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与印度RCEP“共进退”,日本是捣乱,还是维稳?

与印度RCEP“共进退”,日本是捣乱,还是维稳?

本文刊载于12月5日 法治周末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11月29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副大臣牧原秀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必须把印度包括在内,因为从经济、政治和安全保障角度来说都有意义,“印度如果不参加RCEP,那么,日本也不加入”。尽管牧原只是经济产业副大臣,他的言论未必能完全代表日本政府的意志,但是消息发布后,还是引来了日本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舆论担心日本也会从RCEP中撤出。


  实际上,早在印度政府宣布退出RCEP之际,日本政府内部就有“印度不参加,日本也不参加”的声音了。11月4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东盟峰会上,印度总理莫迪正式宣布退出正在进行的RCEP谈判。他表示:“当我评估RCEP时,我必须尊重所有印度人的利益,但是我并未得到一个积极的答案,因此我的良心不让我加入RCEP。”


  由于印度在此前多轮谈判中一直提出新的要求,导致谈判多次拖延,因此,印度政府退出RCEP的决定在当时没有令舆论太意外,这也就使得日本政府内部的声音并未受到太大关注。


与印度RCEP“共进退”,日本是捣乱,还是维稳?



  不过,在RCEP问题上,日本最终是否与印度“共进退”还有待观察。因为日本政府目前还在积极游说印度,促使其重新回归RCEP谈判进程。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11月30日,在印度举行的日印首次外长防长“2+2”对话前,日本外相茂木敏充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并强调印度参与RCEP的重要性。此外,据《产经新闻》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拟于12月15日至17日对印度进行访问,并准备努力说服莫迪重新加入RCEP谈判。


  至此,日本政府在印度与RCEP议题上,释放出了两个不同的信号:一个是“印度不参加,日本就不参加”;另一个则是积极游说印度政府重返RCEP。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日本政府的真实目的呢?

  RCEP落地对日本有双重意义

  RCEP是东盟10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在2011年提出的经济构想,并于2012年11月开始启动谈判。目前,除了东盟10国外,参与国还包含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根据日本财务省统计,RCEP如果落成实现,那么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将达到2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左右,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观察RCEP谈判成员国构成可以发现,其横跨南北半球两大洲,既有日本、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柬埔寨、老挝等发展中国家,还有印度这样依靠国内消费驱动、市场相对封闭的内需型经济体。可以说,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差异度显著。


  有学者指出,在RCEP框架内,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GDP是最落后国家缅甸的300倍,由此可见一斑。不过,RCEP谈判的核心之一就是市场准入门槛,究竟是设高还是设低,关系到各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也是谈判花费长达7年时间,中间曲折反复的主要原因。


与印度RCEP“共进退”,日本是捣乱,还是维稳?

11月30日,首次日印“2+2”对话在印度举行。在日印外长会谈上,日本外相表示希望印度在RCEP问题上慎重考虑。(图/每日新闻)


  此外,RCEP各成员国还高度关注自身敏感领域。比如,印度制造业能力弱,且平均关税是RCEP各国中最高的,所以,其更担心RCEP会令本国相关产业受损;日本和韩国则担心RCEP落地后会伤及本国农业和农业从业者的切身利益。此外,还有一些国家服务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提出渐次开放条件和具体范围等。这些涉及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也导致RCEP谈判进程缓慢。


  尽管RCEP在准入门槛上低于由日本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且经济规模上也略小一些(CPTPP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0%左右),但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背景之下,RCEP的落地对于日本来说,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产生不小的政治外交利益。


  一方面,RCEP生效将有助于日本的对外经贸往来。RCEP的目标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因此,RCEP的本质是超级自贸区(MegaFTA)。而一旦落成,则意味着日本将自动与韩国、东盟等实现自贸区。这也就使得日本商品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将变得更为容易,从而为其带来巨大的利益。


  以东盟为例,东盟拥有6.5亿人口,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GDP约为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至6%。与此同时,东盟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9.2岁,消费市场年均增长率为15%,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具有强大的消费和生产能力。这对国内市场有限,且深陷通缩的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市场。借助RCEP,日本企业将可在本土组装在东盟生产的零部件,然后以低关税向中国、印度市场销售。


  与此同时,尽管日本与美国稍早前达成了经贸协议,但是两国之间的经贸赤字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日本依然承受着美国的经贸压力,而RCEP的尽早落成,将会缓解日本自身的经贸压力。


  另一方面,RCEP生效也有助于日本稳定与亚洲国家的政治外交关系。诚然,RCEP只是一项经贸协定,看起来与政治外交并没有太多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往往是推进国与国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润滑剂。


  比如,时下日韩关系低迷,如果RCEP能够尽早实现,日韩经贸往来得以强化,那么将成为破解时下日韩僵局的新切入点。此外,日本不时因历史问题、领土问题而导致与亚洲国家关系紧张,而借助RCEP,通过不断与亚洲国家深化经贸往来,这也将起到防波堤的作用。

  日本游说印度有深层目的

  围绕RCEP成员国,东盟的最初想法是“东盟10+3”,但由于日本担心自身在RCEP的话语权不敌中国,且当时中日关系因历史和领土问题走低,因而为了抗衡中国,日本邀请印度、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加入RCEP谈判,也就是今天的“东盟10+6”。


  由于印度是日本邀请入群的,所以时至今日,日本未必希望印度退出RCEP。在笔者看来,主要有如下三点原因。


  首先,日本需要印度平衡中国在RCEP的影响力。在RCEP的16个成员国中,真正能称之为“大国”的恐怕只有中国和印度,可能也只有印度能够“抗衡”中国。此外,印度在人口、经济等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借助印度对RCEP某些条款的不满,来抗衡中国的话语权。毕竟,仅靠日本自身,很难与中国展开博弈。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日本并不希望印度从RCEP中退出。


  其次,日本借RCEP议题趁机拉拢印度。在11月初,印度宣布退出RCEP后,日本在月底就暗示“印度不参加,日本就不参加”,其反应不可谓不快,这至少会让印度觉得日本是“自己人”,在关键问题上能够站在自己这一边,无疑能够拉近印度对日本的亲近感。


  实际上,近年来日印互动频繁,两国关系正朝着“准同盟”关系迈进。除了11月底两国首次举行外长防长“2+2”对话外,安倍晋三首相还将在12月中旬访问印度,并有望与印度政府签署允许日本自卫队与印度军队在燃油、弹药等物资补给相互融通的《相互提供物资与劳务协定》(ACSA)。因此,在安倍首相访印前,日本政府在RCEP议题上表达对印度的支持,无疑能够赢得莫迪和印度民众的好感。


与印度RCEP“共进退”,日本是捣乱,还是维稳?

2017年,安倍访问印度。(图/AP)


  此外,日本与印度是美国主导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的主要参与者。除了为强化双边关系外,日本在RCEP议题上支持印度,也是为了做给美国看,即日本没有因RCEP而冷落“印太构想”。


  最后,从日印经贸角度考虑,日本也不希望印度退出。近年来,尽管日印互动频繁,关系不断升级,但两国的经贸额却并不与之匹配。根据日本财务省数据,2017年,日印双边贸易额为142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加10%,但日印贸易额仅为中日贸易额的1/20、为中印贸易额的1/5以下。要知道印度拥有13亿人口,近年来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速,这对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巨大商机的市场。因此,日本更多地是希望印度能够留在RCEP内,从而推动日印经贸往来升级,为日本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日本最终能否说服印度,或许要等到12月中旬的安倍与莫迪的首脑会谈才会有答案。日本政府和印度政府在实现“印太构想”方面确实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而日本政府也希望通过日印“2+2”和在RCEP议题上支持印度来强化两国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政府奉行的是与世界大国展开全方位的外交关系,更多地会注重本国利益,因此,日印两国之间还存有一定的温差,想要说服莫迪似乎需要更多的努力。


封面图为11月东盟会议期间,安倍晋三与莫迪举行日印首脑会谈,图片来自朝日新闻。


本文刊载于12月5日 法治周末

与印度RCEP“共进退”,日本是捣乱,还是维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