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英聯邦涵蓋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英國的魅力如此之大嗎?

於曉西


不是英國魅力大,對於其他英聯邦國家特別是小國而言,留在英聯邦有好處。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開始發力,但在當時的歐洲列強中此時的英國的實力還是不如當時西歐強國法國和當時擁有海外殖民地最多的西班牙,由於對歐洲大陸的事務插不上手,於是英國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發展海外殖民地上。隨著英國實力的增強,無論在歐洲本土還是海外,英法開始了爭奪,率先進行的工業革命終於使得英國拔得頭籌,1815年在歐洲大陸擊敗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從而使英國確立了世界霸權。之後大英帝國攫取的殖民地越來越多,成為了日不落帝國,在面積上也成為了第一殖民地大國。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開始崛起,而英國的實力開始衰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英帝國就開始風雨飄搖,大英帝國各殖民地和所謂的保護國對於獨立已經蠢蠢欲動了。英聯邦這個詞首先出現於1921年愛爾蘭取得自治領地位時,用來指代大英帝國。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大英帝國的各自治領享有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聯邦(Commonwealth)開始運作。

1922年之前脫離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主要是原大英帝國在北美的十三塊殖民地(美國的前身,1776年宣佈獨立),在1922年之後,特別是二戰後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原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和保護國紛紛開始獨立。並不是所有原大英帝國的屬地或者保護國在獨立後都加入了英聯邦,比如一戰後英國的原託管地伊拉克、原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緬甸、原保護國阿曼、卡塔爾、阿聯酋等在獨立後就未加入英聯邦,美國也不是英聯邦成員。但是有些在歷史上和大英帝國八竿子搭不上關係的國家(既不是原大英帝國的原殖民地也不是大英帝國的原保護國)卻對英聯邦有濃厚的興趣,比如原非洲的莫桑比克和盧旺達分別在1995年和2009年以特殊成員的身份加入了英聯邦, 像阿爾及利亞、馬達加斯加等一些國家也開始申請加入。截止到2018年6月,英聯邦的正式成員國有53個,不過這個數字可能會隨時變化,津巴布韋在2002年退出後,在2018年又重新申請“入夥”,馬爾代夫在2016年退出後,在時隔2年的2018年也是重新申請“入夥”。英聯邦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退出後可以允許反悔重新再加入,比如非洲國家岡比亞在2013年就退出了,2018年又重新加入,南非在1961年退出後在1994年又重新加入。也有一去不復返的,比如英國的鄰國愛爾蘭在1949年喪失成員國資格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雖然沒回來,但是至今愛爾蘭在英聯邦享有特殊地位。

一開始英聯邦的“入夥”資格要求的比較嚴,成員國必須是要以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現在在英聯邦內包括英國在內有16個國家的國家元首都是英國國王,在1949年以後這個限制條件被解除。英聯邦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各成員國可以隨時退出。在2018年4月以後,英聯邦的元首是英國王儲查爾斯,在此之前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儘管如此,在議事規則上英國並沒有特殊地位,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一樣都是相同的投票權。英聯邦的行政機構是英聯邦秘書處,這個秘書處承當著各成員國的交流和協商工作。英聯邦成員國面積的總和約佔世界陸地的四分之一,英聯邦的人口約為24億,其中印度佔了大頭,印度在2017年的人口就超過了13億。從英聯邦的人口的年齡上來看堪稱“活力四射”,在英聯邦這24億的人口中約60%都是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

英聯邦成員國可以用紛繁複雜來形容:首先從分佈上來看,熱帶的溫帶的寒帶的,亞洲的歐洲的非洲的美洲的大洋洲的都有,成員國分佈廣泛。其次,在種族上,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都有。再次從成員國面積和人口上,既有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面積大國,也有瑙魯這樣袖珍小國,既有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也有歐洲馬耳他這樣的人口小國。最後,在經濟上,英國、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新西蘭等佔了英聯邦國民生產總值的大部分,有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這樣的發達國家,但是更多的是發展中國家。所以英聯邦看起來像個大雜燴,其中有31個成員國都是小國,其中很多都是島國。

英聯邦成員國在各方面都進行著密切的交流,他們還有自己的“奧運會”英聯邦運動會,也是每四年舉行一次,像奧運會那樣也是提前選出舉辦國和城市。如此多的國家在獨立後加入了英聯邦,是英國的魅力大嘛?不是,歐洲的法國和德國魅力也不小,這個主要是基於歷史文化和利益的考慮。對於英國而言:英國外交的三環就是英聯邦、美國和歐洲大陸,英國在英聯邦處於事實上的核心地位,英國通過英聯邦以及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來增強自己在歐洲大陸的發言權和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對於其他英聯邦成員而言:這樣要分情況,對於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這樣發達經濟體而言更多的可能是基於歷史和文化上聯繫,對於這三個國家而言早期移民是以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愛爾蘭人為主,在種族和語言上與英國具有相當大的同源性。對於多數英聯邦的小國而言,雖然在歷史上與英國也有較強的聯繫,但是更多的也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也就是抱英國的大腿。英聯邦的主角英國在貿易政策和移民等領域都會給英聯邦的這些小國們一些特殊的照顧,在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歐盟的前身)後,英國開始被禁止給予英聯邦成員國特權。在2016年,英國通過了脫歐公投並開始了脫歐進程,這對於英聯邦的小國而言可能是非常竊喜吧。


十三叔看歷史


憑藉著工業革命以後的超強實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一個當時橫掃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海洋大國,主宰了世界幾乎所有的貿易投資和對外擴張的近代世界最發達國家,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觸角幾乎真的是伸向了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可一世,史上絕無。而且,每一個被殖民的國家,都由封建、半封建的國度,過度到了現代或者接近現代的文明程度,包括在地球上以地理上的面積和人口上的巨量稱雄的沙俄、大清,沙俄的工業文明也是來源於英國挑起的克里米亞戰爭和後面的英法聯軍與俄羅斯的鏖戰;大清被堅船利炮打開缺口也是由英國為首發動的鴉片戰爭;就是現在的超級大國美利堅,也不過是當初英國的十一個洲,是從屬於英國的小弟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勢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興起民族解放運動,本土與自治領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劇,殖民體系漸趨瓦解。為挽救頹勢,1926年,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方面獲得獨立。自治領與宗主國以“共同忠於(英國)國王”而組成英聯邦,雙方權利平等,互不隸屬。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決議,確定各英屬自治領都獲得完全獨立的主權,大英帝國開始衰落,很多原先隸屬的殖民地開始分崩離析了,英國實際的管轄權開始變得名存實亡了,形成了一個名義上的英聯邦。

本質上來說,經過長久的演變,英聯邦不是一個國家了,既沒有中央政府,其成員國的內政外交也是各自獨立的,英王只是各國名義上的元首。

現在對英聯邦可不可以這樣理解,英國只是個資本主義鼻祖了,是個精神上、名義上的大哥大了,實際權威其實早就是美國的了。不說美國吧,就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這樣的龐然大物,其實早就不把英國放在眼裡了,再就是那些小的島國,有沒有這個大哥,這個大哥是個什麼模樣,就更加無人顧及,什麼根本就不為人知或者忽略不計了!

坐看雲起於此時


英國是現代工業革命的搖籃,蒸汽機的發明人瓦特就是英國人。英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盎格魯人遍佈世界五大洲。英國還是出思想家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都曾經在英國生活。馬克思主義的三大來源之一的政治經濟學就源自英國。總的說來,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上半葉更是英國世紀,號稱“日不落帝國”。現在英語是聯合國語言,英聯邦國家英語為官方語言,美國也使用的是英語。英國由於遭受兩次世界大戰,國力有所衰敗,英聯邦國家紛紛獨立,被美國取代第一的位置。雖然輝煌不再,但仍是發達國家。其國土面積只有湖南省大,人口比湖南少,現今仍是世界經濟五強。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英國倫敦城仍是世界金融中心。科學實力、教育水平、國民素質和軍事實力都處在一流地位,對世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趙建明Zhao


英聯邦開著蒸汽機,聯上了1/3的地球。

中國秉承有容乃大理念,領先5G,一帶一路,聯上全世界。


思考筆錄



Wwbing


大不大?實力說了話。幾百年的風雲史,幾百年的向心力,幾百年的領路者,就是證明!


用戶70551024521


只能代表英國曾經是世界超級大國過。印度總理曾說英國是二流國家,澳大利亞總理曾和英國女王並肩走。這些都曾經刺激過英國人的神經,最後不也是認命了嗎?

英國現在是小不列顛了。

當我說大不列顛的時候,往往念成“大不了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