個當年奪產成功的幸運兒。看來心狠手辣這件事武則天還是有遺傳的。


武元慶武元爽死後他們更是剝奪了其後代姓武的權力,把武則天大姐的兒子賀蘭敏之過繼給武家叫武敏之,繼承武士彠的爵位。


這位賀蘭敏之真的很爭氣,除了正經事,啥損陰喪德的齷齪事情都幹,爛泥扶不上牆,後來因為賀蘭敏之太荒唐,武則天沒辦法只能賜死了他。


當上皇帝后,武則天深感自己一個人孤掌難鳴,這時候她想起自己死去的倆同父異母的哥哥還有後代可以幫自己一把,於是她下令恢復了武氏族人的姓氏,並且開始重用他們。


嚴格說武則天和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有著殺父之仇,自己活著這些侄子們極盡巴結之能事,如果立了自己侄子武承嗣,自己百年之後,會不會被翻舊賬,這都是未知之數。


而立自己的兒子其實就安全的多了。


不過她也替武家安排了一條後路,那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女兒和武家人互相嫁娶,裙帶關係導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好到都睡到一個被窩裡了,好意思互相砍殺嗎?


所以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中宗李顯的幾個女兒嫁到武家,甚至武三思和中宗的皇后還不清不楚的,在這種用婚姻架構起來的畸形關係網中,有一個人成了漏網之魚,這就是武則天的另外一個兒子李旦。

李旦和他的兒子們既沒有娶武家的姑娘,李旦家也沒有姑娘嫁入武家。


武則天算計的挺好,所以神龍政變中她很痛快的交出了皇帝位,並且下遺詔,自己死後用皇后的禮儀下葬,大約她覺得自己把李家和武家身後事安排的明明白白了,今後的格局就是李家武家共治天下。


不過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


===============



薛白袍


歷史上所謂神龍政變是個最為弔詭的政變,武則天掌權後倒行逆施,大唐上下性別倒錯,女性地位貌高實空,大量女性詭異的淪為妓女卻越來越難以步入婚姻,人口凋敝,唐朝主力人口生育率空前低下,

一些女性成為極端女權主義的受害者,上官婉兒,和韋氏以及一些中青年女性成為推動神龍政變的主力,青春易逝花開有時,

各路深受極端女權所害的女性新生代,穿針引線四方奔走,發動並促成了詭異的神龍政變,

而事實上神龍政變來的已經太晚,大唐在周武一代幾十年內少生了一代半甚至兩代人,

神龍政變之後,情況有所改善但大勢已難以扭轉,大唐不得不嚴重依賴五胡外番兵員,到李隆基時代,唐朝主力人口占比已經發生倒掛,

安史之亂五胡亂華,在這樣的人口背景下發生,

神龍政變表面上是皇權政權,背後卻是人口危機所推動,

武周,神龍,李隆基,安史之亂,幾個重大歷史事件跨越歷史幾十年,卻是有深刻的人口因果,李隆基時代國家迫切需要的兵員和勞動力,恰恰應該在武周時代父母結婚生育。但可惜沒有。

性別文化的倒錯,和漢禮的幼稚結合孕育了初唐到中唐的奇葩文化,百花空放。

史稱“鏡花緣,水月劫”。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安史之亂異族崛起,中原塗炭,大唐為人口空心化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

唐朝在周武和李隆基時代逐漸走向了性別倒錯人口萎縮,

李世民時代大唐佛道相爭,代表死人利益的佛教與代表活人的爭地,

墓地殯葬業佛教佔用耕地,墓地與農民搶耕地,李世民興起宗教整頓,殯葬改革,

武李之爭,武則天哄抬佛教,導致出家盛行,

人口結構性問題矛盾激化。

中唐武宗滅佛,迴歸佛教的殯葬業本職,

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打擊了佛教邪信,使佛教迴歸殯葬業本職。收繳佛教佔用的土地田產。回覆生產。


AUTUYG


神龍政變對於李唐江山來說至關重要,可以說是隻手迴天,後來政變五功臣無人善終一一慘死,與此次政變的重要意義及傷害人群也大有關係。武則天在李治死後,大肆剷除異已,變易政治官制,萬事具備後,690年,67歲的武則天登上帝位,改國號為周,後人稱為武周。當了皇帝后,作為女人,在立太子事上頗費思量,最終聽從狄仁傑等人的勸說立了三子李顯為皇太子。


李顯在李治在位時便被立為太子,李治臨終也把他交託與武則天讓她襄助,武則天以李顯岳丈韋玄貞事廢帝,再立四子李旦,完成系列動作後再建武周,待到後來征討突厥時,無人響應,而以李顯為河北道元帥,則天下歡呼,募兵應徵者雲集,武則天也知人心不可違。(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至此再立李顯為太子。但此時卻不是彼時了,第一次李顯當的是李唐的太子,這一次再當皇太子,卻是武周朝的了。這是非常重大的政治問題,在極重名份的古人眼裡尤其如此,這是神龍政變最大的依託。


武則天讓李治當太子後,志得意滿,開始耽於享樂,大修宮殿和佛寺,朝政大事託付給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打理,二張不學無術,毫無長策,注重蠅頭小利,四處結怨,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邵王李重潤一起議論他們,即被處死。連宰相魏元忠也被構陷。武則天侄子武三思武承嗣也不敢攖其鋒,爭著為他們執鞭牽馬。(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二張自以為得勢,肆無忌憚,開始有插手有更換皇儲的心思,局勢複雜化起來,這是必須發動神龍政變的重要原因,夜長夢多。

從698年李顯立為皇太子,到704年張柬之等人開始策劃,中間前後有六年時間,武則天已經是八十一二歲的老人了,在這幾年中,李顯與眾臣未必沒有順理成章繼位的打算,只是武則天太能拖,而政局變幻莫測。(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為太子著想,為李唐江山著想,拖不起。705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人,以張昌宗張易之謀反為由將他們誅殺,逼武則天傳位給李顯。

武則天無奈,勢成騎虎,只得下詔退位,李顯繼位當上皇帝。在當上皇帝的第二個月,李顯宣佈國號改回大唐。至此武周天下再回到李唐天下。因這次政變有改朝換代的意義,史上也稱其為神龍革命。後來的武則天去帝號歸陵等事,才得以順理成章進行,也為扳正李唐江山打好基礎。


南方鵬


李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唐高宗駕崩後,李顯登基為帝,是為唐中宗,同時武則天垂簾聽政,但是沒多久,唐中宗李顯就被廢去皇帝位,改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之後唐睿宗李旦迫於武則天的壓力,讓出皇位於武則天。武則天晚年,經過考慮,又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但是之後張柬之等人還是發動政變,逼武則天讓出皇位,讓李顯登基!



那為什麼李顯被立為太子後,張柬之等人還是發動政變呢?

武則天曾經想傳於武家!

武則天做皇帝后,處處打擊李姓宗親,同時大封武家之人。

並且曾經也想傳位於武家,但是經過自己的考慮,和狄仁傑的勸說,說自古都是兒子做了皇帝,自己可以得到供奉,沒有聽說過侄子做了皇帝,姑姑可以享受供奉的。

同時,武則天覺得天下畢竟是李家的,天下人也心裡向著大唐,所以才立李顯為太子!

但是李顯雖為太子,畢竟並不牢固!還是危機四伏的。



事事難料,雖為太子,但不一定能順利登基為帝!

武則天能以女子身份而登地位,可見武則天的能力很厲害,晚年立李顯為太子,也很難保發生變故!並不能保證李顯能順利登基的!

同時武則天的年齡也越來越大,很難保中間不會有人向武則天進言改立太子,如果這樣就麻煩了!

所以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武則天傳位於李顯,以武力逼宮於武則天。同時李顯為已經為太子,讓他提前登基為帝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政局不穩,防患於未然!

在武則天為皇帝的時候,大封武家之人,所以當時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勢力還是很強大的!

同時武則天又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所以當時二張的勢力也是很大的!

在加上別的李氏宗親,和太平公主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而這些勢力都是能影響朝廷和能讓朝廷動亂的!若是武則天一死,沒人能壓的住這些勢力,那樣李顯就很難順利登基,可能會出面更加動亂的局面,更加嚴重的可能是李顯不能順利登基!



所以,在李顯當上太子之後,張柬之等人還是發動政變,讓武則天傳位於李顯!

只不過李顯做上皇帝后,寵用韋皇后。讓韋氏發展成一股很強大的勢力,甚至於把持朝政,更加悲劇的是,唐中宗李顯最終也被皇后韋氏和他女兒毒殺!韋氏就開始專權,最後經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才除去韋氏之亂,後尊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中孚鑑


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如果從表面看,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武則天一天不死,就會有很多變數,太子黨怕夜長夢多,所以發動了神龍政變。但是有兩個深層次的原因是必須要提到的。

武則天攜百官回東都洛陽

公元698年,武則天冊封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同年武承嗣抑鬱而終。

公元701年,武則天攜太子、相王及文武百官從洛陽回到了長安,並大赦天下,改元長安。大唐帝國的政治中心從洛陽回到了長安。

隨後,為了加強李氏皇族的權利,武則天任命相王李旦為雍州牧(京畿地區最高軍事長官),又任命魏元忠、韋安石等宰相兼任太子李顯的東宮屬官。

也就是說,雖然武氏族人依舊佔據朝中要津之位,但此時太子黨的勢力完全可以與之抗衡。另外,武則天為了維護武氏和李氏之間政治利益平衡,還通過立誓和互相聯姻的方式加強他們之間的關係。

種種跡象表明,武則天正在做權利交接。如無其他意外,武則天百年之後,太子李顯可順利繼承皇位,李唐江山即可匡復。

但是,突然發生的一件事卻抽動了太子黨的神經。

公元703年10月,武則天突然又帶著整個朝廷回到了東都洛陽。

我們暫且不論武則天突然帶著滿朝文武回到洛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但在擁護李唐的朝臣們看來武則天這樣的行為傳達了一個很不好的信號。

長安是李氏大堂的象徵,而洛陽確實武則天發跡之地。要知道,此時的武則天已經是79高齡,不顧旅途顛簸,大費周章得回到武周的大本營。難道,太子即位之事要擱淺?難道,還政李唐之事又要落空?

男寵亂政

如果說武則天攜百官回東都洛陽是神龍政變的導火索,那麼男寵張易之、張昌宗禍亂朝綱便是太子黨發動神龍政變的直接原因。

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是高宗時代宰相張行本的族孫,受過良好的教育,氣質優雅、玉樹臨風、頗具才藝,尤其擅長音樂。公元697年,二張被太平公主獻給武則天。從此,二張常伴武則天身旁,深得武皇喜歡。

二張得寵後,權勢滔天,百官爭相溜鬚拍馬。連武承嗣、武三思等諸武都爭著為其牽馬墜蹬。甚至在公元702年,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聯名上表,奏請封二張為王(武則天怕封異姓王太顯眼,退而求次,封張易之為恆國公,封張昌宗為鄴國公)。

在武則天生命最後的幾年中,身心嚴重老化,反應遲鈍,甚至病魔纏身。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便成了武則天的眼睛和喉舌。朝廷上的很多事情都是二張傳遞給武則天的,同樣武則天的很多旨意也是通過他們傳達給朝臣。

二張知道,如果武則天一旦賓天,那麼他們現在的榮華富貴將煙消雲散,李顯絕不會讓他們好過。因此,憑藉武則天的恩寵,他們不但弄權攬政,培養自己的勢力,而且縱容親屬買官賣官。另外,二張還向太子黨發起進攻,誣陷宰相兼東宮屬官魏元忠有不臣之心,最後魏元忠被貶。

太子黨當然不會袖手旁觀,對張氏兄弟發起數次進攻,只是收效不大。最厲害的一次,是實名舉報張昌宗謀反,武則天被逼無奈只好同意審訊張昌宗。但到了最後時刻,武則天又赦免了張昌宗。

太子黨無奈了,也看清了現實。和平方式是走不通了,只有一個辦法—用武力來解決所有的問題。

公元705年,也是神龍元年,太子黨發動神龍政變,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宗昌,包圍長生殿,逼迫女皇武則天退位,匡復李唐。

如果說是太子李顯發動神龍政變,顯然是不準確的。神龍政變的發動者是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等一干太子黨及擁李朝臣,而李顯,說的不好聽點,只是個傀儡而已。乃至在李顯當上皇帝之後,也是孤家寡人一個。

文獻參考《資治通鑑》、《舊唐書》等


喧囂平原


李唐王朝的詛咒

唐朝第一代太子——李淵之子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死於親弟弟李世民之手,連帶陪葬的還有弟弟李元吉。血染宣武門從此種下了李唐王朝父子手足,自相殘殺的詛咒。

唐朝第二代太子——李世民之子李承前因刺殺胞弟李泰失敗,發配邊疆,第三年就掛了。

唐朝第三代太子——李治庶長子李忠,被武則天逼死了!

唐朝第四代太子——李隆基。

看完這些統計,你會不會也要為唐朝的太子們捏把汗?李顯也是如此,自從被自己的親媽攆出了京城(684年),就開始過上了提心吊膽的日子,尤其是當武則天稱帝以後,李氏家族不斷起義,還打著要恢復李顯帝位的旗號,這非但沒讓李顯高興,反倒是嚇個半死。

每天坐在屋頂上,就想著是自殺還是等著老媽派人來殺,反正都是死,晚死不如早死。還好這個時候李顯的老婆韋氏及時安慰了他,並陪伴著度過了這段生不如死的歲月,一轉眼就是十四年,(698年)這一年武則天打著給兒子看病的名義把李顯接到了京城,緊接著便封李顯為太子。

這時候李顯明顯“懂事”了許多,首先為人十分低調,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老媽武則天的孃家人,目的是聯絡感情,增加自己的存活率。但此時武則天的兩個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卻很作死,硬是逼死了李顯的兒子、女兒和女婿,對雙方造成了無法彌補裂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所以才有了神龍元年(705年)的神龍政變,所以說這次政變並不是針對武則天,而是為了避免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狗急跳牆,對李顯不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武則天只是退位而已,並沒有被處死。


船伕聊名著


一天不當上皇帝,就一天不踏實,帝位的排他性決定了李顯不可能高枕無憂。

1,發動神龍政變的,不是李顯。

《舊唐書》記載:

神龍元年春正月……麟臺監張易之與弟司僕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範、敬暉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甲辰,皇太子監國,總統萬機,大赦天下。是日,上傳皇帝位於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然而,只有李顯,不足以摧毀武則天的統治。

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兄妹倆暗地裡討論二張專政,張易之得知後告訴武則天。武則天訓斥打罵李顯,李顯為了自保,另一對兒女自殺。

巧的是,永泰公主的駙馬是魏王武延基,武延基隨後又被二張害死。武延基的父親是武承嗣,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對父子是武則天最中意的繼承人,武三思只能排名第三。

武延基之死,武家又加入了反對二張清君側的聯盟中。

2,武則天最親密的人,不是武家侄兒,也不是李家兒孫,而是五郎和六郎。

李顯能夠回到洛陽,重回東宮,有二張的功勞。二張有個親信叫吉頊,吉頊勸他們促使武則天傳子不傳侄,才有了李顯回東宮。

武則天的兩個侄兒武三思和武承嗣也對二張極盡諂媚之能事。若二張騎馬,就爭著配鞍,尾隨在馬後;若二張坐車,就爭著駕轅,執鞭吆喝,諂媚地稱張易之為五郎,張宗昌為六郎。

武則天最後幾年,經常重病不能理政,權利逐漸被二張架空。二張越來越得勢,李家的威脅就越大。

3,武則天重病之中,什麼糊塗事都能做出來。

武則天每次重病,身邊除了二張,不許任何人靠近。二張都已經被封為國公,朝中很多人都是他們的黨羽,包括著名詩人宋之問。

武則天已經害死了李家和武家的兩位繼承人,如果再有風吹草動,武則天會不會連武三思和李顯都殺了?

很有可能!

即使武則天沒有這個意思,張易之也可能在武則天昏迷之下矯詔殺李顯,立其他人為太子。那時候,做什麼都來不及了!

對張易之兄弟“奉天子以討不臣”的策略,只能趁他病要他命,殺掉二張,廢掉武則天,才是最穩妥的辦法。

秦始皇,隋文帝,康熙都是在臨走前改變主意或者剛死篡改聖旨,這些情況,發動政變的人應該都想到了。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公元705年,80多歲的武則天已經是臥病在床不起的狀態,以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擁立太子李顯,以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為名,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太子李顯,李顯繼位後,是為唐中宗,改年號為神龍,史稱“神龍政變”。

此時的武則天雖然是風燭殘年,但是神龍政變依然有其發生的必然性。

武則天晚年多有昏庸之舉,對朝局的把控已大不如前,張易之、張昌宗二人,憑藉武則天的寵信,專橫跋扈,可以說文武百官無不側目。

當時李顯的兒子、懷孕的女兒及女婿私下討論“二張”專政,被傳到“二張”耳中,“二張”便在武則天面前進讒言,導致李顯在壓力下逼令兒子、女兒自殺,女婿也在隨後便“二張”殺害,此事讓李顯怒不可遏,剷除“二張”刻不容緩,於是便聯合王族及大臣發動了政變。

這只是李顯發動政變的藥引子,更深層的原因是李顯太子之位搖搖欲墜。

武則天早年便對李顯非常不滿,常有廢黜之心,想傳位於武家人,當時幸得狄仁傑對武則天做的一個夢的解讀,巧言覲見,才暫時保住了李顯的太子之位,但是這並不代表武則天想傳位於武家人的想法就徹底不存在。再加上武則天晚年有些昏聵,廢黜李顯太子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下,李顯等不得,只有發動政變才能保住其太子的身份。

而對於文武百官來說,發動政變,也能早日還唐復李。雖然武則天保持朝政多年,又當了十幾年的女帝,但是天下李唐的思念並未逐日消減,百官中大多是心懷對李唐的忠貞。“二張”在朝局胡攪,導致唐朝未來的繼承人充滿不確定性,為避免武則天傳位於武家人,發動政變似乎是最快、最直接的辦法。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要求回覆大唐皇后的身份,也因此沒有成為眾矢之的,也算是有一個比較好的結局吧。


大耳朵金絲猴


武則天晚年雖然已經風燭殘年,但無論武則天年齡多麼大,多麼老,她自己還在那個位置上,只要自己不退位依舊是皇帝。李顯想要復位做皇帝,只能發動政變才能改變這種局面。武則天晚年寵信男寵,武周大權被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把持。如果唐朝沒有發生政變,李顯絕對不可能這麼順利的復位。當然,發動神龍政變非太子李顯,而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發起的,目的是擁護大唐江山社稷,武則天被迫讓位給李顯的。從大臣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給李顯來看,唐朝還是有很老臣擁護李氏家族,所以唐朝命不該絕。

在武則天晚年,他的兩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想謀求太子之位,多次叫人在武則天面前說好話。武則天始終猶豫不決,當時的宰相狄仁傑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因為宰相狄仁傑的一句話,讓武則天改變了注意,武則天把李顯接回洛陽,從那時便有了讓位給兒子的意思。

在決定立繼承人以後,武則天開始不理政事了,且非常寵信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所以當時的朝政被這兩人把持。因為這兩兄弟插手政治,使得武則天晚年的政局發生變化,武則天很可能不再傳位給兒子李顯。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為非作歹把朝政搞亂了,且兩人依仗著武則天的寵信目中無人,飛揚跋扈。只要誰對他不滿,他們就會打擊誰。就連當時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與丈夫,在武則天面前多議論了他幾句,就遭到了張易之和張昌宗的陷害。

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的時候,當時武則天體弱多病,住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在身邊伺候著。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等人密謀,結交禁軍統領李多祚,假裝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二人謀反。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死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且包圍武則天的寢宮,要求武則天退位。歷史上把這次政變稱作“神龍政變”,武則天被大臣逼宮迫於壓力,宣佈禪位於太子李顯,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武則天的執政生涯到此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