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北宋怎樣奪回燕雲十六州?漢朝已經回答了,宋朝卻沒有照著做

北宋怎樣奪回燕雲十六州?漢朝已經回答了,宋朝卻沒有照著做

長城以河套為中心點,分別向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長開,往東北方向基本上就是燕雲十六州,往西北方向則是河西走廊。一般都認為,長城的東半部分大體上和四百毫米等降雨線重合,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分界線,實際上,相對比較完整的四百毫米等降雨線分割開來的農耕地區,基本上和秦朝版圖重合。而秦朝版圖和其他朝代的區別就在於,秦朝的版圖在河套這你拐了個彎,往西南方向迤邐而行,把河西走廊拋在這條線的外面了。

事實上,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不亞於燕雲十六州。漢朝和匈奴的攻防轉換出現在漢武帝時期,之前是匈奴進攻,漢朝防禦,而在漢武帝時期,漢朝開始頻繁的主動出擊,尋找匈奴主力軍隊進行戰略決戰,並且多次對匈奴造成嚴重打擊,迫使匈奴先是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後來則乾脆迫使南匈奴南下附漢,被匈奴則在失去了蒙古草原南部的支持後,被迫西遷,漢朝從而基本上解除了來自蒙古草原的威脅。但對匈奴而言,一個更加重要的分界線在於河西走廊的失守。

霍去病率軍接應匈奴一部分之後,在河西走廊地區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個郡,之後,河西走廊在漢朝就逐步農耕化了,到西漢末期,河西走廊的漢人人口達到了70萬人,適合農耕的綠洲地區基本上都變成農耕地區了。經過西漢末期到新莽時期的戰亂,河西走廊的漢族人口有所減少,到東漢初期仍然有近三十萬人。而在從河西走廊被設置郡縣之後,一直到漢朝末期,匈奴都沒有再成為戰國晚期到漢武帝時期那樣強大的威脅,其間的重要原因就在於河西走廊的歸屬。漢朝控制著遼東、燕雲地區、河套和河西走廊,也就是擁有比較完整的長城防線,對匈奴就形成了壓制態勢。

北宋怎樣奪回燕雲十六州?漢朝已經回答了,宋朝卻沒有照著做

宋朝從五代十國的戰亂中孕育出來的時候,不僅燕雲十六州已經被遼國完全控制,而且河西走廊、河套地區都不在中原政權的控制範圍之內。甚至山西還存在著一個完全依附於遼國的北漢,南方還有眾多分裂割據政權,其中比較強大一些的南唐和後蜀也都和遼國有外交關係,勾勾搭搭。因此,北宋開國時本來兵力就很有限,還不得不在北部駐紮重兵來防範遼國,然後才能用其餘軍隊進攻後蜀、南唐和其他分裂割據政權,逐步完成統一。等到南方都統一之後,才又開始進攻北漢,一直到宋太宗時期,才最終滅了北漢。

滅了北宋之後,宋朝才開始與遼國正面爭奪燕雲十六州,太宗時期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北伐,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在哪裡呢?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宋軍是從河北地區出兵進攻,而這時候遼國本身就在幽州一帶屯駐了重兵集團,而且是依託城防工事進行防禦的,在得到宋軍進攻的消息後,遼國再從上京發兵南下增援。中原政權進攻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還需要攻城,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無論是漢朝對匈奴,還是唐朝對突厥,都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只有五胡十六國時期,一些漢化程度比較高的政權,才出現過這種情況。但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南朝進攻北方的時候,那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早都已經脫離了草原遊牧生活,經過了比較長時間的漢化。

在消滅北漢之後,北宋表面上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版圖似乎比較接近秦朝的版圖了,也就是基本上控制了四百毫米等降雨線以南的農耕地區,但實際上並不是,因為漢長城沿線兩側差不多一百公里的範圍,宋朝並不控制,而這個地區對草原遊牧民族來說是水草豐美的天然優質草場,如果中原政權控制,則可以將這些地區變成農耕地區,進行軍事化的控制,也就是進行屯墾,逐步建立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就可以逐步形成對蒙古草原的壓迫。如果中原政權無力控制,而被遊牧民族控制,那麼中原政權就會極其被動。而宋朝面臨的就是這個局面。

北宋怎樣奪回燕雲十六州?漢朝已經回答了,宋朝卻沒有照著做

那麼,宋朝如何打破這個局面呢?其實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照著漢朝的葫蘆繼續畫瓢,漢朝怎麼幹的,宋朝就接著怎麼幹,而不要搞什麼創造性思維,不要過度膨脹,上來就直接要在堅城之下與遼軍進行戰略決戰。宋朝吃虧就吃虧在,滅了北漢之後就開始自我膨脹,以為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了,所以要和遼國在燕雲地區剛正面,與遼軍主力進行大兵團決戰,結果一敗塗地。漢朝的辦法其實就是,在燕雲地區採取防禦和監視姿態,而將重心先放在西北方向,剪其羽翼,控制河西走廊之後,再在長城線的東段逐步修築堡壘,移民實邊,逐步完善長城防線。

換句話說,宋朝如果要突破遼國控制燕雲地區的局面,就不應該在滅北漢之後倉促北伐,而是先繼續向西北方向擴張戰果,完全控制晉西北,然後繼續向河套方向用力,建立穩固統治,再消滅控制著陝北和今天的寧夏地區的党項勢力,也就是把西夏消滅在胚胎狀態,再向西進取河西走廊,完成長城防禦線的西半部分的鞏固,對遼國在蒙古草原西半部分的版圖構成實質性威脅,壓制遼國。然後,再從燕雲十六州的西頭開始逐步進攻,越過中原地區和草原地區的地理分界線,徐徐東進,最後再發揮宋朝地大人多的優勢,從西邊和南邊兩個方向同時夾擊燕雲地區,成功的可能性也要更大一些。

這也是北宋晚期宋朝的做法,也就是拓地河湟,壓迫西夏,失策的是在沒有完全消滅西夏的時候,甚至沒有將西夏逐出長城線,沒有奪回河西走廊,就倉促將用兵的重心轉向河北,與金國夾擊遼國去了,結果吃力不討好。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河西走廊和西域就脫離了中原政權的控制,而作為西北地區的地理樞紐地區的河西走廊的淪陷,則是關鍵性的轉折點。如果宋朝能夠及早認識到河西走廊對西北的極端重要性,先建立起穩固統治,讓西夏無從崛起,就不會陷入宋仁宗之後長期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了。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