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元青花的工藝建立在新的技術前提下。胎釉,青花,繪畫,製作,燒製諸方面都顯示出前所末有的科學水平,諸多特徵是識別元青花的必要依據。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胎體特徵

景德鎮瓷用料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唐五代時瓷胎由單一的瓷石構成,宋末元初起,發明了瓷石中摻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嶺土達百分之二十。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鋁的含量得以提高。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瓷胎在高溫條件下的變形。保證了大件器物的製造,同時,提高了燒製溫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礎上,景德鎮燒出了體型巨碩的青花器,有直徑達近六十釐米的大盤和高達七十釐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元青花胎料有兩大類:

一類用進口青花料的胎骨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緻密堅硬。另一類用國產土青料的胎骨灰白,胎體手感輕。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黃,較粗松,用國產青料。

用進口料繪製的器物中,體型巨碩的底面等露胎處有深淺不等的窯紅,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則一般不見窯紅,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蓋的裡面雖露胎,但不見窯紅的情況。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大型瓶罐類器物由上下數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經打磨,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在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部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軟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內外沾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土黃色或漿白色擠壓泥漿。

釉層特徵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燒成溫度,這樣就能相應地改變釉的配方。

景德鎮瓷釉歷來是用釉果摻以釉灰配製而成,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燒後含氧化鈣達百分之九十左右。唐宋時,景德鎮瓷的主要成分是釉灰,元代時增加了釉果成份而減少了釉灰成份,這樣釉層的三氧化二鋁增加而氧化鈣減少,改變了釉面狀態,使釉層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澤柔和。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部分標本的釉層,在密佈的霧狀小氣泡中散落著大氣泡,無中產氣泡過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並無這樣狀況。明初青花釉面也見氣泡,但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和元青花唯見大,小兩類氣泡的分佈不同。有些器物釉表有桔皮紋或棕眼。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元青花的釉面先後有四種

影青釉,又稱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國產青料。

白釉,從十四世紀中的至正年間開始使用,用進口青料。釉面白中含青,積釉處水綠色。具恰到好處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澤,能更好地襯托青花的表現力。

卵白釉,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乳濁,用國產青料,多小型器。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釉有所區別。國產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啞光木訥,除了燒成技術的欠缺處和釉層的成分相關,應為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所致。

元青花除玉壺春瓶等器物外,底部一般無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內側近底處有一圈寬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細身瓶類內側口沿以下素胎。大罐內壁以蕩釉法施釉。器蓋內側素胎,淺土黃色,見細微釉斑。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青花特徵

青花是由鈷料繪畫而成。

天然鈷料中除鈷外還有鐵,錳等成份。因各種元素的構成比例的差別和燒成條件的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現變化。

元代青花瓷用進口和國產兩種鈷料繪畫,進口青料用於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國產青料則唯見於中小型元青花。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進口青料

進口青料有蘇麻離青。其呈色特徵:一,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二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三,青料都較細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色濃重有放射狀流散,見藍黑色結晶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粗所致,明初永樂,宣德青花上也見類似現象。

元青花胎,釉,青花三方面工藝特徵,供參考

國產青料

鈷礦在我國江西,浙江,雲南,甘肅等處都有發現。元青花上所用國產青料成分是高錳,高鋁,與同時的進口料差別很大。

國產青料呈藍灰或藍黑,見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釉面下凹凸並啞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