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長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兩者基本吻合,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在我們真正的主角出場之前,筆者要先將視角拉遠拉長,解析漢匈戰爭的宏觀環境。順帶說明一下,為何漢匈戰爭在我們民族歷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都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這裡要先引述一個地理學名詞“四百毫米等降水線”。這條線位於中國北方,認真觀察,會發現它與我們的長城基本吻合。為何長城會與四百毫米等降水線會基本吻合呢?是單純的巧合,還是我們的祖先是一群有強迫症的建築師兼地理學家呢?

長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兩者基本吻合,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長城圖

答案都不是,這條線是農業耕作的界線。大多數農作物生長,都需要相當的水熱條件,如果降雨量過少,莊稼就難以生長。沒有前途的莊稼地,自然要被農民和統治者們"嫌棄"。而農作物需要的降水量底線,就是四百毫米,低於這個數值,都難以獲得農民伯伯的青睞。

也正因如此,古代中國的農業耕種,基本上都是在這條等降水線以南。放大到政治層面,作為傳統的農耕文明,中原政權的實際統治範圍也會在這條線以內。因為再往北就種不了莊稼了,強行征伐統治只會提高政權運行的成本。政治本質上是一門生意,虧本買賣沒人願意做。

但四百毫米等降水線以北的土地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雖然我長不出莊稼地,農耕文明瞧不上,但我長得出牧草啊,可以供遊牧民族們養殖牛羊啊。

長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兩者基本吻合,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草原圖

事實上中國所處的這塊地方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不能放牧的地方能種莊稼,不能種莊稼的地方可以放牧,我們總能找到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物盡其用。因此,四百毫米等降水線由於農業、牧業的差異,脫離出單純的地理學概念,成為了兩種經濟發展模式甚至於兩種文明的界線。

然而兩種文明尤其是遊牧文明的運行模式,卻又決定了兩家不可能睦鄰友好。遊牧文明地處自然條件惡劣的北方,距離西伯利亞寒流的老家蒙古高原咫尺之遙。如果氣候正常的話,牧民們還能在蒙古包裡吃吃火鍋唱唱歌。可一旦氣候反常,牛羊們基本上會被成群凍死,牧民們連來年進行再生產的本錢都會失去。

長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兩者基本吻合,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匈奴士兵圖

在《史記·匈奴列傳》有記載:

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此時他們不得不發揮自己遊牧狩獵的特長,只是將目標由牛羊轉變為人而已。不得不說遊牧民族都是天生的戰士,不僅僅自幼學習騎射,而且性情兇悍。稍加訓練,就會成為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事存在。

筆者曾經在前面講述過冒頓單于的故事,他最了不得的成就,就是將本是一盤散沙的北方遊牧民族(不僅僅是匈奴)的軍事力量統一起來,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大勢力。一隻狼可能並不可怕,但一群狼,卻是不可阻擋。

長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兩者基本吻合,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匈奴圖

引用《亮劍》中的話來說:

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的周邊地區出現一個軍事強國,不管這個軍事強國有沒有動手的打算,事實上,潛在的威脅已經構成,動手不動手的主動權在人家手裡,我們要做的是未雨綢繆,等人家動了手就晚了。

偉大的軍事戰略專家丁偉同志在其畢業論文《論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中曾經論述過新中國與蘇聯開戰的可能性及應對策略,提出了"亮劍版"的黑暗森林法則。

事實上,這套理論對兩千年前的南北雙方同樣適用。當北方的遊牧民族還只是小股的搶劫部隊時,中原政權雖然會感到噁心,卻也會很務實地修築防禦工事。長城就是這一應對策略的產物,其本質上就是莊稼地的籬笆。

長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兩者基本吻合,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匈奴戰爭

但隨著遊牧部族的逐漸壯大,單純的陣地戰防守就已經不再適用。而此時的中原政權雖然能夠意識到匈奴的威脅,但也只是在舊有的藥方上增大劑量而已。

這裡要提及一下我們偉大的秦始皇。始皇帝作為地緣戰略專家自然不會忽視北方的威脅,加之他聽信方士所說的"亡秦者胡也",於是就派蒙恬率領三十萬軍隊駐守長城,而且徵調無數民夫前去邊塞加固防禦工事(孟姜女)。此時的匈奴尚處於成長階段,看到始皇帝如此大的手筆,紛紛表示惹不起,溜了溜了。

大秦帝國雖然打仗技能爆表,但一看長城以北貌似沒有能讓自己耕種的土地,也就懶得搭理那幫蠻夷了,否則長城邊塞周圍多幾個萬人坑都不是問題。軍事策略的保守以及實際統治的需要,讓中原政權錯失了一次團滅匈奴的機會。

長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兩者基本吻合,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秦始皇圖

《過秦論》中這樣記載: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後來大秦帝國原地爆炸,劉邦項羽又折騰了四年,儘管劉邦最終獲勝,但也將這片本就飽經戰亂的土地搞得更加疲憊貧弱。劉邦在不斷剿滅造反諸侯王的過程中,逐漸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他也知道長城邊境線上的那片黑暗森林。加之此時匈奴勾結北部邊境的諸侯王,實質上已經對中原政權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

遊牧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的侷限性決定了他們必然會搶,農耕民族自身大一統的政治發展趨勢決定了他們必然要防。而且此時雙方的統帥,一個是有虎狼之心的冒頓單于,一個則是自詡為始皇帝繼承者的劉邦。不論從宏觀環境還是實際情況,都決定了,漢匈之戰必然會爆發。黑暗森林法則果然是靈驗的!

長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兩者基本吻合,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匈奴頭領圖

最後再說一說,為何這場戰爭這麼牛。對於冷兵器時代的農耕民族而言,不論東方西方,如何對抗遊牧民族都是關係自身存亡的重要課題。但農耕民族雖然文明程度上更為發達,但軍事層面上對比於遊牧民族卻顯得過於弱雞。

冷兵器時代衡量戰鬥力的重要標準就是推進速度和攻擊距離,而這些卻是天生擅長騎射的遊牧民族的看家本領。而且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改變人類文明史的小發明,馬鐙。對於農耕民族而言,馬鐙的發明僅僅是騎馬更為便捷了一些,但對於遊牧民族而言,這個小玩意卻堪稱外掛,進一步提高了其行進和攻擊的效率。

當你跑不過對方還沒對方攻擊距離遠的時候,農耕民族所擅長的戰術併發就難以施展。加之對方民風兇悍,一個個如狼似虎的,士氣層面也都差了一截。因此很多農耕民族在面對遊牧民族時往往束手無策,"野蠻戰勝文明"的戲碼也一遍遍地在古今中外上演。

長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兩者基本吻合,你知道這是為何嗎

漢族士兵圖

而大漢王朝最牛的地方就在於,我們作為農耕民族居然逆襲了,居然把處於巔峰時期的匈奴硬生生打趴了,成為了冷兵器時期唯一一個收拾掉遊牧民族的農耕民族。對比於陸地那邊的羅馬帝國,我們真的非常爭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