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秦昭襄王時沒有滅掉六國?

吉耶221


導語

秦昭襄王,秦國在位期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間高達五十六年。五十六年間,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加上戰國第一名將白起的輔佐,不斷地向東推進,挑起戰爭。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長平之戰,也正因長平之戰,奠定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基礎。

在長平之戰前,秦昭襄王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人,將韓魏打廢;楚鄢之戰,由於久攻不下,白起引水攻城,城內死傷無數,佔領楚國的鄢、西陵等五座城池。一年後,白起直接將楚國的國都郢都攻下,楚王被迫逃離;遠在最東方的齊國也因佔領宋國,引起各國的不滿,秦昭襄王順水推舟,派兵加入四國聯軍,一同攻齊,導致齊國國力大衰,再無崛起之日;除燕國外,其他五國都遭到了秦昭襄王的毒打。

之所以秦昭襄王是奠定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基礎,不是一統六國,是因為當時兵力、糧食有限,而且秦昭襄王年齡過高。

兵力、糧食

秦孝公商鞅變法,鼓勵人民努力種田,又設置軍功爵制度,鼓勵人民上戰場打仗。無論種田,還是打仗,只要將田種好,收成增多,國家會給予爵位獎勵;上戰場作戰驍勇,取敵方首級也能獲取爵位獎勵。正因這兩條變法,使秦國成為一臺戰爭機器。

糧食充足,兵力充足的秦國,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又將西邊的巴、蜀兩國攻佔,兵力、糧食更加充足。但無論兵力、糧食多麼充足,都抵不住秦昭襄王的不斷征伐。

秦昭襄王除了在位前四年外,其餘的五十二年,每年都對外發動戰爭,兵力、糧食不斷消耗。到秦昭襄王奠定秦國一統的最後一場戰役長平之戰時,秦國能對外發動戰爭的兵馬只有六十多萬人,其中還包括輜重部隊。而這六十多萬人,其中還有一些是到了長平之戰尾聲的時候,秦昭襄王親自前往河內徵收的士兵。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六十多萬的士兵,在長平之戰死了二十多萬。這樣一來,秦國能夠對外發動戰爭的士兵,只有四十多萬。四十多萬的士兵就想滅亡六國根本不可能。

年齡

長平之戰發生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已經年過花甲,距離去世僅僅只剩下八年。而秦國從長平之戰到一統六國,還有二十多年的路要走,依靠這四十多萬的兵力,就想一統六國簡直是痴人說夢。

當時秦始皇嬴政派遣王翦攻打楚國,王翦足足要了六十多萬的兵馬才滅亡了楚國,而當時秦國能夠對外發動戰爭的兵馬只有四十多萬。這四十多萬的兵馬,滅亡楚國都夠嗆,更加說八年內一統六國,除非秦昭襄王能再活二十多年。

總結

秦昭襄王是秦國除了嬴政之外,最偉大的君主。在位期間不斷征伐,奠定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基礎。如果沒有秦昭襄王時期的那幾場著名戰役,嬴政都可能統一不了六國。


永樂解史


縱觀戰國時期秦國的歷代君王,我們會發現這幾位秦王的表現都十分的出色,一代接一代最終得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其中在位長達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取得了對於六國壓倒性的優勢,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主導的五國伐齊削弱了齊國,使齊國退出了爭霸天下的舞臺、鄢郢之戰讓楚國一蹶不振,使楚國遷都以避秦國的鋒芒、伊闕之戰重創韓魏兩國,使韓魏離心、長平之戰大破趙軍四十餘萬,使天下膽寒。

以上一系列輝煌又耀眼的勝利使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虎狼之秦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雖然秦國如此的厲害,但是最終這一切在邯鄲之戰中化為了泡影,秦軍頓兵于堅城之下,以至於遭到魏國和楚國軍隊的聯合打擊,大敗而歸。

邯鄲之戰是秦昭襄王時期也是秦國曆史上罕有的一次慘敗,此戰一敗使秦國國力軍力損失慘重,六國對秦的戰爭出現了巨大轉折,諸侯各國明白了只要能夠互相聯合起來,秦軍還是可以被六國軍隊打敗的。

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根本就沒有能力統一天下,六國當時只是短時間內被秦國壓制住了,而六國並沒有因此徹底喪失了元氣,畢竟都是有一百多年或數百年底子的國家,秦國要一下子滅掉他們談何容易。再加上,秦昭襄王不顧當時天下的形勢,堅決要打邯鄲滅趙國,以至於弄了個大敗虧輸,使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被推遲延後。


浮沉的歷史


因為當時還不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

秦昭襄王46年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大勝,但是自己還是損失極為慘重。

據史記記載,”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據戰國策,秦“國虛民飢”。

六國雖然不行了,但是秦自己也差不多了,需要一代人的時間休養生息。

另外長平之戰後秦國好幾次攻打邯鄲,都失敗了。所以並不是勢如破竹的。


多爾袞愛新覺羅


秦昭襄王沒有滅掉六國,非不想也,乃條件不具備也。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做了不少政績:

1、創造性地運用了“遠交而近伐”,“近交而遠攻”,將軍事打擊和政治手段結合使用,收效很大;

2、穩固了對巴蜀的統治,有巴蜀安定的後方,也是秦後來能一心針對六國的必須條件;

3、消滅了義渠,解除了後患。並且補充到了善騎射的義渠兵員;

4、加強了郡縣制的施政,國內的吏治民風都穩定;

5、取得長平之戰等重大戰役勝利;

6、消滅東周。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大事,因為周天子名為天之主,只有消滅舊主,才有新主誕生,為後來統一天下,入主中原做了準備;

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只是一時的軍事打擊,是政治上人心的向背和綜合國力的對比。東方六國,看到秦國不斷強大,並且四處征伐,他們已經意識到危亡。合縱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雖然各國之間貌合神離,為自己保存實力考慮,但是當時戰國四公子為代表的六國貴族已經知道要輔國拒秦,說明秦要吞併其他國家的意圖已經天下皆知,六國的神經已經高度敏感。

所以,秦昭襄王統治五十六年,滅了西周,通過戰爭鯨吞蠶食,也獲得不少進展,弱化了其他六國。但是連年征戰,自己也是消耗巨大。長平之戰大勝,但是斃敵四十萬,自己也戰損大批老兵。國力也需要一個修整期。

秦昭襄王當時,六國中最強,但是綜合國力還不具備完全吃下六國的條件。所以,滅東周後,三十多年的積蓄力量,最終兩百多年的戰國爭雄,被秦國僅僅用了9年,一氣呵成全部吞併。倒不是秦始皇就比其他秦王功勞大,本事大,而是經過歷代積累,秦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以一敵六的實力。

以上謹代表個人看法,不足之處請多多指導。





愛自學的羊先生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基本上把六國打殘了,可惜自己也殘了,長平之戰秦國十六歲以上男性全部參戰,死傷二十多萬,大傷元氣,後圍攻邯鄲無力打贏,可以說在長平戰役之後,秦軍的力量已經是強弩之末。只有修身養息,無法繼續征伐。



真陽白丁


首先秦昭王時期,其餘六國都有生存憂患,也都具備一定的實力。在冷兵器時代,實力差距並不太大,每一場大戰,雙方傷亡差距並沒有大,比如長平之戰,雖然秦軍滅掉趙國40多萬,但是自身也傷亡20多萬,全國戰爭總動員,16歲以上都要從軍。每一場大戰,不只是殲滅敵國的兵力,也大量消耗自身的兵力。如果繼續這樣消耗下去,反而有亡國的危險。

第二,其餘六國不會坐視秦國發起的滅國戰爭,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秦國發起邯鄲之戰時,其餘五國迅速組織聯軍合力攻擊秦軍。長平之戰,秦軍的殲滅戰驚醒了六國,六國再也無法坐視虎狼之秦國發起對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攻擊了。這個時侯再和人家玩“遠交近攻”,也玩不轉了。秦國如果再攻擊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招至另外五個國家的聯合攻擊,很難再找到下嘴的機會了。

再說,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人力發起滅國之戰了,邯鄲之戰,秦軍傷亡慘重。通過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秦國兵力損耗巨大,再也無力戰下去了。

再則,邯鄲之戰之後,秦昭王殺死了戰神白起,秦軍失去了最優秀的統帥。此後,秦國進入休戰狀態,休養生息了!



悠悠古今


秦昭襄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的一個成就突出的國君,為什麼沒能在他在位時期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可以說是有很多因素在其中的,用孟子的話可以概括為“天時、地利、人和”。


一、秦昭襄王時期的天時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後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莊襄王的總和。但是秦昭襄王晚年卻聽信應侯之言,喪失滅趙良機,冤殺了名將白起。不得不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而此時的其他諸侯國,也處於兵強馬壯,與秦國勢均力敵的階段。所以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卻未得“天時”之力。


二、秦昭襄王時期的地利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正是穩定秦王國土的重要歷史階段,他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

秦昭襄王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隨後攻陷了東周王都洛邑,俘虜了周赧王,而後遷都到咸陽,徹底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可以說,秦昭襄王時期穩固了江山,正式進軍中原,稱霸諸侯國,也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地利”基礎。


三、秦昭襄王時期的人和

秦昭襄王重用范雎、白起等人,他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較之秦王政也毫不遜色,為秦國的發展做出極為傑出的歷史貢獻。

但是此時的其他諸國,也處於相對穩定和繁榮之際,正可謂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這個時代雖然賦予了秦昭襄王很多才能,但是也同樣給其他諸侯國許多與其制衡的機會。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正如翦伯贊說,秦昭襄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是非常精闢的論斷。


所以,綜上所述,雖然秦昭襄王沒有在他在位期間統一六國,但是卻給秦王嬴政的最終實現天下一統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草竹道人


個人認為秦昭襄王不是不想滅六國,而是滅不了。

其一,國力,秦趙長平之戰之後,趙國二十萬降卒被殺,從此在無力與秦國抗衡,秦國成為唯一的大國,但秦國也是損失慘重,有二十萬戰死,兵力也受到很大的損失,而秦國與趙國對峙的三年中,使得秦國的國力也大減,而其他除了趙國之外並沒有戰爭,所以,當時想滅掉六國根本不可能,反而有可能因為秦國的強大而導致六國舉全國之力合力攻打秦國,反而使秦國陷入被動的局面,得不償失!

其二,兵力,長平之戰後武安君白起被逼自殺,秦國再無能讓六國膽寒的名將,而長平之戰,秦國的能征善戰之士戰死頗多。而新兵的戰鬥力遠遠不能相比。所以,秦國並沒有強大的兵力能向長平之戰一樣強大的戰鬥力。如果戰鬥力不夠,輕易出征,不僅不能打勝,反而有可能戰敗,那秦軍的威懾力反而降低了。這樣對於秦軍以後的作戰來說將更加艱難。

其三,凝聚力。長平之戰後,各國都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趙國,所以都相約合縱共同抗秦,避免再坐視不理導致趙國的悲劇再次發生,誰也不願意擔負滅國的風險,所以如果秦國攻打一國,必將是受到來自多國甚至六國的聯合抵抗,秦國雖強,但想要一次性滅掉六國是不可能的,就算秦始皇后面滅六國,也是用李斯之言,遠交近攻,步步蟬食才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滅掉六國。而長平之戰後的秦國,根本無法做到!

所以,長平之戰後,秦國並不是不想滅掉六國,而是沒有能力滅掉六國。(個人觀點,請大家評論指正)


華夏長河五千年


滅六國這是一個積勢,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秦孝公時期有商鞅變法為大秦搭起了框架,秦惠文王時期有張儀列國遊說為秦國繼續爭取了發展時間,武王贏蕩雖在位不長但也是東征西伐為秦國壯大了聲勢,秦昭襄王期間得到了巴蜀富庶的天府之國,齊趙兩強國相繼衰弱,形成一家獨大的風格,應該是進一步夯實了秦國的基底。戰國末期,一把好牌落到了秦始皇嬴政手上,想不贏都難,這只是一個慢慢的過程。


緊佑的小年鑑


昭襄王46年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大勝,但是自己還是損失極為慘重。據史記記載,”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據戰國策,秦“國虛民飢”。六國雖然不行了,但是秦自己也差不多了,需要一代人的時間休養生息。

另外長平之戰後秦國好幾次攻打邯鄲,都失敗了。所以並不是勢如破竹的,沒有統一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