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没准你还真没“勾”对

太极拳“勾手”之正误


说到太极拳的“勾手”(钩手),也许有人会笑话,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不就是五指尖撮拢在一起,腕关节顺屈自然下垂而成为其“勾手”吗。

此话不错,这是我们所看到的(包括许多太极拳书籍)大多数太极拳者在演练太极拳时所展示的“勾手”,也是拳术中最普遍的勾手(见图1)。

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没准你还真没“勾”对

图 1

我们知道,凡是拳术,大多都有勾手。掌、拳、勾是“手”在拳术中的基本手型,在技击搏斗中各自都有不同的作用。掌、拳的作用无须多言,勾的作用主要用于擒拿。于是就有了专司擒拿技艺的“勾手”。其手型:五指依次并拢,拇指背朝上,其余四指微向掌心弯曲,并以小指为主,顺小指一侧的掌缘屈腕为钩。这种手型的特点不见明显的钩尖,而四指尖形成锯齿状,故而也称之为“锯齿勾手”。(见图2)

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没准你还真没“勾”对

图 2

于上所说,“勾手”的作用从任何拳术的技击意义上讲是擒拿技法,其主要技术技势是刁、拿、锁、扣,因此,太极拳的勾手也不例外。

“勾手”在太极拳推手或者散放时得机得势地刁、扣、锁、拿住对方肩、肘、手、腕等部位,使其进入死角状态而不能进行转换变化。勾手有抓筋、拿脉、锁骨、截劲等作用和功效。使被“勾”者痛彻肺腑、深透入骨之感。勾手刁、拿、锁、扣技法如果与击、打、跌、放综合运用,则更能体现太极拳技击特有威力和魅力。

但是,如果以为用图1所表示的勾手手型来体现太极拳“勾手”的神奇威力,那是基本办不到的。因为太极拳有太极拳的勾手,而太极拳的勾手是根据太极拳独有原理和技击要求而设计并得到实践检验的。

那么,什么是太极拳正确的勾手呢?(见图3)

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没准你还真没“勾”对

图 3

用文字表述:手腕自然下垂,先小指、依次无名指、中指、食指蜷曲,拇指贴于食指梢节,小指紧贴掌根缘,卷曲掌中为空心,成为其勾手

这种勾手有别于其他拳种的勾手,笔者在教学和实际运用中深刻体会,这种勾手讲究顺势顺劲的手指缠丝,更便于刁、扣、锁擒拿技势的发挥和手腕背部的击打,符合太极拳原理。那种五指尖撮拢自然下垂的勾手,在太极拳实际运用中作用不大或其作用可忽略不计。

文字表述有限,实际操作优劣便知。

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没准你还真没“勾”对

图 4

但值得注意的是,五指尖撮拢自然下垂的“勾手”,为什么太极拳者普遍用之?笔者查阅了众多太极拳书籍,从1921年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1925年陈微明《太极拳术》、1929年姜容樵的《太极拳讲义》、1931年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等,在讲解“单鞭”势时,要么“手腕下垂,五指微拢作钩型”,要么“五指旋即垂下变为吊(刁)手势”。没有具体描述和专门手型图示。

就是当代太极拳大师陈小旺1985年的《世传陈式太极拳》在第五式“单鞭”中也说,“右手五指捏齐成钩手经左掌心向右上方棚起”【见图5】;


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没准你还真没“勾”对

图 5

太极拳大师陈正雷1997年的《陈式太极拳》中说,“勾手,是指五指尖捏拢,屈腕放松,不能用力形成死弯”【见图6】。

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没准你还真没“勾”对

图 6

以上大师、大家的描述以及累代传授,无疑形成 图1所示“勾手”的普遍共识。难道这些大师、大家另有隐晦?笔者曾经请教过一些太极拳名家,他们对于勾手的说法也莫衷一是。

倒是冯志强、顾留馨另有一说。

冯志强1990年的《陈式太极拳精选》讲,“勾手,屈腕,拇指、食指、中指尖轻轻捏拢,无名指与小指微屈下垂”,并附有照片(见图7)


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没准你还真没“勾”对

图 7

顾留馨1982年的《太极拳术》中说,“勾手是先小指,依次将无名指、中指、食指卷屈,小指紧贴掌根,拇指贴于食指梢节之上”,详见【图8


勾手谁不会,还用你说?没准你还真没“勾”对

图(8) 太极拳“勾手”手型

于此看出,冯志强和顾留馨所说其勾手手型基本一致,笔者很是赞同,而顾留馨的表述更为详细。

扬式和陈式太极拳的勾手都是在乘势转圈中作“勾手”状,只是陈式拳手指依次卷曲,腕部和指节的旋转幅度较大。而扬式拳在乘势转圈中五指尖捏拢下垂,故也称之为“吊手”。这一小小区别,也能看出陈式太极拳在套路、推手和散放中保持擒拿技势较多的特点。

太极拳的擒拿以刁、拿、锁、扣、抓、截、挂、带等多种手法技势,并不局限于反筋背骨,而是更注重于拿对方劲路。太极拳的擒拿不仅需要一般意义上的擒拿技术,更要有太极拳拿劲路的技术,因此,太极拳擒拿手型的“勾手”也应该有别于其他拳术。

不论从理论上讲,还是推手、散放的实践,笔者以为 图8 和 图3 所表示的“勾手”手型是太极拳比较正确的“勾手”!


刊载于2012年第9期《中华武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