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

Liuming118


瀋陽故宮又稱後金故宮,這座佔地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始建於1625年(後金天命十年),建成於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築90餘所,300餘間。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稱帝。瀋陽故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現已闢為瀋陽故宮博物院。北京、瀋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


北京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殿試的一至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泰昌帝病死後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年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后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琅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

戰國霸王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

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

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


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

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853箱,以及來自瀋陽故宮、熱河行宮、國子監等其它地方的文物482箱。

這些文物分幾批運送到臺灣,每次運送都有國民黨兩名少將一級的軍官親自押送,到場有三方交接。


蔣經國下令,所有文物必須有三個少將在場嚴格密封,啟封時三個部門的負責人在場。如有丟失和損壞,軍法從事。

1957年,在有關部門組織下,部分文物開始對外展覽。

1962年,國民黨決定在臺北建造故宮,選址在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當年即破土動工。

1965年臺灣故宮(故宮博物院)竣工,總面積將近16公頃,依山傍水、宏偉壯觀。

既然是故宮,建築風格也是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外面看只有兩層,內部結構卻有4層。


整棟建築白牆綠瓦,因為梅花是謂"國花",全院呈梅花形。

其中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珍稀文物多達80多萬件,文物保有量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

最老的故宮——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之所以最老,是因為它建成時間最早,是明清兩代皇帝辦公居住的地方,大家都把它叫紫禁城。

既然是中國最高統治者居住的地方,建築規模是最大的,建築材料是最考究的,建築工藝是最好的。

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不僅是中國皇宮建築的精品,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古建築(群)之一。


北京故宮位居世界五大宮的首位(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全部建築仿造當時的南京故宮,工期長達14年(一直到1420年)。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民間都傳說有故宮的殿宇宮室一共有9999間半,被稱為"宮殿海洋",氣勢宏偉,蔚為壯觀。

北京故宮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城牆高達10米,城外的護城河寬達52米。

紫禁城內的主體建築分為內宮和外殿兩部分。


外殿部分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朝廷舉行重大活動和儀式、開會的場所。內殿則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部分組成,是皇帝和自己家屬生活的地方。

最孤單的故宮——瀋陽故宮:

說它最孤單,是說它因為位置偏僻,文物保有量少,客流量相對於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來說要少的多。

瀋陽故宮不用問,肯定是位於遼寧瀋陽,坐落在瀋陽市的瀋河區,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瀋陽故宮也叫盛京皇宮。


東北是滿清的發祥地,瀋陽故宮是滿清統治者沒有入關前建造的皇宮,建造於公元1625年,距今已經有390多年曆史。

瀋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全院共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大多都保存完好。

不過瀋陽故宮的藏品被滿清皇帝帶到北京一部分,被國民黨帶到臺北一部分,亂世流離一部分,留在那裡的文物已經少的可憐。

儘管如此,這裡收藏的文物也是稀世珍寶,比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都絕無僅有,價值連城。

但因為其歷史悠久,瀋陽故宮仍然是國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在200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無論是瀋陽故宮還是北京故宮的建造都說明一個真理,歷代封建統治者打天下就是為了奴役人民,自己縱情享樂的。

他們名義上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是替天行道,其實都是為了家族和集團的利益。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那些統治者在飽經戰亂後,不去休養生息、不管百姓死活,去大興土木,大建朝堂,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北京故宮建造的時候,所用的“金磚”都來自千里之外,所用的木材更是要翻山越嶺到西南邊陲去採伐,動用的勞工多達上億人次。

他們不管是盛夏還是嚴冬,都要在這裡像奴隸一樣為統治者勞動,受盡苦難。

因此可以這樣說,故宮的一磚一石,都浸透了百姓的血汗。

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故宮,除了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結晶",也都凝結了勞動者的斑斑血淚。


歷來現實


中國目前有三個故宮,分別是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北京故宮,就是大家熟知的紫禁城。

明清兩朝的24位皇帝,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止,都在紫禁城裡生活過。

北京故宮是世界性的文化遺產,還是處國家一級的博物館,和俄國的埃米塔什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以及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一起享譽全世界,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

故宮的更名,與1924年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有關。溥儀因此被逐出宮,並面向社會大眾開放,於是紫禁城就被更名為故宮。

瀋陽故宮,其實是一處清朝皇帝的行宮。

在入關以前,這裡是清朝的政治中心,入關以後才失去了以往的地位。

在乾隆年間,皇帝經常東巡祭祖,期間就在這座宮殿居住,故而也被稱為盛京行宮或稱奉天行宮。

1924年溥儀被驅逐後,瀋陽故宮也被收歸國有,民國政府還設立了“東三省博物館” 。

最終,在1955年,成立了瀋陽故宮博物館。故宮這個名字,徹底屬於了瀋陽。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我國的第三個故宮。

這個故宮不是歷史遺產,是由於1949年國民黨遷到臺灣後修繕的一處博物館,用來安置從北京故宮搬走的文物。


HuiNanHistory


其實應該說有四個故宮,除了北京故宮以外,還有南京故宮,瀋陽故宮以及臺北故宮,他們又是怎麼來的呢?

南京故宮

南京故宮也稱明故宮,始建於1366年,佔地超過100萬平方米。它曾有著“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的美譽,然而時過境遷,談起故宮,人們脫口而出的不是南京故宮,卻是北京故宮,這又是為何?一切還得從朱元璋說起。

1368年,朱元璋終於走到了人生的巔峰——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多年顛沛流離的日子,讓朱元璋越發想要一個家,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大房子。於是,他開始蓋所謂的“大房子”。

不過,朱元璋卻不知想要“一個家”,他的計劃很宏偉,不僅在南京“大興土木”,還在開封府(計劃為北都城)和鳳陽(中都)興修宮殿。

朱元璋沒忘本,功成名就後就開始回饋故鄉——鳳陽。起初,他把人力物力財力都集中在中都,而南京故宮還因此停止了修建。然而,由於財政方面吃緊以及中都不適合作為都城等原因,朱元璋於1375年放棄了興建中都的計劃,轉而投向南京。

對於修建南京故宮,朱元璋曾有說自己不要奢華,但求節儉。確實,南京故宮正如朱元璋所要求的那樣,實用性比較強。但就算是如此,南京故宮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奢華的建築群之一。

不過我們也知道,明朝從朱棣開始南京就已然不是都城,只是留都,北京成了真正的都城。事實上,南京故宮的衰敗從朱棣成為皇帝前就開始了。在那場轟轟烈烈的靖難之役中,南京故宮就遭遇戰火,城牆也有點損壞。

而之後,朱棣一心想要遷都北京,而且北京故宮還得比南京的更奢華。因此,他不惜勞民傷財,將南京故宮的石材拆下,運往北京。如此以來,南京故宮更是蕭條。

雖然南京在名義上還是陪都,但早就不復輝煌,到了後期因為電擊以及暴風雨等原因,南京故宮的城牆都紛紛倒塌。等清朝完全消滅明朝殘餘勢力後,將明故宮改造成八旗駐防城,南京故宮徹底成為歷史,一直到現在殘存的南京故宮。

瀋陽故宮

談起瀋陽故宮,又得說起一個,那就是清朝的奠基人、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此時他並沒有什麼比較好的住所,而到了1621年,他接連攻下瀋陽和遼陽,一切才有了轉機。

原先後金的都城是新賓縣,現在攻下瀋陽遼陽後,為了鞏固政權,努爾哈赤決定遷都遼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根據地。說到這,有人可能會有疑惑,不是瀋陽故宮嗎?彆著急,往下看。

1625年春,努爾哈赤突然決定要遷都瀋陽,其倉促程度可以用“一夜之間”來形容。對於此次遷都,有人給出了說法,努爾哈赤特別信風水,而瀋陽恰為龍潛之地。

沒錯,這是一方面因素,但比起風水,更重要的是軍事戰略意義。瀋陽人不多,地勢平坦,較遼陽比較好控制。而在明朝,瀋陽就是遼東的軍事重鎮,將其作為自己的軍事政治中心,豈不美哉?

這事沒完,努爾哈赤看到明朝有輝煌的紫禁城,十分眼紅,畢竟現在身份不一樣了,怎麼說都得有個拿得出手的“大房子”。

於是,努爾哈赤著令修建瀋陽宮殿。遺憾的是,努爾哈赤在第二年就死了。不過,他的兒子皇太極在接任其位後,繼承了乃父的遺志,打造瀋陽宮殿。終於在1636年,瀋陽宮殿建成,前後歷時11年。

但是,瀋陽故宮的輝煌在清軍入關以後就黯淡了許多,雖然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都曾巡幸此地,慶祝自己的祭陵大典成功。其實瀋陽故宮一直在不斷添修,總計歷時100多年建成,又因建築保存尚完好,成為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

臺北故宮

說起臺北故宮,就必須談到北京故宮。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帶著軍隊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從此人人有機會一覽那些寶貴的藝術珍藏。不過,從這以後,屬於故宮的磨難才真正開始。

東三省淪陷後,圍繞保護文物的爭論就開始了——華北告急。有人提出應該立即將文物前往西安或是上海,不過又有人認為文物遷移會讓人心波動,也會讓國寶失散,所以才會有如以周肇祥為首的武力阻止南遷的事件。

令人氣憤的是,有的人不思怎麼保護文物,反而建議拍賣文物購買戰機抗敵,最後在張學良等愛國人士的阻止下風波才平息。不過,文物的遷移計劃直到1933年都未能實施。

直到1933年,山海關告急後,文物搶運迫在眉睫後南遷才得以進行。之後經歷十餘年,總計七次遷移後,一批文物才得以漂過海峽來到臺灣。當然這並不是全部,如臺灣故宮老人那志良所說“僅有1/4” ,而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在1965年才建成。這個臺北故宮委實袖珍,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藏品也是非常豐富(總計69.6萬餘件,截至2014年)。


千百年前


三座故宮中,名氣最大的是咱們熟知的北京故宮。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是明、清兩朝皇帝在北京行政辦公和居住的皇宮;瀋陽故宮

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是清朝皇帝入關前在東北修建的一座皇宮;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是一座博物院。

修建年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成祖以元朝皇宮遺址為基礎修建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高達72萬平方米,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宮殿群。北京故宮在歷史上多次遭遇火災和戰火,許多宮殿進行過多次補修。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後宮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大宮為中心,氣勢宏偉、大氣磅礴。

明朝自永樂皇帝開始,直到崇禎帝亡國,所有的皇帝都在這裡居住辦公。清朝自順治皇帝入關起,一直到宣統皇帝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為止,所有皇帝也在這裡居住和辦公。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862690件/套,其中來自歷史遺留以及各界愛國人士的捐贈,典藏之豐富,僅次於臺北故宮。

佔地面積:北京故宮>臺北故宮>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瀋陽故宮博物院)是清朝入關之前(後金汗國時期),由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修建的皇家宮殿,至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完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佔地面積6.3272萬平方米,分為東路、中路、西路,親眼見證了清朝皇帝在關外崛起和建立霸業的過程。

清朝入關後,將都城遷到北京,瀋陽故宮逐漸失去了政治色彩,但仍作為陪都供皇帝使用。清王朝滅亡後,瀋陽故宮裡的11萬餘件藏品被遷往北京保存,避免了後來落入日本人手中。瀋陽故宮現有各類藏品十餘萬件,絕大多數都是清朝時期的皇室收藏品和用品,如瓷器、書畫、服飾、龍椅等。

文物典藏:臺北故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

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現的時間最晚,是1965年才建成的博物院,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作為三大故宮裡出現時間最晚的,臺北故宮並不像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那樣是古代皇帝行政和居住的場所,而是純粹為了安置文物而修建的一座博物館,有藏品將近70萬件。其典藏文物之豐富,冠絕華夏大地乃至世界各國,被稱為世界上文物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毫不誇張地說,中華幾千年的文物都在這裡能夠找到。

對於臺北故宮的前世今生就不再過多說明了。臺北故宮的文物基本都是來自於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圓明園、慈禧太后陵墓等處的皇家文物,是解放戰爭時期由國民黨從大陸轉移到臺灣地區的。

其藏品的誕生時間幾乎覆蓋了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包括商朝、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後面歷朝歷代的玉器、陶瓷,魏晉的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稀世珍品都在這裡。相傳,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就是當年盜墓賊孫殿英贈送給蔣介石的。


世界人文通史


故宮,顧名思義就是以往的皇宮。其實不止三個故宮,總共有四個,分別是南京故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其中南京、北京、瀋陽三座故宮是明清時期的宮苑,只有臺北故宮不是皇帝宮苑,所以總共有四座故宮。

南京故宮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大明王朝早期的首都並不在北京,而在南京,當時叫應天府。南京故宮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此時朱元璋還沒有稱帝,只是吳王。因而此時稱“吳王新宮”。其規模也是按照王府的規格修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稱帝后,建立了三個都城,分別是南京(應天府)、北京(開封)、中都(鳳陽)。在其稱帝的次年,人、物力都集中去修建中都城了,因而便暫停了南京故宮的修建。公元1375年,朱元璋又重新恢復了南京故宮的擴建,至1392年,基本完成南京故宮的修建。

後隨著大明政治中心的北移,宮內建築逐漸殘破,至南明弘光元年,南京故宮中很多建築都已坍塌,弘光帝也只是做了簡單的修葺。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洪秀全在修建天王府的時候,拆取了南京故宮大量的石材。湘軍攻破南京後,太平放火燒城,而湘軍也是大肆放火,經過這場浩劫這後,南京故宮基本蕩然無存,只留下了斷壁殘垣。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就是大家熟知的紫禁城,紫禁城曾是明清兩代宮苑,於永樂四年開始設計籌建,其設計藍本便是南京故宮,紫禁城的修建前籌備了僅十一年,直到永樂十五年才正式開工修建。永樂十八年,紫禁城修建成功,不久朱棣便正式遷都北京。而以前的首都南京改為陪都。

紫禁城在大明統治時期曾多次遭大火,但很快又被重新修葺,至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成為紫禁城新的主人,後清軍入關,李自成被迫西撤,李自成在撤退前,點火焚燒了紫禁城,僅部分建築倖免於難。清軍掌管紫禁城後,清朝統治者又重新修繕並擴建了紫禁城。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自此紫禁城改稱故宮。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滿清統治者入關前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建成於大清崇德元年。歷時十一年左右。

滿清入關遷都北京後,其政治中心逐漸南移,盛京成為陪都,瀋陽故宮也就成為了“陪都宮殿”。瀋陽故宮在乾隆年間又得到了多次改建和擴建。1924年,瀋陽故宮為奉天省政府接管,後又於1926年,籌建為博物館。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又稱中山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於1965年建成,主要是用來收藏從大陸運到臺灣的皇家舊藏、稀世珍寶等。因其收藏大量藏品,且其建築風格仿照古建築建造而成,因而也被成為故宮。


混沌聊史


其實一共有四個故宮: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

1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裡,百姓冒險進山採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採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裡。此外,還要在蘇州燒製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北京故宮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2.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的皇宮,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稱帝,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為北京,並於次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 由於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因此南京宮殿的擴建工作再度終止。 此後數年間只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集中力量修建南京。 此次修建,增設午門左右兩闕,在奉天門左右增加東西角門,並增建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設宮牆,以新牆之內為皇城,原皇城改稱宮城。 在宮城前建造了端門,承天門,金水橋,形成"T"字型廣場,向南直抵洪武門(1373年建造)。廣場東側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西側為五軍都督府。

南京故宮修建時注意了風水的問題,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但是由於選址的侷限,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雖然採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後仍然出現地基下沉的問題,宮內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同時宮城離外城過近,戰時不易防衛。 [6]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坐鎮北平的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經四年戰爭,燕王朱棣攻破京師,結果“都城陷,宮中火起”,燒燬了奉天殿等宮殿,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仍居於南京故宮中,但同時下令以北平(今北京)為行在,準備遷都。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正式下令在北京元大內宮殿遺址上營建北京宮殿,據《明太宗實錄》記載:“(北京故宮)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明故宮 ,而高敞壯麗過之。”

3.瀋陽故宮,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瀋陽故宮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天命十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瀋陽為都城,並在瀋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瀋陽故宮之開端。努爾哈赤定都瀋陽後,城內按八旗劃定居住區域。以大政殿所在的城中心為基準,東側屬正紅、鑲紅旗,北側屬正黃、鑲黃旗,南側屬正藍、鑲藍旗,西側屬正白、鑲白旗,而各旗的貝勒府邸只能在本旗的地界內蓋造。

4.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中國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純手工作答,如果這個回答對大家有幫助, 歡迎大家點贊、轉發分享和關注!朋友的一評一轉都是對本人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謝夥伴們的支持!


博而化易


現如今國內一共存在著三個故宮,這三個故宮一個坐落在北京、一個坐落在遼寧瀋陽、一個坐落在臺灣臺北。

北京故宮

在這三個故宮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存在當屬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修建於明朝朱棣年間,到現如今已經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歲月。

雖然在溥儀退位之後,北京故宮就失去了其尊貴的皇宮地位,但是其存在感在歷史中卻一點都沒有減少,在往後多年時間中仍舊作為東方宮殿的代表吸引著很多人前往參觀。



而在民國時期,北京故宮其實就已經被開闢成了博物館,擁有了供遊人參觀、遊覽的功能。

在進入現代之後,北京故宮的情況也沒有發生太多改變,仍舊作為博物館以及宮殿遺蹟供人們參觀。

瀋陽故宮

歷史第二悠久的則是坐落於東北大地上的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最早修建於努爾哈赤時期,在當時,滿清勢力還僅侷限在東北地區,所以他們所修建的宮殿自然也就坐落在了東北。

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他的兒子皇太極繼承了他的寶座。

而在皇太極上位後,他則又對瀋陽故宮進行了擴建,將原本並不是多麼霸氣的瀋陽故宮擴建得頗具霸氣起來。

不過在順治被皇太極的老弟帶入關後,這瀋陽故宮卻不再有什麼人居住,接下來開始變成了一個簡單的擺設品。

當然,這並不是說瀋陽故宮在清朝入關後就被遺棄了,在清朝入關後,瀋陽故宮仍舊是有人看顧的,在一些特定時間裡,那些入了關的皇帝們也會在巡視東北的時候專門到瀋陽故宮中居住、憑弔一番,來這裡感受一下他們祖先曾經的拼搏精神。

在乾隆時期,他更是數次下令讓人對瀋陽故宮進行了擴建,讓這原本就已經初具霸氣的宮殿變得更加霸氣起來。

只是無論再怎麼擴建,這瀋陽故宮都總不如北京故宮那麼霸氣,畢竟瀋陽故宮的總面積也才6萬多平方米,而北京故宮的面積直接就達到了72萬平方米。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是我們國內現如今歷史最短的故宮,修建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到現如今也才50多年的歷史。

如果從歷史的厚度上來說,這臺北故宮根本比不過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要說館藏的珍重程度,臺北故宮就不輸於其他地方了。

因為這臺北故宮裡的文物直接就是當年從北京故宮裡運出來的。

在抗戰爆發前夕的時候,為了防止北京故宮裡的文物在北京淪陷後丟失,所以國民政府早早就轉移了北京故宮中的眾多珍貴文物。

在那個時候,北京故宮裡什麼文物最珍貴,國民政府就拿什麼文物,幾乎把北京故宮裡的精華都給掏了出來,因此我們想想就知道臺北故宮裡的文物到底有多麼珍貴了。

而從面積上來說,臺北故宮也有著很大的優勢,那16萬平方米的面積直接就把瀋陽故宮給比了下去,不過臺北故宮都是現代建築,除了那些文物可以看一下之外,倒沒什麼好看的。

故宮不是專稱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的原因。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故宮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名稱,“故宮”是一個泛指,只要是曾經的舊宮殿,都可以被稱之為故宮,就如同博物館一樣,只要一座建築規格足夠、收藏了足夠的文物,都可以被稱之為“博物館”。

而除了上面所說的三個故宮之外,最廣為人知的故宮還有一個,那就是南京故宮。

這南京故宮早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就已經修建,只是那個時候規模比較小,只能被稱之為吳王府,後來是在他奠定了整個天下之後,這吳王府才被朱元璋擴建成了非常輝煌的南京故宮。

從面積上來說,這南京故宮的規模要比北京故宮大上很大,足有100多萬平方米。

只不過在歷經了種種劫難之後,這南京故宮最終還是沒有幸免下來、消失在了那悠悠的歷史之中。


孤客生


故宮是古代皇帝的住所,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雖然都是故宮,但背後的意義卻不同。

瀋陽故宮

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下令於瀋陽修建宮殿,整體建築仿照北京故宮,但規格不及北京故宮的百分之一。

之後,清朝定鼎中原,並遷都北京,瀋陽故宮就此成為陪都。

在瀋陽故宮中,還保存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一些日用品,清朝皇帝每次東巡都會在此住上一段時間。

而且瀋陽故宮也是清朝的一座寶庫,在清朝入關之初,其統治者擔心江山不穩,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會將中原珍寶運往瀋陽故宮,不過這些寶物因為戰亂大多都已經丟失了。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宮,在永樂十八年建成,明朝皇室是第一代入駐者。

在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的統治者入駐北京故宮,此後的北京故宮見證了兩代王朝的興衰。

北京故宮整體建築規模宏達,氣勢磅礴,是我國最大的古建築群,而且還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故宮中,最常見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龍”,據統計,僅僅出現在宮殿中的龍就有四萬多條,可以說是龍的世界。


臺北故宮

在老蔣離開大陸後,他下令修建了臺北故宮,這座建築於公元1962年開始修建,整體建築佔地16公頃,內部珍藏了從大陸運來的國家文物。

不過這座建築算是仿古建築,看起來有點類似北京故宮,但兩者不論是規模,還是歷史價值都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只從外表看來,北京故宮以紅色調為核心,而臺北故宮以黃色和青色為主,算是比較明顯的區別。

雖然有三座故宮,但北京故宮才是最重要的建築。


東方大史


中國清代以前皇朝的皇宮都因為戰亂,年久失修,破壞不復存在,國內僅存的保存完整的皇朝宮殿,只剩下北京和瀋陽兩個清代故宮。瀋陽故宮是後金時期,努爾哈赤決策從遼陽遷都瀋陽時就開始修建,在修建瀋陽故宮前,還曾臨時修建了一座罕王宮作為正式入駐瀋陽故宮前的居所,可惜罕王宮現今也僅剩遺址。瀋陽故宮在經歷了皇太極和順治兩帝后,入主中原,順治住進了紫禁城後,不在使用,但作為陪都,後期多有修繕和擴建才得以保存完好。北京的故宮是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到北京時修建的,歷經明清兩朝,皇宮命名為紫禁城。兩個皇宮之所以都叫故宮,是因為民國時期,結束了封建統治,清朝已經成為了歷史,所以皇宮被叫做故宮,其中中南海等一部分被徵用作為政府辦公機構,其餘部分建築對外開放,供普通百姓參觀,成為了一個專門的集歷史研究,文物保護,旅遊等多職能的管理單位,就叫北京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也因此而得名。而臺灣故宮,其建築並非歷史遺留的皇宮舊址,而是因為國民政府逃亡臺灣,將故宮博物院的大量珍貴文物遷移到臺灣,重新建館,所以沿襲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單位名稱,改稱為臺灣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