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易峨故道

访古迹

可爱的家乡 美丽的家园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游玩必去

易峨公路是连接峨山与易门两县之间的古老通道。在那些劈厉拔险的山路上,千百年来民族迁徙和物资往来不绝如缕,像一条通往祖地的脐带,养育了沿途星罗棋布的山寨村落。今天,它已经进化为桥涵托底、柏油铺面的康庄大道沿线,还散落着不少历史的记忆,可以让那些追古怀今的人一唱三叠、咀嚼回味。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易峨公路

当你驱车在易旗高二级公路机山段行驶时,你是否想到过,不经意间有多少完整的文物古迹,从你的车边呼啸而过?而当你去探访这些陌生的古迹时,这些古迹还是这般耐人寻味,历史仿佛在你面前突然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造化钟神秀

悠然心自闲

从峨山县城出发,沿易峨高二级公路向西行进不到五分钟,大渔洞赤字岩题刻“威震遐荒”便映入眼帘,这是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途经峨山时题写的。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赤字高0.95米、宽0.85米,字迹呈红色,笔力刚劲,气势雄浑,赤字崖因此而得名。1583年缅甸军侵犯云南,邓子龙(1531-1598年)率部平定,留守云南戌边。明朝年间,他参加支援朝鲜抗击日本倭寇的战争,在战争中为国捐躯。据史料记载,邓子龙一生酷爱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可他在滇12年中,留存的题刻古迹,目前仅存两处,峨山赤子岩题刻是其中的一迹。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万历十九年(1591年),邓子龙奉命移师玉溪,率军平定新平起事,途经峨山城西通济桥,看到深管鸟道山势险峻,悬崖勒马随口而出:“吾辈威震遐荒也。”便下马在赤壁题词刻写。虽题刻历经四百余年,仍赤字如新、红光闪闪,斗大的四个字很远便能看到。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这里还传颂着修路改道护文物的故事:原本修建易峨高二级公路,要从赤字崖穿过,引起了热心老同志的重视,为唤起大家尊重文化、保护文物的意识,几位老同志四处呼吁,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2010年6月峨山县召集相关部门,结合老同志的建议,专题研究赤字岩文物保护方案,并呈报省、市相关部门,最终确定不动文物,把路基向外改线平移,从而保护了这一明代历史文化遗迹。改线平移工程比原方案所增加的投资达45万元,这在玉溪市公路修建上史无前例的。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当年邓子龙站在红石崖间路,感慨遐荒之地地势险峻之时,他是否会想到如今天蛮道变通途,大桥飞跨山,公路上车水马龙的情景呢?假如邓子龙将军见到今天的景象,他不仅会发此感慨,说不定还会赞叹一番呢!

穿过田心隧道,便进入古镇甸中。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号称甸中三乡河河首的桥头村(今甸头一队),至今还留存一座石拱桥,这座石拱桥是目前峨山境内保存较完整的一座。

此桥属单孔石拱桥,孔高近10米,跨度近15米,单块石条大多超过1米以上,在当时没机械的情况下,先辈们能把几百斤重的石条搬到这里并锁定在半空,谈何容易。据说,双河村在昆明的木匠师傅方有林想出妙招,采用先预制木拱桥,然后把石条移到木拱桥上,最后撤除木拱支架的方法建桥。

尽管石拱桥下流淌的是条平时温顺的季节河,但这条河史上也如雄狮猛兽般暴发过多次洪水,但石拱桥依旧稳如磐石,堪称桥中一绝。近代以来,桥头石拱桥曾是三乡河上游重要的交通桥梁。甸头人生产、劳作每天必过石桥;邻近村寨的娃娃,每天要过石拱桥到武庙上学;长子河畔的文山、安居、河外一带的家人来甸中赶集,或者购置日常生活必需品,石拱桥也是他们的必经之地。如今这石拱桥虽是“古稀之物”,但它仍然稳若泰山,静静等候世人在它上面来来去去,散发着它的余热余光。

大隐隐于市

诗心在远方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甸中设筇川县,属嶍峨州管辖,知府设于甸中古城;甸中古城至少也有800年历史,由于昔日三乡河两岸,龙竹慈竹密布,古镇甸中别名也称作筇川。甸中古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离镇一千米的栖木墀关公庙,就是这段厚重历史的见证。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关公庙建于明朝,距今已400年之久,几经修缮,风貌依旧。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步入肃穆的庙内,雄伟的主殿关公殿,高耸蓝天;错落有致的观音殿、厢房护卫着主殿;清静安详的庭院彰显着先辈们的大度与虔诚。这是座按四合五天井结构建造的庙宇,在句中三乡河两岸庙宇众多,但栖木墀关公庙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寺庙。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在主殿格子窗大门上书有楹联,横批:富国济民;上联:清夜读春秋点燃烛光照今古;下联:孤州代吴魏千秋浩气贯乾坤。从榴联内容看,显然是讴歌关羽虽屈身吴国却不忘报国图强的思想。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昆明打工的本村人出资,请墨客代书竖联,重振武庙。20世纪80年代武庙里还在办学,每日书声琅琅、朝气蓬勃。当时,有一个教师突发奇想把竖联挂在主殿上,还琢磨出许多深意,并把其作为娃娃们的学训。果真,如楹联里所书学训一样,通过教师们的淳谆教诲,竟然从关公庙里培养出了许多学子。后来,当地这些学子有的当上地师级、县处级干部,有的做学问,有的在商海打拼,有头有脸。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栖木墀关公武庙收藏着晚清重刊佛经《尼山宝忏》木刻印刷雕版,这是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的雕版,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经《尼山宝忏》重刊木刻印刷雕版,已残缺不全,但现存的版,大部分完好无损。尺时相等的木板刻凸出来的反写繁体汉字,字迹明晰,书写规范,字体工整。幸好雕版封面还在,使人们从封面雕版上可以明辨:佛经《尼山宝忏》的重刊年代、存板地点等相关信息。这部源于圣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佛教经书。用木刻印刷再刊的年代是:同治六年孟秋下浣,即1867年9月下旬,存版于当时隶属昆阳县内甸乡的栖木墀关公庙明善堂内,免费供附近寺庙自备烟灰前来复印,作为僧尼代人仟悔时念的经书,足见当时栖木墀关公庙旺盛的香火,以及在当地传播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甸中古镇是峨山县的北大门,在易峨高二级公路峻山易门交界处的龙凤村,有一座修复后的木桥。这座桥名曰起凤桥,静立在甸中镇三乡河下游,是目前峨山县境内唯一一座仅存的廊桥,距今80年,由龙凤村的石匠、木匠共同修建。桥身流畅,厚重古朴,典雅飘逸,廊桥跨度27米,桥高13米,桥梁桥面采用当地珍贵的红椿树木做成,桥面两边分布着错落有致的栏杆,走廊宽4米,人们肩挑背驼可以从容走过走廊,甚至牛羊过桥都很自在;顶部采用当地建房风格架设瓦块,在为行人遮阳避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桥上的木制设施。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这座廊桥建在雨季流沙量大而急的季节河上,它的桥墩设计凝聚了民间的智慧,桥墩前后受水的两面,磨制成刀刃状把泥沙和河水巧妙分流。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桥墩上栩栩如生的石牛令人拍案叫绝,石牛伏身窥视着河流涨水变化的情况,据说,在修桥时打条石牛看守廊桥,目的在于让石牛为村民通报洪水险情。

沿着易峨故道探访古迹和远去的故事

自从修建起风桥以后,不管三乡河起多大的洪水,当地的村民们都能自由往返河两岸,当时出村逃难的人少了许多。如今这座廊桥修复一新,依然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