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写了怎样的景象?

用户6030334357188


诚邀,林风夕月为你解答。

回答楼主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引用《孟子·万章句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品读一首诗,或者阅读一篇文章,必须去了解这个作者本身,知人论事。

在朗诵一首诗歌或者阅读一篇文章,了解作者的生平或者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好的帮我们去了解这首歌蕴含的核心内容。

楼主《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首词出自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轼可以说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他一生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的领军人物。

仕途之路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方面造诣很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就是用来赞扬苏轼三父子的文学造诣。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第一次离开家乡去京城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老师、朋友因反对新法纷纷被迫离京。苏轼本来也是赞成变法的,但是苏轼的变法和以王安石为主流的变法派格格不入,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为湖州知州(今浙江吴兴市)。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苏轼画像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一到潮州,他就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表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隐含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的句子。霎时间,朝廷内一片打到苏轼的声音。
苏轼上任潮州不满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为何成为“乌台诗案”,因为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新党政客要置苏轼于死地。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朝廷元老纷纷上书,甚至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这场“乌台诗案”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而且受当地官员严密监视。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并无实权,苏轼经过这件事情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名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暗示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

“故垒”二字写出了古代战场的遗址如在目前。“西边”点明方位,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人道是”三字,借人们的传说加以证实,深化“怀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亲切。“三国周郎赤壁”,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句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是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对上面所描写的雄伟江山的总括评价。“一时多少豪杰”,虽赞颂周郎,但包括讴歌历代的无数英雄在内。诗人在这里,把“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联缀交织成词,创造出一种高尚隽美的意境,使人肃然起敬,并为之向往、倾倒。   

下片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小乔初嫁了”,这句写入词中非等闲笔墨。“小乔”,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周郎与她结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这里写“初嫁”,不是诗人的一时疏忽,而是着意渲染词的浪漫气氛。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上面怀古,这里抒情,这个情是由怀古而派生出来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极感伤的情调。

所以这时候词人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真实流露。

再度启用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宋神宗驾崩。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等保守派大臣重新被启用,相反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被彻底打到,这首词就是写在苏轼遂奉诏进京 的时候,应该来说这比当初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来说,苏轼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赏析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为何人?惠崇是一个能诗能画和尚,《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1.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初春舟次》“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没有的画面,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2.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也是拟人化,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总结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渔阳诗话》:“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相对坎坷一生的苏轼来说,这样的词作并不多。


林风夕月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闲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为苏轼所作,具体内容为: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一首诗的含义为: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第二首诗的含义为: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第一首诗中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第二首诗中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海海文化闲谈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其一描述的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这是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其二描述的是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这是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纤步冰莲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命运的钢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 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