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孩子閱讀量大對學習成績有什麼幫助?

九鬥學生心理


從這個問題的提出來看,題主還是以成績為導向,看重成績大於閱讀本身。閱讀對孩子的好處其實不僅僅侷限於成績,在其他方面也有其益處。


但是閱讀量大跟閱讀是否有質量就是兩碼事了。


很多小朋友雖然閱讀量大,但大都是媽媽們從書店買來的兒童暢銷書,有營養的東西太少,而且缺乏知識體系,所以不但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太大幫助,也起不到開拓思維的作用。還有的家長給孩子看的大都是故事書、漫畫書之類的,沒有益智或者發揮想象力的效果。


真正有效的閱讀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


我記得之前看到過一個新聞,三年級小學生明明(化名)看課外書,迷上了昆蟲,家裡人非常支持他,幫他一起飼養小昆蟲,看動物書籍等等。這個小孩無疑是令人羨慕的,因為他通過書籍發現了自己的興趣,這很有能就是他今後一生的主線。這麼小的年紀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無疑是走在了同齡小朋友甚至比他更大的人前面。另外,不管他之後是不是從事這個行業,他研究昆蟲也會對他之後的生物化學成績有所影響。甚至他勤動手與細心觀察的素質還能對他其他門學科也產生益處。這才是有效的閱讀。


家長要有辯證的對待兒童書籍,不要盲目選擇市場暢銷書。如果家長自己不知道如何挑選,可以參考老師的意見,或者是多上網搜尋相關的介紹。現在網上有很多大V都會分享孩子讀書的相關注意事項。家長自己要學會多學習,學習怎麼樣教育孩子,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而不是愚昧的認為閱讀無用。


決勝網


有,有,有。給出了重要回答以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本身。首先,說到成績,我們都自然而然就和無邊無盡的題海,枯燥無味的教科書聯繫在了一起,但事實上,如果我們跳出應試教育的模式,用一個已經受過教育並對當下的教育環境有著理性的認識的思路來看:成績由考試組成,考題來自課本,課本的內容……當然是很大的閱讀量中的一小部分。當然,現有的教育體系中的知識是經過篩選後的所謂‘知識要點’,泛泛的閱讀肯定不能切中要害,但其實教課書的選編者也是靠自己的閱讀量積累來的選擇的權力,如果我們永遠不給孩子用自己的閱讀量去覆蓋教科書為他規劃的閱讀量的機會,而永遠用他還小,他應該根據前人的經驗,來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重要的知識點,那麼,他獲得的永遠小於學校、教科書能給他的。

舉兩個例子,在高中時期,班上有一個男生,從小就跟父母去全國各地旅行,酷愛各種地理、歷史知識,看了很多課外書,地理老師上課的時候講到某個知識點,居然會半開玩笑的說,xx,是這樣嗎?另外一個女生,平時她的綜合成績也就中等偏上吧,從來沒考過年級前十,這個人性格也有些孤僻,就愛看課外書,什麼都看,高考的時候,那年的文綜題出的刁鑽古怪,很多‘重點’學生都栽在文綜上了,這個女生考了文綜第一。再說點看似離題的話,我們都知道應試教育和我們對孩子所寄予的希望有時候難以平衡。但閱讀,作為一種瞭解世界、瞭解生活的方式,它為孩子提供的幫助,絕對是超越成績本身的,想想一個人的一生,也許有20年是為了成績?那麼剩下的40、60……更多年呢?為了那些日子,鼓勵孩子多閱讀,多思考,多瞭解這個世界,也是應該的吧。


三聯中讀


無可厚非,孩子閱讀量大對成績是有幫助的!雖然我現在已經是一位孩子的媽媽了,但是我讀書時代的經歷還是可以例證這個問題的。

我記得當年讀初一的時候我的成績一般,初一下學期跟班上一個平時學習較好的同學玩的好,她特別喜歡去書店,喜歡看書。一開始我覺得看書好像有點裝一樣,後來看她看的起勁也就看了她推薦的幾本書,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每天都迷倒在書裡。那會特別流行瓊瑤啊,席娟,還有一些灌籃高手等之類的書。很多家長與老師都覺得是閒書。不讓看,每次我們都是偷偷的看。

結果,初二的下學期有一次學校搞作業競賽,我竟然獲得了一等獎,那次給了我莫大的信心,然後對其他的學科也有了很大的學習興趣。後來初三成績突飛猛進,進入了班級前五。

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不管怎麼說,多讀書一定比少讀書要好。書中有許多可以開發大腦的知識,也有許多可以豐富情感的知識。所以,孩子大量閱讀一定是有好處的!不要只看表面的成績,對孩子以後的生活都是有幫助的。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如有不妥之處請見諒!


大家好,我是妮兒媽咪。育兒之路你我相伴,不離不棄,我們一起交流育兒路上的酸甜苦辣!


妮兒媽咪育兒


首先肯定的是,孩子閱讀量大對成績有幫助,但能保證孩子考試考多少分,不知道。

圈圈中學的時候,有一個男同學,個子小小的,每天捧著一本大部頭的書,《史記》《資治通鑑》等歷史書,還是雜七雜八的流行書,吃飯在看走路在看,鏡片都已經厚到令人髮指了···遺憾的是,每次考試,也考不了多少分,成績單並不好看,但十多年過去了,再有他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小有知名的作家了,至少給小前半生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

閱讀,就和吃飯穿衣一樣重要,對當下的成績有用與否,父母都應該幫孩子培養愛閱讀的習慣,就是幫孩子找到了一位終身的老師!

因為作為父母,或者老師,你能教給孩子的知識,始終是非常有限的,隨著孩子的成長,社會的變化,孩子需要解答的問題越來越多,需要的人生指導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如果孩子不會閱讀,或者沒有閱讀習慣,當他困惑迷茫的時候,誰能來幫他?沒有人那麼恰好的就能幫他解答他所遇到的問題,那麼孩子只能帶著困惑前行,沒有經驗積累之前,可能還會走很多彎路!

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閱讀的習慣,有很強的閱讀能力,小時候閱讀的書籍就能幫他慢慢建立起他的思想體系,長大了,遇到任何不解的問題,都會到書裡尋找答案,那麼孩子的人生將會順暢很多,孩子也會進步很快。因為所有成功人士,無一例外都是愛閱讀的人!


甜甜圈伐木累


有用!孩子閱讀量大對學習成績有很大幫助!

我舉個例子吧,以今年秋天步入牛津大學的學霸張哲為例。


今年8月17日,浙江金華的17歲男孩張哲以全球統考5門課全A*的成績收到了英國牛津大學數學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同時,他也收到了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國王學院、華威大學和香港大學的offer,實現了大學申請錄取的“大滿貫”


去年12月8日,張哲隻身前往牛津參加面試。按規定,考生要參加三輪面試:第一志願學院兩輪、第二志願學院一輪,學院可根據需要加試。每輪面試由兩名教授主試,時間半小時。


張哲回憶道:“教授會當場給你出一些略高於你目前水平的數學題,要求你當場解題並講清解題思路。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教授會帶著你學。牛津大學有一種世界少有的教學方式,就是教授一對三地給本科生上課,我感覺面試就是呈現了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檢測學生的水平,是否有能力跟上教授授課的節奏,另一方面讓教授瞭解學生,決定是否願意當學生的導師。”


紮實的數學基礎讓張哲順利地完成了解題任務,而清晰的邏輯思維、順暢的溝通理解以及流利的英文表達,讓他與牛津的教授們相談甚歡,獲得了面試官的一致青睞。


張爸張媽都為兒子能夠順利通過面試感到高興,也為兒子出色的英文交流能力感到自豪。不過你或許想不到,小時候的張哲是典型的理科男,數學成績特別優秀,語文、英語並不突出。


注意注意!開始畫重點啦!


回顧兒子的英語學習經歷,張爸頗有感慨:

“兒子在小學時,英語並沒有什麼優勢,但貴在初中後每天堅持模仿、誦讀、複述、表演......三年下來,兒子的英語能力大幅提高,無論是在語音面貌、口語交際還是在閱讀寫作方面,都取得了超乎我們想象的進步。


令人驚喜的是,長期的大量閱讀,讓張哲的收穫遠不止於此,他的英語成績作為“附屬品”一路水漲船高。初三時,他做英語高考試卷,能夠得130多分的高分!高二第一學期,雅思便考取了8分!


超出同齡人許多的英語能力,讓張哲有了更多時間來鑽研其他學科;基於閱讀英文故事的經歷和愛好,他開始廣泛而深入地研讀英文原版專著。張哲說,自己確定數學為專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讀了十幾本關於數學的英文著作,從中發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奇妙聯繫;而大量閱讀英文專著的經歷,又潛移默化地提高了他的英文能力和認知水平。


閱讀深度與英語能力的彼此反哺、相輔相成,讓張哲的學習和成長始終處在良性的循環中,為他鋪就了成功路上最重要的基石。


正如劍橋大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國華教授所言:課外閱讀對學生髮展尤為重要,課外閱讀量越大,學生的知識面就會越廣,能力就會越強,成績也會更好,而我國目前教育的一大問題是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普遍偏小,這也是導致學生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時間上來講,似乎增加了一些負擔,但這是語言教育正確的路子,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成績和能力,比天天讓學生做題要好百倍。


希望回答能有所幫助。

典範英語,不僅是一套陪孩子成長、學習的好讀物,也為您推送最新的教育理念。歡迎關注公眾號“典範英語”,為孩子打開正確習得英語的大門。


典範英語


我們鼓勵孩子閱讀,有時也鼓勵孩子大量閱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的多了,明白的事理就多了,瞭解的世界也更廣了。讀書可以使人更成熟,可以使人更豐滿,可以使人思想更具獨立思想。

讀書的方式對於讀者來說分了很多類,讀書的效果也因此千差萬別。我把讀書分為略讀,泛讀,精讀,批判式精讀,對於好書有幫助的書要做到反覆讀,融入全部情感去閱讀。

今天我來講講關於孩子的閱讀問題,就先不講自己的閱讀體驗。孩子小的時候,例如幼兒園。這時的閱讀可能更多的是閱讀興趣的培養。他這時還不懂的書裡面所講的道理,即使是大人有意識的編撰很有意義的事,對於孩子來說,他可能只有暫時的興趣。閱讀對於這時的孩子可能更多的是對書的興趣培養。書中所含意義,要經過很長時間的逐步積累才能對孩子產生影響。

進入小學後,會讀書的孩子,語文成績自然好了,到這種影響是深遠的。很難在短時間內見到明顯的效果。我的孩子上小學時,我給他買了很多她喜歡的書,她也樂於去讀。但孩子畢竟很多時候是衝著書裡面的故事情節去的。至於書中的文字,對於學習,生活的影響。這還要看看什麼書,怎麼看。我孩子的老師一直要求孩子在看書的時候做摘抄,摘抄美文美句。我也經常問她什麼才是美文美句,哪些章節句子才是作者感覺有意義,想重點說給讀者的。我覺得很好,孩子小學階段的讀書基本都能堅持。孩子對讀書也有自己的看法。就是在我的影響下,孩子故事書讀的不是很多。

現在孩子上初中了,兩年後就要面臨中考,現在的閱讀題是佔比很大的很重要的部分。我孩子經過幾次的考試,語文成績裡面基礎題基本沒有問題,就是閱讀部分可能有問題,經常對我說閱讀題她不會做,或者說做不好,很多的題她不能寫出滿意的答案。孩子現在很好學,我現在要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閱讀。初中的孩子已經能有很多的思想了,她能用自己的情感感受周邊的事情,並能慢慢表達和傾訴。

我跟孩子一起閱讀她們的課文,習題。給她講解一些閱讀方法。比如,如何把自己置身為作者,如果這本書是你寫,你會用怎樣的文字?你會用怎樣的思想表達方式?你想訴求什麼樣的情感。孩子不能深深地看透作者寫作的本意,有很多時候對於作者文字,句子的使用技巧,使用意義也需要我來詳細講。我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你給她講的多,她不一定能消化吸收,但是隻要堅持,時間久了,她就能潛移默化的理解讀書的方法,讀書的意義了。

讀書與人的年齡,閱歷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於書的內容訴求是不一樣的。書本對於她的影響和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愛讀書是好事,但要學會會讀書,讀有意義的書,讀出書中的意義,批判性的讀出作者的寫作對於自身生活的實際意義。

讀懂了書,就會把書變成人生有意義的生活工具。它將很自然的影響到你的各個方面,是你的人生更具思想高度。自然,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影響也是自然顯現的。這點,毋庸置疑。


GQ學習法


如果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增加孩子的閱讀量,只是為了提升學習成績,那初衷就已經偏頗,孩子也不可能享受閱讀,只會把閱讀作為提升成績的工作,甚至會有負擔。

小麗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從小學習主動性非常好,在所有人眼裡,這孩子都非常好學,酷愛閱讀,學習成績也很好。只有小麗明白,她閱讀只是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閱讀只是為了寫作文的時候有優美的詞句,有更多的題材可用。只有對學習有幫助的書她才看,其他的都不看。不過這種閱讀方式倒是對她提升學習成績頗有幫助!

等到長大後,離開學校進入職場,閱讀就不能起到很好的運用了。小麗總是找各種理由不願意閱讀。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小麗並不愛閱讀,閱讀只是她提升成績的工具!而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拓展孩子視野;

2、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孩子專注的能力;

4、修身養性。


安居蓉城


首先,可以非常明確的說,閱讀量大,多閱讀對成績肯定是有幫助的。但是作為父母,我們要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能爭一朝一夕之功,不以一次兩次成績為為評判標準。孩子閱讀量大,首當其衝是提高了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當別的小朋友還無法完整表達一個意思的時候,可能你家娃就可以冒出成串的詞語成語了;其次是提高了孩子的理解分析能力。現在不是有句時髦的話麼,說歷經幾次高考改革,現在是“得語文者得天下”,啥意思?就是說其他各科題目的理解都要以閱讀理解作為基礎,題目理解錯誤,自然不能得高分,而長期積累的閱讀量,可以幫助孩子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最後,閱讀量大,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有利於他三觀的形成,有利於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呢?我認為父母一方面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進行“陪讀”,也就是親子閱讀,幫助孩子建立良好閱讀習慣;另一方面,父母要在孩子有自主閱讀能力的時候,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也就是說,不能孩子看書你看電視,玩手機,最好的環境是大家各自學習,閱讀。同時,父母也要根據孩子的閱讀能力,有意識有規劃地為孩子選擇閱讀書目,做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等都有涉獵。


涓涓普法


我認可這樣的理念:讀書不是功利地希望孩子上學成績好,而是希望他可以做個內心豐盈的人。

但不可否認,有好的讀書習慣的孩子,成績一定不會差!

虎子哥哥今年幼升小,在參加朝外裸考中,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最終的錄取助力不小,整理了要求與實際的對比,供各位參考。

看了這個對比你就會發現,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有多麼重要。而習慣是從哪裡來的呢?當然是在日復一日的重複行為中養成的。

孩子多大就可以給他講故事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要是去問“度娘”,能搜出一堆理論知識。但是如果讓我來回答的話,我可能會說:“什麼時候都可以!”

答案聽起來太隨意哈?但我回答時確實走心了哦。來,讓我詳細說說——

咱們先來講,寶寶是怎麼獲得營養,如何吃飯的。

小傢伙兒還在你肚子裡時,你就開始通過臍帶向他傳輸營養了;寶寶出生後,你就開始用母乳或奶粉餵養他;等他6、7個月大時,你會逐漸給他添加輔食;等他一歲多了,開始喂他一些更全面的餐食。這是個很自然的過程,對嗎?

那說到講故事,過程是類似的。

各位媽媽們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在給寶寶講故事了(豎起大拇指),你們還記得嗎?

寶寶還在肚子裡時,你時不時會一邊撫摸肚皮,一邊跟他訴說著你看到的趣事、新發現,要麼就是摸著肚皮上的凸起,讓他老實點,再踢媽媽就打PP啦;

寶寶出生後,哄睡時你會抱著他輕聲細語地哼唱歌謠,背個唐詩,來段三字經;

等他6、7個月時,這個小小的嬰孩只要聽到你的聲音,聽到你情節歡快、語氣輕鬆地說著什麼,他就會露出甜美的笑容;

等他一歲多,簡單的親子閱讀對你們來說不再是難事……

所以說,講故事說白了就是一種交流!其實與進食一樣,也是非常自然的過程。

臺灣親子達人汪培珽曾在《用故事喂大孩子》一書中提倡,要像喂牛奶一樣,每天喂故事給孩子。當然了,如果你家寶寶2、3歲了,還沒怎麼開始講故事,也不用著急,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你說嘞?

孩子不愛聽故事怎麼辦?

好多媽媽都覺得這個問題最扎心——重金買回家的繪本,孩子根本不愛看。努力練了半天之後講給他聽,小不點兒卻根本坐不住。不是說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嗎?為啥偏偏眼前的這個小傢伙就不能老實地坐著聽故事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大家要知道,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家庭情況不一,聽故事時的反應也一定是多種多樣的,也許不會有一種萬能的方法,能讓所有孩子一接觸就入迷。下面,我就用實例來講幾個被很多親子閱讀達人推薦過、我自己使用過、對寶寶的興趣引導非常有效的方法。

One:講故事要放得開,豁得出去

靜若脫兔、動若潑猴、雞鴨狗叫、上躥下跳。我們要把閱讀和有趣掛鉤,讓孩子從小就覺得閱讀和繪本是有趣的。

比如《鴨子騎車記》這本書中出現了奶牛、綿羊、狗、貓、馬、母雞、山羊、豬、老鼠,以及鴨子十種動物!我們把每個動物的腔調、表情、動作都演出來,小朋友們一般都會捧腹大笑。

Two:請寶寶一起動起來!做他們最擅長的——模仿!

如果說我們模仿繪本中的主人公的一顰一笑,有點老黃瓜刷綠漆滴趕腳,那請孩子們動起來吧!做他們最擅長的——模仿!模仿繪本主人公的表情、動作,他的一切!

來看我家兄妹倆模仿《大衛上學去》一書中的各種場景:

我憋不住啦~~~

Three:重複,喜歡的就一直讀唄

有些家長有誤區、有強迫症,盲目追求繪本數量,一個系列的書恨不得都給孩子講完,或者把自認為特別好的給孩子講,或者把大名鼎鼎書單上的書給孩子講,但這種強塞的填鴨式講故事,忽略了孩子個體差異對書本的接受程度,會破壞孩子對書籍最原始的興趣。這樣逼上幾次,媽媽急毛,孩子跳腳,還能和平的講故事才怪!

我家剛滿三歲的楚妹,比她哥在對於某本書的執著度上就高出很多,一本書會連著要求我講十幾遍,最開始我也是不適應,企圖引導她看其它書,但她執著地引導著我一遍又一遍的講,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我大吃一驚!

《大衛不可以》這本書已經給她講了不下五十遍,說實話,我有點厭煩了。

有一次再講的時候,她盯著大衛光屁股跑在大街上那頁,說:“媽媽,這一頁跟《大衛,聖誕節到了》那本書裡的一樣!”

我一驚,連忙去找另一本書,翻開一看,果然!場景一模一樣,只不過一個是夏天,一個是冬天。作者大衛一定也很歡喜,他埋下的線索被一個2歲多的小娃娃發現了!

從那以後,我乖乖地甘心當她的“導盲犬”(她不認識字,我幫她導盲),正是因為她不認識字,所以關注度會延展到成人很容易忽略的圖畫的表現上!

每次她從繪本中發現新的細節,我都由衷地開心!

所以,與其盲目追求讀書數量,不如提高讀書質量,培養讀書興趣。

比如《我的連衣裙》《小白魚過生日》《喬尼的願望》《一寸蟲》《月亮的味道》《逃家小兔》《和我一起玩》《大衛不可以》這些書都是楚妹讀過至少50遍的。

講故事的時候有沒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嗯,講故事、聽故事都是快樂的事,所以要說“注意事項”就顯得太生硬了,不過確實有些事還是想提醒大家的。

關於點讀,說說它的利和弊

這裡的點讀,可不是點讀筆的點讀,而是一種閱讀方法,逐行逐字地用手指頭指著漢字讀繪本的一種方法。怎麼說呢,這種方法有利有弊。媽媽們可以視孩子的情況自由選擇。

虎子喜歡點讀,從小喜歡認字大過喜歡看圖,識字量的積累更是幾百、幾千地猛增;但我一直很擔心這樣是否限制了他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更好地發展。

而楚楚在1歲多時,更喜歡看繪本中的各種小蟲、小花等細節,並對我的點讀沒什麼反應,索性我換了種方式,每拿到一本書,都會從封面、扉頁開始就細細觀察,她帶著我遨遊在圖畫的海洋,顏色、形狀、表情、動作,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東西;直到近期,哥哥總是嘲笑她不認識字,她自己大概也想脫離我的陪讀,想自己暢快地看書,便總是求我,媽媽,你給我指一指這些字念什麼。水到渠成的感覺,太棒了!

故事選材,選一些積極的、肯定的,避免消極的心理暗示

之前我對故事選材也是不懂的,直到有一陣子,倆娃經常說“我討厭媽媽”,嚇我一跳,反思著自己沒毛病啊,忽然想起,最近給他們講過一本書,名字正是《我討厭媽媽》。

那之後,我挑書時會避開這些起名就已經輸掉的繪本,比如《我的媽媽真麻煩》《我最討厭你》《我討厭書》,為什麼?你懂的,想想都覺著可怕!

積極的繪本就像積極的人生態度,凡事從正面引導,描繪事物的美好,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和我一起玩》。中性的描述型的標題也是可以嘗試的,這類繪本很多,比如《媽媽發火了》《月亮的味道》《好餓的小蛇》《點點點》。

倆娃年齡差得挺多,性別又不一樣,怎麼同時給他們講故事?

誒,關於這個問題麼,我確實有些發言權。(自信臉)

但其實,並沒什麼完美解決方案啊!(捂臉哭ing)

男孩和女孩的閱讀偏好本就不同,3歲年齡差更是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

不過,必須承認的是,給老大講故事這件事本身,的確就是能給二寶兒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這對讓妹妹入門還是非常有幫助滴!用給大家描述幾個真實場景吧——

虎子4歲+楚楚1歲:那個時候,我主要就是給哥哥講故事,妹妹躺在一邊當旁聽生,時不時地逗逗她,跟她對個眼神對個話,她就已經咿咿呀呀很happy了。

虎子5歲+楚楚2歲:這一階段,兩個娃很少共讀故事,大的還不算大,小的還很小,尷尬得很。妹妹對故事的需求量漸漸上來,哥哥又逐漸開始獨立閱讀,所以三分之二的時間我會陪妹妹,三分之一陪哥哥;那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要是老天再多給我2小時講故事就太好了!

虎子6歲+楚楚3歲:虎子大了,妹妹也懂事了,倆娃平時的互動交流也多起來,終於我最期待的情景發生了!兩個娃在看同一本書!哥哥講文字,妹妹解釋圖畫,倆人配合相當默契!

不過,這一階段哥哥的閱讀興趣更多是科普類和名著類,妹妹則仍在繪本海洋遨遊,所以,絕大部分仍是倆娃分開閱讀的,比如哥哥去上英語課,我帶妹妹鑽進繪本館,拼命讀上十來本。(瞧,妹妹突發奇想,擺了個書的階梯,孩子慢慢爬吧)

繪本好貴!你家娃看過的繪本都是買來的嗎?

哎呀,終於等到了這個問題,讓我有了炫富的機會……吼吼吼~

開玩笑啦,不過這確是一個好問題!我想說,繪本這東西,一定要看紙質版,正版!電子版傷眼且沒感覺,影印版更是如嚼蠟。巴特!正版繪本,即便是趕上當當打折,一本書也起碼要合到一二十塊一本,貴的很!

怎麼辦呢?還能不能愉快的暢遊書海啦?!辦法當然有——租借+網購結合!

媽媽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家周圍各種免費的付費的繪本館和圖書館。

一線城市會有很多付年費的繪本館,比如墨盒子、蒲蒲蘭、字裡行間,都是現場看不花錢,辦了會員就可以借書走的;各大書店會有兒童專區,只是沒有舒舒服服坐的位置,書還是管夠的;另外,大家也別忽略各市級、縣級、區級圖書館,只是童書一般只可以現場看,不能外借。

其實,這裡大家常走進一個誤區:那就是孩子還小,不認字,去圖書館沒用。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想的: 帶孩子去圖書館,也許不純粹是為了看書,而是讓孩子對這個環境熟悉,激發孩子對圖書和對圖書館的興趣、熱愛、好奇,這樣在長大後可以激發內趨性,使孩子對閱讀更適應。

二三四線城市,也許繪本館少一些,可以留意所在城市的圖書館,這幾年各城市大力建設文化體系,很多城市都購進大量繪本,供市民借閱。

借來的書適合書海戰術,對於孩子非常感興趣,或者在閱讀過程中遇到自己和孩子非常喜歡的作者、譯者、系列、出版社時,就可以買一些回家擁有它了!畢竟借閱都有數量限制,而且終歸要還,不爽嘛!

繪本館搬回家,有一面書牆,是我的夢想!

茫茫書海中,應該怎麼選到好繪本?

嗯,網上會盛傳各種書單,不過說實話,我不怎麼看平臺發佈的榜單,因為很多榜單中摻雜著商業因素,也沒有太多孩子看完什麼反應的真實描述。

那今天給大家講講我選繪本的圖譜式方法。

圖譜式方法說白了就是順藤摸瓜!先是海量閱讀,發現一本孩子喜歡的好繪本後,接著去找他的作者、繪者、譯者、出版社、系列下的其他繪本;同理發現一本不好的繪本,也會記下他的名字,以便拉黑,再不上當。屢試不爽!

比如我們無意中看到《小白魚過生日》這本書,楚楚非常喜歡,我就去搜作者G.V.西納頓的其他書來看(比如《小白魚》系列、《不管怎樣都愛你》系列、《喬尼的願望》),果然都非常不錯!由此結緣西納頓,成為一名死忠粉!

(我在記己的公眾號“多多阿姨講故事”裡有詳細的分享,當時寫得好辛苦,讓我在這打個“廣告”吧,“【強烈推薦】楚妹男神-西納頓的6部作品集”那篇就是)

再比如對李歐·李奧尼大師的崇拜是從《田鼠阿佛》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的。

這種按圖索驥的方法也借鑑了Google的PageRank算法的一些理念,感興趣的媽媽可以自行了解下,在此不贅述。

此外,全球著名的繪本獎有很多,最出名的要數這三個:美國凱迪克獎(Randolph Caldecott Medal)、國際安徒生文學大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英國凱特格林威獎(The CILIP Kate Greenaway Medal),大家也可以從這些繪本開始看起。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趣、有知識、有見識……和他一起讀繪本吧,這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繪本能給孩子帶來文學、哲學、科學、藝術等全方位的滋養。

繪本能協助塑造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我給虎子楚楚買了幾百本繪本,每一本都和他們一起讀過,有的繪本我們一起笑到崩潰,有的繪本我們看得抱頭痛哭……是繪本,豐富了我們生活的滋味。

以上內容來自育學園向育兒達人錢多多的約稿。

媽媽:

錢多多,八零後,忙碌的職場媽媽,每天過著早九晚八(也可能更沒點兒)的日子。家中有讓人羨慕的一兒一女,閒暇時光裡最喜歡做的就是給孩子們講故事。

寶寶:

哥哥虎子,6歲

妹妹楚楚,3歲


崔玉濤育學園


閱讀量大與成績的提高沒有必然的聯繫。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本原因在於:閱讀,是非功利性的,而成績往往帶著功利性色彩。

首先,許多家長與孩子的語文老師交流時,強調最多的是自己家裡有多少藏書,孩子在家是多麼喜歡看書,然而孩子的語文成績總是不見有顯著提高。這樣的腔調頗有責怪之意,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家長,聽到這樣的話,會做何感想?我不知道這樣的家長是天真還是有點無知,如果只是片面追求大閱讀量孩子的語文成績便如股票“牛市”一般瘋漲,誰還會像個二百五一樣無動於衷?誰不會拼了命地買書,逼孩子像喝雞湯一樣的把浩如煙海的書卷,不吃不喝閱個遍?所以,光追求閱讀的量卻無閱讀的質,就算讀到吐血也不見得對學習成績提高有多大的幫助。在應試環境下,孩子讀的看的與考試考的未必在同一個頻道上,如何能期待只是多看便輕輕鬆鬆成為語文的學霸?曾經不是有大學的中文教授做中高考的語文試卷卻不及格的報道麼?這是否可以作為閱讀量大未必對成績有幫助的明證?

其次,身為家長老師應該擺正心態,在閱讀和成績之間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相信大家都熟悉三國明主勸呂蒙學習時,如是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我們不妨套用一下,讓孩子閱讀,如能做到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為何定要強求孩子考試成績也得相應提高呢?家長老師逼著孩子埋首書堆中做一條“書蟲”,只是為了在考試中勝出,應該是很可笑的吧。偶爾有些學生在傳授學霸的經驗時,歷數從小到大爸爸媽媽買了多少錢書,自己則是一本不落地看過,言外之意是自己的大閱讀量帶來了理想的成績。愚以為,這樣的經驗不可盲目輕信照搬照抄,一個孩子所謂的經驗,未必就具有普遍適用性。相反,把閱讀看成是充實心靈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經之路倒是具有普遍性。多少智者對讀書閱讀的重要性都做了十分精闢的詮釋,我看沒有一個人是把閱讀與成績捆綁在一起的。

神燈一盞夜不黑認為:閱讀,絕對是拋棄功利性的。強行將閱讀量的多寡與成績的高低扯在一處,是浮躁的表現。閱讀,是寧靜淡泊以致遠。成績,使人心浮氣躁多抑鬱。願我們不以急功近利的心去讓孩子閱讀,那種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孩子去追逐令人羨慕的成績的做法,是在一棵樹上吊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