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同時臨《聖教序》和《書譜》可以嗎?

好傻爺60859404


當然可以!

雖然《聖教序》是行書,而《書譜》是小草,可是,同時練《聖教序》與《書譜》並不存在衝突,孫過庭是王羲之的忠實學生,孫過庭的小草是步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最佳的過度法貼。

在同時學習《聖教序》與《書譜》時應該注意側重問題。我的建議是開始學習時側重一些《聖教序》,而後期側重一些《書譜》。最重要的是不可混合訓練,練《聖教序》時就全力去理解《聖教序》,而練《書譜》時也不能分心去體會《聖教序》,混合著去學習,去臨摹,最終結果只能是不倫不類,無所成果。


一笑貫長天


題主好,我是其人。習字三十多年,至今仍喜愛不已。很高興參與這個問題的討論。

《聖教序》和《書譜》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聖教序是王羲之行書的正宗代表。其單字的結構已達極則,而由於是碑刻和集字。墨法、行氣和章法是其硬傷。

《書譜》的作者孫過庭,其對王體的推崇和學習當之無愧使其成為王羲之最大的鐵粉。後世書家也無不從《書譜》當中汲取養分而窺二王。

所以臨習《聖教序》對於《書譜》就有了最根本的理解,也就是找到了《書譜》的根。而對於臨寫《聖教序》來說,有了《書譜》的輔助,也同時補齊了只寫《聖教序》而造成的行氣、章法和墨法的短板。

所以《聖教序》和《書譜》是可以同時臨的。

就像人體需要曬太陽和補充維生素d來達到補鈣的最佳效果一樣,用正確的方法來臨寫《聖教序》和《書譜》,可以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以下是本人平時練習所寫,歡迎指正------------


其人墨坊


學習書法,務必走進經典;要想在書法上有所建樹,更要與古人對話,對古帖心追手摹方可有成。

中國書協原副主席胡亢美曾說,聖教序是學好書法的敲門磚,只有老老實實地拜倒在聖教序上,用三五年時間去審視丶臨寫、研習聖教序,找出其用筆特點丶結字特色丶空間營造,最終為己所用,才可走進書法的門徑,由此可知,聖教序在書學中的重要性!

而書譜,是學草之人必須要過的關口,我們在學習聖教序的過程中,再涉獵一下書譜,無疑對書法學習是有幫助的。我們知道,孫過庭是草書大家,他書寫的書譜,不僅理論值得後人借鑑,更主要是其書寫的草法純正,線條賦有彈性,章法自然天成,是中國古代草書的典範,歷代書家都把它作為學草的範本。

聖教序與書譜,一個行書,一個小草,各具特色,值得借鑑。如果我們多加研究不難發現,書譜的許多字法與結字,都來自聖教,它們雖相距久遠,但卻一脈相成,不失承襲,因此,作為書法後來者,把聖教和書譜作為同時研習的範本,一定會有更多的感悟和啟發,對書藝的提高想必會更多一些幫助,不知方家以為然否?!








一丫堂


關於《聖教序》和《書譜》是否可以同時臨,書界說法不一,個人認為同時臨聖教序和書譜和吃藥不同,吃💊確實存在不可同服之忌,否則定會難以收拾,同臨《聖教序》和《書譜》自然不會,持不能同臨的觀點大體都認為儘管此二帖同屬"二王"體系,但二者的書體,筆法,結字等完全不同,所以認為最好以臨好《聖教序》為主,在此前提下補充一些草書學習來促進規範行書學習的不足,個人認為這種觀點不全正確。

《聖教序》是王羲之行書練習的經典法帖,懷仁大師集二十年精力而成,所以《聖教序》並非王羲之原跡,同時是集字,且為刻本,而《書譜》是唐人孫過庭留傳至今的小草經典,是墨跡。二者雖為不同書體,但同屬二王體系,米芾曾高度評價,深得二王之精shui者無過孫過庭,一個真正書者,深入學習到一定深度之後就會發現此二帖中筆法有極其相似之處,世人常說智永、米芾,褚遂良等都是學二王,可從幾位大師現今留存的字跡表面上看,今人又有幾人能看出或認可這些大師原來同屬一脈呢?孫過庭,米芾,智永,褚遂良等後來各位學二王者,各自的字從表面看幾乎大相徑庭!這就是今天習書者當沉下心深入學習並不斷思考的問題。不同的書體就不可同臨,那只是看到了表象而已,如此邏輯下很多帖則都不可同臨,試問《大陰符經》和《枯樹賦》可同臨嗎?《爭坐位貼》和《顏勤禮》可同臨嗎?初學者筆力不足學習草書確有一定困難,但不能因此就說《聖教序》和《書譜》不可同臨,深度思考下就發現二者並不相沖突!


Lzz浩然


我來回復一下您的問題。

首先,我不知道您說的聖教是集王聖教還是雁塔聖教,但根據我自己的理解,您說的應該是集王聖教與書譜。

集王聖教序為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建立,歷廿五年乃成。《集王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謹慎從事,終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用明人王世貞的話來說,是“備盡八法之妙”,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此碑於宋以後中斷,傳世以未斷宋拓本為佳,字跡稍肥,筆鋒使轉處瑩絲可見。

在王氏子孫以外,孫過庭被認為是最得王羲之筆法的人。今人叩擊二王門庭,常常從孫過庭這裡抄近路。宋代的米芾雖然對前代書家頗為苛刻,對孫過庭的草書卻心悅誠服。他在《海岳名言》中說:"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明代的焦謂:"昔人評孫書,謂千字一律,如風偃草,意輕之也。餘謂《書譜》雖運筆爛熟,而中藏軌法,故自森然。頃見《千文》真跡,尤可以見晉人用筆之意。禪門所稱不求法脫不為法縛,非入三昧者,殆不能辦此。"王世貞也說:"虔禮書名,一時,獨竇暨貶曰凡草閭閻之類。《書譜》濃潤圓熟,幾在山陰(王羲之)堂室。後復縱放,有渴猊游龍之勢。細玩之,則所謂一字萬同者,美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這些分析與評價要比竇暨全面、中肯得多。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兩帖同出於二王一脈,雖一行一草,但聖教因是懷仁和尚集字,也不是純行書,中間也有草書部分。所以我個人的意見是可以同時學,但是學書法一個階段都有一個階段的重點,可以先重點搞聖教,書譜作為疲累之時調節,一個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兩個齊頭並進重點攻。

但如果您問我多寶塔與玄秘塔兩個可否一起學,同時臨,我則會給出否定意見。

以上是我的回答。


王興衛書法藝術


同時臨《聖教序》和《書譜》可以嗎?

🌷🌷能不能同時臨這兩個貼要分析一下

學習者的書法實際水平狀況。🤔🤔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樣做是不適合的。😎😎😎

初學者由於對筆墨的駕馭能力有限,臨帖的水平

比較低下,僅僅掌握一種字體就已經感到吃力,在

這個階段還是要把精力放在一個字帖上比較好,

對一個字帖認真學習,細心鑽研,這樣能取得相對

滿意的效果,如果本身學習能力不足,再兩個貼子

同時展開,則容易分散注意力,抓不到重點,形成

鬍子眉毛一把抓,從而降低了學習效率。😴😴😴

對於初學者我是很不贊成同時學兩個字帖的。👀👀

如果經過了兩三年的初級楷書的書法訓練後再來

同時學以上兩個貼子是可以的。👍👍👍🌷🌷

但在決定要同時學兩個貼子之前,要有一個科學的

訓練安排。🤔🤔🤔

先學寫一段《聖教序》大致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

再寫一段《書譜》大致三四個月的時間,這種由行書

到草書的學習安排比較合理一些,有了這個鋪墊,

你就可以放手的去同時臨兩個貼子吧!👏👏🎈🎈

附圖作品:北魏【龍門馬慶安造像記】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北魏卷)



素里布衣楊半


完全可以。從《書譜序》的筆法細節看,孫早已吃透大王的運筆之法,而且達到“心手雙暢”的地步。雖說《聖教序》以行書為主,《書譜序》是純“今草”,但二者“揮運之理”是相同的,如果臨寫者悟性好,完全可以通過《書譜序》歷歷在目的精熟筆法,而透過《聖教序》的刀鋒看懂大王的筆鋒。


zbz63


兩種帖可以說都是“二王”系統的正脈,是否可以一起學,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此兩帖一為行書,一為草書,不宜同步學;也有人認為,都是一路書風,完全可以兼容。

這兩種說法,理解的角度不同。《集王聖教序》為標準行書,《書譜》為草書,從學書原則而言,初學者同時學兩種書體似不可取。因為兩帖的字法、結體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兩個系統,不宜同步學。最好以攻較為規範的行書《集王聖教序》為主,經過一番努力,掌握了此帖的用筆、結體基礎之後,再汲取《書譜》的筆勢和結體多變的特點,這樣才能起到相輔相成之效果,

《集王聖教序》行書的筆法是由楷書演變而來,它的用筆基本上遵循楷法,形成自己的書寫體系。而作為草書的《書譜》,雖然依賴正書的基礎,但在用筆上有其自身的規律,其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削繁就簡,省筆存意,故許多字的部首、偏旁乃至整個字都省簡,以約定俗成的符號代替,從這個角度來說,兩者雖都為“二王”用筆法,其實屬於兩個系統,也不適合同步學。

當然,任何事都不可絕對,只要我們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對行、草書的筆法和字法都能夠熟練掌握,對兩帖的用筆都完全可以駕馭,同步學有什麼不可以的呢?一起練習,不但對學《集王聖教序》有幫助,同時也能掌握草書的法則。





如石書藝


如果學習行書時間還不夠長,是肯定不可以的!我的觀點如下:

1,懷仁聖教序作為行書入門貼倒是很合適的,因為方筆比較多,更加接近楷書。而書譜是草書。兩者差異實在太大。

2,更重要的是,要想吃透一個帖子,沒有相當長的時間反覆臨摹,不太可能。

3,當然,如果你已經有了相當的行書基礎,未嘗不可。

具體的,就看樓主目前實際情況了。


道遠書法


我認為「不可以」你同時吃八個菜,可以,你的身體有自動消化吸收功能。

你同時學習兩個東西,你的大腦行嗎?90%以上的人單學一樣東西都不行。

書法訓練暴露出許多人性的弱點

比如:

1、許多人在寫字時很難做到靜心和集中精力。即使是很短的時間內他也很難做到。

具體現象:比如書寫“口”這個字。原帖最後一橫不出頭,而他每次寫都出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