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三)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三)

第十三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第十二願是講光明無量,第十三願是講壽命無量,“阿彌陀”就是光壽無量的意思。

這一願是說,“如果我成佛,我的壽命有限量,我就不成佛!”佛當然是不生不滅的,沒有壽終。

這個很重要。有一句話說得挺好,“命有樣樣有,命無樣樣無”。如果你非常富有,要什麼有什麼,呼風喚雨,但是你的命沒了,這所有的一切就跟你沒有一毛錢關係。你現在雖然什麼都不是,可能是個乞丐,在地鐵上唱歌,但是你有命,而且你的命是無限的,那就有種種可能性,說不定有一天你也會當主席總統,因為你有命嘛。

孫悟空就比較有智慧,他去拜師,菩提老祖教了他很多,三十六變,二十四變,這種變化,那種變化。孫悟空每次聽完都會問一句,“能得長生否?”不得長生的他就不學,他就非常有智慧。

我們看第十四願: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這條願叫“聲聞無數願”。“聲聞”就是阿羅漢,“聲聞無數”就是說生到我們這個世界的阿羅漢聖人有很多很多。有多少呢?打了個比方,哪怕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每個眾生當下都成為緣覺(緣覺有神通),各自以他的神通來計算極樂世界的阿羅漢有多少,於百千劫那麼長的時間來算,也算不出極樂世界到底有多少阿羅漢。這其實就是在顯示阿羅漢很多。

按說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境界,是沒有小乘的。但是這裡為什麼說有聲聞呢?其實是說他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前是聲聞,也就是阿羅漢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還用他以前的名字。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就不是聲聞了,就回小向大,就是菩薩了。

眾生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陷在小乘裡拔不出來,其實是很危險的。《易行品》裡有一句話叫“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墮入聲聞,就像菩薩死了一樣。因為他以為阿羅漢證得的這種小乘的有餘涅槃就是最高的結果,所以就不再發菩提心了,這就是菩薩死,是很危險的,而且也非常難再發大乘心。

極樂世界就可以讓這些小乘的聖人發大乘心。曇鸞大師打了一個比方,就像什麼呢?像“鴆鳥入水,魚蚌鹹死”。鴆鳥大家知道嗎?有一個詞叫“飲鴆止渴”,鴆鳥的翅膀是有毒的,它的翅膀如果在一條河水或溪水裡觸一下,裡邊所有的魚啊、蚌啊,就全死了,被毒死了。這個時候,“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果有一頭犀牛,犀牛的角很長,用犀牛角一碰這些死的魚蚌,它們立馬就活過來了,起死回生,犀牛角就有這個作用。到現在,犀牛角都是非常名貴的藥材。

曇鸞大師舉這個例子,就是說聲聞人發大乘心是很難的,幾乎就是死了。但是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犀牛角”一觸,立馬又活過來了,立馬就發起大乘心了,說明極樂世界的不可思議。

第十五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三願是講佛自身的壽命。這裡是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的壽命,也是無能限量的。

“除其本願,修短自在”是什麼意思呢?除非往生的人有他自己的願望,比如“我希望很快就回入到娑婆世界,或者到哪個世界去度化眾生,只有一百年的壽命,或者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就是按照他的願望來。“修短”就是長短,也就是壽命自己說了算,願意長就長,願意短就短,完全是自在隨意的,按照他的意願來的。不會像我們目前這樣,被業力牽引,自己做不了主。我們想長壽,能長嗎?不一定能長。想短,有的人唸佛了,“我想早點死”,這個也不一定,說不定你活得最長。

有人會問了,“可以舍報嗎?”舍報是有一定風險的,一般我們不提倡。印光大師就不提倡,因為舍報畢竟是自殺。用“舍報”這個詞,就覺得高大上;用“自殺”,就覺得很不好。其實本質來說是一樣的。就是舍掉這個報身,那不就是自殺嗎?這是有風險的,一般都是伴隨著痛苦,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後悔了怎麼辦?所以不提倡舍報。

第十六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全是善的,沒有不善,沒有惡,沒有不好,連名字都沒有,更不要說有實。《阿彌陀經》裡說“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也是這個意思。

在《無量壽經》裡有一句話,“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極樂世界全都是快樂的名字。其實名跟實是一體的,有惡之實才有惡之名。極樂世界沒有惡,所以也沒有惡的名字。我們娑婆世界專門盛產不善名,學法律的應該知道,法律裡面全都是各種犯罪,罪名就是不善名。

第十七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這也是四十八願裡比較重要的一願,就是“諸佛稱揚願”。“諮嗟”就是讚歎的意思。諸佛都在讚歎阿彌陀佛,同時也都在稱念阿彌陀佛。

為什麼在《阿彌陀經》裡有六方如來那一段?上次我們學過了,六方如來“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場景?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第十七願。那個場景實際上就是第十七願的成就相,說明這個願成就了,諸佛都在讚歎,都在為阿彌陀佛做廣告。

我們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阿彌陀佛?比如看電視劇《西遊記》的時候,就聽到“阿彌陀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在佛教當中,按理說我們應該先聽到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是真的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幾千年前真的來過的。但居然先進入我們耳朵裡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而是阿彌陀佛。為什麼?本質來說,就是因為有第十七願,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拼命為阿彌陀佛打廣告。

佛經一共有六百多部,其中在兩百多部經典裡,直接或者間接講到阿彌陀佛,講到極樂世界。這佔了多少啊?佔了三分之一。而且,基本上有名的、流通比較廣的大乘經典,都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或多或少有關係。像《法華經》《藥師經》《楞嚴經》《華嚴經》,裡面全都有關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內容。這些也都是因為有第十七願。

所以,第十七願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你看,寺院的圍牆外是“南無阿彌陀佛”;學佛人見面合掌也念“阿彌陀佛”。如果念“釋迦牟尼佛”,就覺得特別彆扭,還是念“阿彌陀佛”順口。這都是因為第十七願。

所以,要說做廣告最厲害的,還是阿彌陀佛。

以至於從古至今的小說裡,乃至現在的電視劇、電影,像《濟公》《西遊記》,包括《紅樓夢》,到處都能聽到“阿彌陀佛”,裡面經常會有唸佛的場景。因為這已經形成一大風潮了,整個佛門的生態就是這樣,到處聽到的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因為有第十七願,才會這樣。

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這三條願叫作“攝生三願”,就是攝取眾生的三條願。前面講了很多正報、依報,極樂世界怎麼好,這些其實都還是前方便,最核心的是這三條願。

比如,我雖然講善導書屋怎麼好,但是我不告訴你怎麼來,“善導書屋在哪?”“在北京。”“在北京哪兒?”“你自己找。”這就沒意義了。我前面講怎麼好怎麼好,是為了你能來,所以最關鍵的是我要告訴你怎麼來。攝生三願就是在講這個,所以比較重要,可以說是三條路。

第十八願、第十九願是當機願。“當機”的意思就是,你當下按照這個方法去做,這一世就能往生極樂世界。第二十願是結緣願,不是當機的,這一世只是結個緣,這一世不一定就往生,可能是下一世、下下世、再下下世,結一個遠緣。

第十八願又叫“唸佛往生願”。慧淨上人講第十八願這三十六個字講了三年,有這麼厚一本書,叫《第十八願講話》。三十六個字講了三年,一個字一個字地講,“若”字講一個月,“我”字講一個月。

第十八願從字面來講就是,“如果我成佛的話,所有眾生很至誠心地相信,也願意生到我的國土,然後稱名,哪怕少到只有十聲,如果這樣的人不往生到我的國土,我就不成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除非他犯了五逆罪和誹謗正法的罪,這種人除外。

這條願又叫作“本願”,就是根本願。善導大師說:“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的每一條願,都在講第十八願。道理也就是剛才我講的,我告訴你那個地方怎麼好,都是為了你能來,不管是講正報也好,講依報也好,都是為了吸引你來。第十八願就是在講如何能夠讓眾生來極樂世界。

“十方眾生”是包括了所有善的、惡的,清淨的、不清淨的,出家的、在家的,信基督教的、信伊斯蘭教的;也包括各種人種,黑人、白人;哪怕是八哥、鸚鵡、蛐蛐、飛蛾、細菌;上到等覺菩薩,下到阿鼻地獄,通通都在“十方眾生”的含攝範圍內,非常廣。

“至心信樂”,這是講信;“欲生我國”,這是講願;“乃至十念”,這是講行。一般來說,所謂學淨土法門要有信願行三資糧,就是從這裡來的。

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四十八願,其實也就是思惟第十八願。為什麼花了那麼長時間考慮往生方法的問題呢?為什麼要考慮這麼久呢?因為他要找一個最簡單的方法。稱名唸佛這個方法就是最簡單的,沒有比這個方法再低、再容易、再方便的了,也沒有超過這個方法的了。

“乃至十念”就是稱名,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不以稱名作為本願的話,別的方法都不容易。比如,如果以禪定作為本願,“禪定功深才能往生”,心很散亂的人就不能往生了;或者以十善作為本願,“你要做到十善才能往生”,十善我們上次學過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那可不容易啊,不能做到的人太多了,那豈不是全都漏在外邊了嗎?如果以誦經為本願,不認識字的怎麼辦?以拜佛為本願,沒有腿怎麼辦?所以,任何一個方法都不容易。但是,人不管怎麼樣都能稱名,哪怕是啞巴沒有口,舌頭不能用,還能在心裡念。所以,稱名最簡單,這個方法是阿彌陀佛選定的。

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這條願也屬於當機願,但是它所攝受的眾生是另外一種。哪種呢?就是他本身不是“乃至十念”的眾生,不是稱名往生的,稱名往生是一條最直的路,最方便、最直接的路,不用拐彎的。

第十九願是需要回轉的,因為他本身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修諸功德”就是修各種功德,有可能是修禪定,也可能是修止觀,或者是修佈施、忍辱波羅蜜,可以是任何一種功德。同時,他用這些功德來回向,“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迴向求生淨土。這樣的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也來接引他。

這跟第十八願稍微有點不同,第十八願是直達,第十九願要轉車,要回轉,而且在迴向的時候要真誠。換句話說,第十九願其實是對準了大菩薩根性的眾生。

所以,為什麼法藏比丘把“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這句話,放在了第十九願裡說?按說第十八願,阿彌陀佛也會來接引的,為什麼把這句話放在第十九願呢?因為第十九願所攝受的眾生,他的心是不踏實的,是有點猶疑的,有點猶豫的,“佛到底能不能來?”他是有點懷疑的。所以,佛為了讓他安心、踏實,就說得很詳細。

人臨終的時候是很痛苦的。元照大師有一句話,“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這些都是顛倒相,而且很普遍,我們去醫院,或者我們身邊的親人,觀察他們的臨終,就發現非常普遍明顯。“善惡業種,無不發現”,一生的善種、惡種,在這個時候全部都翻出來了。平時可能是很善的,但是他有惡的種子在,臨終的時候惡的種子都翻出來了,就變得沒那麼善了。平時念佛的,臨終的時候不念了,還罵佛。當然,這說明他平時都是假的,不是真想往生,是做給人看的。

阿彌陀佛早就知道眾生有死苦,而且臨終的時候是完全做不了主的,所以佛就發了臨終接引願。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跟大眾(大眾是指極樂世界的聖眾、菩薩、比丘等)“現其人前”,把他團團圍住,冤親債主就進不來了;然後各種瑞相就隨之產生了,比如光啊、香啊。這時候這個臨終的人,心地就特別清明。

在《悲華經》上說,阿彌陀佛在這個時候入“無翳三昧”。聽這個名字就挺厲害的,“翳”就是眼睛上有一個遮擋的東西,或者在角膜上,或者在別的地方,這叫翳,就像白內障。它其實就代表一種障礙。

臨終的時候,你殺過的牛,吃過的肉,雞、鴨、魚,都來找你算賬。這時候佛就用“無翳三昧”幫你解圍。

朗讀:佛安

宗道法師2018年5月講於善導書屋

(未完待續)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