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王雪純:給晴雯配音的那些日子

王雪純:給晴雯配音的那些日子


晴雯作為寶玉的大丫頭,在《紅樓夢》中的出鏡率很高,有晴雯撕扇、晴雯補裘、寶玉探晴雯等經典場景。晴雯天真爛漫,心高氣傲,毒舌,但是在怡紅院眾丫頭裡,她卻是最得寶玉寵愛的。


寶玉有好吃的酥酪會給晴雯留一碗,在晴雯生氣時會賠罪,當晴雯生病時又偷偷請太醫給晴雯看病……得寶玉喜歡、有主子撐腰,這些都是晴雯嬌縱、毒舌、心氣高的資本。但是,如何能完美呈現晴雯這個人物,用聲音帶觀眾入戲,非常考驗配音演員的能力。


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配音演員王雪純就做到了,而且她塑造的這個形象,在3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經典。在87版電視劇《紅樓夢》開播3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中,我有幸見到她本人,聽她講述了當年給晴雯配音的往事。


王雪純:給晴雯配音的那些日子

左一:王雪純


王雪純出道很早,早在70年代她就是很有名的廣播童星,在央廣聞名全國的兒童節目《小喇叭》裡用甜美稚嫩的聲音講故事。王雪純的聲音極富感染力,吳珊(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配音導演)早就把她放進了自己的聲音檔案裡。不過這次她配音的人物是伶牙俐齒的晴雯。

晴雯,王雪純是挺了解的,她之前和瞿佳(寶玉的配音演員)一樣,參加過廣播劇《紅樓夢》的錄製,扮演的是探春;而且她在小學時就看過《紅樓夢》原著。

王雪純識字早,沒上過幼兒園,上學前就在家裡翻大人的書看,王雪純的母親是大名鼎鼎的著名播音員林如,父親王楓在中央電視臺工作,家裡藏書很多,對她來說,《紅樓夢》就是她的啟蒙讀物之一。

王雪純回憶:


反正他們知道我偷看大人的書,以為我是裝模作樣,就沒管。後來有天發現我真能讀出那麼多字而且還能說出一些意思,他們很吃驚,就把這些大人的書對我封鎖過一段時間,後來發現沒什麼用,因為我還是會想方設法偷出來看。後來上學之後,他們就不管了。《紅樓夢》就是在那個時期讀的。但談不上多大的理解,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理解。


那時讀《紅樓夢》是一種自我的感受,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對書中描寫的很多事情的感受,不能說哪個感受更成熟,我很難比較;因為後來的很多東西是別人給的,比如說在錄廣播劇《紅樓夢》之前就會看一些除了《紅樓夢》之外的別人怎麼解讀《紅樓夢》、怎麼解讀這些人物……我不知道是我原初對《紅樓夢》的興趣、感受起的作用更大還是把別人的分析加進來之後對這個人物更深,我也一直在琢磨這個事情。可能很多小孩兒喜歡“三國”“水滸”,但我來說《紅樓夢》是我的啟蒙讀物之一。

1986年,吳珊導演找到王雪純來給87版《紅樓夢》配音的時候,她以為還是“演”探春。當時讓每個人都試了好幾個人物。吳珊導演覺得晴雯這個人物在年齡感上和王雪純比較接近,而且王雪純的聲音比同齡人偏小,能塑造更小一點兒的年齡,她聲音有少女感,聲音的脆亮度、語速等條件比較適合配晴雯。於是,王雪純就試了晴雯的兩段戲,吳珊導演很滿意,就定下王雪純給晴雯配音。

錄製廣播劇還需要自己想象所飾演的人物,現在給電視劇配音,晴雯有了一個活生生的形象,這跟廣播劇的配音又有所不同。王雪純說:“看見張靜林扮演的晴雯,我倒覺得沒什麼太大反差,和我腦子裡想象的形象挺接近;她的形象和氣質說實在的在87《紅樓夢》裡挺突出的,她的形象、氣質包括表演都挺貼近晴雯這個人物,犀利、刻薄還有張揚。”

對於自己與晴雯性格的比較,王雪純有自己的看法:“不能說我不像她,又不能說完全沒有她的那些性格。如果性格里完全沒有,沒有的為了晴雯生生地變成有,那別人聽起來也挺彆扭的。如果大家覺得我的聲音和晴雯還貼得上,用現在的話說‘沒那麼違和’,那說明我性格里還是有一些和她相似的,是能夠拿出來的勁兒。”

同是少女的王雪純和晴雯,相同但也不同,如果這個相同被理解為容易,那就錯了。在王雪純的回憶裡,給晴雯配音挺難的。在廣播劇裡給探春配音就挺難的,因為有個時代的距離,也有語言的距離,雖然《紅樓夢》是白話小說,但它還是帶有時代色彩、地域色彩,需要配音者去適應,不可能張嘴就能說。其實配音錄製是一個內心調試和尋找的過程。

“晴雯撕扇”是張靜林的重場戲,對王雪純來說也很不容易,它是有邊界的,它實際上是生活裡突然爆發出來的情緒,“撕扇”的她內心其實很複雜。


王雪純:給晴雯配音的那些日子

少男少女們在一起都有一種情竇初開、互相吸引的感覺,所以在他們的語言裡頭有很多少男少女的火花,其實這層感情是很明顯的,但又不能那麼直白,得藏起來,但又很大膽,這對配音來說是個很艱難的事情,必須把握好分寸。晴雯的脾氣又是藏不住什麼事兒的,她性格里的那種桀驁不馴,和她的那種天然優越感,這都很微妙。晴雯的任性簡直就是少女的胡作非為,還得到了寶玉的包容,仔細想一下這就是少男少女在戀愛中的感受,是在有情感基礎之上的包容和寵愛,或者是一種追求。

如果吳珊導演指出我的哪些地方不準確,一定說明我對這個地方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吳珊導演唯一對我不那麼滿意的爆發力不夠,晴雯的心態在我的配音裡偏柔,就是我不敢鬧出來,而晴雯是不管不顧,特別任性,她不懂得收斂,不想屈服,這種收不住的性格對聲音的塑造乃至全面形象的塑造都有很高的要求。找晴雯情緒裡這種燃點不太好找,有時候又過了,勁兒使大了你聽著也不像晴雯,那就成了歇斯底里可這畢竟是個藝術形象,既要還原生活,又要掌握好這個度,還得有節奏。這就需要我們在提前準備中找準這個度和節奏。

給晴雯配音的那段時間,王雪純放學之後就去錄音棚,偶爾還需要向學校請假去配音,老師們給她開了很多綠燈,給了很多幫助,老師們認為她在學校之外的活動不僅僅是一個校外活動,是一個社會活動,去給一個藝術品做事,是一個好事。


廣播劇《紅樓夢》和電視劇《紅樓夢》的配音工作跨越了王雪純的初中和高一階段。能用自己的聲音在《小喇叭》裡講故事、錄製廣播劇、給電視劇配音,對於王雪純來說是個很好的成長替補。

就是說在學校裡面你有學好的學科、有學差的學科,也有受挫的時候,也有你做得好的時候,那是同一個環境裡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校外的生活,是我喜歡的事情又是一個發揮自己特長的事情,對我來說是個很好的成長替補。讓我在學習之外有一個更大的學習空間、體會空間。

給晴雯配音是王雪純在青春期做的事情,對她來說,晴雯和那段時光的記憶是很深刻的,當時大家怎麼覺得這段挺難的、怎麼逗樂的、怎麼笑場的,她都記憶猶新。她對那段配音時光和當下影視製作有著準確的看法:“做藝術品和快消品當然是有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