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巫溪县未毗邻长江,它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正好居于大宁河的上游。从大昌新城继续乘柳叶舟上行,得两个多时辰方可到达。或许是长期藏匿于大宁河谷的上游深处的缘故,巫溪民风质朴,小巧玲珑。人们根据宋代王子申在《大宁方志·序》中的文字记叙“一清前陈,可濯可沾,众峰奇绝,如削如画,亦峡郡桃源也”而将巫溪比喻作三峡腹地深处美妙的桃源之地。

1、小城风情

巫溪隶属国家批准的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经大宁河,巫溪与巫山县相通连。经公路线,有一条奉溪公路将它与奉节县相连。三座重庆东部的县城,客观上形成了一个“金三角”——因为这三地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现实中依托地理优势抱团发展旅游经济多有合作。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巫溪一隅。1999年。

早在唐虞时期,巫溪一带即以“巫”相称。在巫溪境内,诞生了上古时期的巫咸、巫臷文化。到了夏、商、周时代,巫溪的盐受到王朝侯国的“倚重”。在《尚书·牧誓》中,围绕巫溪的盐资源曾这样写道:巫盐销及于庸国辖地,渝陕鄂边“盐大道”始于此时。战国时期,楚国夺取了巴巫盐业资源并在巫溪一带设立了巫郡,紧跟着,秦军攻城掠地,夺走了楚巫郡而在此重新设立了巫县。据说,当时的万顷池(今巫溪红池坝)就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故居。秦汉时期,巫溪的盐泉通过大宁河的栈道而引到巫山。东汉建安21年,蜀汉开始分置巫县,以巫县北部有盐泉而立北井县,这是巫溪县的源起。到了明、清时期,大宁县一度管辖巫溪。民国三年,因古巫溪水改大宁县为巫溪县。如果自东汉巫县始立算起,巫溪距离今天也有了千年的历史。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宁厂民居,三峡人居的另一种代表。1999年。

蓄水后的大宁河方便了柳叶舟的上行。大昌新镇之上游的大宁河谷,其实还有剪刀峡、庙峡等几段浑然天成的峡谷。虽然没有小三峡那么知名,但是流泉飞瀑,峰林奇峭,也有着天然的山野峡谷之幽趣。船行其间,忙不过来的就是旅行者的双眼和手中的相机了。

巫溪是一座离不开大宁河的城池。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因这盐泉,巫溪在历史上曾负盛名。2002年。

由于县城因水而居,巫溪县的居民们看惯了这条清凉的河水。大宁河,不光是巫溪人民出外的交通走廊,也是他们在忙碌过一天的工作之后,会友谈心、享受天伦与友情的地方。尤其是在夏季。太阳落到了青山之后,余辉仍然光照着大宁河。漾动的河水表面浮动着一层金辉,令男女老少沉浸在河水中不想起身,他们边畅游,边嬉戏,边陶醉……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架在大宁河上的鹿子桥。1999年。

送走夕阳,迎来星空。早上跑出去的柳叶舟回到巫溪,泊在河岸边。船老大将沉重的铁锚丢在石滩上,晃悠悠的纤绳顺势漂浮在大宁河水之上拉扯着船只,任凭这水流汩汩地亲抚着船身。他们呼朋唤友,来到河滩上的小吃摊,开始了一天中最休闲最放松的生活。

河滩小吃皆是巫溪美食。油炸饺子,爆炒河虾,鲜鱼烧烤,酸辣凉粉,红油凉面,还有绿豆汤、绿豆粥……闻着酸甜香辣,好想样样都尝。摊主们因地制宜,将白炽灯牵引到河滩上,将小方桌与沙滩椅围合着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饮食区,那些桌椅的腿脚不知不觉地还浸到了河水里。顺着河风,听着江水,谈天说地,觥筹交错……这一餐夜宵吃得酣畅,聊得舒心啰……

2、宁厂盐泉

宁厂,一座曾经因制盐而闻名于峡江的古镇,在巫溪几乎无人不知。

宁厂古镇的制盐史已有4000多年。远古时期宁厂是一块“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的乐土。在唐尧时期,宁厂归属于极盛一时的巫咸国,也是巫咸国的都城所在地。

传说在先秦时,一位姓袁的猎人追赶着一头白鹿来到了巫溪大宁河边。鹿在惊恐之余,蹬蹬蹬地跑进了大宁河支流后溪旁的宝源山,不见了踪迹。猎人四处寻觅,却也没有看见它的踪迹。沮丧的猎人累了,正要准备回去,不经意地在路边发现了一个山洞,洞里正哗哗地向外流淌着清亮的泉水。猎人感觉口也渴了,就势走上前去,捧起泉水来喝。奇怪——他发现这清亮亮的水中居然带着咸味?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汩汩盐泉。1999年。

猎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巫溪周围的人们,方圆几里的人家都开始在此取水熬盐。这泉水熬出的盐十分行销,后来,取水的山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勤,就干脆迁徙到了这块名叫宁厂的地点,伐木煮盐,久而久之形成了集镇。史书记载:到清代乾隆年间,宁厂开有盐灶366座,煎锅1080口,号称“万灶盐烟”,名震四方。

历史学家研究认为:巫溪宁厂盐泉极有可能是三峡地区最早被发现和利用的盐资源。因为在远古时代,剧烈的地质运动使原来是一片海洋的渝东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水及湖水中的浓缩性含盐矿物质被深埋在三峡陆地下,并在缓慢的地质活动中,转化为盐岩和盐卤。盐岩是固体,必须加水才能熬制成盐;而盐卤是液态物质,很容易品尝而认识。而渝东三峡地区,早在春秋时即有巴人聚居并建有巴国,巴国因制盐而富裕,最终引起强国垂涎,战国时被灭。但以大宁河流域为主的三峡地区制盐业历经朝代更替,盐业贸易依然发达,直到清代,海盐、湖盐被大规模地开发后,宁厂、大昌一带的制盐业才逐渐衰落。但是,重庆、四川等地人民仍然习惯地称食盐为“盐巴”,这也十分生动地表明历史上的盐业与巴人、巴国有着亲密的联系。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宁厂古镇半边街上分布着三峡中颇有代表性的亲水人居。望着如此风水,神仙也想在此打住停留。1999年。

宁厂的居民生活在后溪河的右岸。房屋后面靠山,前面是清澈的小河,门口是仄仄的石板街,脚踩在上面稳稳实实。道路的另一边是天然的陡坡,坡下流水潺潺,清新悦目。

因为临坡,不少老房子采用了椽木作支撑,有的凌空而建,形成了“吊脚楼”。走在“甩甩桥”上扭头回看:这“半边街”和“吊脚楼”相得益彰,构成了典型的峡江人居图景。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宁厂小院即景。1999年。

太阳每天从这里路过;

河水仍然每天从这里流过;

宁厂龙头里的盐泉,汩汩地诉说着……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这些过往时代的标语,成为古镇中斑驳的记忆。2002年。

3、罕见的红池坝与灵巫洞

巫溪县城周围山高坡陡,群峰延绵。

红池坝,距离巫溪县城约80公里。这里海拔1800米至2600,总面积36.2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5.6万亩,草场面积20.1万亩,号称中国南方第一大高山草场。

远古时代,红池坝是一个内陆湖。后来,地质变动,地壳上升,这里成为高山淤积平原,长满了草木。因为这天然草场中,有红、青、黑三个大水池,虽然相隔距离不远,但是池水的色泽迥然不同:红池里的水如霞,青池里的水如靛,黑池里的水如墨。当地的人们无法解释眼前的奇异之景,用最朴素简单的字眼来指代这块土地——红池坝就此叫开了。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红池坝上,风光那边独好!1999年。

红池坝这块地域在古代被称作万顷池,相传是战国时期名人楚相春申君——黄歇的故土。“故居在池旁,有平田万顷,多花果园林之胜”。这是明代四川学子曹雪铨所著《巴蜀名胜集》中的原文,它记载着春申君的故居面貌。战国时期,现在的巫溪为庸国属地,公元前六百多年这块地域被秦、楚、巴三国联合所灭,并被瓜分。研究者认为,巫溪正好地处秦楚交界处,黄歇便是如今的红池坝人。黄歇曾经在楚国拜官,任职相国25年。他主张救赵拒秦、攻灭鲁国,其积极的政治举措曾一度令楚国强盛。楚考烈王封他为“春申君”,封地划在江东,也就是今天的上海、苏州一带。据考,上海黄浦江又名春申江,上海简称“申”,这都是因为它们属于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红池坝藉着历史名人的发掘,俨然发展成为新兴的生态人文旅游胜地。

巫,在汉语里指古代能以舞降神的人。据甲骨文考查,“巫”字象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

而用小篆来书写“巫”,则像女巫用两袖起舞的形状。

细看“巫”字,上面的一横指代天,下面的一横就是指地,中间的两人通过携手而联合一竖通天达地,“巫”就是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代言人。

三峡拾遗(2)巫溪桃源

巫溪的余韵……1999年。

巫山、巫溪均是巫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灵巫洞是距离巫溪县城约12公里的一个名胜,是在三峡库区颇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天然大溶洞。灵巫洞左岸峡谷主洞名为琳宫,它全长1500米,曲径通幽,一路寻探进去,发现还分作仙翁殿、玉竹林、瑶池、龙王殿、海底世界五大部分。琳宫中,定海神针、钟乳天桥、九龙壁与美妙的天宫传说结合,令人面对其景浮想翩连。西岸主洞桃源洞内,还有“十巫”大型群雕与壁画,形象地展现出上古时期能上天下地直通鬼神的巫师们,他们分别是:巫咸、巫彭、巫鼢、巫礼、巫谢、巫姑、巫真、巫罗、巫即、巫抵,个个博闻聪颖,医术高明……

奇峰峭壁间,有这样一座灵巫洞,意境空灵,“巫”义奇崛,叹为观止!

作者:三峡之眼([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