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餘萬涵


大清王朝地方官編制以總督和巡撫為最高。總督,通常節制一至三省,以兩江總督為例,即節制三省,分別為安徽、江蘇和江西。那為何節制三省卻稱兩江總督?因為在明朝時期,安徽和江蘇是一個省,為江南省,故而稱之“兩江”。那巡撫乃一省之長,對所管轄省份之政吏有直接管理權。那麼這總督和巡撫都是是什麼關係?上下級還是各司其職?

封建官員之官階講究品階,我們先來看看督、撫各自品階。總督(通常要兼兵部尚書銜,方便管理地方軍務)品階從一品,巡撫(通常兼兵部侍郎銜),品階正二品。而且從職責來看,總督對巡撫有節制權力。如此說來品階較高的總督不就成了巡撫的上司了嗎?其實不然,因為上文僅提到“節制”並沒有說“管理”和“領導”,這節制和管理差了不少層。

圖1 曾國藩(1811年-1872年)

既然並非上下級,那麼這督、撫之間是否有明確之分工呢?應該說有分工,但是實際上很不明確。總督主要是督轄區之軍務,督了軍務就要督地方財政。舉一例,兩江總督曾國藩和自己保薦之人江西巡撫沈葆楨鬧翻了,鬧翻之原因是沈葆楨想自行發展和管理江西軍政財務,擺脫曾國藩之湘軍節制,因而沈自作主張將江西糧餉節流本省,大大縮減對湘軍之供給。曾國藩開始還能退一步,後來沈葆楨乾脆徹底將江西之錢糧留為本省,分毫不給湘軍。這一下,曾國藩忍無可忍“狠”參了沈葆楨一本,參本上就提到,總督有督地方軍務和支配地方財政之權,江西巡撫沈葆楨屬“越權”。本以為中央政府能夠全力支持自己的曾國藩,得到的上方答覆是“各打五十大板”,處理結果是江西之財政江西與湘軍均分,各十萬兩。

此例說明總督之職權範圍,同時也說明督、撫之間職責之模糊。朝廷“老好人”之做法,固然有忌憚湘軍之強盛而尾大不掉之因素,但也不能說朝廷完全不講道理,不用說別的,一省主管財政的布政使和主管官員政績及人事安排的按察使都是巡撫的直屬下屬,你說這財政權和人事權歸誰管?上例說是在動盪年代,總督督軍職責重大,自然權力也佔優。那麼在承平日久之時,總督豈不無事可為?答案自然是非也。

圖2 前往總督衙門的清朝官員

別忘了總督對巡撫可有節制權,雖然不是直接領導,但“節制”這就夠了,所以總督往往會不甘寂寞干預地方政府。當然了官面上出發點都是為了大清王朝更好地蓬勃向上。總督這一伸手,就能碰到巡撫及以下地方官員之肉,巡撫之下藩、臬兩司(布政使和按察使)不過正三品,自然不敢直接同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大學士銜)之總督較量,但是巡撫們可就有不甘當“軟柿子”之輩。上文之例,已然說明一些問題,沈葆楨乃晚清之能吏,為了朝廷和個人發展不惜與恩人曾國藩絕交。督撫之關係,可見一斑。

其實上文曾、沈二人之督、撫關係之僵,在大清王朝歷史上只能算“小巫”,畢竟曾、沈不經常相見,多是書信公牘往來。而這“大巫”正是“同一屋簷下”之督撫二人,那矛盾可大了去了,大到你死我活之程度。這“不幸”的“同一屋簷”共有四處,即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同駐廣州,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同駐福州,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同駐武漢和雲貴總督和雲南巡撫同駐昆明。此四處督撫之爭可謂是花樣百出,明爭暗鬥是雞犬不寧,其案例更是不勝枚舉。結果是督與撫是各有勝負,打個平手,本文就不再一一贅述之。

圖3 清末的浙江巡撫衙門

關鍵是這督撫之爭必然會對地方隸政產生極壞之負面影響,難道皇帝老兒不知曉,任由督撫之間互掐打鬧?皇帝老兒當然不是“睜眼瞎”,尤其是大清王朝皇帝,眼線遍佈帝國每個角落,各種密摺奏報,督撫那點事兒那是門兒清。之所以如此還“縱容”督撫鬥爭,其目的就是為了督撫之間互相制約,避免一人在地方獨大而形成外強中乾、尾大不掉之勢。至於地方吏治廢弛些許之代價,對於統治者們來說,這個值!

然而,通常之外就會有個別與眾不同之案例,此四處督撫之間也有和睦相處之美例,屬實值得一表,興許會對讀者朋友有些許啟發。

咸豐四年,回頭浪子胡林翼屢立戰功,咸豐皇帝擢升他署理湖北巡撫,此為胡人生飛躍之里程碑。在好友曾國藩的鼎力相助之下,胡林翼很快獲取湖北巡撫實授,成為湘軍集團最早功成名就之人。咸豐五年,荊州將軍官文,成為湖廣總督,節制兩湖軍務。這一人事安排是很別有用心的。先說胡林翼之所以能夠超越曾國藩被任命巡撫之職,主要原因就是咸豐皇帝顧及曾擁兵自重,但是不管是曾還是胡都是湘軍圈裡人,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相信咸豐皇帝和他的智囊們也不會忽視這一關鍵點,所以急需要可靠之人監視之,這個時候官文就大有用場。

圖4 胡林翼(公元1812年-公元1861年),字貺生,號潤芝,晚清中興名臣之一

官文,滿洲正白旗出身,王佳氏。正白旗乃屬上三旗,真正是皇帝的“家裡人”,絕對可靠。另外,官文做過荊州將軍對湖北軍務有所瞭解,並且也和太平軍過過招,所以官文顯然是湖廣總督最佳人選。當然了,論才能,官文自然被胡林翼甩出好幾條街,所以剛開始胡並不待見官文,甚至據說官文三次屈尊親自拜訪,都吃了胡的閉門羹。

眼看督撫鬥爭大戲重複上演,胡林翼也準備參劾官文腐敗之檔口,胡林翼身邊一名仕是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此人乃日後大清著名理財宰相閻敬銘。閻敬銘提醒胡林翼,此次參劾結果並不好說,倘若參劾不成難免節外生枝。另外,就算參劾成功,朝廷再換總督怎麼見得會比官文好對付?官文這個人,能力確實一般,也願意貪點小財,但是此人有自知之明,並不是沒事找事,好貪權奪功,指手畫腳之輩。只要咱們能和官文搞好關係,每年給他個十幾萬兩銀子花花,湖北之事還不都是胡大人您一個人說了算。

圖5 官文(1798—1871年)又名儁,王佳氏,字秀峰,又字揆伯,滿洲正白旗人

要不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經閻敬銘指點,胡林翼如醍醐灌頂,頓時銷燬參劾奏本而改為登門拜訪總督大人。而且,日後官文和胡林翼二人還發展成了親戚,胡林翼之老母認了官文小妾為幹閨女,也就是胡林翼的乾妹妹,這確實給足了官文面子。八卦一下,據說官文此妾非彼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此妾能讓一品大員,皇旗出身的官文跪搓衣板,如此看來,胡林翼這個妹妹認得值得。

反觀官文,難道他對於胡林翼的小九九毫無察覺嗎?答案自然是否定。官文雖能力不高但絕非庸碌,不信且看官文如何答覆下屬智囊。一日,有人在官文跟前說胡林翼在湖北隻手遮天,根本不把您這總督放在眼裡,得適當收拾一下胡林翼而偃其囂張氣焰。官文答,你認為我是否有統兵禦敵,甚至驅敵於千里之外之才能。下屬誠懇道,沒有。官文說,既然沒有咱就老老實實等著坐領功績罷了。果然,日後湘軍成就偉業,官文到成了曾國藩推舉頭功之人,所以說,官文也是有道之人。

圖6 乾隆年間山西巡撫鄂弼奏摺

不管怎麼說,此督撫二人之合作相得益彰,各得所需,堪稱大清王朝督撫合作之佳話。只可惜,胡文忠公(胡林翼諡號文忠)剛年入半百就溘然長逝,這段督撫合作佳話也就此終結。之後,這湖廣總督和湖北巡撫就再也沒有安寧之時,直到大清王朝之滅亡。


歷史大學堂


總督和巡撫是有競爭關係的。

總督是正二品本職,加尚書或者右都御史為從一品,如果加兵部侍郎這些,就只正二品。巡撫是從二品本職,一般是加兵部吏部侍郎或者左副都御史,為正二品。

看起來總督要高點,但很多巡撫不買賬。最重要的是,總督巡撫都是中央派遣大員,本身沒有上下級的隸屬關係。

同時,清代通常採取雙線體系,漢族官員擔任總督,則巡撫多有滿蒙官員作為制約。

此外總督大體偏向于軍政,對轄區民政體系只有彈劾監督權。巡撫則大體偏向民政,對轄區的控制力遠比總督厲害。

比如兩江總督。兩江總督駐江寧,名義上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但實際只控制江寧及江北地區,負責管理江北提督所屬軍隊,江蘇巡撫管制江蘇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官員駐地蘇州,控制江南地區,負責管理江南提督及江南水師提督(駐松江)。而安徽江蘇巡撫則基本不受兩江總督令。

所以督撫爭權相當厲害。清政權多采取各打五十大板,全部調離的辦法。後期則經常臨時廢黜總督駐省的巡撫作為解決方式,也就是總督兼本省巡撫。


四川達州


清朝的地方大員,以總督、巡撫為尊。

按官銜來說,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是從一品,巡撫加兵部侍郎銜,是正二品,總督轄地有至二三省者,巡撫則只管一省,總督應是巡撫的上官。

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尤其是總督與巡撫同駐一省時,為爭當老大,常常鬥得不可開交,以致滿城風雨,朝野皆知。

此種官鬥便是清朝有名的“督撫同城之弊”。

在明朝,總督與巡撫只是一種臨時差事,由皇帝欽派到地方,為的是處理突發事件。到了清朝,總督、巡撫才成為固定官職。

原則上,總督負責軍務,巡撫察吏治民,總督對巡撫有節制之權。但這個節制之權,並不是直接領導,而是從旁監督,巡撫也有獨立的官場地位以及行政權力。

這種模稜兩可,一個碗裡兩把勺的模式,若是督撫二人各安其分,倒是沒事。但官場沒事就意味著沒有行使權力的空間,沒有存在感,尤其是沒有迫在眉睫的戰事時,不甘閒放的總督必然會對巡撫侵權,干涉所在省份的人事、財政以及司法。

反觀巡撫,在地方上明明握有實權,總督偏偏要來橫插一槓,名義上受其節制又不能直接對抗,但心頭有那一團怨火,又不能甘受大權旁落,因此難免要和總督進行官場暗鬥。

總之,督撫之間是互相暗抓把柄,你參我彈,不是督參倒撫,就是撫彈殘督。

有人可能不免要問,封疆大吏把精力都花在內訌上,朝小了說,這必將降低臨民治事的效率,朝大了說,這就是誤國誤民。

天朝向來標榜聖明的皇帝老兒難道發現不了其中的弊端?

不是發現不了,而是刻意為之。

君主專制,最忌諱的就是權柄下移,外重內輕。簡單說,如果地方上只有一個土皇帝,說一不二,行政效率固然能提高,但地方的絕對權力也將隨之凝聚增強,如此必然對專制皇權造成威脅,小則討價還價,不聽指揮,大則稱兵肇事,動搖根本。

這些歷史教訓,皇帝老兒自然爛熟於心,必然要想盡辦法地去稀釋或者打散地方權力。清朝皇帝搞的這一招,一省既設總督,又設巡撫,讓督撫兩人互相稽查,互相掐架,就是典型的一山造出倆山頭,誰也別想佔山為王。

說實話,這一招實在簡單粗暴,沒什麼政治智慧,正因為如此,清朝沒在全國都這麼搞,只在幾個戰略地位比較敏感、重要的地方實行了“督撫同城”。

哪幾個戰略重地呢?

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同駐福州;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同駐武昌;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同駐廣州;雲貴總督與雲南巡撫同駐昆明。

一共四個。

可以說,這四座省城的督撫之爭,稍展開就是一部封建官場官鬥史。

不妨來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嘉慶年間,兩廣總督那彥成與廣東巡撫百齡不和,那彥成抓住百齡“非刑斃命”的把柄,告他御狀,結果百齡被下放到實錄館,當閒差喝稀飯去了,第一回合總督勝;接替百齡的是孫玉庭,與那彥成也處不好,於是以“濫賞盜魁”的罪名將那彥成告到京城,那彥成因此被遣戍新疆,第二回合巡撫勝;十年之後,百齡捲土重來,高升兩廣總督,按說廣東巡撫孫玉庭幫他鬥倒了昔日的政敵那彥成,他該感恩戴德才對,可官場從來只有利益,沒有朋友,上任沒多久,他就參彈孫玉庭“奏報不實”,最後搞的對方下崗失業,第三回合又成了總督勝。

據說,這三位還都是公認有操守的能臣,他們之間“君子攻君子”,尚且如此殘酷無休止,倘若換成“小人攻君子”,那就要鬥出人命了。

咸豐初年,湖廣總督吳文鎔就慘被湖北巡撫崇綸擺了一道,崇綸搬出咸豐招牌,逼迫吳文鎔在兵力稀少、補給不足的情況下倉促出戰,結果導致吳文鎔命喪殺場,活生生地演繹了一出巡撫搞死總督的大戲。

此後發生在昆明的更恐怖。

咸豐、同治年間,雲南爆發民亂,巡撫徐之銘暗通叛軍,將與其意見不合的前巡撫鄧爾恆及總督潘鐸殺害,這事發生後,嚇得另一總督張亮基拼命告病求退,以求速離雲南為幸。

所謂的名臣,一樣如此。

兩廣總督瑞麟就曾趕走郭嵩燾;曾國藩九弟湖北巡撫曾國荃也曾大戰過湖廣總督官文;張之洞在兩廣、湖廣總督任上也沒能免俗,跟倪文蔚、譚繼洵鬧的不可開交。

但萬事都有例外,晚清中興名臣,不是早逝功名極有可能在曾國藩之上的胡林翼就曾破了這督撫同城相爭,朝廷坐收漁翁之利的俗局。

胡林翼初任湖北巡撫時,因雄才大略,想任事,看湖廣總督官文也是一百個不順眼,想搞倒他。

這時,幕僚閻敬銘點醒了胡林翼,這閻敬銘也是晚清一高人,後來官至軍機大臣兼大學士。

閻敬銘主要跟胡林翼分析了幾點:一、督撫相爭,誰敢保證必勝;二、即便勝了,朝廷若再派一個官文式的總督下來,鬥等於白鬥;三、朝廷若是派個比官文更難對付的來,鬥還不如不鬥。

反觀官文,不過中材,又有貪財的致命缺點,如能和光同塵,用謙虛以及白花花的銀子將他牽進牢籠中,總督不就形同虛設,你胡林翼不就大權獨攬了嘛!

就這樣,晚清官場出現了督撫同穿一條褲子的罕見景象。

不得不說,胡林翼與閻敬銘以理智繞過了人性的弱點,既演繹了官場佳話,又成就了湘軍大業。


黑句本


在清朝,是總督權力大,還是巡撫權力大?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看級別就可以了。

總督如果不加兵部尚書銜的話,是正二品,加銜的話是從一品。而巡撫(不包括山東巡撫)不加兵部侍郎銜,是從二品,加了銜是從一品。

除了四川總督,其他總督都管著至少兩個省。比如兩江總督就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閩浙總督管福建、浙江兩省,兩廣總督管廣西、廣西。巡撫呢?只能管一個省(山東巡撫只管山東,但和總督平級)。

看上去,自然就是總督權力比巡撫大了。

但是,有句老話: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如果該總督駐地,和某省巡撫的駐地在同一城市,那就熱鬧了。總督和巡撫同駐一城,在全國有四例,分別是:

福州,駐有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

武昌,駐有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

昆明,駐有云貴總督與雲南巡撫。

廣州,駐有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

有人說兩江總督不是駐在南京嗎?沒錯,但問題在於,駐在江蘇南京的,是安徽巡撫(1760年以前)。而江蘇巡撫,駐在蘇州。所以,當兩江總督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不用把精力放在和巡撫無休止的勾心鬥角上。

以兩廣總督為例。

兩廣總督衙門在廣州,廣東巡撫衙門也在廣州。那麼,在廣州城,誰的話語權更大呢?總督說我級別高,當然要聽我的。巡撫則冷笑:宛平縣都能管朝廷,廣州首先在廣東巡撫治下,其次才輪到兩廣總督管,當然要聽巡撫的。

嘉慶九年,1804年,那彥成出任兩廣總督。那彥成的家世可不簡單,他的祖父是乾隆朝大學士阿桂。不久後,原廣西巡撫百齡調到廣東任巡撫。

那彥成和百齡向來不對付,二人管理區域在廣州城重疊,爭權奪利,鬥得臉紅脖子粗。那彥成級別高於百齡,可在廣東地面上,他說的話,還真不一定有百齡管用。那彥成要想管好兩廣,必須扳倒百齡。

百齡為人正直,但有時用刑過猛,出過人命。那彥成就以此事攻擊百齡,說他法外用刑,給朝廷抹黑。嘉慶帝是百齡的政治恩人,但百齡畢竟做錯了,不好護短,就罷掉百齡職務,到實錄館抄書去了。那彥成以為自己在廣州可以呼風喚雨了,可新來的廣東巡撫孫玉庭同樣不是省油的燈。孫玉庭清楚,不搞掉那彥成,自己就是百齡第二。孫玉庭開始蒐集那彥成的把柄。有嗎?還真有!

那彥成在兩廣政績卓著。但是,他卻和百齡相反,濫賞無度。在剿滅了廣東海域的海盜後,為了收服這些人,那彥成花錢或以許官的方式,招降五千多名海盜。這本來不算壞事,畢竟平定海盜事大。可是,孫玉庭卻抓住這件事,猛攻那彥成慷朝廷之慨,為自己撈好名聲。孫玉庭知道嘉慶心疼錢,火上燒油的說:這些冥頑不化的海盜不是真心悔過,而是貪圖朝廷的血汗錢。嘉慶帝覺得孫玉庭說的有道理,就把那彥成給罷免了,發配到新疆伊犁。雖然不久後,那彥成又升了官,但卻沒有再回兩廣。

兩廣總督是誰呢?吳熊光、永保之後,竟是百齡。按理說,那彥成搞掉百齡,孫玉庭又搞掉那彥成,百齡應該感激孫玉庭才對。不好意思,百齡是總督,他必須搞掉巡撫,否則自己坐不穩。百齡攻擊孫玉庭對朝廷不說實話,結果,孫玉庭被罷了官。

客觀講,不論是那彥成,百齡,還是孫玉庭,都是能員幹吏,對朝廷都很忠誠。但他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們在總督位置上,必須搞掉巡撫;在巡撫位置上,必須搞掉總督。

這樣的督撫惡鬥,在這四個省城經常上演。還有一例,湖北巡撫胡林翼是科甲出身,瞧不上內務府出身的湖廣總督官文。胡林翼暗中收集了很多對官文不利的證據,比如軍費支出不透明。胡林翼有曾國藩等人支持,只要奏摺遞到皇帝手裡,就是官文不倒,也夠他喝三壺醋的。

在奏摺遞出之前,幕僚勸胡林翼冷靜。說就算你贏了如何,萬一皇帝再派其他旗人官員呢?你接著彈劾?你忙得過來嗎?有官文在你頭上,出了什麼事,你可以拿他當擋箭牌。

聽人勸吃飽飯。胡林翼這才明白自己做的有點激進。於是折節,與官文成了好朋友。官文知道胡林翼官場朋友多,為了能幹點實事,還得讓胡林翼多出頭。胡林翼在官場上給足官文面子,官文也不利用總督權力卡胡林翼,二人互相利用,效果竟然不錯。

這位幕僚是誰呢?閻敬銘,當過戶部尚書,是有名的“鐵公雞”。慈禧不顧北洋水師發展,要挪庫銀修建清漪園,被閻敬銘強硬拒絕:臣沒錢! 慈禧大怒,說沒錢?那你滾!閻敬銘站起來說:臣是人,不會滾,會走!說完拂袖而去。

總督和巡撫不對付,主要是權力邊界沒有劃清,模糊空間較大所致。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清朝的巡撫,不是總督的下級,之所以設立巡撫這個職位,原本就是為了制衡總督的權利。總督是地方大員的最高級別,總督之中,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地位最高,一個管京畿要地,一個管“天下財賦”。居後的是雲貴總督和四川總督。但不管什麼總督,他們都是位高權重。一個總督,屬於正二品,通常又加上尚書銜,抬高到從一品。這已經僅次於“宰相”這種級別了。加上總督可以管轄一到三個省,地盤大,權位高,如果他在自家地盤上有不軌之心,後果不堪設想。要知道,總督是可以管兵的,除了旗兵,其他的地方軍隊總督都可以調遣。

為了制衡總督,朝廷就委派了巡撫到地方上。巡撫也是地方大員,其在級別上比總督低一點,總督是正二品抬到從一品,而巡撫是從二品,加一個侍郎銜,就抬到了正二品。這樣看,巡撫是比總督低半級的。雖然級別低了一點,但是巡撫卻並不是總督的下級,相當於朝廷特派員,負責管理一個省,但是他不歸總督管轄。巡撫和總督屬於同僚關係,巡撫遇見總督,要行禮,但是巡撫有著監督、彈劾總督的權利。如果總督有造反跡象,巡撫有權因地制宜採取措施予以反制,手段包括調兵等,甚至可以直接抓捕總督,他有這個權限。


懷疑探索者


清朝前期在封疆大吏制衡方面可謂操作到了一個極致。

清朝省設巡撫,總管一省民政,而總督則可能管理一至三個省,而且軍政事物都有管轄權。清代總督的品級並非一成不變,但大體而言,加尚書銜的總督一般官居從一品,不加尚書銜的為二品。而巡撫則一般是從二品。從品級上講總督算是壓巡撫一頭,但事實卻是相互鉗制監視的關係。

巡撫鉗制總督的制度,可以主要體現在政治和軍事兩方面。

政治上講,總督、巡撫都有向皇帝直接密奏的“具奏權”,都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報告”,也被稱為可以直接上達天聽,雙方誰也看不見誰的內容,所以都具有致對方於死地的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按照清朝綠營的編制,總督在地方有自己的直轄軍隊,而巡撫也不是吃素的,也有自己的直轄軍隊,這些軍隊都是綠營,總督的直轄軍隊叫督標,巡撫的直轄軍隊叫撫標。

最為典型的是兩江地區,即今天的江蘇、江西和安徽。各省都有巡撫,同時又有總督統一管理。

不單單是巡撫和總督相互鉗制,清朝還未地方官吏編制了相互制約的大網。

八旗入關統一中國後,在要地選擇駐紮八旗軍,是為“駐防八旗”。而地方駐防八旗的最高軍職為駐防將軍,品級為正一品或從一品,級別上比總督還要高,而且直接統領一個地區的八旗軍,也有“具奏權”,可以說是清朝中央政府監督地方官吏的“重錘”。駐防將軍之下還有都統、城守尉等八旗將領分駐水陸要衝,也起著類似的作用。剛才說到的兩江總督轄區,就駐紮有江寧將軍這樣一位軍事大員,監督總督和巡撫。

總督之下,地方綠營駐軍還有各省綠營將領提督、總兵等,級別都在從一品、正二品左右,雖然不過問地方政事,但有統兵權和直轄軍隊,以及最為致命的“具奏權”。

巡撫之下,還有主管民政財務的“藩臺”,即布政使、主管刑罰的按察使“臬臺”等地方大員,雖然沒有統兵權,但是具有“具奏權”。

總體而言,總督、巡撫、駐防將軍、提督、總兵、布政使等,相互鉗制,讓清朝地方大員很難犯上作亂,起到了一定的相互監督作用,但同時也造成了地方的內耗,地方政治逐漸失去活力。


史秀


明清兩朝的督撫關係可沒有我們現在想象的這麼簡單。封建政治也一樣充滿了權力制衡的思想,總督雖然從級別上略微領先巡撫一籌,但兩者卻沒有事實上的隸屬關係,想互不買賬的情況比比皆是。

一般來說,總督正職是正二品,大部分會以兵部尚書或左都御史銜高升半級到從一品;而巡撫則是從二品,加一個兵部侍郎或者副都御史,到正二品,從品級上,總督是要高過巡撫的。

但是呢,還要分清兩者的職權,總督一般是打理兩省以上的軍政事務,比如清朝著名的直隸兩江兩廣湖廣等,而巡撫則是老老實實地打理一省民政,比如袁世凱是山東巡撫……從職能上來說,雖然都是軍政皆能,但總督會更偏軍一點,巡撫則是紮紮實實地民政為主。

但是從管轄權來說,總督對巡撫的影響相當有限,別說類似袁崇煥殺毛人龍那種生殺予奪了,就連換個巡撫這樣的權力也是欠奉的,到了二品以上的方面大員,那一定是吏部敘議、皇帝聖裁的,考慮到督撫之間的為妙關係,那肯定是摻沙子的做法更多,否則督撫同心、鐵板一塊,擔心的可就是皇帝了。

尤其是,總督和巡撫都有同樣的參奏權,這也是清朝時封疆大吏的重點待遇之一,奏摺可以直送軍機處甚至皇帝案頭,那總督憑什麼就能對巡撫頤指氣使呢……

如果非要拿今天的政治體制做類比的,巡撫大體上相當於一省的書記或省長,而總督就不得了了,應該是相當於建國初期的中央分局(比如華東局、中南局、西南局)和大區軍政委員會的一把手。當然了,關係也差不多,建國後五馬進京時的高崗任弼時鄧子恢饒嗽石,可真的沒比當時一省的書記高多少……


搬不動的小強


滿清攻打明朝本來只想攻城略地佔便宜的,可一不小心就入了關,進了北京城坐了皇位。

滿清和大多數中國朝代不一樣,是異族人統治,語言不同,文字不同,治理國家可是高難度。元朝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皇位還沒有暖熱就滾蛋了,殷鑑不遠。所以滿清統治者處心積慮研究前朝歷史,總結經驗教訓,並且發揚光大,制定出符合自己統治的一套體制,這些體制被譽為封建帝制的巔峰——也就是十分健全的官僚體制。

清朝的時候,地方官設置有總督,也有巡撫。是巡撫厲害,還是總督厲害?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要看級別就可以了。


總督如果擔任兵部尚書銜的話,是從一品,不擔任的話是正二品。

而巡撫不加兵部侍郎,是從二品,加了銜就成為從一品級別了,山東巡撫雖然只管轄山東一省,但和總督一個級別。

四川總督除外,別的省總督至少管轄兩個省。甚至兩江總督就管蘇、皖、贛三省,閩浙總督統管浙、閩兩省,山東巡撫只管山東,但和總督平級。

看上去,自然就是總督權力比巡撫大了。

表面看來,總督可以制約巡撫,可是巡撫卻不屬於總督的領導之下,甚至總督對於巡撫,都不能像對待下級(如藩司、臬司、提督)那樣行使管轄權。

假如他們之間真的爆發衝突,要是巡撫有靠山的話,扳倒總督也不是沒有可能。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俗話還說,臥榻之旁不容別人酣睡。清朝的官員也是一臉懵逼,既有巡撫,為何還要有總督?

所以中國歷史上多數朝代的地方大員只有一個,也就是一元化領導。 到宋朝的時候,趙家皇帝小家子氣,對地方官不放心,就派了好多防範他們的官員,但中央負責的官員還是隻有一個。

元朝時候把前朝的制度搞砸了,他們設立的行省區域大,官員權力大,尾大不掉,影響皇帝權威,所以元朝那麼短命。

到了明代,老朱家的皇帝精明過人,他們總結元朝教訓,恢復郡縣制,平級的省官就有三個:布政使、按察使和兵馬指揮,讓他們相互監督。牽制的目的達到了,但龍多不治水,有事相互推諉,辦事效率低了。

無奈之下,中央只好設立巡撫和總督,來管理地方,他們成為實際上的省一把手。

清朝把前朝的制度研究透徹了,把官員制度搞得不倫不類,亂七八糟。

就拿兩江總督來說,名義上他是管著蘇、皖、贛三省,但總督府江蘇江寧,也就管江蘇多了一點。可江蘇巡撫也管理江蘇,兩者就有了重疊。不過幸好江蘇巡撫在蘇州辦公,所以,他們政務雖有重疊,但還可以各司其職。

可是兩廣總督和巡撫就尷尬了,他們兩個官員都在廣州辦公。同樣尷尬的還有閩浙總督和巡撫,他們都在福州辦公。

除此之外,湖廣和雲貴,陝甘都有同樣的尷尬。低頭不見抬頭見,處理政務上沒有摩擦和衝突可能嗎?

他們之間級別大小不同,但不是上下級關係,總督可以節制巡撫,但巡撫對中央負責,可以直接向上級反映問題。

說到這裡,可以看出滿清統治者的良苦用心。他們知道只靠滿清治理天下力不從心,也無法勝任。還是以漢治漢。但他們對這些漢人又怎麼能夠放心?於是就絞盡腦汁用這套辦法,通過制衡來防患於未然。

如果總督和巡撫們感到不適,感到鬧心那就對了,要的不就是這個效果嗎?

總督和巡撫窩裡鬥正中皇帝下懷,而他們鬥爭必須要抓住對方把柄,如果怕被對方抓住把柄就要盡心盡力當好官,為朝廷服務。這樣一來不就天下太平了嗎?

可見,這樣的制度設計,就是為了總督和巡撫之間搞事的,不搞事的很少。要是大家都是漢人還好說,一個漢人一個滿人,漢人的日子就夠嗆了。

那年洪秀全造反,打到了湖北,擔任湖廣總督的是吳文鎔,吳文鎔一看太平軍兵強馬壯,人數上又佔絕對優勢,就打算固守待援,但經不起滿人巡撫崇綸的反覆催促,在明知道是坑的情況下,硬著頭皮出城迎戰,結果丟了小命。

後來的胡林翼做了湖北巡撫就學乖了,處處討好滿人湖廣總官文,不僅經常請吃飯,陪他出去圍獵。還蒐羅民間奇珍異寶給他,美女佳人更不在話下,把個滿人總督弄得心花怒放。胡林翼鎮壓太平軍打了勝仗更是毫無保留記在那個滿人總督名下,這傢伙也就啥心不操,任憑胡林翼在湖北一手遮天了。

督撫同城鬥法的事並非個例,全國各地時有發生。而且越往後越嚴重。

只是太平軍造反後,洪秀全成全了一批漢人官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讓他們在滿人面前揚眉吐氣。

但這樣的強勢總督畢竟是少數,通常情況下,督撫都是半斤八兩,勢均力敵。

所以,戊戌維新光緒政改的時候,體制改革第一步,就是拿督撫巡撫同城的制度開刀,革除了這種積弊。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變法失敗,督撫同城又死灰復燃。

由此可見,在封建王朝,維護自己統治是第一位的,行政效率和人民福祉都輕如鴻毛。

還是那句話,我死之後,哪管它洪水滔天。


歷來現實


回答這個問題便我們先了解下清朝的官階制度。

清朝官場等級制度森嚴,依照明朝舊有的標準制定了九品十八級的官場品級制度。京城設有內閣、六部、九卿,還有太常、大理寺等,

清朝地方分省、府、縣三級。

省級最高官員是總督和巡撫。總督和巡撫在明朝隸屬都察院,清朝變成了封疆大吏。一般總督管兩三個省,巡撫只管一個省。總督在名義上是行政長官,但是隻要當上總督,就會兼任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御史,這樣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在手。巡撫也一樣,只是兼任的是兵部侍郎。總督是正二品,又稱“制軍”或者“制臺”,巡撫是從二品,又稱“撫軍”或者“撫臺”。

總督、巡撫之下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管稅收和民政,又稱“藩臺”或者“藩司”。按察使管司法、監察,又稱“臬司”、“臬臺”。

布政使之下有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按察使之下有副使、僉事。副使、僉事時常需要巡查某地,又叫“巡道”,參政和參議又叫“守道”,他們駐守在一個地方。

府的長官叫知府,地位比較高的府,長官叫府尹,比如順天府。知州的等級和知府相同。知府、知州下有同知、通判。縣長官就是知縣

總督和巡撫具體有什麼區別,總督,一般是正二品,轄一至三省,兼任兵部侍郎或者副都御使。但清代地方總督不少例兼右都御史,加兵部尚書銜,如兩江或者陝甘總督都兼任右都御史和兵部尚書銜,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到了清朝後期,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又兼任主管外交的南北洋大臣,屬於欽差大臣,已經是正一品的官員了

清代共設置的總督主要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閩浙總督、東三省總督。

巡撫,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一般地方的巡撫正式全稱為:巡撫xx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有的地方巡撫因為兼職一些專業事情,會有另外的加銜。

總督雖然管轄的省份較多,而且級別也高於巡撫,但是巡撫並不隸屬於總督,他們都直接隸屬於中央,只是許多事情要同時上報總督,禮節上要尊重總督。其實不僅是總督巡撫,各省內的布政使和按察使是一省之內僅次於督撫的官員,但也不隸屬於當地的督撫,而是直隸於中央的戶部和刑部,他們是督撫的下級但不是下屬。綜上而言,雖然清朝督撫看起來手握重兵和位高權重,但實際上權力有限。各個方面相互制衡的是非常厲害的,也就有了不少巡撫和總督對著幹的現象。






靜夜小蟲00


清帝國的制度設計

明朝崇禎十七年(西曆1644年),明朝滅亡。滿清經過長達二十多年的征伐戰爭,終於在康熙初年,滅亡了南明王朝,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大陸。

對於清帝國來說,隨著天下的穩定,清政府最大的敵人,已經遠非民間的反清復明組織和遠在臺灣的南明殘餘勢力,而是如何治理龐大的中國。


為此,清朝統治者只能以明朝制度作為參照物,並加以革新、改良、升級,打造了清帝國的一系列制度。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以專制著稱,清朝在這方面,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央層面上,明朝皇帝為了防止大權旁落,於是廢宰相,設內閣。到了清朝,清朝皇帝在這一基礎上,設立軍機處,乾綱獨斷、大權獨攬,將中國君主集權制度,推向巔峰。

在地方層面上,清朝統治者也採取了分權制度。

地方治理有多難?

作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清朝統治者,在總結前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後,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如果朝廷不能有效控制地方,最終結果就是地方勢力做大,最終架空甚至推翻朝廷——東周亡於諸侯秦國;東漢亡於諸侯作亂;唐朝亡於藩鎮作亂。

因此為了可以有效的控制地方,清朝統治者在地方管理上,採取了雙重管理模式:設總督的同時,設立巡撫。


總督,是多個省份的軍政長官(比如兩廣總督負責兩廣,比如晚清東三省總督負責東三省,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擔任過東三省總督),掌握著一個省的軍隊權力和政府權力,其權力,看上去,可以和先秦時代的諸侯王比肩。

不過,總督屬於朝廷外派的官員,雖然職權是管理地方,但屬於朝廷派遣下來的官,人事關係上,總督屬於中央官僚,而非地方官——之所以這樣設定,就是防止總督在地方做大。

而巡撫,則屬於地方官,負責一個省的民政。在級別上,總督略微比巡撫大一些,但是在清朝的制度設計上,總督和巡撫並不存在隸屬關係,這就意味著,人事任免上,總督罷免不了巡撫,而巡撫也可以依仗這一點,和總督分庭抗禮。

事實上,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巡撫作為地方官,並且級別略低於總督,其目的是防止朝廷虛弱的時候,巡撫趁機不服從朝廷,於是需要總督代表朝廷監督、壓制巡撫,防止地方勢力做大。而巡撫同時,也具備稀釋總督權力,防止總督一手遮天的職能。

於是,在清朝歷史上,頻繁出現巡撫和總督互相扯皮、互不服從甚至發佈的指令互相矛盾的現象出現,現存的故宮檔案裡面,也存在雍正朝時期,總督和巡撫、布政使之間,互相暗地告發對方的奏摺,而這一現象,也為雍正帝所喜聞樂見——畢竟地方管理者之間不和,對朝廷防止地方勢力做大,大大有利。



枉費心機

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做大,清朝統治者可謂煞費苦心。

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向東流。客觀存在的歷史趨勢,是統治者所攔不住的——在太平天國運動衝擊下,晚清地方勢力迅速做大,清朝朝廷處於被架空狀態,以至於到庚子國變期間,出現東南互保情況,到辛亥革命期間,南方各省的總督、巡撫紛紛宣佈脫離清朝統治,都充分說明了清朝統治者分化地方勢力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