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莫言《枯河》:大師的魔幻筆法與奇異篇章

莫言的短篇小說《枯河》講述的是一個孩子因犯錯之後,不堪忍受父母懲罰,毅然赴死的悲劇故事。看到這,大多數人可能會把這件事的性質等同於父母虐童的社會性事件來看。可是莫大師的作品,其現實意義與文學價值自然不同於普通的社會報道。

在這部以主人公孩童視角看待社會、他人、人生的小說中,主人公身心並不健全。但對於鄰家小女孩爬樹折枝的要求,他還是勇敢地答應。然而意外墜落的他導致小女孩死亡。於是他遭到女孩父親、自己父母、哥哥輪番毒打,傷痕累累的他在當晚便離家出走,悲慘地死在了村中的枯河裡。

想必看過莫言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童年經歷其實並不愉快。這部以不幸孩童為主角的作品,無疑是他童年悲痛經歷的一個反應。

之前看過一些莫大師的長篇作品,自然是被對他佩服之至。今日讀到其短篇,更是為其奇絕筆法所驚豔。在這個平常故事的內裡,更加引人關注的其實是大師的魔幻筆法。據於此,這篇小說的文學價值、審美價值也更加值得探究。

莫言《枯河》:大師的魔幻筆法與奇異篇章

一、魔幻的結構

眾所周知,莫言是中國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他自己也承認師從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

對於這兩位作家的作品,也都有過涉略。除卻情節設置、人物塑造的相似性,我也是首次體驗到莫言對這位外國老師的行文結構的模仿學習。

馬爾克斯經典之作《百年孤獨》的開頭被文學界奉為經典中的經典: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評論界對它的評論是“它將時間三維:過去、現在、將來聚集於同一語言時空。現在是敘事時間,這一時間講過去和將來關聯起來。”

《枯河》無疑是根據自己所需,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這個開頭。

傳統的敘事順序是從原因到結果,枯河則是在巧妙地運用了倒敘和預序。

小說開篇從主人公的夜晚離家寫起,接著又以一句“明天早晨他像青蛙一樣……”預示著他的死亡,緊接著又是對主人公離家原因的敘述。

現在、將來、過去的故事緩緩流露,讀者對主人公死因探究的慾望也隨著開頭被激起。

如此巧妙的結構安排,不愧出自大師之筆!

作為一個寫作初學者,在佩服讚歎之餘,自然也要虛心學習、潛心修煉。

莫言《枯河》:大師的魔幻筆法與奇異篇章

二.魔幻的語言

一篇借文字表達的文章,語言自然是關鍵。

縱觀古今,語言風格大致也隨了作者性情分為兩類:豪放派與婉約派。前者又可包括直白平實、犀利豪爽等,後者可包括細膩清秀、華麗浮華……

按此歸類,莫言自然屬於豪放派。或許是專注於小說寫作的緣故,所以莫言的文字給人的感覺倒是無比平實簡樸;也或許是生於北方,莫言的文字給人的感覺自然也是大氣磅礴。何種物像,經他一著色,便是赤裸裸地叫人刻進腦子裡去。

以下是《枯河》裡面的一些摘錄:

水淋淋的鮮紅月亮”

“幾顆瘦小的星斗”

“短促的鼻子”

“瘦弱的雞鳴”

初看者,可能會覺得這根本就是語句不通,胡說八道。但放在文中,這種違反語法規則、自然常識的語詞搭配卻毫無違和感。不但不突兀,給人的感覺卻全然是新穎、驚歎,亦或是頓悟後的拍案叫絕。

如此這般恣意的語詞搭配在一定程度上,實在是改變了我對文學創作的認識。從前只知道文字需要推敲,因此習慣性地陷入了咬文嚼字的誤區。

讀到莫大師的作品,也方知文字推敲並不是糾結於一詞一字。生怕文章裡出現病句,毀了文章格局。可如此看來,有時候恰到好處的“犯病”恰是巧妙之至。

不過就我目前水平,自然知道不能如莫大師一般恣意。不過倒也該嘗試著把文字寫地自然豪放起來,不再刻意追求文字的華美精緻。

時代畢竟是變了,古代文學多講究字字珠璣,可當代似乎在表達上更隨意。我自己也經歷了一個變化,過去喜歡那些浮華矯飾的句子,如今卻偏愛王小波、餘華之類。讀他們的文字,我只用一個字來描述“爽”!

以前讀文追求的是極致的美感,如今喜歡的是文章的筆力以及情感的噴張。其實兩者未嘗不能兼具,但有時太追求“美感”太容易矯情做作,從而忽視作者本身需要表達的觀念以及情感。

而對我來說,日後首要追求的必將是把文字寫出一種“爽快”之感!

莫言《枯河》:大師的魔幻筆法與奇異篇章

三.魔幻的手法

談到寫作手法,大體可劃分也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等。其中細緻劃分又互相交叉,也有重複,在此我不贅述,只是結合幾種在文中表現突出的手法稍作分析,以便寫作者學習提升!

1.比喻

無論是讀者還是寫作者,對比喻恐怕是再熟悉不過。但就連這小小的比喻使用,已經可以看到大家的寫作技藝的高超水平。

“他立刻化成一個幽靈般的影子”

“直到第二天早晨他像青蛙一樣蜷伏...”

“體內彷彿有四通八達的鼠洞,像耗子一樣的心臟。”

“冰一樣澄澈的天空”

“她的嘴裡發出馬一樣的叫聲”

“鴉鵲飛掠而過的陰影像絨毛一樣掃著他的臉”

以上選取的都是文中的部分比喻句,給人一種具有莫言式的獨特感。比喻的作用是使得所描述對象更加形象具體。

無論是寫人還是寫物,寫外在還是心理。比喻手法的運用在莫大師的筆下萬分自然而又流暢,那些獨特的比喻匹配更是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

對於大多數寫作者來說,比喻手法的使用並不難。只是要想用得如此疏狂、豪放、自然,恐怕還得仔細向莫大師學習、鑽研一番。

2.誇張

說到誇張,大家最能想到的便是李白那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所謂誇張,也就是對事物形象、特徵誇大或縮小的描寫。其作用在於更加突出、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誇張說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應用中卻並不容易。不像平時生活裡的自嘲解乏,文學創作中的誇張在需要保持事物本身特徵的同時,更要給讀者某種感覺上的衝擊。

“渾身上下都流出了透明的液體”

“他感覺到自己的心像只耗子一樣在身體內哧溜哧流地跑著”

“長長的影子鋪滿了整個院子”

“鞋底越來越薄”

“他低頭看著這塊跳動的肌肉”

以上所述,皆是小說中明顯帶有誇張意味的句子。

無論是情感的誇張還是影響的誇張,都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體會感。少了這些誇張,或許不會影響文章全局,但多了這些誇張,文中人物情感以及事件進展給讀者的衝擊感絕對又是另外一種風味。

誇張用好了暢快,但過度使用與任意使用給人的往往是一種做作之感。所以在這方面,還要多向莫大師學習。學到極致,所想表達的便是能自然而然化為精緻語句的。

3.通感

從字面上來看,便是感覺想通之意。借錢鍾書的解釋便是:“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

記得中學時,映像最深刻的一個莫過於朱自清先生的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莫大師對通感手法的運用,在《枯河》中更是鋒芒盡佔。

“女孩的喊聲像火苗子一樣燒著他的屁股”(聽覺到觸覺)

“腦後有兩根頭髮很響地直立了起來”(視覺到聽覺)

“月亮顫抖不止,把血水一樣的微光淋在他赤裸的背上...感覺到月光像烙鐵一樣燙著背...”(視覺到觸覺)

以上皆為文中精彩的運用通感手法的語句,給人的閱讀快感不言而喻。

感覺之間的交叉體驗無疑是將感情體驗放大的一個過程,這種巧妙的情感描寫手法

使得人物形象的情感表現更加具體、生動、個性化。通過文字將人物情感傳達給讀者,調動讀者的感覺器官,使得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無疑是對閱讀“同理”體驗的一種極大推動。

當然通感的使用也不是任意妄為,畢竟不突兀恰到好處、為內容服務才是文字之“本分!”

4.照應

我們最常見的照應法則大多是“首尾照應”或者“文與題的照應”,但今天我要分析的是另外一種照應。開頭——中間段落——結尾,這種照應也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線索設置”。

接下來我們要看的是,關於文中一個重要意象“血月亮”的線索作用。

開頭:“一輪巨大的水淋淋的鮮紅月亮...悽豔的紅色”

中間:“月亮持續上升,依然水淋淋的”

“月亮已經升起很高了,但依然水淋淋的不甚明亮。”

“月亮已經在南方,而且褪盡了血色,變得明晃晃的”

結尾:“鮮紅太陽即將升起的那一刻...”

顯而易見地是,這輪血月亮在整篇小說裡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主人公命運的象徵。

對於主人公來說,自己的生活不正是籠罩在血色與陰暗的黑夜嗎?月亮無論如何起升變幻,都無比冷漠而又清醒地照耀著那個飽受折磨的小生命。直到最後月亮落下太陽昇起的時刻,也正是那個小生命殞滅之際。於他來說,或許死亡才是黎明的到來。

其實很難想象,少了這輪月亮文章的悲劇意味要打多少折扣。多了這輪月亮,小說的悲劇意味也更加深長。在耐人尋味的同時,無疑是把那一層血色籠罩在了每一個肚子餓的心上。

說到這裡,其實所分析的不僅僅是照應手法的運用了,其中自然而然地涉及了意向設置以及象徵手法。

對於“魔幻手法”的應用在此也告一段落,可這並不意味著我已經分析了該文中所有的手法。畢竟文章創作者的思維是我不能輕易琢磨的,況且還是像莫言這般如此大師級別的人物。

在此我也只是選取有代表意義的手法淺作分析,一方面是希望把莫大師的高超技藝有一個分析式的呈現,為光大文學愛好者或者普通讀者所參照;另一方面也期望自己在這種品析中能得到一些關於寫作的專業知識,從而取得一些進步。

其實自己讀莫言老師的作品大致也是在他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從《蛙》到《酒國》再到《豐乳肥臀》。起初大概也是想一睹當代中國文學大師的作品真容,缺少了一種真正拜讀佳作的誠意性。可如今再次讀到他的短篇,不禁在心底一種對文學創作者的敬畏感。

興許是因為以前讀長篇的緣故,對於莫大師筆下的魔幻世界給予了太多關注,更多的是純粹奔著故事去了。可近日有幸讀到一篇短篇,反覆咀嚼,方被其文學真容所驚醒——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文藝創作。

莫言《枯河》:大師的魔幻筆法與奇異篇章

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自知需要向前輩學習——學習筆法、風格、等,但我想更重要的其實是作為文字創作者的風骨與態度。

莫言最初的創作動力竟然是“每天吃餃子”,可到後來我們從他的作品中看到的並不是他對餃子的慾望,反而是時代反思、人性拷問如此深刻的話題。

對於廣大文學愛好者來說,可能起初對文藝創作也抱了一夜成名這樣的名利期望,可是在此還是希望每個創作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種責任感與初心。畢竟在中國需要的是更多的莫言、賈平凹、餘華之類,而不是大眾追逐的郭敬明之類。前者太難熬,後者多追逐。

最後,祝願每一個文學創作者都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保持初心,為中國文學添磚加瓦,將中華文學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