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唐高宗——李治(一)

唐高宗——李治(一)

唐高宗——李治(一)

唐高宗——李治

1、——太宗世民第九子,母為文德長孫氏。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唐高宗——李治(一)

2、——貞觀五年為晉王,貞觀十七皇太子。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一)

3、——繼續執行太宗制,李勣長孫共輔政。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

唐高宗——李治(一)

4、——高宗健康狀不佳,政權則天手中移。

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被尊稱為“萬國之主”。 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唐高宗——李治(一)

5、——高宗駕崩貞觀殿,葬於乾陵號高宗。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駕崩於紫微城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唐高宗——李治(一)

人物生平

仁孝立儲

6、——幼而聰慧端莊詳,寬厚仁慈睦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於長安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貞觀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幷州都督之職。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開始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唐太宗問道:“你認為這部《孝經》中什麼最重要?”

唐高宗——李治(一)

7、——廟堂之上國盡忠,退勸君錯糾其惡。

李治對答道:“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後侍奉君王,最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想著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的過錯,糾正其惡。”唐太宗聽聞大喜,說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唐高宗——李治(一)

8、——皇后去世治九歲,悲哀感動左右人。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長孫氏去世,晉王李治才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被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唐太宗晚年,由於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導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一方爭奪儲位。貞觀十七年(643年),由於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黜。

唐高宗——李治(一)

9、——被廢承乾也坦承,李泰對位有圖謀。

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為儲君,李泰許以唐太宗將“殺子傳弟”,表示將來將皇位傳與胞弟晉王李治。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於是李世民下定決心,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面前因為諸子諸弟爭位之事而欲拔劍自殺。

唐高宗——李治(一)

10、——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李治皇太子。

長孫無忌等出面阻攔,表示晉王李治可立為儲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李治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邊,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有時候讓他參加議事,唐太宗多次稱讚他的才能。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將討伐高句麗,命令李治留守定州。

唐高宗——李治(一)

11、——太宗生個大毒瘡,李治用口吸毒膿。

等到唐太宗基本確定了發兵日期之後,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請求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並傳遞邊境情況的報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馬奏事,從此開始。等到唐太宗大軍凱旋,李治跟從唐太宗到幷州。當時唐太宗生了個大毒瘡,李治親自用口吸毒膿,扶著車輦步行跟從了多日。

唐高宗——李治(一)

即位初期

12、——太宗駕崩翠微宮,大臣輔助治回京。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駕崩於終南山的翠微宮。二十七日,以禮部尚書、兼太子少師、黎陽縣公于志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書左丞張行成為兼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戶部尚書高季輔為兼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太子左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兼禮部尚書。二十八日,李治回京。

唐高宗——李治(一)

13、——長孫無忌為太尉,李勣開府儀三司。

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六月十日,詔令其舅父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英國公李勣為開府儀同三司。以二人為輔政大臣。七月三日,有關的部門請求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諱唐高宗的名諱。唐高宗因為貞觀時先帝“世民”二字沒有避諱,所以沒有同意。

唐高宗——李治(一)

14、——禮制不偏某避諱,皇上單名不指斥。

有關衙門上奏道:“先帝兩個名字,在禮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諱。皇上既是單名,臣下不應指斥。”唐高宗聽從。八月,河東發生地震,唐高宗下詔派遣使者前去慰問,免當地賦稅三年。同月,以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勣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八月十八日,將唐太宗安葬在昭陵。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荊王李元景為司徒,前安州都督、吳王李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

唐高宗——李治(一)

15、——嫡妻王氏為皇后,長子李忠雍州牧。

二十四日,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贈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贈蔣國公屈突通為左僕射,都可在太宗廟庭配祭。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為皇后。七日,封長子陳王李忠為雍州牧。九月,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高宗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

唐高宗——李治(一)

16、——沙缽略汗攻庭州,派遣建方率軍討。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賀魯自立為沙缽略可汗。七月,沙缽略可汗攻入庭州,高宗派遣梁建方率軍征討。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薛萬徹、柴令武等人謀反,密謀擁立荊州王李元景為帝,事情敗露。

唐高宗——李治(一)

17、——遺愛萬徹被處死,高陽公主賜自殺。

二月三日,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都被處死;李元景、巴陵、高陽公主都被賜以自殺。左驍衛大將軍、安國公執失思力發配到轀州充軍;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縣公宇文節發配到桂州充軍。吳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或死或貶。 經過此事,高宗皇位的重大威脅勢力被剷除。

唐高宗——李治(一)

乾綱獨斷

18、——高宗孝服已經滿,武氏再度入後宮。

早在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大他四歲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駕崩後,武氏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氏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氏便再度入宮。同年,百濟侵犯新羅邊境,兼併新羅大片領土,新羅派使者金法敏懇請唐高宗“詔百濟令歸所侵之城”。

唐高宗——李治(一)

19、——解患釋紛戈偃革,百姓息肩無戰爭。

高宗於是詔令百濟國王曰:“朕萬國之主,豈可不恤危籓(新羅)!王(百濟國王)所兼新羅之城,並宜還其本國。”然後“解患釋紛,韜戈偃革,百姓獲息肩之願,無戰爭之勞。”若不從命,便支持新羅同百濟決戰,“亦令約束高麗,不許遠相救恤。高麗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諸蕃渡遼澤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

唐高宗——李治(一)

20、——則天被拜為昭儀,卑躬屈膝百依順。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武則天被拜為二品昭儀。她再次入宮,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對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順。王皇后不斷在高宗面前稱讚她,更加深了高宗對她的寵愛,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階梯。而同時王皇后、蕭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後,高宗決心要廢王立武,改換皇后。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徵求有關大臣的意見。

唐高宗——李治(一)

21、——仁孝兒子託愛卿,一定好好輔佐他。

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參與過太宗很多軍政大事的決策,被太宗視為“忠烈”之臣。太宗臨終時,特意向他們兩人託付後事,並明確表示:“我仁孝的兒子兒媳,如今就託付給兩位愛卿了。太子自幼仁孝,這都是你們瞭解的,一定要好好輔佐他!”同時又對高宗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之後可以不用愁了。”顯然,廢立皇后是非聽取這二位顧命大臣的意見不可的。

唐高宗——李治(一)

22、——先禮後兵明態度,順水推舟無濟事。

高宗先禮後兵,自己親自前往長孫無忌住宅表明態度,武則天母親楊氏、許敬宗等人也曾勸說長孫無忌順水推舟,都無濟於事。接著,高宗又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等人入內殿,徵求他們對改立皇后的意見。李勣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藉口有病,根本沒有入內。于志寧膽小怕事,不明確表態;褚遂良、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須採取果斷措施。

唐高宗——李治(一)

23、——下詔則天為皇后,長孫遂良被貶官。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慮元老派的反對,下詔廢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則天為後,皇后正式易人。不僅如此,長孫無忌、褚遂良又先後被貶官。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佈《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於是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員品並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實行兩京制。

唐高宗——李治(一)

24、——長孫無忌大樹倒,許多元老受株連。

顯慶三年(658年),褚遂良死於愛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顯慶四年(659年)七月,長孫無忌於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殺。長孫無忌這棵大樹一倒,關隴集團許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連。從此以後,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約,一切都自作主張。

唐高宗——李治(一)

25、——想換皇后世族選,沒有必要是武氏。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邢國公蘇定方平定百濟後,獻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於東都洛陽紫微城正南門——則天門,唐高宗責問後下詔釋放。高宗廢王立武,改換皇后的問題,已超出了皇帝家務事的範圍。褚遂良堅決反對的理由,是皇后出身世家,而且是先帝為高宗選擇的,輕易廢后,即是違先帝之命,即使想要更換皇后,也要在世族大家中選擇,沒有必要非要是武氏。

唐高宗——李治(一)

26、——打破威脅直掌權,不願擺佈敢作為。

王皇后出身名門大族,武氏出身低微。這種門第觀念,反映著士族官僚與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勢力的沒落,庶族地主勢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後期以來的歷史潮流。高宗敢冒“違先帝之命”的風險,打破士族勢力的威脅,直接掌握政權,正是他不願任人擺佈,敢作敢為的具體表現。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這種膽量和作為的。

唐高宗——李治(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