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明故顯考蔡公暨李氏合葬墓誌銘》及譯文

明故顯考蔡公暨李氏合葬墓誌銘

(文中公元紀年是作者加的)

儒學生不肖男蔡大宣泣血撰書:

吾顯考姓蔡氏諱世懋,字宗德。世為三異坊人,其先世居牟,繁延不贅,高祖徵拜壽官,曾祖鋐任稅課司,祖汝江嗣世立家,祖妣楊氏生考兄弟二人,長即吾考,配吾顯妣李氏,克執婦道內助多端,生不肖亦二人。吾考賦性聰慧、形質殊,常憶事多中,貿易成家,教不肖受學於師,以期遠大。既而嘉靖丙午(1546年)果能幸列首選,得侍學宮。及拜考囑曰:"吾兒勿以進學為榮,尤當上取科第以顯先祖、以光門風。吾心斯慰矣!"不肖即篤志力學,期不負乎考心命。弟大聘耕田為業,勤儉持家勿怠,疏以逸志。弟亦恪供乃職,朝夕不敢違噫。吾考妣可謂工於奕業、善於教子者矣。宜永享天年久膺多福也。惜乎,嘉靖壬戍歲(1562年)一夕無疾正終,遺吾妣氏孀居二十餘年,至隆慶戊辰(1568年)吾妣亦老疾而卒。不肖等仰思考妣椿萱雅望不得就祿,亦徒抱恨終天而已,嗚呼痛哉!顯考生於弘治庚申(1500年)六月二十三日戌時,卒於嘉靖壬戍六月二十三日寅時,享年四十有九;顯妣生弘治癸亥(1503年)八月二十三戍時,卒於隆慶戊辰(1568年)臘月六日戍時,享年六十有六。生子二:長不肖大宣娶李氏,故無出;繼娶種氏故出一女,適姚自西;又娶毛氏,出一女文姐,尚幼未許字;因未嗣娶妾二:曰王氏、曰吳氏。次大聘,娶周氏,生一女冬姐;繼娶馮氏生一子得慶,俱英俊,欲擇配名家;更生女二:長姐適張汶次,二姐適韓逢暖。吾考妣其子孫克昌又如此不肖,謹卜隆慶己巳(1569年)春二月念八日開考正穴於幞頭崗祖瑩之次,合柩葬為宜,銘以識。銘曰:

我族眾多,我考不淪,存心正宜,無䛖於人,手足兄弟,讀書子孫,幞頭崗前,是為先墳,顯考顯妣,冢臥麒麟,刻茲為玉,幽藏萬春。

大明隆慶三年歲次己巳二月念八日,不肖男蔡大宣等泣血納石。

《明故顯考蔡公暨李氏合葬墓誌銘》及譯文

《明故顯考蔡公暨顯妣李氏合葬墓誌銘》拓片

《明故顯考蔡公暨李氏合葬墓誌銘》及譯文

明故顯考蔡公暨顯妣李氏合葬墓誌銘


我父親姓蔡叫世懋,字宗德,世世代代都住在三異坊(相當於後來城關鎮,轄區為縣城四周),從此就在中牟發展、繁衍生息不絕。高祖蔡徵被朝廷封為壽官(壽官是一種榮譽稱號,年齡至少八十歲以上才能獲得);曾祖蔡鋐曾經任職稅課司(稅務部門),祖父蔡汝江繼承蔡氏祖業,有兩個兒子,我父親是老大,娶妻李氏,母親謹守婦道是個賢內助,生下我弟兄二人。父親天性聰明、氣質非凡,記憶力特別好,回想事情很準確,經商做買賣養家餬口,又聘請老師教我們讀書,希望將來有遠大前途。終於在嘉靖丙午(1546年)以優異成績進入學校就讀。入學當天,父親囑咐我:"孩子不要以為進學校就沾沾自喜,你更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光大門庭,這樣我才感到心慰。"我決心努力讀書,不辜負父親的期望。我兄弟蔡大聘在家務農,堅持勤儉持家,沒有遠大志向,但是他也盡心盡孝,不違背父親的意願。我父親真可謂是既善於經商又善於教子的人,所以他應該長久的享受天倫之樂的幸福。可惜啊,在嘉靖壬戍年(1562年)的一天無疾正終。留下母親寡居二十多年,於隆慶戊辰年(1568年)去世。我們弟兄思念雙親不能出去做事,但也只能每天悲傷而已,悲痛啊!我父親生於弘治庚申(1500年)六月二十三日戌時,卒於嘉靖壬戍六月二十三日寅時,享年四十有九;母親生弘治癸亥(1503年)八月二十三戍時,卒於隆慶戊辰(1568年)臘月六日戍時,享年六十有六。父母養育我們弟兄兩人:我蔡大宣是長子,娶妻李氏,沒有生育;又娶種氏生下一個女兒,嫁給了姚自西;又娶毛氏生一女孩叫文姐,她年齡還小沒有許配人家。因為沒有兒子,又納兩個妾:王氏、吳氏。二子蔡大聘娶妻周氏,生育一女冬姐;又娶馮氏生下一個男孩叫得慶;這兩個孩子都很俊秀,想要婚配一個好人家;後來又生下兩個女孩:大女許配張汶次,二女許配韓逢暖。我們這些不成才的子孫選擇在隆慶己巳年(1569年)春二月二十八日在幞頭崗祖墳前為二老合葬,並作墓誌銘以標識。

銘文略。


《明故顯考蔡公暨李氏合葬墓誌銘》及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