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揚州這一大家子數十年同吃“大鍋飯”,好家風從上輩開始營造

“兩年多前,外孫談了女朋友後,我們家一起吃飯的人數就增加到了13人。”12月12日上午,揚州市曲江街道璽園社區文昌北苑的趙德健開心地說。

俗話說“樹大分叉,人多分家”,今年78歲的趙德健與朱明泉結婚50多年來,家庭人口從4人增加到現在的13人,但一大家子從來沒有分家的想法,即便拆遷後分開居住,但大家還是同吃一鍋飯。這在如今的城市家庭中比較少見。

家庭人口從4人到13人

數十年同吃“大鍋飯”

“我和老頭子今天有時間,包了上百個餛飩放冰箱,誰想吃就帶些回家當早飯。”趙德健邊包餛飩邊說。


揚州這一大家子數十年同吃“大鍋飯”,好家風從上輩開始營造

趙德健(右)與朱明泉一起包餛飩。劉峰生 攝

“我結婚時,家裡只有公公、婆婆、丈夫和我4口人。”趙德健介紹,她先後生了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兒女長大後結婚、生兒育女,雖然公婆已去世,但家庭人口還是增加到了13人。

朱明泉、趙德健原來家住曲江街道新民村卞莊,家裡前後有三進房屋。女婿是興化人,在揚州沒有婚房,女兒女婿就是在家結的婚,後來單位分房,女兒女婿曾出去居住過,但時間不長還是回家了。兩個兒子結婚後,也都在家住,就這樣,一大家子同住一個屋簷下、同吃一鍋飯。

“14年前拆遷時,我們家在文昌北苑分了4套房,每個兒女一套。雖然一大家子不住在一起了,但還是在我們老兩口這裡吃‘大鍋飯’。”趙德健告訴記者,兒女們自己解決早飯,中飯、晚飯都在他們這裡吃。因為工作與上學,吃中飯的人相對少,吃晚飯的人最多,由於下班、放學時間不一致,晚飯採取“流水席”,到吃飯時間,先到家的先吃,後來回家的隨到隨吃。

好家風從上輩開始營造

所有人“一碗水端平”

“我的父親原來是生產隊小隊長,母親是工人,他們對外熱情好客,對家人雖嚴格要求,但也寬容相待。”朱明泉說。

“我孃家與朱明泉家是隔條巷子的鄰居,從小相互熟悉。”趙德健介紹,她的公婆都是開明的人,她剛嫁入朱家不久,婆婆就主動將工資交給她,讓她當家做主。

趙德健當家50多年來,堅持“一碗水端平”。老屋拆遷時,3個兒女每人一套房且面積一樣大,沒人有意見;老兩口每天燒的都是家常菜,一般不會為誰開小灶,如果誰想吃什麼菜,可以到飯店、食堂購買帶回來,大家一起吃;而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鬧矛盾,趙德健首先批評甚至懲罰的是自己的兒女。

“我們家實行的是‘供給制’,不要兒女交一分錢伙食費。”朱明泉告訴記者,但兒女們都很孝順,他與老伴因病住院時,兒女們都服侍在側;他與老伴每年過生日,都是兒女們掏錢請他倆到飯店吃飯,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感覺特別溫馨。

“我們這個大家庭這麼多人天天聚在一起吃飯,氣氛很和諧。”趙德健說,她與老伴已78歲,希望家庭“大鍋飯”永遠熱氣騰騰。

記者 劉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