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近日,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名單進行了公示

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

成功上榜!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憑什麼上榜?

超高的顏值和獨特的氣質!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是壯、瑤、漢三族集聚地,是肇慶市唯一一個少數民族鄉,也是廣東省七個民族鄉之一。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這裡風景美如畫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下帥壯族瑤族鄉風景秀麗、山高林密,林地面積5972.23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7.6萬立方米,有二三級古樹50多株,古樹名木保護率達100%,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8.94%,並建成了下帥鄉縣級森林公園、紅霞灣旅遊風景區、東西森林公園等一批生態旅遊場所。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這裡有獨特的民間文化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由於該地為壯、瑤、漢三個民族的集散地結合部,因此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每年都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遊玩。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春牛舞

獨特的民間文化

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牛舞”是懷集縣的傳統舞蹈,起源於清朝光緒二年(公元1874年),是從廣西賀縣(今賀州市)傳入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的,主要流傳於東西行政村的田心自然村,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春牛舞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節目之一,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藝術感染力。每逢春節至元宵期間,村民們走村過寨或在農家小院,或在村邊廣場演出,祝福人們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萬事如意。


春牛舞是以打擊樂為伴奏樂的傳統舞蹈,鄉土氣息十分濃郁,主要道具有“春牛”“犁”,一般有三個演員,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一人扮演農夫。表演時,農夫跟在“春牛”後面,做犁田動作,在犁田時,發現田裡有很多魚蝦,便表演摸魚捉蝦;發現“春牛”口渴身熱,又表演潑水為“春牛”擦身降溫,“春牛”一般以搖頭擺尾作欣喜之回應。有時在一番春牛舞后,二或四個採茶姑娘上場,用壯族語言唱採茶歌,邊跳邊唱,場面十分熱鬧。


“威水史”


1983年,懷集縣民間藝術匯演一等獎。

1995年,廣東省首屆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比賽二等獎。

1998年,肇慶市民間藝術匯演二等獎。

2008年,被懷集縣政府公佈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功申報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被申報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5年,廣東省服務業地方標準《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牛舞保護規範》專家組評審,立項成為廣東省服務業地方標準。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壯獅舞

獨特的民間文化

壯獅舞是下帥壯族瑤族鄉人民喜聞樂見的廣場道具舞蹈,起於清朝初期。當時壯族韋氏祖先從廣西輾轉廣東連山小三江,爾後遷徙到下帥車福村韋寨傳承,據當地村民稱,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壯獅舞俗稱舞木獅、舞木貓,因其外形介於獅貓之間故稱。每逢春節至元宵為其演出活動期,曰為“耍年宵”。


壯獅舞道具體積小,製作基本上以木為材料,看上去面善目慈,清秀可愛。該舞蹈出場人數為6人,一人引領,一人舞壯獅,二人戴笑佛面具,二人套猴子面具,在鼓樂的指揮下登場起舞,演出以擊樂鑼鼓為伴奏樂器,根據壯獅表演情節,或起或伏,或強或弱,貫穿全場。表演時,廣場(或舞臺)中設置一八仙桌,舞者跟著歡快的鑼鼓點登場起舞,兩笑面佛和兩猴子的扮相者,在壯獅周圍嬉戲追逐,氣氛熱烈生動,肢體語言豐富。舞壯獅這一民間舞蹈既剛健有力,又輕盈靈活,突顯了壯家人舞壯獅獨特藝術風格。


“威水史”


1997年,下帥鄉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舞壯獅)之鄉”的稱號。

2008年,壯獅舞被市政府批准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元宵節

獨特的民間文化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下帥鄉的元宵節顯得別具一格。正月十五這一天,下帥墟舉行熱鬧的盛會。屆時下帥鄉的壯、瑤、漢三族人民穿紅著綠,敲鑼打鼓,載歌載舞。他們表演傳統的醒獅舞、壯獅舞、春牛舞、馬舞、採茶舞、扮古人故事,玩武術,對年歌和詩聯唱酬以及唱大戲等,一直歡樂到深夜方休,每年都吸引了許多鄉外、縣外的觀眾,熱鬧非常。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顏值與氣質齊飛!肇慶這裡上榜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牛王誕

獨特的民間文化

農曆四月初日,是壯族大節,俗呼“牛王誕”。這個節日的由來,傳說是壯族的祖先在打獵中捕獲一頭野牛,經過馴養後變成家牛,某年的四月初八日這一天,這頭牛生下ー頭公牛犢,公牛經馴養後能犁田,後來繁衍成群,逐步減輕了人力拖犁之苦。壯族人民為了銘記公牛犢的功德,稱它為耕牛的始祖,並在四月八日這一天慶賀牛生日,也是預祝今年糧食豐收的大喜日子。


在這個節日裡,下帥人宴親會友,甚為熱鬧,並以泡浸的黃桅子水或楓葉蒸炊黃、黑二色糯米飯,用嫩竹葉之類包裹,分別喂黃牛、水牛。在牛欄門插柳或楓樹的青枝,讓耕牛體息一天。有些村寨吃糯米飯時,不用筷,將飯捏成團,用手抓著吃,寓意著家中身體虛弱的小孩像牛那樣粗食而快高長大和身體健壯。


為慶祝這個節日,下帥鄉黨委、政府組織民間藝術團隊進行表演巡遊,並組織村寨族老舉行三敬儀式:一敬天地,感恩天地,賜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二敬“牛王”,辛勤耕耘,年年增收,為牛王戴上大紅花;三敬親友,和諧相處,情深義厚,最後向嘉賓敬獻美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