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宁波市康宁医院高树贵:30余年帮助无数抑郁症患者重回正轨

宁波市康宁医院高树贵:30余年帮助无数抑郁症患者重回正轨

高树贵

亲切、专业,这是许多人对宁波市康宁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高树贵的印象。已是我市情感障碍临床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的他没有丝毫架子,心里总是装着患者。

做精神科医生是件有意义的事

高树贵选择精神卫生医学的初心源于一次目睹一名特殊癔症患者的发作。该患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均出现问题,且伴随着全身疼痛,检查发现并无器质性病变,患者和家属的痛苦被年轻的高树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90年,他据此写成论文发表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上,那是国内高级别的专业刊物,堪称“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柳叶刀》”。

从小医生到大专家、主任,高树贵的初心从未改变。“精神卫生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清清楚楚,精神科医生既要有心理、精神方面的知识储备,又要会分辨各种临床生理症状,还要有很大的爱心和耐心。”高树贵说。

有一次,一位女患者慕名来求助。高树贵经过专业评估后认为该患者自杀风险很高,社会支持力度很差,强烈建议她住院治疗,但被患者拒绝。此时已到下班时间,高医生对该患者的安危放心不下,坚持不让她独自返回。他耐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直到她情绪缓和,又经过门诊导医护士与患者好友取得联系,确保该患者在好友的全程陪同下返回家后,他才稍稍安下心来。那天本该16点45分结束的门诊,结果一直拖到19点30分。

高树贵还乐于奉献,每每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4年奉化房屋倒塌事件和余姚水灾,他都会第一时间参与到受灾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援中。

抑郁症患者康复后写了一本书送给他

没有手术刀,没有无影灯,没有呼吸机,高树贵却一直在与“死神”对抗着,这个“死神”就是抑郁症。

有一名青年女性患者因情绪低落反复出现自伤行为,高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后住进宁波市康宁医院情感障碍科病房,通过系统治疗,患者回归正常。患者把自己患抑郁症和住院治疗的体验,以“左灯”为笔名撰写成《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一书,送给高树贵医生,赠语写道:“没有您就没有这本书,更没有现在的我,千言万语不胜感激。”

苦学不辍,只为更好帮助患者

这些年,高医生一直苦学不辍。

1985年高树贵从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顺利进入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1987年在杭州参加了再教育学习半年,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等理论。1989年又在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病学专业进修一年,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00年至2003年,他脱产进入汕头大学精神医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宁波市康宁医院工作。2008年在北京参加了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CBT技术)系统培训项目,心理治疗技术得到提升。2009年,接受中德高级认知行为治疗师三年系统培训,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2014年经过参加全国考试考核,成为中国临床心理学专业注册心理治疗师。多年来,高树贵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临床,2008年以来累计心理治疗案例达1600人次。

此外,他多年来与宁波大学医学院科研紧密合作,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平台,重点围绕抑郁症、抑郁症伴发的睡眠障碍、双相情感性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神经心理、神经电生理、精神药理学、分子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了精神疾病的病因、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疗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寻找其作用靶点、代谢途径等与患者个体基因组之间的作用关系,通过检测精神疾病患者基因型来预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副反应,实现个体化治疗。这些研究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

他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六项,参与国际合作课题《女性抑郁症分子遗传学研究》一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基金一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的一项科研项目荣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三等奖。主审全国医药卫生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心理与精神护理》,主编《心理障碍368问》,参编《抑郁问题抑郁障碍综合干预程序》《心理全息治疗》《瘾——残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恶魔》《跟抑郁症说拜拜》等专著。宁波晚报记者童程红 通讯员曾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