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金剛經》書名的由來

《金剛經》,全稱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那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在《金剛經》的第十三篇《如法受持分》中佛祖就有所交代。這一段的原文是: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原來在說法當時,須菩提就問過佛祖,這本經的名稱應該怎麼起。佛祖的回答是: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說,這本佛經的名字是佛祖當時已經起好的。

佛祖為什麼起了這樣一個書名呢?如果我們把書名分解開來,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金剛,二般若,三波羅蜜。

那麼,什麼是金剛,什麼是般若,什麼又是波羅蜜呢?

我們先從金剛開始說。


《金剛經》書名的由來


金剛是什麼?佛祖為什麼用金剛為這部佛經命名呢?我們先來看道川禪師和六祖慧能的解釋。說起六祖慧能,大家都不會太陌生。有一種流傳下來的《金剛經》注本,叫作《金剛經口訣》,傳說為六祖慧能所作。

道川禪師是宋代的高僧,出家前據說叫狄三,因為把“三”豎起來就是“川”字,因此就以川字為法號。後人尊稱其為川老。川老的特點是喜歡寫偈頌,所謂偈誦,也就是當時蘊含佛法的自由體詩,因為川老的偈頌朗朗上口,所以,流傳很廣。成書於明朝的《金剛經集註》幾乎每一篇當中,都有川老的偈詩。因為他的詩通俗活潑,饒有興味,所以,我們這個系列課也會常常把他的偈詩當作一味作料,供大家品味。

川老對金剛的解釋是:

摩訶大法王,無短亦無長。本來無皂白,隨處現青黃。

華髮看朝豔,林凋逐晚霜。疾雷何太急,迅電亦非光。

九聖猶難測,龍天豈度量。古今人不識,權立號金剛。

接下來說:金剛,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剛,至堅至利,能碎萬物。此經能斷眾生疑執,取以為喻。

意思是:金剛是個比喻。比喻的是般若大法。為什麼用金剛比喻般若大法呢?因為所謂金剛,即金中之精剛,其特點是至堅至利,也就是堅固無比,鋒利無比。所以能碎萬物,遇到什麼,就能打碎什麼。那麼《金剛經》中的金剛是做什麼用的呢?川老說,是用它來斷眾生疑執。也就是說,是用它來打碎眾生的迷惑和執著。

因為這個緣故,玄奘在譯《金剛經》的時候,前面加了“能斷”兩個字,把經名翻譯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強調了金剛的性能就是能斷。而能斷的對象就是迷惑和執著,而迷惑和執著給我們眾生帶來的產物就是煩惱,因此,金剛要斷的是煩惱根。

我們再來看六祖的解讀,六祖說: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悟此理者,瞭然見性。

因為金剛堅利,能壞萬物,以此比喻般若大法能破煩惱。

由此可見,金剛的立意,就在於說明此經的功能,這個功能就是破執,破了執,煩惱自然煙消雲散。上一講我們講《金剛經》的密碼是破執,原來這個密碼就藏在書名當中。

講完了金剛,我們再講般若。《金剛般若波羅蜜》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般若”,就是金剛所比喻的主體,也就是那個能斷煩惱的金剛。“般若”這個詞是梵語的音譯,如果翻譯成漢語的話,對應的最近的詞彙是“智慧”。那麼,為什麼不直接翻譯為智慧,而用般若這個詞呢?原來,般若所表達的智慧,與漢語的智慧完全不同。漢語的智慧是指人聰明,有頭腦。而般若說的是究竟的智慧,也就是終極智慧。用佛教的語言說,就是佛之知見。為了不與漢語中的智慧發生混淆,所以,翻譯佛經的時候,採用了音譯的方式,而沒有直用智慧這個詞。

《金剛經》書名的由來

在佛教當中,“般若”是大概念,是門大學問,有許多的分類方法,其中六般若這種說法最為流行。六般若分別為: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觀照般若。因為各種分類太複雜,我們也沒有必要一一解釋清楚,只需要知道般若是終極智慧,是佛知見就足夠了。前面我們講過,佛經中有一大類,這一大類就是般若類,主題是講般若智慧,而我們學習的這部《金剛經》就是般若類的綱領性經典

那麼,有了這個能斷萬物的金剛一樣的般若,我們能做什麼呢?或者說擁有如此大法的目的是什麼呢?擁有般若大法的目的就是波羅蜜,或者叫波羅蜜多。

《金剛經》書名的由來

“波羅蜜”,是佛教用語的梵語音譯。為什麼又是音譯,而不是直接用漢語譯出來呢?因為實在是沒有準確的詞彙。其實我們的古人也不是沒有做過直譯的嘗試,比如翻譯為“度”。按說,這是比較準確的一種翻譯。但是這個“度”,不是普通的度,而是從此岸到彼岸的度,也就是一種跨越,從一種境界到另外一種境界的跨越,是脫胎換骨式的跨越。

我們分別簡單分析了金剛、般若和波羅蜜這三個詞,那麼,把金剛般若波羅蜜放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權且可以把它解讀為:用金剛一樣的般若智慧破除執著與煩惱,成就佛之知見,從而到達彼岸。當然,這是字面的意思,如果字面的意思可以表達出其內在的境界,那麼,就不需要這麼費勁地用梵語的音譯來做書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