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菰單莪的亼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个,梦见我被抓去当壮丁,然后被赶去攻城,刚好是站在前排,吓得我赶紧挤到后排去,但硬是挤不过去,盾牌连成的墙一点缝隙没有,压根过不去,正当我被吓得腿发抖时,惊醒了……


回归正题,当炮灰自然谁都不愿意的,谁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场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他们是不可能愿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来构筑掩体,如果是箭雨射过来,其实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压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后的越容易被飞过来的箭所射伤。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锋部队,他们战斗力都是比较强悍的,因为打仗有时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气势来了,后面的军队也有劲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稳,后面也跟着吓破胆了。


所以前排必须是精锐,他们对自己的战斗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所谓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荣誉的象征,证明自己是军中的精锐。

三、有这么一句话“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居然被选为了第一排,就没得法子了。怕也没用,如果跑的话,就得被后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拼死多杀敌。

四、富贵险中求。古代很多时候都是斩首计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杀敌就越多,捞的好东西就越多,立的功劳越大。虽然风险系数很高,但只要活着回来,你就翻身。

不过前排肉搏时确实是炮灰,前排有时也会拿囚徒、死士样的亡命之徒来站,许诺下他们免死,还给功劳,他们也会以死效力的。


夏目历史君


跑不动。只好往前冲。


史聃


首先,古代战事繁多,一些统治者强制征兵,肯定会背离民众的意愿,所以定会制定很严格的军法。而往往越是军法严格的军队,战斗力往往就越强。比如明中后期著名抗倭军队戚家军,军法就异常严明,士兵临阵谎称不能上阵者斩,行军中掉队者斩。所以,将领们往往制定严苛的军纪来限制士兵,让之望而生畏,故士兵们大多也没有胆量不停命令。战场上将军的一句“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众士卒就不敢不听。

其次,一般将领们为了激发士兵们的斗志,都对冲在前面的士兵给予重赏的诱惑。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代贫困的下层阶级哪个不想当官发财,摆脱统治者的压迫?所以许多士兵为了金钱,就是豁出命也在所不辞。

再次,一般有经验的将领会根据战术需要替换前排士兵,根据战术和士兵生理体能需要合理布置士兵的位置。所以前排的士兵也不是不能喘息。

再好的将军也保证不了每一个人的安危,战争就是这般残酷。所以,我们要热爱和平,珍惜和平,为人类的长久发展而思考。


呵呵贺贺2


1.军令如山,宁可为国捐躯也不可回头或者当逃兵

2.前排冲锋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往前冲,保护后方的一些将士或者是射击队

3.士气,将领身先士卒,起到了带头作用,冲在前面,自然会起到一个激励士兵的作用,而作为冲锋兵,自然也就不畏生死,往前冲

4.军队中都有督军,专门负责监察

5.表现优异者会得到赏识

综合这几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就算死也要往前冲了


天猫美妆新资讯


古代行军打仗,难免有人充当炮灰,古装剧打仗情节给观众一种错觉——第一排士兵=炮灰,这与历史真相是相当不符合的。

第一排的士兵不是不怕死,是不得不上。

一、军令如山

古代士兵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上战场杀敌。在这长时间的训练中,他们会被一直灌输军令大如天的思想,让你站哪就必须站哪,让你往前冲的时候就不能往后退。在战场上,士兵往前冲可能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往后退就是死路一条。

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古代打仗讲究兵法队列,不能够私自调队,否则就会破坏战术,连累整个军队,也大大增加了自己战死沙场的风险。

二、富贵险中求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第一排的士兵最有希望立下军功。自商鞅变法以来,就算是奴隶也可以凭借立下的军功翻身,历朝历代,虽有变化,但是都不会改变军队中论功行赏的基本原则。第一排的士兵往往是军中精锐,战场上的他们最先接触敌军,有最多的机会杀掉最多的敌人,立下军功。

三、头排士兵拥有顶级装备

打仗士气很重要,如果一开始排头兵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整场战争的士气就会下降,很难获胜,因此古人会给排头兵好的装备增强他们的战斗力。虽然电视剧上打仗就和打群架一样,和历史不符合,但是电视剧中排头兵的装备和历史是非常相符的。古人打仗,刀剑无眼,排头兵一般会手拿盾牌防身,不管是敌方射箭还是进宫,盾牌都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相反,后面的士兵反而更容易受伤甚至送命。此外,排头兵的盔甲为了能够抵挡敌人的进攻,材质都是比较好的,即使盔甲受到重击,一般不会重伤。

古代战场上最容易成为炮灰的不是排头兵,而是那些技能平平、装备平平的士兵。如此看来,古人应该有很多士兵打仗想要去第一排吧。


大脚姑娘碎碎念


前面各位大神都从士兵防护兵器以及兵役情况等等多方面做了解答。关于古代伤亡率高低就有待商榷,因为古代战争基本以击溃战为主。除了有生力量被歼灭或者重要据点被突破,对敌对政权所起到的震慑效应不大。即便如此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李唐王朝初立,经常会前输后赢。绝大多数战斗都会从白天激战到夜晚,然后各自撤还,统计战损。还有就是观众老爷们不要被各种神剧误导,就是双方接战不见得就是正对正,中对中。战斗中的士兵都会由各种百夫长千夫长和校尉乃至副将甚至主要将领把阵指挥,如果形势不利,也可以按秩序撤退。 再说一下前排士兵的问题,应该说成是最外圈的兵士吧。外圈范围内,谁先被打谁就是前排(被远程武器攻击的不算)。像朱温的军队,后排即是督战队也是下一波要投入的队伍,不可能干看前排被打被消灭,前排也不可能不会出现被敌手突破的缝隙,后排就是补缺然后在一定时间过后跟前排轮换,保证持续战斗。战斗中的战线是有必要维持好的,一般士兵战斗到一定时间点就会下场暂休重新结阵,这是不败的基础。这里举两个特例,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就经常跑到前排,这是个很流氓也很不仁义的玩法。别的原因不讲,就一条是朱允炆只是下诏捉他回去问罪,又没确实交代要在战斗中各种杀。所以朱棣所在的前排都是最安全最能突破的。然后在济南守将铁铉也玩了这一手,把他爹朱元璋的巨幅画像挂在城墙四周,让朱棣纠结不已。所以济南城墙上的前排士兵也过得不错。所以前排士兵嘛犯不着纠结,古诗云:与子同戈,与子同袍。大概就是这么些道理。回答完毕


亚洲344


为了生活,

为了国家,

家法,

军规,

国法……

有了国家和平,才有小家安定!
如果为了国家,我也会第一个上战场


故乡之路Wine




这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是让谁先死的问题。

总有人要在第一排,总有人会死在战场。但,第一排的士兵死的概率会高于后面几排。

那么,明明知道第一排死的概率更高,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往前站,难道不怕死吗?

1、不是不怕,怕了也没用,往前可能会生,后退一定会死



对于死,谁不怕?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但是,军人的天职是什么?是服从。

有些时候,军人是没有权利选择活着还是死去的,命令一下,哪怕前面是地雷阵,也得用自己的肉身往前冲去。如果胆敢私自后退,后面督战人员就要杀人了,哪怕杀的是自己人。

这种军队文化和制度,导致第一排的士兵必须往上冲。

2、军队大多会塑造“奋勇争先”的氛围



人活着在世间,有时候需要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军队里最值得称道和尊重的是什么人?战斗英雄。

一个战斗英雄会激励无数人奋勇向前,以其为榜样。诺诺弱弱的人,在军队里不会有好前程。

于是,军队里的男子常常充满血性,悍不畏死。

在军队各种文化和氛围塑造下,敢死队,冲锋队,人人抢着进,只是为了获得那种认可和尊重。

话说过来,既然生死不有自己掌控,那还不如勇敢一点,潇洒一点,没死就成为了英雄,死了成为了英勇烈士。

3、对第一排人员的奖赏要更好



无须质疑,各个军队对第一排士兵提供的防护要更强,对第一排士兵的奖赏要更多。这让那些要当炮灰的士兵,心理上多少是个安慰。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每个基层队伍的负责人都会抢任务,都想当排头兵,一旦成功,这些负责人军功就上升了,职位也可能上升了。

一个优秀的军官,会激起士兵的士气,让他们生死置之度外,让他们勇敢作战。当然,最后获益最多的就是那些军官,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另外,第一排人往前冲过去,表现优异时,会建立军功,会被封官加爵,会获得金银钞票的赏赐。表现不佳,一不小心挂了时,也是个值得敬重的英雄,其家人会被地方尊重、认可和照顾。

基于各种认可和奖赏的机制,第一排士兵们也就拼了,要么给自己拼一个未来,要么给家人拼来一些福利和照顾。



回过头来再说,战争时第一排的士兵,不是不怕死,而是有这么三个原因:一是不冲就会死,二是军队文化和氛围让士兵悍不畏死,三是有奖赏机制。


蓝风破晓


兵制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钅骨)(钅朵)、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百、马盂、粆一斗、粆袋、搭铆伞备一,縻马绳二百尺,皆自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铸金鱼符,调发军马。其捉马及传命有银牌二百。军所舍,有远探拦子马,以夜听人马之声。  凡举兵,帝率蕃汉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诸陵及木叶山神,乃沼诸道征兵。惟南、北、奚王,东京渤海兵马,燕京统军兵马,虽奉诏,未敢发兵,必以闻。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始闻诏,攒户丁,推户力,核籍齐众以待。自十将以上,次第点集军马、器仗。符至,兵马本司自领,使者不得与。唯再共点军马讫,又以上闻。量兵马多少,再命使充军主,与本司互相监督。又请引五方旗鼓,然后皇帝亲点将校。又选勋戚大臣,充行营兵马都统、副都统、都监各一人。又选诸军兵马尤精锐者三万人为护驾军,又选骁勇三千人为先锋军,又先剽悍百人之上为远探拦子军,以上各有将领。又于诸军每部,量众寡,抽十人或五人,合为一队,别立将领,以备勾取兵马,腾递公事。

  其南伐点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鸳鸯泊。及行,并取居庸关、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安达马口、松亭关、榆关等路。将至平川、幽州境,又遣使分道催发,不得久驻,恐践禾稼。出兵不过九月,还师不过十二月。在路不得见僧尼、丧服之人。

  皇帝亲征,留亲王一人在幽州,权知军国大事。既入南界,分为三路,广信军、雄州、霸州各一。驾必由中道,兵马都统、护驾等军皆从。各路军马遇县镇,即时攻击。若大州军。必先料其虚实、可攻次第而后进后兵。沿途民居、圆囿、桑柘,必夷伐焚荡。至宋北京,三路兵皆会,以议攻取。乃退亦然。三路军马前后左右有先锋。远探拦子马各十数人,在先锋前后二十余里,全副衣甲,夜中每行十里或五里少驻,下马侧听无有人马之声。有则擒之;力不可敌,飞报先锋,齐力攻击。如有大军,走报主帅。敌中虚实,动必知之。军行当道州城,防守坚固,不可攻击,引兵过之。恐敌人出城邀阻,及围射鼓噪,诈为攻击。敌方闭城固守,前路无阻,引兵进,分兵抄截,使随处州城隔绝不通,孤立无援。所过大小州城,至夜,恐城中出兵突击,及与邻州计会军马,甲夜,每夜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余步,被甲执兵,立马以待。乓出,力不能加,驰还勾集众兵与战。左右官道、斜径、山路、河津,夜中并遣兵巡守。

  其打草谷家丁,备衣甲持兵,旋团为队,必先斫伐园林,然后驱掠老幼,运土木填壕堑;攻城之际,必使先登,矢石擂木并下,止伤老幼。又于本国州县起汉人乡兵万人,随军专伐园林,填道路。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军退,纵火焚之。敌军既阵,料其阵势小大,山川形势,往回道路,救援捷径,漕运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后于阵四面,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退者,息马饮水粆。诸道皆然。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历二三日,待其困惫,又令打草谷家下马施变双帚,因风疾她,扬尘敌阵,更互往来。中既饥疲,目不相视,可以取胜。若阵南获胜,阵北失利,主将在中,无以知之,则以本国四方山川为号,声以相闻,得相救应。

  若帝不亲征,重臣统兵不下十五万众,三路征还,北京会兵,进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统,止遣骑兵六万,不许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林木;但于界外三百里内,耗荡生聚,不令种养而已。

  军人南界,步骑车帐不循阡陌。三道将领各一人,率拦子马各万骑,支散游弈百十里外,更迭觇逻。及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御帐。自近及运,折木稍屈,为弓子铺,不设枪管堑栅之备。

  每军行,鼓三伐,不问昼夜,大众齐发。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羁马,蹄有余力。成列不战,退则乘之。

  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上风曳柴。馈饷自赉,散而复聚。


风度56771271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怕死的人,只是有很多因素驱使着人作出不怕死的举动来而已。

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就讲究一个勇字,真刀真枪,看谁狠啊。

列阵的时候,站位越靠前,折损率自然也越大,那为什么还有人站到第一排去呢?

军令如山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直军队的战斗力有多高,很大程度上看军队的纪律有多严。

长官让你站第一排,你就站第一排,这就是军令。

都说士兵的使命就是执行命令,不是思考,就是这个意思。

点到谁就是谁,不许你抱怨,这就是军令如山。

重赏

站位靠前的士卒,战后给予重赏。

这是激励士卒往前站的一个方法。

很多人当兵就是为了吃粮领饷。

农耕时代,社会没有那么多的谋生职业,多出来的生产力流向军队是很好的一个途径。

军人怎么创收,就是靠杀敌立功,站在后排安全是没错,但是一样失去了杀敌的机会。

有些胆子大的,为了赏金,就站到了前排。

老兵

前排的作用非常大。

假如两军稍一接触,前排就崩溃了,那么你还怎么指望后排的奋勇作战。

所以有时候,前排往往是老兵顶在前面。

老兵战斗经验丰富,也看淡生死,心态沉稳,这对于稳定军心,提振士气是很有好处的。

综上,就是古代第一排士兵不畏生死的原因啦。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