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政府工作報告透露“文化產業”8大利好

政府工作報告,是國家經濟的發展大綱,總攬全局,視野宏闊,科學準確研判經濟形勢,明確提出當年經濟工作目標要求、政策取向、工作方針和重點任務,為做好國民經濟發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今年1.9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雖然只有兩處直接談到文化產業:一處是談要加大“旅遊產業”,另一處是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但是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界、社科界政協委員的講話後,學習政府工作報告的精神以後,學習中央對2019年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以後,能夠看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方向和新作為。“文化產業新視界”特整理了《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19年文化產業發展“八大利好”》,供業界人士參考。1、文化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2、文化產業要生產和傳播優質文化內容。 3、文化消費助力高質量發展。4、文化產業增加和促進就業。5、文化企業減稅降費,輕裝前行。6、支持小微文化企業茁壯成長。7、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8、激發文化人才創造活力。

政府工作報告透露“文化產業”8大利好



1、文化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回顧了2018年的成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6%,總量突破90萬億元。但思危方能居安,要清醒看到我國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2019年的環境更復雜更嚴峻,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更多更大: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消費增速減慢,有效投資增長乏力,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準備。201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調到6%-6.5%,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但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正在調整產業,重點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新動能。

文化產業以非物質文化資源為加工對象,為市場提供文化意義消費,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低,需求彈性大,產品附加值高,價值鏈長,是典型的綠色經濟。目前,文化產業與信息、旅遊、體育、教育等國民經濟部門正在發生普遍的滲透和融合,形成了以文化內容為紐帶、關聯度日益密切的龐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文化產業高端領域的創意設計、電子商務,以及會展、廣告等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農業日益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傳統產業的內在價值、品牌、信息化和集約化水平,在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文化產業要順勢而為,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既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又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

比如,一部《流浪地球》,幾乎沒有多大的能源消耗和環保汙染,卻創造了超過45億元的票房,是名副其實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近日, 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為《流浪地球》等四部影片發放製作成本補貼資金3600餘萬元,鼓勵優秀影視作品在青島製作,通過加大對影視產業的投入,凝聚起高端影視資源,打造世界級的影視產業基地和國際一流文化旅遊項目,促進產業轉型、改變城市定位。據悉,青島市制定出臺了《關於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由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和社會資本各出資50%設立總額50億元的影視產業發展資金,對入駐青島東方影都拍攝的優秀影視作品最高給予製作成本40%的補貼,大力發展影視新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

2、文化產業要生產和傳播優質文化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聯組委員時,他強調新時代呼喚著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文藝創作要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鉅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奮鬥精神、科學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匯聚起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傳播,才會有廣泛的受眾,才能高揚主旋律、發出最強音,最大範圍內弘揚正能量。因此,文化傳播渠道和現代文化市場,就要讓優質文化內容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培根鑄魂”,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

3、文化消費助力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穩定國內有效需求,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其中特別強調“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發展壯大旅遊產業”。

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十分強烈,存在滿足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和消費潛力。我國的消費模式已經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全面轉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文化消費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門機構合併,為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掃清體制機制障礙,有助於擴大文旅消費,激發內需。

2018年國內旅遊55.39億人次,收入5.13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76%和12.3%。入境旅遊1.41億人次,國際旅遊收入1271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2%和3.0%。文化能促進旅遊產業的內涵式、創新型、特色化、體驗式發展,旅遊促進文化的創新、創意和創造,以文化人。這樣,文旅的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和載體、內容與形式、休閒與體驗的結合,推動業態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例如青海省黃南州重點扶持企業開發創意商品,開發文化旅遊線路,舉辦特色文化活動,2016年至2018年旅遊人次年平均增長25%,較文化消費試點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


政府工作報告透露“文化產業”8大利好


4、文化產業增加和促進就業。

“文化產業新視界”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今年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加,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2019年,“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發力。今年城鎮新增就業要在實現預期目標的基礎上,力爭達到近幾年的實際規模,既保障城鎮勞動力就業,也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留出空間。

文化產業的行業和門類眾多,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就業形式靈活多樣,從傳統手藝者到互聯網創業者,從非遺傳承人到自由職業者都可以促進就業。尤其是作為知識經濟和服務行業,文化產業特別適合大學生、研究生等知識階層就業和創業。比如喜馬拉雅FM是中國第一音頻平臺,擁有超過2.5億手機用戶,2000萬車載、穿戴、音響智能設備用戶,同時也吸引了6000多位有聲自媒體大咖和400萬有聲主播投身音頻微創業。因此,文化產業作為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不僅可以擴大就業數量,還可以提高就業質量。據有關專家估算,在北京多達數10萬人的“北漂”中,有一半以上屬於靈活就業的各類文化人和應屆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

5、文化企業減稅降費,輕裝前行。

“文化產業新視界”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的亮點是大規模“減稅降費”, 直擊當前市場主體的痛點和難點,著眼“放水養魚”、增強發展後勁並考慮財政可持續,推出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重大舉措。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是既公平又有效率的宏觀政策,是支持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的重大抉擇,必將惠及廣大文化企業。

使企業社保繳費負擔實質性下降: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穩定現行徵繳方式,各地在徵收體制改革過程中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業實際繳費負擔的做法,不得自行對歷史欠費進行集中清繳。今年務必使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社保繳費負擔有實質性下降。既要減輕企業繳費負擔,又要保障職工社保待遇不變、養老金合理增長並按時足額髮放。

6、支持小微文化企業茁壯成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向深入。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拓展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加強全方位服務,發揮雙創示範基地帶動作用。這有利於小微文化企業茁壯成長。

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並舉,重點降低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小規模納稅企業提高起徵點,從月銷售額3萬元提高到10萬元等稅收優惠政策,強化普惠性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降低貸款成本,精準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加大對中小銀行定向降準力度,釋放的資金全部用於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

7、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要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訓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加快在各行業各領域推進“互聯網+”。

新技術革命為文化功能的擴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經濟屬性日益凸現,不斷催生出網絡服務、動漫遊戲、數字媒體、手機視頻等一系列新的文化業態,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必須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今年持續推動網絡提速降費,中小企業寬帶平均資費再降低15%,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再降低20%以上,在全國實行“攜號轉網”,規範套餐設置,使降費實實在在、消費者明明白白,也為數字文化內容生產提供廣闊空間。

8、激發文化人才創造活力。

科技創新、文化創意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因此,政府工作報告著力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要求“改革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優化歸國留學人員和外籍人才服務。把面向市場需求和弘揚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善聚善用各類人才”。

報告指出,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擴大國際創新合作。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促進發明創造和轉化運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佔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作者:張玉玲。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