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面对投下势力与世侯势力,元廷采取了不同态度来处理。也正是朝廷措施的差别导致了飞地的集中形成,同时也是投下分封时间与飞地形成时间不相符合的重要原因。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一、元廷针对汉人世侯的政策

汉人世侯虽对大蒙古国稳固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其势力的不断壮大,汗廷便采取了压制、分化的政策来抑制其势力。其中以窝阔台汗“画境之制”以及世祖时期“罢世侯”最为直接。

1、窝阔台汗丙申年“画境之制”

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丙申岁,析天下为十道,沿金旧制画界。”对于窝阔台汗“画境十道”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有压制、分割汉人世侯的目的。但是,“画境十道"与”丙申分封"同年进行,也可以说"画境中州"的举动为丙申年(1236年)的分封提供了地理区划方面的参考。

"画境之制"对于汉人世侯而言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伴随着"画境"的进行,汉人世侯的领地不断缩小,其自身权力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据《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载:

"初,公之所统,有全魏,有十分齐之三,鲁之九。及是画境之制行,公之地于魏则别大名,又别为彰德,齐与鲁则复以德、究、济、单归于我。"

可见,在画境之时,原本严实位下大名地区被分割出来变为了彰德路。

其后史料中又有严实地被一分为十的记载,但是《元史·王玉汝》曾记载,王玉汝曾因严实的领地将被分割殆尽而去耶律楚材面前哭诉,也向窝阔台汗讲明不能分割严实领地的原因,其后,

"帝嘉汝忠款,且以其言为直,由事得不分。"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这表明,戊戌年(1238年)窝阔台汗曾想将严实的领地一分为十但是并未彻底实行。但是这是在丙申年之后发生的,也就是大汗为保证分封贵族的权益而进一步的削弱严实的举动。虽然最后窝阔台汗并未实质性的进行进一步切割严实领地的举措,但是这也表明了大汗想要打压汉人世侯的决也。

窝阔台汗的"画境之制"对于飞地问题来说,其与丙申年分封是不可分割的。大汗大范围地分封行为使得河北东西路以及山东东西路地区的投下封君纵横交错,他们作为代表朝廷管辖地方的特殊势力,有别于地方行政机构,更有别于聚众而起的汉人世侯。

面对领地"连阡陌"的世侯势力,汗廷虽不得不利用他们进一步安定地方,但是面对世侯日益膨胀的庞大势力,汗廷也必须进行压制。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2、世祖的“行迁转法,罢世侯”

元世祖实行的"行迁转法,罢世侯",一改过去依靠世侯间接统治地方的方式,而改为由朝廷直接管理。这从某种程度上彻底根除了汉人世侯的存在。

世祖行"罢世侯"的导火索应为中统三年(1259年)的李璮叛乱。

"(三年四月)璮遂反,以涟、海三城献于宋,歼蒙古戍兵,引麾下具舟舰,还攻益都。……帝闻璮反,遂下诏暴其罪",并且遣兵镇压,"亲王哈必赤、丞相史天泽帅诸军讨之",一时间"真定、顺天、河间、平滦、大名、邢州、河南诸路兵皆会济南"。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由此可见,镇压李璮叛乱之兵不仅仅有蒙古军队,众多的汉人世侯也参与了平叛战争。

在平定李璮叛乱后,元世祖下达了"罢世侯,行迁转法"的旨令,以解决大蒙古国以来汉人世侯林立的混乱局面。笔者认为,世祖所行罢世侯的主要目的是剥夺汉人世侯的军权化及其他特权。故而根据史料,现将世祖时期彻底解除世侯对地方控制权通过两个方面来进巧阐述:

首先,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下诏省并州县

对于州县的省并主要是针对大蒙古国时期的地方行政混乱而进行的,在投下分封与汉人世侯集中区域进行路、州、县之间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打击世侯以巩固投下贵族的势力,从而进一步稳固中央对于地方的统辖、管理。

"(二年闰五月)以平章政事赵璧行省于南京、河南府、大名、顺德、络磁、彰德、怀孟等路,平章政事廉希宪行省事于东平、济南、益都、攜莱等路,……各投下者,并入所隶州城",至十二月"省并州县凡二百二十余所"。由此可见此次省并州县规模之庞大。

此次省并州县主要的依据为户口的多寡,这样便革除了军事镇戍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标准的弊病,这也使得世侯的辖地被打乱重组,从而进一步削弱世侯势力。

在省并州县的过程中,"升县为郡,升州为京",结合原有的地方行政区划,此次省并州县使得元代腹里地区行政区划体系大体形成。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其次,便是与省并州县同时的“行迁转法,罢世侯”

有关元世祖处置世侯问题,周良霄曾有过此种说法:

"李璮叛乱的发生对忽必烈造成了极大地震动,……地方军阀多与李璮交通,被李璮计算为能够相应叛乱的助力。情况确实很严重。不能不进行追究。……忽必烈立即抓紧时机,加紧进行政治整顿。"

而元世祖采取的举措便是罢免世侯世袭军民权力,行迁转法。

"王名弘范,至元改元,授顺天路总管。……至元二年,移守大名。"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张弘范作为张柔第九子,其家族世居顺天地区。但在李璮叛乱后,世祖将其迁至大名地区,与顺天相隔断,其世侯特权难以相继。同样,至元三年,帝怨李璮之乱,欲潜销方镇之横,文炳代史氏两万户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董文炳代史氏的举动,其实质是迫使史氏进行迁转的措施。

元世祖时期迁转法的实施,不应只看到政令下达后世侯被迫进行迁转的一面,其中不乏主动要求交出军权进行迁移的世侯。在平定李璮叛乱后,"言者或谓李壇之变,由诸侯权太重",于是史天泽奏言,"兵民之权,不可并居一口行之。请自家臣始,史氏子弟即日解级而退"

史天泽此举虽然是在向元廷示好以求自保,但确实是李璮之乱后世祖打击汉人世侯而使得史天泽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而在大蒙古国时期诸汉人世侯所受封地均归还朝廷,元廷设立枢密院加以管辖,这也使得汉人世侯的势力被进一步削弱。

通过这些举措,汉人世侯的势力几乎消灭殆尽,彻底结束了

"一方愚民不知有朝廷之尊而知有诸侯也"的局面。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二、元廷对投下贵族采取的政策

朝廷针对汉人世侯采取的是打压、革除的手段,而投下贵族作为代表元廷震慑地方的封建领主,在元朝初年主要采取投下分封置路州的措施来稳固其利益。

封地置路州的举动与分割汉人世侯的辖区紧密相关,也正是众多行政区从汉人世侯势力范围内被分割、独立出去,才使得汉人世侯的实力被严重削弱。

李治安在其文《元代中原投下封地置路州发微》中将世祖朝投下封地置路州的举动归结为:"在原汉世侯辖区内,比较重要的诸王贵励分地为单位,采取分设、新立、改置及维持原状等方式,重建路州,划一食邑。"

根据史料及相应前人研究,现将封地置路州问题进行如下归纳;严实辖区内的路州区划变动最为激烈。严实位下主要东平路之地,在金末元初之际范围相当庞大。世祖时期置路州的举措彻底将严实的辖区"一分为十"。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被分设出去的行政区都有与之对应的投下分封势力,其中与飞地有关的为阔端之东昌路、火斜与术思之曹州、郓国公主之濮州、术赤台郡王之德州以及被封于东平的诸多封王。

通过此次投下食邑置路州,东平被彻底割裂。而被封诸王不单单受领东平地区,元廷为壮大投下封君的势力,更不惜割裂原有的行政区划体系,而将其他路州的行政区割入。造成了飞地的大量产生。其中,东昌路的丘县、曹州的禹城、濮州的临清县、馆陶县及德州的清平县、齐河县均是此次严实辖区内投下封地置路州的产物。

相较于严实,其他汉人世侯也均受到了冲击。张荣的辖区济南路虽然未被完全分割,但是至元二年(1265年)元廷将原隶属于济南路的陵州、临邑县划河间路,同时又将长清县划拨泰安州、禹城入曹州,齐河县入德州,淄州入淄莱路。

这些区划的变动,将济南路原有的区域大幅度缩小。而为了保证济南路封王哈赤温的权势,又将滨、棣二州划拨济南路。同理,阿里不哥位下真定路之涉县,也是通过元廷的行政区划调动才使得飞地形成。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关于江西行省建昌路之广昌县的问题较之其他飞地有其独特之处。广昌县区并未见有分封势为,但是南丰州直隶省部便使得广昌县与其所属建昌路相隔断。而南丰州作为哈赤温后裔的食邑,元廷将南丰州(原建昌路南丰县)单独置州,影响了广昌县这一飞地的形成。

根据分析元代分封与汉人世侯问题可以看出,分封问题作为飞地形成的最要因素,其自身并不能单独存在,这其中更多的惨杂了汉人世侯及朝廷政策问题。也正是元廷对待投下贵族与没人世侯的不同态度,才使得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变动,并且也使得封君受封时间与飞地形成时间不相符。而在汉人世侯纷纷消亡之后,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大致进入了一个平缓时期。

从“画境之制”说起,谈谈元廷对“投下”与“世侯”的不同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