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老北京人的禮兒多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過年,規矩和講究特別多。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除夕,闔家歡樂過大年

舊曆臘月三十日(小建為二十九日)為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老北京人歷來將這天視為正式的年禧。

點景:人們在除夕前或當天早上,照例要按傳統的習慣來美化環境,要佈置的紅紅火火。

貼春聯:家家戶戶的街門、屋門的門框上都要貼上紅色春聯。

貼門神:北京多沿用秦叔寶和尉遲敬二位武將的木刻版畫。凡是沒有“門心”的大門才貼門神。

貼福字:除夕下午貼福字。正門上的福字要貼的端端正正。

貼福字的順序:應該是從外向裡貼,先貼抬頭“福”,再貼門“福”,以此類推,最後一個才能貼“倒福”,意味著一年的福氣都要從外面流進來。

正貼福字和倒貼福字:貼在大門的“福”字必須正著貼,寓意開門迎福,福氣臨門的吉祥美譽!屋子內,在家裡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裡,福氣也被關在自家屋裡,滿屋充滿了福氣;馬桶、垃圾箱、衣櫃上,小“福”字也必須倒著貼的,有小“福”不到大“福”不來的寓意。

貼掛錢:有的住戶在街門、屋門甚至佛龕上都要貼上剪紙形式的紅掛錢。

祭 祖:體現“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年禧時大都有祭祖的風俗習慣。供桌上也要擺著水果及各種蒸食、炒菜之類的供品。配以香爐、蠟扦,午後起,紅燭高燒,香菸繚繞,莊嚴肅穆。

送財神:除夕剛一擦黑,有小孩挨門挨戶地送財神爺。一般人都為取個吉利,用高於財神像成本幾倍的價錢接進來。有時,送財神爺的小孩很多,一晚上能接到幾十份之多,既便如此,也不能說:“不要”,如不再接,也只能回答說:“有了”。

年夜飯: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團圓飯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家宴,又稱“團年飯”、“閤家歡”。早年間人們非常重視這頓年夜飯,甭管活兒多忙,路途多遠,三十晚上都要趕回家裡,和家人團聚一堂,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團年飯。如果有人確實趕不回來,家人也要為他留出一個位子,擺上一雙筷子、一個碗,意為全家人聚齊了。

年夜飯在搭配上要有葷有素,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燉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

守 歲:按傳統習慣,飯後至夜間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寢,為自由娛樂時間,謂之“守歲”。年長的人是在辭舊歲之際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的有為父、母延壽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

為了守歲,除夕之夜必須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一般多聚在一起打麻將牌。小孩們除點燈籠、放爆竹。

接 神:進入子時(夜十二點後)即可接神,有的人家由於娛樂或家裡人未齊,須耗到三、四點鐘才接神。

接神前,用香菇、木耳、黃花、炸貨、葫蘿蔔、白菜等拌成素餡,包成餃子。接神時,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個。餃子端上來以後,馬上燃點香燭,宣告接神儀式開。

隨後,將芝麻秸鋪滿甬路,從屋門,直鋪到門道,家裡人踏上謂之“踩歲”。凡放芝麻秸之家表示初一至初五“忌門”,不接待女客。

團 拜:接神儀式完畢,全家就要進行團拜。首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長輩們坐在堂上(有時坐在炕上),接受小輩們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禮,還要互相說些祝願的吉祥話。這時,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齡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

餃子不在年三十吃,而是在初一。拜年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素餡的接神餃子,也叫五更餃子。素餡寓意全家一年日子過得風平浪靜,平安無事。吃完年夜飯,就準備包餃子了,大家一起動手,一邊聊天,一邊包餃子,樂樂呵呵好熱鬧。吃餃子當然少不了臘八蒜和臘八醋。有的餃子裡還要放上一枚小銅錢,謂吃到銅錢者為吉祥。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初一滿街走,出外辭歲會親友

大年初一,京城的老百姓便湧向各雍和宮、白雲觀、紅螺寺、潭柘寺等等廟宇宮觀上香、祈福。

人們紛紛外出拜年。親友相見,拱手作揖,並說“恭喜發財”、“新喜、新喜”等等。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初二祭財神,正午必備 “元寶湯”

這天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一大早人們就拜祭財神像,很多人到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燒香祭拜。人們燒香後,還帶紙糊的元寶回家,用布或紅紙包好放在床下,祈望發財。 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會被自己孃家兄弟連同孩子一起接回孃家,省親拜年。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雙數的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初二還要吃麵條,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要吃炸醬麵,最好是到哥哥姐姐家吃麵,為了融合感情。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初三“小年朝”,吃餡兒盒子

初三是“小年朝”。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

初三要吃餡兒盒子,在這裡合子含有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不食米飯。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初四不出門,吃折籮

傳說中,每年正月初四,灶王爺要查戶口,因此不宜離家。雖是無稽之談,但符合人們連續過節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調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不出門的習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

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籮,所謂折籮,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燒的大雜燴。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破五”一到禁諱消,籌備開市求吉兆

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太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破了禁諱,所以稱為“破五”。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

這天,商號籌備次日開市。第二天凌晨,掌櫃帶領夥計們“送神”,上香、燒百分,將紙錢、糧食粒與神碼放在芝麻秸上焚燒。“開市大吉”正式營業。

老北京有講究,“破五”吃花邊肉餡兒餃子,肉餡兒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預示著來年一切都很順利,把不順的東西都剁沒有了,餡兒講究是一個肉丸的。花邊餃子的形狀是扁圓的,它和古代象徵財富的元寶的樣子很相似。一家人團圓吃“破五”餃子,那麼就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頭,可以增加財富,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初六馬日,吃驢打滾

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這一天,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謂之送窮鬼,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叫做送窮神。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家中應給“扔窮”的男孩買“驢打滾”吃。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初七人勝節

從正月初一到初八,按道家說,女媧造萬物的次序,分為雞日、狗日、豕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穀日。正月初七天氣晴朗,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正月初七人是人日也叫“人勝節”、“七元”。這一天要梳洗打扮去出遊登山。

早年間這一天要吃素,可以吃春餅、盒子菜,並在庭院裡攤餅,謂之“熏天”。現在也有吃麵條的,既象徵著長長遠遠。麵條擀得要又細又長,謂之“拴小孩兒”,其實表達了人們保護孩子、祈福迎祥的美好祝願。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初八燃燈盞,諸星下界供清茶

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這一天要吃穀物,可以蒸饅頭、做米飯等。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初九天公生,喝酒祝壽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漢族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這一天的漢族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九與酒諧音,九不能離酒,各家各戶都準備豐盛的酒宴,盡興喝個痛快,給玉皇大帝祝壽。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初十地日,老鼠娶親

正月初十日是地日,又被稱為石頭神生日,老鼠娶親日。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十一子婿日,拜晚年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主食要吃餡兒盒子,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十”是“齊備完美,週而復始”的美好數字,在十之上再加一個“一”,就有了新的開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節前的四天作為“拜晚年”的時段。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四,籌備燈節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正月十三、十四試燈。童謠是這麼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又稱“燈節”、“上元節”等。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而元宵節則是一個全民同慶的歡樂節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狂歡節”。所以有鬧元宵一說,不鬧就不能稱其為元宵節。夜幕來臨,到處張燈結綵猶如白晝。人們扶老攜幼,擁向街頭,觀彩燈,猜燈謎,放煙火,聽音樂,看雜耍,熱鬧非凡。

北京的元宵是把餡料蘸上水放到粗糙的江米麵中搖成的,一般好的元宵需要經過五水才能算完成。北京的元宵從清朝至今變化不大,清朝的元宵主要有山楂白糖、白糖桂花、棗泥松仁、豆沙四種餡,現在當然豐富多了。清朝的時候,有一種奶油餡的元宵。

“走橋”在元宵節的晚上婦女們吃完元宵後就爭先恐後的走出家門,這走橋其實就是看見橋一定得走過去。有個什麼說法呢?說這麼一走去百疾,這一年就不會再生病了。

“摸釘”是說婦女們為求有男孩結隊去各城門洞,尤其要到前門門洞去摸城門上的門釘,因釘與“丁”諧音,丁者,丁男也,據說摸過門釘後就容易生男孩。據說這四九城最靈驗的門釘就數正陽門的門釘了,這正陽門就是咱們口中說的前門。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正月十六,碰燈

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燬。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無論有多少禁忌,人們在節日期間的心情總愉快的,因為節日的氣氛及景象太令人興奮了。新年新歲之時,就是貧窮之家,也儘自家之能力,把年過好,雖然貧富之間相差懸殊,規模形式也差異甚大,可是貧賤富貴各得其樂。各人按各人的財力和愛好來尋找節日間的樂趣。何況有些“觀景”是用不著花錢的。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關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老北京過年的規矩全在這了,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還有比這更全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