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詩歌黃金時代來臨前的最後一座高峰——“綺錯婉媚”上官儀

從建安文學開闢的中國文學自覺之時代,到上官儀引領唐初詩壇走過第二個30年,時間走過了漫長的四百餘年。

翻過上官儀這座高峰,詩歌終於要在盛唐迎來新的起點。

上官儀給詩歌帶來了什麼?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完成了律詩從萌芽到成熟的重要一環。

詩歌黃金時代來臨前的最後一座高峰——“綺錯婉媚”上官儀

01 律詩在唐代之前的進化路

詩歌體裁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不要求詩格律,對仗自由,押韻寬泛,篇幅不限;

近體詩也叫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字數、句數、用韻都有嚴格限定。

律詩不同於古體詩的地方,最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偶,一是平仄。

在對偶方面,通常認為曹植、陸機是最早有這方面探索意識的,他們重視對語句表現方法的揣摩,注重對偶,講究遣詞造句。

到了晉宋謝靈運,他開始大量、自覺地使用對偶,刻意揣度,字字苦心,名句頻出,世人爭相欣賞他新作的奇妙,擴大了對偶的表現力。

梁朝文藝理論家劉勰,首先提出關於對偶的理論——“四對”,總結了對偶的四種方式,即言對、事對、正對和反對,但尚屬一種籠統的形容。

不過此時詩歌已經完成了對偶方面的自覺,開始邁出聲律轉型的步伐。

在平仄方面,上古的漢語是沒有聲調的,漢語中的平上去入四聲,發現於齊武帝永明年間。

隨著四聲的發現和音韻學的興起,謝眺、沈約開始用四聲作詩文,研究如何使用音調配合字句、避忌聲病,提出“四聲八病”說。

這使得詩歌從險怪艱澀, 走向圓美流轉。

到了庾信、徐陵,他們更加註重對聲韻、格律的追求,使聲律初步完成從平上去入四聲到平仄二元化的轉變。

五言詩的近體化建設,最終要靠初唐來完成。

詩歌黃金時代來臨前的最後一座高峰——“綺錯婉媚”上官儀

02 上官體與律詩定型

《舊唐書》上官儀本傳:

“(上官儀)本以詞彩自達,工於五言詩, 好以綺錯婉媚為本 。儀既貴顯, 故當時多有效其體者, 時人謂之上官體。”

“上官體” 得名於高宗朝上官儀貴顯的時期,它是由上官儀在深入研習前代詩作、反覆鑽研作詩方法、充分迎合帝王品味的基礎上,創建的一種創作方法及風格。

它注重對偶、平仄、雕飾等技巧,內容上抒寫宮廷與貴族生活,反映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被後人總結為“綺錯婉媚 ”。

上官體既不過度諂媚稱頌,也不過分張揚個性,還能表達些真摯的情志,是宮體詩的創新發展。

上官儀是律詩定型前的最後一座高峰,他對律詩定型最主要的功績在對偶。

從理論上看,他提出“六對”、“八對”的對偶理論,對劉勰的“四對”進行了拓展。

“六對”指的是字詞如何的對偶,包括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擬對,既總結了詞義上的相對,也有音韻上的清濁緩急;

“八對”指的是句子如何對偶,包括地名對、異類對、雙聲對、疊韻對、聯綿對、雙擬對、迴文對、隔句對。

這一對偶理論較早期劉勰“四對”的理論,是一種進步,不但有清晰的概念,而且從字詞對偶轉為句子間的對偶,是理論上的深化。

詩歌黃金時代來臨前的最後一座高峰——“綺錯婉媚”上官儀

從實踐上看,上官儀現存31首詩作,全部注重用對。

《早春桂林殿應詔》

步輦出披香, 清歌臨太液。

曉樹流鶯滿, 春堤芳草積。

風光翻露文, 雪華上空碧。

花蝶來未己, 山光曖將夕。

這是上官儀現存詩作中最早的一首, 是首典型的宮廷趣味的應制詩。

該詩句句用對,比較多使用“八對” 中的“異類對”,即不同事物相對,造成景觀上的差異,有種移步換景的感覺。

《安德山池宴集》

上路抵平津, 後堂羅薦陳。

締交開狎賞, 麗席展芳辰。

密樹風煙積, 回塘荷芰新。

雨霽虹橋晚, 花落鳳台春。

翠釵低舞席, 文杏散歌塵。

方惜流觴滿, 夕鳥已城固。

這是上官儀與李百藥、許敬宗、禇遂良等初唐文人在一次聚會上的同題共吟,至少7位文人留下了這同一題目的詩篇。

上官儀該詩全篇皆對,一對到底,仍是比較多的使用了“異類對"。

該詩結構上四句為一段,共分三段。開篇點明宴集主題,其次描寫席中風光, 結尾表達天色已晚,不捨散場之情。表現出文人的雅趣和士大夫的審美,不追求個性,表現溫柔敦厚的詩風。

反觀其他六人的同題詩,除了結尾各自表達了不同的情志外,在對偶上也極其注重,不見得比上官儀的對偶實踐差,但在他們在律詩進程上的成就不如上官儀,一方面是上官儀不甘久居人後,始終鑽研詩藝,另一方面也許就是吃了不擅長理論總結的虧。

《酬薛舍人萬年宮晚景寓直懷友》 :

奕奕九成臺,窈窕絕塵埃。

蒼蒼萬年樹,玲瓏下冥霧。

池色搖晚空,巖花斂餘煦。

清切丹禁靜,浩蕩文河注。

留連窮勝託, 夙期暌善謔。

東望安仁省, 西臨子云閣。

長嘯披煙霞, 高步尋蘭若。

金狄掩通門, 雕鞍歸騎喧。

燕姝對明月 ,荊豔促芳尊。

別有青山路, 策杖訪王孫。

這篇作於高宗朝的詩,是上官儀詩藝精進後的作品,可以說是上官儀對偶理論的詳細註腳。

詩中“奕奕”、“蒼蒼”為“連珠對” ;“窈窕”、“玲瓏”兩句為 “疊韻對”;首四句又構成“隔句對"; “清切”、“留連”是“雙聲對” ;“東”“西”兩句是“地名對”;同時仍有大量的“異類對"。

總之,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唐初詩人,推動了五言詩從古詩到近體詩的進程,為律詩在武則天時代最後定型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詩歌黃金時代來臨前的最後一座高峰——“綺錯婉媚”上官儀

03 上官體與律詩的昇華

在律詩發展進程中,上官儀牢牢佔據了理論高地,將律詩理論昇華並推進,使他在律詩史上佔有了重要的地位。

從理論上看,上官儀在研究詩歌字詞、句式創作方法的基礎上,繼續對全篇作品的構思、整體的謀篇佈局進行研究,提出一種可以增強詩歌韻味和靈動的方法。

這就是“六志” 和“八階” 。

“六志” 包括直言志、比附志、寄懷志、起賦志、貶毀志、讚譽志讚譽志。

“志”即《詩經・大序》中所說”“詩者,志之所在”,就是一種內在的情志。

上官儀以“六志”告訴詩人如何將心中的志向、胸中的塊壘,有意味地表達出來,歸納了詩歌的表達方式。

“八階"包括詠物階、贈物階、述志階、寫心階、返酬階、贊毀階、援寡階、和詩階。

講的是如何把胸中詩意組織出來,用語言呈現給別人。

“八階”從詩歌外在的應用場合入手,要求所抒發的情感要因場合、環境的不同而不同。

“六志”“八階” 相輔相承, 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

從實踐上看,上官儀的詩注重造境,用意境為律賦予神韻。

“境界說”是詩詞藝術賞析的重要理論,王國維先生曾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間詞話》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說”。

詩詞都講求境界,境界既是一種“情”與“景”的交融,同時也體現著詩人的情感和胸襟。

用“境界說”來看上官儀的詩,可看出他之所以使宮體詩得以創新發展,就是為其注入了境界的靈魂,在限定中表達了真情,雖然達不到盛唐那樣高山大川、江河日月入詩的豪邁,但在初唐已經超出流俗。

上官儀的造境可以在《奉和秋日即目應制》中得以一見,像我前文所說,其中名句“落葉飄蟬影,平流寫雁行”,正用落葉、秋蟬、流水、飛雁這些動態的物體,構建出一種錯綜複雜、流光溢影的畫面,營造出轉瞬即逝的境界。

而上官儀造境的成熟,又迴歸到我該系列開篇的這首《入朝洛堤步月 》 :

脈脈廣川流, 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 蟬噪野風秋。

這是現存上官儀詩作中的最後一首,從20幾歲步入宮廷,到年過半百迎來人生頂峰,上官儀始終沒有放棄文學這個使他頭角崢嶸、出類拔萃的特長,並終於在這首詩裡達到詩藝的巔峰。

洛堤、晨月、秋風、宿鳥、鳴蟬,天地萬物在這二十個字裡化為整體,融入了氛圍,沾染上了情。

而此時在月下“猶如神仙”的上官儀,不久也終被武則天弄得“家口籍沒”。

詩歌黃金時代來臨前的最後一座高峰——“綺錯婉媚”上官儀

結語

隨著“詩言志”、“風骨”文風的迴歸,“上官體”受到比較多的批評。

但支持者也不乏其人,比如同時代的元兢就是忠實的擁護者,他的《詩髓腦》將上官儀詩學理論發揚光大,引領唐詩進入律詩的殿堂。

近代研究者對“上官體”及其“綺錯婉媚”的內涵,越來越給予充分的肯定,普遍認可上官體是初盛唐詩史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它可以模仿、學習,有完整的理論指導,有豐富的創作案例,既有理論又有方法,既符合時代潮流又迎合帝王品味,這也是它能風靡當世的原因。

上官體的主要繼承人就是他的孫女,武則天朝著名的“巾幗宰相”上官婉兒。

這位從小被髮配到掖廷為奴的才女,憑藉出色的才華贏得武則天的賞識,不但被免去奴籍,還令其執掌詔令。

聰慧賢德的上官婉兒的努力下,上官儀終得平反,追贈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