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巫溪縣未毗鄰長江,它地處大巴山東段南麓的渝、陝、鄂三省(市)結合部,正好居於大寧河的上游。從大昌新城繼續乘柳葉舟上行,得兩個多時辰方可到達。或許是長期藏匿於大寧河谷的上游深處的緣故,巫溪民風質樸,小巧玲瓏。人們根據宋代王子申在《大寧方誌·序》中的文字記敘“一清前陳,可濯可沾,眾峰奇絕,如削如畫,亦峽郡桃源也”而將巫溪比喻作三峽腹地深處美妙的桃源之地。

1、小城風情

巫溪隸屬國家批准的長江三峽經濟開發區。經大寧河,巫溪與巫山縣相通連。經公路線,有一條奉溪公路將它與奉節縣相連。三座重慶東部的縣城,客觀上形成了一個“金三角”——因為這三地旅遊資源相當豐富,現實中依託地理優勢抱團發展旅遊經濟多有合作。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巫溪一隅。1999年。

早在唐虞時期,巫溪一帶即以“巫”相稱。在巫溪境內,誕生了上古時期的巫咸、巫臷文化。到了夏、商、周時代,巫溪的鹽受到王朝侯國的“倚重”。在《尚書·牧誓》中,圍繞巫溪的鹽資源曾這樣寫道:巫鹽銷及於庸國轄地,渝陝鄂邊“鹽大道”始於此時。戰國時期,楚國奪取了巴巫鹽業資源並在巫溪一帶設立了巫郡,緊跟著,秦軍攻城掠地,奪走了楚巫郡而在此重新設立了巫縣。據說,當時的萬頃池(今巫溪紅池壩)就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故居。秦漢時期,巫溪的鹽泉通過大寧河的棧道而引到巫山。東漢建安21年,蜀漢開始分置巫縣,以巫縣北部有鹽泉而立北井縣,這是巫溪縣的源起。到了明、清時期,大寧縣一度管轄巫溪。民國三年,因古巫溪水改大寧縣為巫溪縣。如果自東漢巫縣始立算起,巫溪距離今天也有了千年的歷史。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寧廠民居,三峽人居的另一種代表。1999年。

蓄水後的大寧河方便了柳葉舟的上行。大昌新鎮之上游的大寧河谷,其實還有剪刀峽、廟峽等幾段渾然天成的峽谷。雖然沒有小三峽那麼知名,但是流泉飛瀑,峰林奇峭,也有著天然的山野峽谷之幽趣。船行其間,忙不過來的就是旅行者的雙眼和手中的相機了。

巫溪是一座離不開大寧河的城池。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因這鹽泉,巫溪在歷史上曾負盛名。2002年。

由於縣城因水而居,巫溪縣的居民們看慣了這條清涼的河水。大寧河,不光是巫溪人民出外的交通走廊,也是他們在忙碌過一天的工作之後,會友談心、享受天倫與友情的地方。尤其是在夏季。太陽落到了青山之後,餘輝仍然光照著大寧河。漾動的河水錶面浮動著一層金輝,令男女老少沉浸在河水中不想起身,他們邊暢遊,邊嬉戲,邊陶醉……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架在大寧河上的鹿子橋。1999年。

送走夕陽,迎來星空。早上跑出去的柳葉舟回到巫溪,泊在河岸邊。船老大將沉重的鐵錨丟在石灘上,晃悠悠的纖繩順勢漂浮在大寧河水之上拉扯著船隻,任憑這水流汩汩地親撫著船身。他們呼朋喚友,來到河灘上的小吃攤,開始了一天中最休閒最放鬆的生活。

河灘小吃皆是巫溪美食。油炸餃子,爆炒河蝦,鮮魚燒烤,酸辣涼粉,紅油涼麵,還有綠豆湯、綠豆粥……聞著酸甜香辣,好想樣樣都嘗。攤主們因地制宜,將白熾燈牽引到河灘上,將小方桌與沙灘椅圍合著形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飲食區,那些桌椅的腿腳不知不覺地還浸到了河水裡。順著河風,聽著江水,談天說地,觥籌交錯……這一餐夜宵吃得酣暢,聊得舒心囉……

2、寧廠鹽泉

寧廠,一座曾經因製鹽而聞名於峽江的古鎮,在巫溪幾乎無人不知。

寧廠古鎮的製鹽史已有4000多年。遠古時期寧廠是一塊“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檣,食也”的樂土。在唐堯時期,寧廠歸屬於極盛一時的巫咸國,也是巫咸國的都城所在地。

傳說在先秦時,一位姓袁的獵人追趕著一頭白鹿來到了巫溪大寧河邊。鹿在驚恐之餘,蹬蹬蹬地跑進了大寧河支流後溪旁的寶源山,不見了蹤跡。獵人四處尋覓,卻也沒有看見它的蹤跡。沮喪的獵人累了,正要準備回去,不經意地在路邊發現了一個山洞,洞里正嘩嘩地向外流淌著清亮的泉水。獵人感覺口也渴了,就勢走上前去,捧起泉水來喝。奇怪——他發現這清亮亮的水中居然帶著鹹味?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汩汩鹽泉。1999年。

獵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巫溪周圍的人們,方圓幾里的人家都開始在此取水熬鹽。這泉水熬出的鹽十分行銷,後來,取水的山民越來越多、越來越勤,就乾脆遷徙到了這塊名叫寧廠的地點,伐木煮鹽,久而久之形成了集鎮。史書記載:到清代乾隆年間,寧廠開有鹽灶366座,煎鍋1080口,號稱“萬灶鹽煙”,名震四方。

歷史學家研究認為:巫溪寧廠鹽泉極有可能是三峽地區最早被發現和利用的鹽資源。因為在遠古時代,劇烈的地質運動使原來是一片海洋的渝東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水及湖水中的濃縮性含鹽礦物質被深埋在三峽陸地下,並在緩慢的地質活動中,轉化為鹽巖和鹽滷。鹽巖是固體,必須加水才能熬製成鹽;而鹽滷是液態物質,很容易品嚐而認識。而渝東三峽地區,早在春秋時即有巴人聚居並建有巴國,巴國因製鹽而富裕,最終引起強國垂涎,戰國時被滅。但以大寧河流域為主的三峽地區製鹽業歷經朝代更替,鹽業貿易依然發達,直到清代,海鹽、湖鹽被大規模地開發後,寧廠、大昌一帶的製鹽業才逐漸衰落。但是,重慶、四川等地人民仍然習慣地稱食鹽為“鹽巴”,這也十分生動地表明歷史上的鹽業與巴人、巴國有著親密的聯繫。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寧廠古鎮半邊街上分佈著三峽中頗有代表性的親水人居。望著如此風水,神仙也想在此打住停留。1999年。

寧廠的居民生活在後溪河的右岸。房屋後面靠山,前面是清澈的小河,門口是仄仄的石板街,腳踩在上面穩穩實實。道路的另一邊是天然的陡坡,坡下流水潺潺,清新悅目。

因為臨坡,不少老房子採用了椽木作支撐,有的凌空而建,形成了“吊腳樓”。走在“甩甩橋”上扭頭回看:這“半邊街”和“吊腳樓”相得益彰,構成了典型的峽江人居圖景。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寧廠小院即景。1999年。

太陽每天從這裡路過;

河水仍然每天從這裡流過;

寧廠龍頭裡的鹽泉,汩汩地訴說著……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這些過往時代的標語,成為古鎮中斑駁的記憶。2002年。

3、罕見的紅池壩與靈巫洞

巫溪縣城周圍山高坡陡,群峰延綿。

紅池壩,距離巫溪縣城約80公里。這裡海拔1800米至2600,總面積36.2萬畝,其中森林面積15.6萬畝,草場面積20.1萬畝,號稱中國南方第一大高山草場。

遠古時代,紅池壩是一個內陸湖。後來,地質變動,地殼上升,這裡成為高山淤積平原,長滿了草木。因為這天然草場中,有紅、青、黑三個大水池,雖然相隔距離不遠,但是池水的色澤迥然不同:紅池裡的水如霞,青池裡的水如靛,黑池裡的水如墨。當地的人們無法解釋眼前的奇異之景,用最樸素簡單的字眼來指代這塊土地——紅池壩就此叫開了。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紅池壩上,風光那邊獨好!1999年。

紅池壩這塊地域在古代被稱作萬頃池,相傳是戰國時期名人楚相春申君——黃歇的故土。“故居在池旁,有平田萬頃,多花果園林之勝”。這是明代四川學子曹雪銓所著《巴蜀名勝集》中的原文,它記載著春申君的故居面貌。戰國時期,現在的巫溪為庸國屬地,公元前六百多年這塊地域被秦、楚、巴三國聯合所滅,並被瓜分。研究者認為,巫溪正好地處秦楚交界處,黃歇便是如今的紅池壩人。黃歇曾經在楚國拜官,任職相國25年。他主張救趙拒秦、攻滅魯國,其積極的政治舉措曾一度令楚國強盛。楚考烈王封他為“春申君”,封地劃在江東,也就是今天的上海、蘇州一帶。據考,上海黃浦江又名春申江,上海簡稱“申”,這都是因為它們屬於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紅池壩藉著歷史名人的發掘,儼然發展成為新興的生態人文旅遊勝地。

巫,在漢語裡指古代能以舞降神的人。據甲骨文考查,“巫”字象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

而用小篆來書寫“巫”,則像女巫用兩袖起舞的形狀。

細看“巫”字,上面的一橫指代天,下面的一橫就是指地,中間的兩人通過攜手而聯合一豎通天達地,“巫”就是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代言人。

三峽拾遺(2)巫溪桃源

巫溪的餘韻……1999年。

巫山、巫溪均是巫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靈巫洞是距離巫溪縣城約12公里的一個名勝,是在三峽庫區頗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天然大溶洞。靈巫洞左岸峽谷主洞名為琳宮,它全長1500米,曲徑通幽,一路尋探進去,發現還分作仙翁殿、玉竹林、瑤池、龍王殿、海底世界五大部分。琳宮中,定海神針、鍾乳天橋、九龍壁與美妙的天宮傳說結合,令人面對其景浮想翩連。西岸主洞桃源洞內,還有“十巫”大型群雕與壁畫,形象地展現出上古時期能上天下地直通鬼神的巫師們,他們分別是:巫咸、巫彭、巫鼢、巫禮、巫謝、巫姑、巫真、巫羅、巫即、巫抵,個個博聞聰穎,醫術高明……

奇峰峭壁間,有這樣一座靈巫洞,意境空靈,“巫”義奇崛,歎為觀止!

作者:三峽之眼([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