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於建強

京東集團,新辦公大樓4號樓6層,知園會議室。我們見到了於建強。他是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中等身材,留著和葛優一樣“聰明”的髮型,一副普通的金屬眼鏡,言談舉止中流露出“技術人”的實在與嚴謹。他2019年入職京東物流,現在直接向京東物流CEO王振輝彙報。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區塊鏈……我們思考讓每一種新技術,在物流這個場景下都能用得上。”這是他的開場。

接著,他從一個“小玩意”講起。

“暴力分揀”一直是快遞行業的“車禍現場”。於總坐在嶄新的辦公室裡說:“我們自己用人工智能解決,用計算機視覺技術,識別快遞分揀人員是否暴力處理快件。”

“我們自己叫做,操作規範動作智能監控,是一個反暴力分揀的系統。我們自己在分揀場地的攝像頭上面部署了視覺識別技術,移動的速度大於多少,鬆手的高度高於多少,機器就判定為快件是扔出去的,不是安穩地放下的。識別出來後,發出警示,提示站長:你趕緊看一下哪條生產線上,具體哪裡有人在亂扔快件。”

“我們自己……”,於建強說的時候,有底氣,也有自信。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於建強

近水樓臺先得月。企業自己的需求,自己最清楚,內部解決最有效。很多情況下,技術的實現不是最大的困難,而在於 “用在哪”。

人工智能能夠對視頻進行24小時實時分析。對扔、拋、推倒、用力踢等暴力行為,能夠自動識別,並找出對應的視頻片段,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新技術解決小痛點,就像看病吃藥一樣。

第一步,用在哪?

第二步,用量多少?

“這種高智商的攝像頭,大概部署了多少個?”

於總答道:“現在在全國大概有五六百個站點已經開始做了,2020年會覆蓋京東全國的站點。”

最後一步,看看效果。

“做到了物流分揀行為識別率100%?”於總回答:“不。”

這個“不”,是“不需要”。

“行為識別要做到100%(識別率)挺難的,但是,從警示角度,沒必要。達到70-80%就可以用了,主要是提醒站長以及管理人員,哪一條生產線上有人在暴力操作,你過去糾正一下。”

這個場景的要求:“警示才是主要目的,不會用於直接判責,也沒有必要。”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於建強

的確,在工業界,不是所有的正確率都要衝擊世界級的記錄。

“結果會影響到員工的收入,是完全依靠機器嗎?”

他回答:“公司制度規定,暴力操作一定是要處罰的。但是,判責制度是嚴格按照T+1(一個工作日之後)執行,而且必須人工審核。”

人工智能負責“海選”,人力資源負責“精選”,人機CP配合完畢。

​《變量》一書總結:決定未來新技術影響力的不是其技術先進水平,而是其能夠發現的應用場景。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變量》

用技術去解決問題,是一家科技企業的基本功。京東的內心想快速轉型,從零售公司變成技術公司,借用一種更為形象的說法,京東要從“體力時代”進入“智力時代”。

仰望未來,腳踏實地。為什麼物流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場景?又如何落地?

當人工智能第一股——曠視科技宣佈要進入物流行業時,董中浪(普洛斯戰略顧問、隱山資本合夥人)曾總結過物流與技術的“長期戀愛關係”。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董中浪(普洛斯戰略顧問、隱山資本合夥人)

​物流的力量不能只看一時一地,而是要放到更大的時空中去觀察。全球貿易、全球物流流動,這就是全球化、中國崛起的標誌。物流把全世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物流一個非常巨大的產業,在中國沒有幾個產業是十幾萬億的,而物流有13萬億,這樣的一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另一方面,這個產業非常落後,需要很多新的技術改造。

總結起來,技術應用和改造的空間都很大。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於建強

過去幾百年裡,物流行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一次的變化都和技術有關。中國電商市場的爆發,物流是“幕後英雄”。

除了“大”之外,物流要挑戰“快”,背後需要有足夠的技術支持。

比如,如何去預測這個商品將來會到哪裡去?這是一個技術問題,又是一個供應鏈問題,需要協同。

談到這個問題時,於總道出了本質:“沒有技術,就沒有協同,因為數量太大了,我們(京東的貨物)不是一個倉庫,也不是一間辦公室裡的東西,隔壁倆人勻一下,不是這個概念。量變會引起質變,這絕對不是人腦能夠處理的事情。解決協同的技術,大數據的驅動是非常關鍵的。京東已經將大數據和決策能力融入供應鏈的各個節點。”

接著,於總一連舉了兩個“買買買”的例子。一個是平常日,一個是大促日。

“平常日,211時效之後,又有4624時效。”京東對時效的命名,就是字面意思。

“四到六線城市,二十四小時,貨能不能到?這種時效需要事先判斷,不能埋頭髮貨。首先必須得知道庫存在哪裡。在北京就有五個倉,得知道哪個角落有庫存。商品的智能佈局,更是物流的硬功。順著供應鏈往上游走,協同實現起來的難度越來越大,問題越來越複雜。這些工作,人腦協調不了。”

“再比如618,京東人人喜迎峰值。怎麼迎接?用戶下了單,貨才從總倉裡發出來?那就等著延遲吧,喜迎用戶吐槽大潮。京東物流系統,夜以繼日地思考,峰值會發生在什麼地方?又如何生產呢?這就是生產預測,預測某個區域的用戶行為。儘可能提前把貨放在已經離你很近的地方了。這樣的話,你一旦下單,支付完,配送的路程就短了,到貨就快了。”

雖然都在聊科技,但是於總的答案裡包含了很多剁手黨關心的問題:京東物流為什麼越來越快了?

這個時候,聽於總的講解,會讓人立刻腦補一個日常畫面——身著紅灰相間制服的京東快遞小哥說:“這是您的快遞。”

“京東物流如何去調度這些資源——包括車輛調度,人員調度,生產預測,商品佈局——是一個整體協調的問題。每一個環節裡面,都是有數據和算法參與的。打一個比喻,一線運營是肌肉,系統是骨骼,數據是血液,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就知道這些貨物是怎麼流轉的,這些人是怎麼協作起來的。”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於建強

​京東物流,它想做全球供應鏈基礎設施服務商,不止,還有供應鏈科技領導者。

於總透露,關於整體供應鏈優化方面,京東已經可以做輸出,讓京東的技術能力走出去。“我們其實有供應鏈諮詢業務,提供給大型的行業客戶,通過京東的數據和分析,根據行業的要求特性,提供諮詢報告。比如美國安利公司。”

於總說得很謹慎。技術輸出涉及競爭,有些信息未必想公開。在這位副總裁眼裡,京東物流的技術有底氣,而這種能向技術公司轉型的底氣是慢慢積累而來的。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於建強

​一句話總結,以京東集團今時今日的體量,有供應鏈,就得有協同。這是《運營管理》裡的學問,其背後也要有物流技術支持。現在,京東集團堅定地向“供應鏈協同”的方向前進,要做智能的協同供應鏈,技術就是其中一個輪子。如果沒有技術,就沒有協同。沒有技術,哪能智能?

有了技術還不夠,規模化,又是一道門檻。如果智能攝像頭只安裝在一間倉庫裡,那就只是個試驗,或者叫噱頭。新興技術,要創造降本增效的“奇蹟”,才算在物流的高地上插上了紅旗。

於總還提到:“京東物流已經建成5G智能園區能對人員進行定位管理。”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京東集團,新辦公大樓4號樓

​結束之前,於總也講到自己的搬家感受:“新的4號樓,我發現這裡有一層半都是研發小夥伴。第六層本來有很多VP間(副總裁專用辦公室),結果,來了只坐得下我一個VP,因為研發團隊把一層半工位佔掉了。”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最後,他強調:“我們自己對技術捨得投入資源,研發能得到非常充分的保證。”他又說了一遍“我們自己”。(完)

《親愛的數據》,出品人:譚婧。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親愛的數據》,出品人:譚婧

除了行為識別,還怎麼玩AI?專訪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負責人於建強

《親愛的數據》,出品人:譚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