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清东陵内只有顺治帝的陵墓没有被盗?

新鲜历史


在清朝灭亡后,民国初年的无序状态使得盗墓横行,也是古代以来盗墓最猖獗的时代。而当时清朝皇帝的陵墓几乎无一幸免,唯有清孝陵(顺治皇帝陵墓),300年岿然不动,只因为康熙皇帝在上面刻了15个字!

清孝陵全景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采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坛。同时,顺治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

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早在朱棣时期就被预定为皇家陵园,可还未及修建,明朝就灭亡了

这块风水定地,明时叫丰台岭,也有说是凤台岭,只是到了清朝才易名昌瑞山。

朱棣像

朱棣比他老子朱元璋还迷信,在丰台岭视察时,朱棣就对此处动了情。但考虑到边防、安全因素,朱棣最后钦定地理形势更佳,风水既妙且贵的天寿山,即现在位于昌平县境内的十三陵所在区域。

到朱由检当皇帝时,大明王朝已历二百多年。以朱棣的长陵为首,加上大大小小的嫔妃、功臣,十三陵已葬满了。用朱由检的话来说,需要开辟一处新的帝王陵区。

但朱由检这个皇帝当的很辛苦,朱由检当时的国防策略一度与后来的蒋介石颇相似,“攘外必先安内”,对李自成的剿灭行动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朱由检煤山上吊

到1644年三月,京都竟让李自成的起义军给攻破了,朱由检被逼煤山上吊,大明王朝彻底错过了遵化昌瑞山(即清东陵所在地)。

顺治皇帝的孝陵为何唯一没有被盗过的清朝皇陵?还得感谢民间的传说和康熙写下的15个字

清朝灭亡后,清东陵的所有陵寝几乎都被盗贼光顾过,连那些王爷、公主、保姆的墓都无一幸免。而令人不解的是,清东陵的主陵,顺治帝的孝陵却奇迹般逃过了魔掌,如有神佑。

顺治出家

不过,几百年来在民间,特别是东陵地区一直流传着顺治出家且死于五台山之说,因此孝陵是空的,不过是个衣冠冢,顺治帝根本就没有葬入地宫的说法。

倒是应该感谢这个民间传说,既然是空的,自然没有什么珍宝,这就使大部分盗贼对它失去了兴趣。

而真正有事实依据的,则是康熙御笔亲书的15个字,让盗墓贼们对孝陵毫无兴趣。

陈道明版康熙皇帝

康熙虽然大手笔修建父亲顺治皇帝陵墓,但是也考虑到会有盗墓贼盯上。因此,一方面不断加固扩建顺治墓地,更为重要的是,康熙机智的在墓碑上刻了15个字:“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

也就是告诉盗墓贼们,这里面没宝贝,挖了也白挖。因此,在顺治墓在清末民国遭遇4次盗挖的时候,其中就包括孙殿英盗墓,但是每次挖顺治墓的时候总是刨不动,也炸不动!而且当看到康熙这15字后,盗墓贼很轻易就放弃了继续盗挖的念头。

即使300年期间发生了两次地震,顺治墓地仍是完好无损。

清东陵

顺治皇帝一生任性,但不得不说他的日子过得很节俭,康熙写下的15个字,绝对名副其实

顺洽皇帝迷信佛教的灵魂升天说,生前多次之示他死后必须实行火葬。顺治十八年,这位佛门天子病死,后代和大臣们不敢违背其遗旨,破例为他举行了火葬。

按照佛门惯例,教徒死后,功德高者要筑宝塔以为墓室。但是,这个佛门惯例对这位“痴道人”来说,有点行不通,因为他毕竟是一位皇帝。

清孝陵神道

大臣们经过认真讨论,决定仍然按照皇家礼制为他兴建大型的陵墓。陵墓建制均同于其它皇陵,所不同的是陵墓中不是一个完整的“龙体”,而是一个盛着帝皇遗体份灰的骨灰罐。

科普一下,满人和汉人所用的棺材是不一样的,即所谓的“满材”和“汉材”之别。

汉棺材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见到过的,大盖做成月牙形,两帮做成弧形,平底;而满棺材则是一个大六棱形,棺材的两帮上部为坡形,下边垂直到底——皇帝的棺椁也不例外,只是绘有金纹大龙。所以每每在清宫剧中看到皇帝驾崩后安详地睡在汉棺材里,我都替礼部捏了一把汗。

旧北京满族出殡

关于顺治皇帝节俭的故事数不胜数,要说最有名的,还是因为废后!

他的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也是顺治帝的亲表妹。按说,这样一桩亲上加亲的婚事,顺治帝怎么会不满意呢?

原来,这个皇后在顺治看来有着特别大的缺点——奢侈。这个大小姐可是不得了,吃穿用戴,都很讲究。

顺治皇帝

据记载,皇后“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绣缀饰,膳时有一器非金者,则怫然不悦”。也就是说,皇后的服饰,都必须有珠光宝气的佩饰,而她所用的食具,也必须是金银制品,如果不是,则会大发脾气。而顺治帝自小就崇尚节俭,不喜欢浪费,所以,两个人的消费观不一致。

而顺治帝这节俭的作风,在其死后直到道光帝身上才再次显现。

清朝十二帝

不过,道光帝跟崇祯命运相似,崇祯是给万历天启背了黑锅,道光也是因为乾隆堕落背锅。


王铭苇


在大清朝,今儿的主人公顺治帝福临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仙”的皇帝了,正是由于他比较仙的个性范儿,最佳的福报便是其陵寝至今没有被人惦记,自然也没有人实施行动去盗掘了,所以从清东陵整个园区看,也是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帝陵,和他埋在一起的那些明星皇帝和不知名的皇帝们,例如千古一帝康熙帝,“十全老人”乾隆帝,平庸的咸丰帝,还有其知名度极高的老婆慈禧,同治帝,他们的陵寝全都被盗掘了,墓里面的珍宝悉数被洗劫一空。

老样子,先给复习一下历史,重新讲一下顺治的生平,顺治只是他的年号,他的全名叫做爱新觉罗·福临,从大清朝总排行来讲是第三个皇帝,但如果从定都北京来说,他是首位第一个,福临的老爹是大名鼎鼎的后金硬汉皇太极,他出生在盛京故宫(也就是今天的沈阳故宫)他老妈也是电视剧中大名鼎鼎孝庄皇后,电视剧中大家都知道孝庄和福临老叔多尔衮的那点风花雪月的事儿,也正是由于孝庄“下嫁”其实才换回了其儿子福临的皇位,不巧天公作美,福临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短寿,导致他六岁就登基了,(汗,比他明星儿子康熙还年轻2岁),在当年就迁都北京,成就了清代将近三百年的帝业。

好了,跳回正题,从第一张真容像上可以看出咱这个福临的眼神中充满了抑郁范儿,没错,这位也确实是个多情种子,可以说是完美遗传了其老爹皇太极痴情基因,(相信很多朋友从电视剧中也看过皇太极和海兰珠的那些情爱史)福临也用情非常专情,他极为喜欢董鄂妃,并深深的坠入了对这位传奇女子的痴迷之中,据史料记载,顺治对这个女子那是、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而且福临非常笃信佛教,经常请法师在宫内讲经传道,以图帝业长久,并祈福自己心爱的女人寿命百岁,但偏偏天有不测风云,福临的爱妃竟然身染重病,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福临才23岁的时候,边崩逝于福临的怀抱中,才仅仅21岁,福临为此大为悲痛,不吃不喝,他想到的出家了却这段尘缘,放弃皇帝位,与青灯古佛为伴一生。(当然这里很多电视剧演绎的剧情就扯了,看看图一乐就可以了,万不可以当真)

真实的历史是,这位痴情种子福临,由于董鄂妃的死陷入的伤心抑郁的泥潭没有自拔出来,一直以泪洗面,不思进食,从医学角度看,他的抵抗力,免疫力越来越低,这个时候身体极为虚弱,就在董鄂妃死后几个月后,福临终于被天花病毒侵入,最终随他的爱妃仙去了,终年24岁。

死后葬在了清东陵孝陵,注意,福临死后是清朝最后一个使用火葬满族旧俗的皇帝,据史料记载,福临遗体被抬到景山进行火化,据称大火吞噬了所有的财宝,福临之后被装到一个骨灰坛子入葬在孝陵,所以没有什么值钱的宝物陪葬,那个盗墓贼也不想费劲去盗一个没宝物的陵墓,可以说是犯罪成本太大,万一没宝物又被抓到枪毙就太赔本了,这才是至今孝陵没有被盗掘的重要原因。


老猪的碎碎念


总所周知,清朝皇帝除了溥仪的华龙皇家陵园,其余诸位帝王的陵墓都集中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和易县的永宁山下面,在后期的混乱的朝代变更之中,清东陵的大部分陵墓都存在多多少少的盗掘情况。

比如孙殿英就借口在附近开始军事演习,从而光明正大的盗掘了康熙,乾隆和慈禧这三人最为富庶的陵墓,后期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河北民主政权还未成立,该地区疏于对陵墓的管理,一伙散盗和土匪挖掘了其余的包括帝后妃子等不少的陵墓。



(顺治皇帝真图)

后期又在1949年,附近的村民类似圆明园焚烧以后进去捡漏一样的行为再次对清东陵展开了二次搜查,这三次盗掘,对于中华文化史是一次极大的灾难,大量的文物流入各地,可是在清东陵被翻了个底朝天之后,顺治皇帝的陵墓却出人意料的逃脱了毒手。


这和顺治皇帝的生活轨迹和清朝初年的社会运行轨迹有很大的关系,顺治帝在入关之后,满清的统治并不稳定,一方面要和张献忠为首的大西军以及南明诸位继位的前明诸藩王后代建立的政权为敌,另一方面,就是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反清势力也是此起彼伏,清廷在面对各地的军事压力财政状况捉襟见肘,直到顺治去世之前,清廷才勉强保持了除台湾的明郑政权之外大体上的统一,所以,清廷不可能大规模像后世皇帝一样给顺治修筑陵墓(皇陵因为宝顶和金刚墙的存在本来就是不好挖的东西,要盗掘当然挑富裕的目标下手)。



而后陵墓建成之后,康熙给顺治的陵墓立碑表示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经过后世的考证,顺治陵墓可能的确没有多少文物,而顺治也是一改大部分皇帝敛葬的形式,采取了火葬,陵墓里面只有他的骨灰坛。根据史料的记载,顺治的尸体在焚烧的时候,他的陪葬品一块付之一。

另外根据后世传言,顺治因为最心爱的妃子董鄂妃的去世出家当了和尚,虽然传言有误,不过顺治也是因为董鄂妃的去世对他打击极大,后来郁郁而终。

在当时的社会认知里面,不少人信以为真,认为顺治的尸体并没有在他的陵墓里面,所以顺治的里面也就逃过了一劫。(参考赤眉军盗掘汉陵唯独放过了薄葬的汉文帝,郭威看见温韬等盗掘唐陵要求纸衣石棺下葬)


无根树花正孤


01文字标明没有珍宝

在孝陵有一座特殊的建筑——孝陵神功圣德碑楼,里面有一统石碑,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雕刻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

这些文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意思就是我父皇留下遗嘱,陵寝不要建筑的太豪华,不要在地宫之中放置金银珠宝。

这句话对顺治帝的孝陵保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顺治帝死后简葬的传说。


02 顺治出家的传说

顺治帝生前有一位十分宠爱的妃子——董鄂妃。顺治帝认为这位爱妃就是自己真正的爱情,因此独宠于她。然而,情深不寿,董鄂妃在她所生的皇子夭折后,也抑郁而终。

相传,董鄂妃一死,顺治帝也不想活了,寻死觅活不成,又剃发出家当了和尚。自此,顺治出家这一说法便成了清初三大疑案之一。

各种文艺作品将这一传说演绎得五花八门。因此,传说中的孝陵地宫里面就是一个空穴,只有顺治帝生前用过的一把扇子和一双鞋子,说得有根有据,言之凿凿。既然是空穴,还有谁去盗掘呢?


03“火化”说

在清朝皇室刚刚入关时,人去逝时还是沿袭满族火化习俗。

据《清宫述闻》记载,顺治皇帝患天花病死于养心殿后,在寿皇殿前举行了隆重的火化仪式。

主持火化的人是茆溪森和尚,此人不仅是顺治帝最信赖的僧人,曾为顺治帝剃度,而且,最关键的是茆溪森曾经给董鄂妃火化过,所以顺治帝也希望他来完成自己的心愿。

就这样,与顺治帝随葬的珍宝都与他一起在火中变成灰烬,被装入“将军罐”中封入地宫,地宫中并没有珍宝,所以无人盗掘。


04神灵保佑说

光绪二十六年,曾有八国联军要盗掘孝陵。正当这群洋鬼子刚要实施暴行之时,却突然在天空划出一道白光,接着,电闪雷鸣,大雨夹杂着狂风,吓坏了侵略者,他们最终放弃了暴行。

1928年那次孙殿英部队企图盗掘孝陵的时候,也是夏季,在天空中居然也是划过一道白光,然后就是电闪雷鸣,恐怖的氛围致使他们最终放弃了盗掘孝陵。

于是,民间便流传着孝陵有神灵保佑,不能盗掘。


05 坚固的皇陵工程

孝陵之所以没有被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宫的工程太坚固了。

孝陵的工程建筑上虽然一直有拆明陵建清陵的说法,但是那都是地面的三座大殿的问题,而在孝陵的最关键的地方,埋葬顺治帝的地宫的质量却是出奇的好。

1945年王绍义、张尽忠盗陵时,曾想盗挖孝陵。怎奈几十个力气十足的小伙子

用镐刨,用炸药炸,却一镐刨下去,只是一个白点,根本刨不动。不得已才使用了炸药,很奇怪,他们的炸药只炸开了一个小坑,根本炸不进去。

无奈之下,张尽忠和王绍义才不得不放弃了盗掘孝陵。


孝陵没有被盗掘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以上多种因素在起着作用。有客观的情况,也有盗贼主观因素的影响。不管怎么样,孝陵是被保留下来了,成为清东陵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陵寝,实在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笑谈清云


为什么盗墓贼连妃园寝都一个不放过,却唯独不去盗顺治帝孝陵呢

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皇考遗命”起到了心理作用。顺治帝的神功圣德碑文上记载,孝陵不藏珍宝。既然是一言九鼎的皇帝说的,那么应该就可以防止盗窃。

二,空穴之说,虽然顺治帝24岁就死了,但是在民间流传顺治帝为了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出家当了和尚,而孝陵只是一个衣冠冢,并无皇帝骨灰葬入,所以也就没有必要陪葬珍宝。

第三,“生辰吉祥”的保佑。孝陵的神圣功德碑文上,把顺治帝的出生描写的很神奇,称顺治帝是神人送来的圣主,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火化,盗墓者认为,地宫里面没有棺椁,也就不会在棺椁里装满珍宝,顶多就是三个骨灰坛子,不会有其他陪葬物品。

第五,地宫异常坚固。

第六,民兵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清陵的保护极为重视,组织民兵进行重点保护。

前段时间去清东陵游玩,见识了皇家陵园建筑的 精美

孝陵石像生南北绵延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队列,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鋑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望柱1对。

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早在明朝的时候就被预定为皇家兆域,可是还未及修建,明朝就灭亡了。清入关后,顺治皇帝相中了这里,说“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

第一帝顺治帝的孝陵,雄踞在昌瑞山主峰之下,处于至尊无上的地位。

清东陵整体建筑布局礼制性很强,是一个处处凝结着庄严肃穆气氛的建筑群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每年4月1日—10月31日,在清东陵的孝陵都会举办一日四次的皇家祭祀盛典再现仪式


雁行江湖


顺治帝的陵墓没有被盗取,主要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是“皇考遗命”起到了心理作用。顺治帝的神功圣德碑文上记载,孝陵不藏珍宝。既然是一言九鼎的皇帝说的,那么应该就可以防止盗窃。第二,空穴之说,虽然顺治帝24岁就死了,但是在民间流传顺治帝为了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出家当了和尚,而孝陵只是一个衣冠冢,并无皇帝骨灰葬入,所以也就没有必要陪葬珍宝。



第三,“生辰吉祥”的保佑。孝陵的神圣功德碑文上,把顺治帝的出生描写的很神奇,称顺治帝是神人送来的圣主,神圣不可侵犯。第四,火化,盗墓者认为,地宫里面没有棺椁,也就不会在棺椁里装满珍宝,顶多就是三个骨灰坛子,不会有其他陪葬物品。第五,地宫异常坚固。第六,民兵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清陵的保护极为重视,组织民兵进行重点保护。

其实在此之前,有人猜测,顺治帝的墓没有被盗,是因为这么一句引人瞩目的话,那就是“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



这句话是顺治帝的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文上的其中一句。意思是说,顺治帝临死时留下遗嘱:他的陵墓不做豪华装饰,也不藏珍宝。因此,有民间猜测,孝陵地宫没有葬顺治帝的骨灰,只有顺治帝的一把扇子和一双鞋子。但经过考证,孝陵地宫确实葬有顺治帝的骨灰,而且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的骨灰。那么难道

盗墓者

们是真的信了这句话了,才没有盗顺治帝的墓的吗?这也有可能。

但后来据明确记载,当初在顺治帝丧礼仪式中举行的,“小丟纸”、“大丟纸 ”时,就焚烧掉了很多珍宝。按常理推测,既然焚烧那么多珍宝,那么地宫里面陪葬有一些不被烧毁的珍宝,也是有可能的。而且,孝陵未建成前,在东陵西侧陪葬黄花山下建成有埋葬着顺治帝皇子的王爷陵。在孝陵建成后,又建了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两者的身份都低于顺治帝,这些陵墓被盗后,都证明陵墓里都随葬了很多珍宝和贵重物品。

再者,据东陵的管理机构通过社会调查,确信孝陵地宫内有陪葬品。何况还有明确记载,地宫中有顺治帝后等三人的香册、宝香和三人的宝宫。虽然物品较少,但也还算是古董,更何况三人的宝宫很有可能是黄金制作的。这样的话,那价值可不菲了。

所以综合考虑之后,就不难得知顺治帝的孝陵没有被盗的以上这六点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