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司马狂/文

沿着昌溪村外的昌源河朔流而上,走不了多久,路边有个新修的亭子。亭子继续往前一点,有上山的小路,青石板铺就,那就是去沧山源的路。蜿蜒逶迤的石板路,随着山势,一路向上,若是从高空俯瞰,宛若一条青蛇缠绕着山脉。一块块青石条,夯得结实,石板工整,历久弥新。青苔自石缝间,顽强地探出头来,令古老的石板路,多了些许生机。片片枫叶,随风飘荡下来,落在石板路上,因为路人稀少的缘故,布满了道路。人走在其间,山林里的鸟鸣声和脚底下踩着枫叶发出的咯吱声,相应得趣。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这样一条古石板路,就是以今时今日而言,也是需要耗费不少金钱才能修砌完成的,可见当年此间的富庶。若非你早已知晓有沧山源这样一个错落,大多数的外乡人,恐怕是难以想象得到,还会有这样一条未曾被破坏的古道。如同大多数徽州古人修路一样,沧山源的石板路上,建有路亭,供人躲雨、歇脚。尤其是半山腰的那个路亭,透过方窗,远眺昌溪,景色极美。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特别有趣的是,沧山源的石板路,故意留存着进村前那一段没有铺。倒不是财力有所不逮,而是刻意为之。一说,石板路宛若青蛇,恐不利于燕窝,故而留下一段不铺,意为斩断青蛇的七寸。二说,燕子衔泥以筑巢,故意在村口留下泥地,以供燕子筑巢用。这两个传说都与沧山源村落的形状有关,该村处于两山所夹的山坳中,远观似燕窝,故而又名“燕窝山庄”。当然也有说法是,最初移居此处的吴氏先祖,宅子的名字叫做燕窝山庄。不论哪种,这石板路都蕴藏了徽州人的风水格局学说。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进沧山源村之前,还有一个路亭,这个亭子被唤作“孝子亭”,亭内的木梁上尚有“大清宣统三年辛亥”的字样,算起来,也上百年历史了。亭内有碑,碑文讲述的是沧山源孝子吴遇旦割肉熬糜,侍奉重病老母的故事。碑文由当时的安徽巡抚陈彝亲自撰写,徽州末代翰林许承尧手书,吴家族谱中亦有对此事的详尽描述。亭子的墙壁上,解放后的毛主席语录,字迹依旧清晰可辩。古人尊崇的孝道和主席推崇的白求恩精神,和谐相处,倒也有趣。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别看沧山源藏在山里,这里的房舍都是砖瓦结构的,不像徽州别处山里的房舍多是夯土为墙。一栋栋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房舍,散落这个山坳里。飞檐翘角的马头墙,小小的窗户,甚至还有精美的砖雕门楼,无不默默向外来的闯入者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抚摸着略带凉意的青石条,见不到一个人的踪影,耳畔时不时传来寒鸦阵阵啼叫,一股子凄凉感顿时油然而生。正是因为入村需要步行上山,沧山源才保留着徽州古村落最为传统的模样。但也正是因为出行的不便,村里的人们大多搬离出去。没了乡人的生活气息,这里愈发冷清起来。幻想着当年,卌户村民,伴着落日余晖,纷纷点燃灶台,炊烟氤氲在村子里,那该是多么温暖人心的场景啊。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村子里有一栋老宅,挂着文保单位的牌子,那是一代经学大师吴承仕的故居。吴承仕家世代业茶,富居北京,其父吴恩绶长期担任歙县旅京同乡会会长,1912年被推选为民国歙县首任县长(知事)。吴承仕少年中举,光绪33年,参加废除科举制度之后的举贡会考,高中一等第一名。很多人因此把他叫做中国最后一个状元,这是不对的。科举制度结束于光绪31年,而举贡考试在吴承仕之后也还有。吴承仕师承章太炎,延续徽派朴学之文脉,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学术特点,被誉为民国两大经学大师之一。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最令我由衷叹服的是沧山源的水垒,虽然如今已然荒弃不用,水里都滋生出水藓,但在我行走徽州的这些年里,修砌成如此模样的水垒,还真是第一次见到。这水垒,就地取材,山石为料,横竖交错堆砌而成。长块的石条板铺在上面,既可以行走,亦是浣洗的所在。更牛的是,它的水流潺潺而下,水垒分作三层,上面饮用,下面浣洗,每层都修砌完好。水垒旁吴氏先人植有银杏树,深秋时节来到此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吴承仕的胞弟吴承传,曾写有一首专门称赞自己家乡沧山源的诗:白云深处是我家,青嶂回开日影长。孝子碑亭铭祖德,英雄墓穴瘗元阳。千峰耸翠如屏列,一水拖蓝似带环。漫道沧山风景好,慎终追远莫相忘。诗人长居京城,返乡时自然流露出来的对于家乡美景的那份挚爱,令人动容。物是人非,如今的沧山源,人去楼空,异乡的老板试图经营起来的民宿,也暂时搁置在那里。离乡许久的沧山源游子们,是时候抽空回家看一看,打扫一下旧宅,再烧烧土灶,给村子添上几许人烟啦。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行走徽州(65)沧山源:藏在山里的燕窝山庄,孝子故事感天动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