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书论”浩如烟海,你认为哪些可以为当代书法学习提供帮助?

心源书法


看你喜欢什么样的字体。先看自己喜欢什么字体,要从兴趣出发,坚持下去。

学欧体,可以学欧阳询,参考《九成宫》

学柳体,可以学柳公权,参考《玄秘塔碑》《金刚经》

学篆书,学清末吴昌硕,吴昌硕的字大气。

学小楷,学赵孟頫,练《灵飞经》小楷非常漂亮。

建议:先多看,选自己喜欢的,然后参考对应标杆练习,练习是最基础的。


周传玉1


古代书论浩如烟海,是我们学习书法创作实践的指导,帮助很大,可以说如果想继续深入研究,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书法作品没有理论支撑是不行。本人觉得有两位大家的书论对本人书法的理解影响的很大,一是,松雪道人:书法以用笔为上,盖结字亦须用工,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就智慧总结了书法的核心,用笔!本人自幼就在祖父的指导下练习,也得到旁人的赞许,现在感觉那时只是把字的结构写得尚可,没有体会到书法之用笔之妙,上初中时曾迷恋庞中华的钢笔字,觉得庞字不得了,临写得很象,94年到海口上中专,就喜欢到海口的大街巷上去欣赏招牌书法,当时最为欣赏的书法名家是,当地的名家黄强先生行楷招牌,认为结构很美,现在看来黄强先生的书法确实能够雅赏共赏,其篆书篆刻在当代书坛绝对有一席之地,(黄强先生系海南文昌人,首任海南书法家协会主席)但是出时对学校对面的吴云汉先生题的巴莱大酒店的招牌,沈鹏先生题的长升大酒店,黄金海景大酒店,海南财贸等招牌都感觉很丑,笔画歪歪扭扭的,结构也不好看,但是当毕业的时候就感觉其俩位书家的行节更是有牛B,因为当时也读了一些书法理论书籍,其中就有松雪道人上面的那句话,对书法的审美有了一定的提升,体悟到书法用笔之妙,所以经常在网上评论沈鹏先生草书为丑书的朋友,请别急下结论,待岁月增长之时,也许会认为沈鹏先生是当代草书大师。二是,孙过庭:真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书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这句话让本人对理解创作书法可以说有茅塞顿开之感,先前都是用钢笔字的写法来写毛笔字,毛笔字的韵味尽失,或用楷书的写法来写行草,也总是感觉没有毛笔韵味,当本人读到孙过庭上面的话时就对书法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提升,草书一定要用使转的笔法,用楷书的提按笔法作行草,不能体现草书之质妍,以上是本人对书论的浅陋理解,敬请各方家不吝教正!



琼珍阁文玩工艺厂


崔瑗《草书势》:放逸生奇。

蔡邕《九势》: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钟繇《用笔法》: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王羲之《自论书》:点画之间皆有意。

孙过庭《书谱》: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怀素: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

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黄庭坚:凡书要拙多于巧。

米芾:欧、虞、褚、颜、柳,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朱熹:字不求好,却好。

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

董其昌:作书须提得笔起。

沈尹默:腕力遒时字始工。

以上是13位书家的经典语录,基本包括了关于书法认识和方法的各个方面,背熟、理解、做到,必能成家。

注:是关于书法的学习理论,不包括实用书写,实用书写把字写端正就可以了。








王乃栋说书画


古代书法对现代书法的影响一:馆阁体与文人书法

在展开对“馆阁体”书法的谈论之前,我们应先了解一下清初的遗民书法,因为遗民书法直接影响到“馆阁体”书法的发展。说到遗民书法,自然离不开在传统书法领域取得过骄人成就的王铎、傅山两位明末清初的士大夫文人。

清代“馆阁”对现代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因为在当代中国书法发展之初,“士大夫文人书法”依旧是条主线。建国初期,能在书坛占据一席之位的书法泰斗们,绝大多数也在文学领域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个别的甚至还是文坛的一代宗师(如郭沫若)。而且在他们当中,书法的创作大多又是以“馆阁体”书风名世而领尽书坛风骚。

古代书法对现代书法的影响二:隶变,碑学中兴的第一次浪潮

很显然,清代书法由帖学向碑学过渡的转型期,始于嘉庆、道光年间,但在此之前,也就是乾隆盛世,书法的发展已经有了“复古求新”的态势,那就是“扬州八怪”的崛起。此外,基于以往帖学“馆阁体”柔弱的书风已经难以满足时人的审美要求,加之事物本身发展到某地特定历史时期,必然会受到“物极必反”自然规律的驱使以及因受到包世臣《艺舟双楫》问世的影响,一时间尊晋卑唐之风骤起,这样,我们就无法不相信当时的书坛会走上反叛之路。

古代书法对现代书法的影响三:碑学中兴的强橹

清嘉、道年间,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的问世,为清代碑学的中兴竖起了第一面鲜明的旗帜,实为功不可没。但话说回来,此时阮元对北碑南帖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仅是想让碑学能与帖学在书坛上享有同等的地位。直到包世臣《艺舟双楫》的出台,才把碑学的地位真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紧接着,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问世,更是将碑学的地位推上了极至。这样一来,由于两部“双楫”的诞生皆以“尊碑抑帖”为主旨,致使经历800年(宋淳化至清乾嘉)之久的帖学不得不彻底地退出清代书法发展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碑学一统天下的书法新局面。

古代书法对现代书法的影响四:从《书概》到《书法学》掀开系统理论建设的序幕

书法之本和书法之用,刘氏在《书概》中率先提出并坚持了“意”和“象”两者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应相辅相成的观点,“既强调了书法创作中书家心理与思想的重要,也指出了书法应具物象形态之美的特征”。(王镇远《刘熙载的书法理论有何特点》),继而还将“意”和“象”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另外,《书概》全文自始至终具有极强的辩证统一思想,诸如在论各种书体一则中,运用了对立统一的分析比较方法,根据书体发展源流逐层深入地剖析了各种书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样,在论述用笔及章法时,辩证地阐释了自己对历史上有关书法运笔中种种提法的心得体会。至于对书法风格的论述,更是指明了书法中“意”与“象”两者本应异中有同,同中存异且互为补充、互能转化的辩证关系,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刘氏本人那种既客观辩证又对立统一的治学思想。





冷识


研究学习古代"书论″对笔墨技巧、审美情趣和创作方法的论述。对我们学习书法来说确实有益。

现例举几条:

一,傅山《霜红龛集》中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而己矣!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为何如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手熟为能,迩言道破。王铎四十年前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

大意解释:写字正极则奇生,巧极则拙生,有物极必反之意。书法贵自然,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学书先讲规矩,再求变化,要取得自然效果,先心中有意,熟能生巧。

二,盛熙明《论书》中说:"点画既工而后能结体,然布置有疏密,骨格有肥瘠,不可不察也。″

大意解释:点画要精到,精于八法后能结体。用笔生结构。

三,刘熙载《艺概》中说:"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若驰而不严,剽而不留,则其所谓曲直者误矣。

大意解释:写字要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有弹性、力度、曲线美。

四,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

大意解释:上下字应呼应贯气,章法显安好。如果点画无势道,字形失裹束,像离群之马,则孤露形影。

王羲之书草书《十七帖》,(见下图)。从容有度,上下顾盼生情,气韵生动,字的大小、疏密错落有致。











神韵轩书法


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成熟,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也伴随着发展完善,真的和问题中说的一样“浩如烟海”。

每个有记载的历史时代几乎都有代表性的书论,而且这些书论都是先人经验心得的精髓,所以对我们学习书法很有指导意义。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如赵壹的《非草书》、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 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尚韵”书风形成,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不仅书论传世较多,而且覆盖的方面也广泛。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后》、《书论》 、《笔势论》等,王僧虏的《书赋》、《论书》 、《笔意赞》 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这一时期,应该是书家、书论整体数量是历史上最多的。如智永的《永字八法》、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等。尤其是张怀瓘的书法理论《书议》、《书断》 、《文字《论用笔十法》等很成体系。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的一个时期。由于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碑学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对碑学理论的探讨丰富起来。如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

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样笼统的看这些书论,似乎对学习的意义还不够具体,从内容上去分开应该会更有帮助。

一、关于“用笔”的书论。在诸如李斯《用笔法》、欧阳询《用笔论》、张怀瓘《书断》、姜夒《续书谱》、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著论中都有阐述。比较经典的如王羲之《书论》“夫书字贵平整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一段被广泛地应用学习,经典中的经典。

二、关于“点画”的书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欧阳询《八诀》、孙过庭《书谱》、赵构《翰志》、陈桐《内阁秘传字符》、朱履贞《书学捷要》、刘熙载《艺概》

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尤其是卫夫人在《笔阵图》中的“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等论述影响非常大。

三、关于“结体”的书论。见诸蔡邕《九势》、蔡希综《法书论》、陈栖《负暄野录》、陈绎曾《翰林要诀》、董其昌《画禅师随笔》、冯班《钝吟要术》、刘熙载《艺概》等论著。

四、关于“章法”的书论。如王羲之《书论》、释智果《心成颂》、饶自然《绘宗十二忌》、项穆《书法雅言》、包世臣《艺舟双楫》、刘熙载《艺概》等。

孙过庭《书谱》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为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现在被视为金科玉律般地学习。

五、关于“意境”的书论。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欧阳询《八法》、李世民《笔法诀》、张怀瓘《书断》、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陈绎曾《翰林要诀》、梁献《学书论》、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等都有这方面的论述。比较经典如范缜《神灭论》:“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古代的书论,固然精彩,但直接学习,没有比较完善理论知识做基础,自己的理解难免会不够深刻或全面,同时古文的晦涩也让理解会有限度,所以建议针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的放矢的看一些现代的书家理论家对这些书论的解读评论性书家,可以帮助自己更好更直接地学习其中的精华,仅做建议。



赵国林


古代关于书法的经典论著浩若繁星,且各有特色。那么我们怎么从中选择学习呢?我觉得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成体系的、被大众所认可的就可以!

给大家推荐孙过庭的《书谱》。《书谱》一书概括了篆、隶、今草、章草等多种书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具体要求:“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并揭示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认为学习楷、草也应从其它各体中吸取营养,以致“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其次,以“执、使、转、用”四字概述了书法技巧原理上的核心问题:“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所谓执,即执笔,有执得深、浅、长短之分;所谓使,即运笔,有左、右、提、按之类。所谓转,即运笔中的萦纡回绕,曲折呼应;所谓用,即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等。揭示了书法入门的要领。再者,分析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等和谐与变化、守法与创新的关系,又提出了“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凛”与“温”相济,“鼓”与“和”互补,以取得刚柔结合,枯润并举的艺术效果。凡此种种,都充满了艺术辩证法。

《书谱》还提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以及“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过程,道出了学习书法“由平至险,再由险至平”的三个阶段。在这里书谱间接给我们回答了很多书法爱好者的问题,比如我不想学楷书,想直接学草书可以吗?

此外,孙过庭认识到: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故撰是书,“窥其根源,析其枝派”。于运笔之道详加阐述,因此,后人亦有称之为“运笔论”的。可见,《书谱》一书也是是一部囊括了书法技巧理论的著作。

孙过庭,浙江杭州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谱》从古至今无不被书法研习者视为精典,是一部无论初学还是已窥奥妙的达人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另外,袁昂的《古今书评》,项穆的《书法雅言》,王羲之的《书论》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读的佳作!


墨染酒歌


我们常说:“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千百年来无数先人把其在书法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加以整理和推广,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书法的演进、继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这其中也有故弄玄虚的,唯心的,脱离实际以及晦涩难懂的,这些都是应该扬弃的,”去芜存精”。对待浩如烟海的巨量书论也要与时俱进,吸取其有益的“营养”为我所用。

如论书法创作前的心得有:“今意在笔先,字居心后”,“精思熟定,然后下笔”。

论结体的有:“小字展令大,尽笔势为之也。大字蹙令小,遏锋藏势,使间架有余也”。

谈用笔的:“用笔之法:言篆宜缓,隶宜疾,”。“如屋漏痕,如拆壁纹,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等等。

论各书体用笔特点的:“学楷由唐而晋,学隶非汉不可。学汉,魏,晋,唐诸碑帖,各个还他神情面目,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

一般论书的有云:“太严则伤意,太放则伤法”。有云:“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

以上是我在学习书法时摘录的部分书论语录,这对于书友们的学习或许能提供帮助。抛砖引玉的一家之言,敬请指正。








申正义文


以古为训,博采众长,结构天然,笔力雄健,自由放纵,自然率真,不矫不燥,不呆求变。这就是我的书论。😜😜😜



鉴水渔翁


我个人认为王羲之书谱当为翘楚之首,无论是从笔画,字的结构,用笔,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用笔之精,用笔多变无论到了何时,在书法这一块对后人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