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送别赵忠祥老师后,我想谈一谈我们面对癌症的态度

今天的新闻被赵忠祥老师突然离世的消息刷屏,前几天才看到有人传谣说赵老师去世,结果不到一周时间,赵老师就突然的走了,惊闻噩耗,扼腕叹息,人生无常,当我们与癌症不期而遇的时候,是应该闪躲、应该放任、还是应该无比重视、迎难而上?每一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当然,这也关乎于很多性格因素,家庭因素等不同的因素。但这种对癌症的态度,真的会左右我们的生存质量,甚至会左右罹患癌症之后的生存时间。

送别赵忠祥老师后,我想谈一谈我们面对癌症的态度


很多人都说过一句话:“癌症患者大多不是病死的,是吓死的”,这句话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怎么说呢,确实有些道理。笔者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因为得知自己患癌后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且存在严重失眠的患者。甚至有一些患者稍微一接触就可以确定,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均已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所以接受抑郁治疗是一定对于患者的生存质量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因为癌症而抑郁的患者来医院就诊的,或者说开展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少之又少,很多患者和家属,都将得知身患癌症后长时间的情感低落表现当成是理所当然。

送别赵忠祥老师后,我想谈一谈我们面对癌症的态度


一项2013年的荟萃分析将来自英国、荷兰、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样本数超过1w的70项独立研究的结果汇总,得出的结果是癌症患者的抑郁症时点患病率为16%,甚至其中来自美国的23项研究的的结果为患病率22%。我国这方面的大型研究目前还存在空白,但相信我国的结果可能不会低于美国的患病率,只是对于癌症患者的负面情绪造成的长期且深远的影响,我们的患者和家属是习惯性忽略掉的。

送别赵忠祥老师后,我想谈一谈我们面对癌症的态度


就在去年,对我意义非凡的两位长者先后查出了四期胆管癌,已经没有手术机会,并被医生下达了“三个月大限”的结论。其中一位是我的老主任,精神科医生出身的他在被恐惧、迷茫折腾了1个月的时候并没有放弃,自己给自己服起了抗抑郁药物和安眠药物治疗,积极调整心态,没有放弃,积极治疗。虽然北京上海的医生都说化疗的效果也不会太好,但也还是坚持了化疗,奇迹真的发生了,没有放弃的老主任同样也没有被“幸运”放弃,发现晚期癌症距现在也有整整一年了,他奇迹般的挺了过来,甚至已经恢复了部分工作。他说,他想总结一下癌症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的必要性,希望给同样的病友留下一些有帮助的经验。

送别赵忠祥老师后,我想谈一谈我们面对癌症的态度


另外一位长者是我的亲叔叔,遗憾的是到最后他也没有战胜对癌症的恐惧,从发现到离开正好100天。同样留下永远的遗憾的是,作为亲侄子,到最后我也没有说服家人给他服用抗抑郁药物……

每一次令人惋惜的遗憾,都应该让我们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百分之一百的保证自己不患癌,那么什么样的癌症患者可能达到抑郁症的标准,需要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呢?说一说我的经验吧,相信对你判断是否需要抑郁治疗会有些帮助:

  • 不能配合治疗的癌症患者
  • 社会或家庭功能受损严重
  • 明显的身体或心理困扰
  • 负性
  • 烦躁
  • 绝望
  • 无助
  • 毫无价值
  • 士气低落(失去信心或希望)

上面说的是癌症患者抑郁症可能出现的一些临床表现或者说临床特征,当然,也可以参考DSM-5美国精神行为障碍第五版的重度抑郁诊断标准,比如下图中所描述的诊断标准。

送别赵忠祥老师后,我想谈一谈我们面对癌症的态度

DSM-5重度抑郁发作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忽视癌症患者的抑郁问题,早期治疗患者的抑郁症状会改善患者对抗癌治疗的依从性,甚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后的治疗结果。虽然这个课题目前还缺少积极的研究,但我坚信,对于癌症患者的抗抑郁治疗一定会对癌症患者帮助巨大。如果这方面需要我的帮助,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帮大家解答的。


参考文献

1.Mitchell AJ, Chan M, Bhatti H,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djustment disorder in oncological, haematological, and palliative-care settings: a meta-analysis of 94 interview-based studies. Lancet Oncol 2011; 12:160.

2.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阿灵顿,2013年

送别赵忠祥老师后,我想谈一谈我们面对癌症的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