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疫情隔离期间你读了几本书?与你的专业有关吗?推荐一下你认为值得去读的书?

北B


全国抗疫,众志成城,在家隔离学习为主,我喜欢看哲学书,看了巜周易》书,从中学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学到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世界观。元、亨、利、贞。说明了做人的道理。


用户晚香居士


《皮囊》和《围城》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各地各村封城封路的形势下我们做着各自不一样的事情。我们在农村还好,人口不密集,村封了路还可以在村内活动,活动范围挺大还算可以。要是平时过年村里的人都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打麻将的,如今只能呆家里或者去田里摘摘菜,看看牛之类的。我们自家人会偶尔在院子里打乒乓球,烧烤。我呢平时就有读书的习惯,大多数独处时间喜欢看书,有时候天气好上自家阳台边晒太阳边看书。

刚好去年双十一买了些许书,趁着假期开始好好享受这精神粮食。《皮囊》是第一本先看的,一个80后的新生作家蔡崇达写的,同样作为80后的我作者的很多想法很经历都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他写到他那执着又可爱的外婆时我想到了我的爷爷,我们同样的被祖父母一代教育并疼爱着长大;我们同样有着那不甘被生活所贫苦着而奋力拼搏的母亲,那宁可自己在穷苦里浸泡着也要让孩子站起来的母亲;我们同样为了理想漂泊在北上广奋斗,身处异乡心系家乡的游子。《围城》:让我这个大龄未婚女没有接触婚姻却提前看到了婚姻的样子,读好一部作品最好的方法是将自己置身其中,方渐鸿作为贯穿整个作品的男主人公,不管他是不是有原型人物,但读着会让我紧跟着他的脚步,呼吸,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孙柔嘉相貌和气质才华都不佳的小女人,是我们生活中很多普通女性的代表。“婚姻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懂得取舍才能过好一生……





凌淩柒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疫情期间,每个人打发时间的方式不一样,看书,打游戏,玩手机……

但是我选择的是看书,因为看书能够让你充实而且能够升华我们的人生境界。

推荐一下我读的两本书吧:

《人间值得》

这是一位九十岁高龄的日本老奶奶写的,里面的内容主要是这位老奶奶通过各个阶段所经历的事情总结出来的一些关于家庭,关于工作,关于人际交往等各方面一些经验也好,建议也罢,总之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和我们的一种闲聊。

我是睡觉之前用kindle来读这本书的,读此书感觉就像与一位智者交流,她会时不时的在你人生的各个阶段给予你建议与忠告,睡前读读此书感觉十分的大彻大悟,学到的知识倍感许多。

《断舍离》

购买这本书之前也听说过这本书,据说是本网红书,红了好久我一直没有入手,最终按捺不住,就用kindle先“读”为快吧,读完感觉很不错,在我们有限的空间里面的确堆放了太多太多的冗杂物品,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我们要勇敢的迈出这一步,将自己所生活的空间做一次大大的减法。

于是看完此书我就开始了家里的大扫除,一些没用的,堆放多年的,统统处理掉,之后感觉的确轻松愉悦了许多。

因为电子版的书看着很不错随后又在当当上面买了一本纸质版的,继续读下去,做人生减法,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暖阳与爱。

暂且分享这些吧,开卷有益,书常读常新,致敬每一位爱学习的人们!

同样也向那些逆行者们致敬,没有你们在前线冲锋陷阵,就没有我们在家安安稳稳的读书好时光,你们辛苦了!

致敬!![给力][给力][奋斗][奋斗][赞][赞]







Sweet暖阳Smile


平静的日常生活被来势凶猛的疫情惊扰,在这个特殊时期,让我们多了更多的空闲时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时光里我们的内心并不平静,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白天需要投入到疫情的防控的工作当中,所见所闻都让人有种莫名的压抑感,有点喘不过气来。但我依然相信阅读是有力量的,它教会我们与逆境共处,与恐惧、紧张、焦虑、痛苦共存。

晚上是我读书的主要时间,一张一书桌、一盏微黄的台灯、一个人静静坐着,慢慢的品阅这本再已烂熟于心的经典之作——《平凡的世界》,与专业无关,但与生活有关,让疲惫的心有了精神的寄托。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西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林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在留存,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开篇是如此的朴实无华,没有任何传奇色彩的跌宕起伏,也没有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更没有当下爱情小说的缠绵悱恻,但读过之后便不愿放手,唯恐漏掉一处细节。

我想起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性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

少平和晓霞的感情,少平和润生的友情,田家兄妹的亲情,哪一项不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呢?哪一项又不值得我们反思?

《平凡的世界》让我在度过疫情的时光中多了一分宁静,多了一份感恩,也多了一份从容。严寒而漫长的冬天已经过去,真正温暖的春天已渐渐来临。


思起惑止


疫情期间感觉自己还是过的非常充实。趁着哪都去不了,网购也不能送货,于是读了一些买了好久但一直没勇气读完的书。

跟专业无关,完全是跟着销售榜买的历史类的图书。

读的最痛苦的是《耶路撒冷三千年》,编年史一样,读完还认真吐槽过。为了读通这本书,又看了些其他的辅助阅读书籍,比如《腓特烈二世》、《世界史上的蒙古征服》、《十字军的故事》,又看了B站上的圣经故事、一些讲解视频,还有一些影视作品。这样过了十几天感觉相当充实,对这段历史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对现在的中东局势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所以,以上的书籍都不错。

摘录一些,本人前几天读书做的笔记,当然也可以点击我的主页进去查看。

五分钟读懂《耶路撒冷三千年》

关于这本书的宣传非常多,所以,才会有许多像我一样的历史小白、宗教小白去买书吧。然而,买书一时爽,读书痛断肠。下面,结合我这段时间的阅读感受来聊一聊这本书,希望能给和我一样的小白一点点帮助。

西蒙•蒙蒂菲奥里,生于1965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他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五种语言,畅销多个国家,在世界掀起了“蒙蒂菲奥里旋风”。曾获得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图书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以及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等众多大奖。

他的曾祖西蒙•蒙蒂菲奥里爵士是耶路撒冷最有名的慈善家,虽然不是最有钱的。关于他的介绍在本书第八部分“帝国”的38节“新城市”。西蒙•蒙蒂菲奥里爵士的妻子是内森.罗斯柴尔德的妻妹,而罗斯柴尔德这个犹太人家族在最鼎盛时期是国际政治和金融的仲裁者,他们很乐意资助西蒙•蒙蒂菲奥里爵士。

作为犹太人后裔,西蒙•蒙蒂菲奥里写作还是相对公允的,没有太多的民族情绪。

读这本书能收获什么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第一,满足好奇心。

图片源于网络

人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而耶路撒冷是连接人与神的纽带,如果末日审判来临,在那里能得到救赎,不是她的信徒,也想去看看这座神圣之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呼唤你走近她,在荒芜中寻找美,去感受几千年来岁月侵蚀留下的印迹。这里既是天堂也是人间。对于三大宗教的教徒,这里是圣地是天堂,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里是人间,有点荒芜的人间。

这本书细细讲述从“应许之地”的由来到大卫王、所罗门王建立犹太王国,到耶稣在这里诞生、死亡、复活,再到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它用立体的架构,沿着时间线铺陈一个个王朝,一点点枭雄的起起落落,尽量公正客观地展现历史。

第二,可以系统的了解中东乱局的历史根源

家国情怀,是沉甸甸的四个字,家园、世仇纠缠了三千年,谁都不可能让他们平静。而且,这块土地上从来没有过长久平静。

它可以满足你对这段历史的好奇,三千年的历史不能用这样一本书来表述,但是“它”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每个历史节点、每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每个重要事件,关节清楚明白、点到即止。只要能读下来这本书,就能对这片土地上几千年乱局的根源大致明了,也能理解为什么现在这块土地还是硝烟不散。

它可以引发你了解历史的好奇心,去认真看看中世纪的欧洲、中东,去看看蒙古铁蹄踏遍多少山河,去看看亚历山大、居鲁士大帝、萨拉丁、狮心王查理,还有那些在这本书里只出现过几次的名字的英雄人物。就像是篇幅还不到半页的赫斯特·斯坦霍普,这个著名的英国女冒险家,跟随她的步伐去看看不一样的近东大地。

第三,可以扩充我们的格局

对,是格局!读史使人明智。三千年的历史,从时间到空间,多少势力在这里角逐,又有多少史诗一样的战役在这里铺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经常读史的人,延长了自己生命的长度,也增加了自己生命的厚度,无形中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站在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思维跨越时间和空间,解决问题也会全面系统。

所以,这是一本不那么好拿起了的书,也是一本拿起了就放不下去的书。

现在,你做好读书的准备了吗?

========内容导读========

三大宗教在这里起源

在这块土地上,从未有真正的安宁,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同族争权异族争地。

根据神话故事,所以这里是犹太人的?

出自《圣经》故事,公元前两千多年,亚伯拉罕得到上帝的昭示,带着族人来到“应许之地”,据说这是“流淌着牛奶与蜜糖”的迦南之地。他的后代曾因干旱逃离这里,去往埃及。在那里,起初他们如同尊贵的客人,时日久了,物是人非,变成了埃及人的奴隶。上帝当然不会放弃他的子民,向摩西降下神谕,让他带领犹太人回到迦南,于是便有了“出埃及记”。

摩西最终没有回到“应许之地”,但是他代表族人与上帝签下契约,终身只信奉唯一的真神,这就是“摩西十诫”。

这样又过了几个世纪,公元前一千年的时候,大卫统一以色列,抢回了“约柜”,把耶路撒冷建成上帝之城。他的儿子所罗门王,是拥有超凡智慧和雄才大略的王,现在仍流传着许多所罗门王的故事。他迎娶埃及法老王的公主。他的财富不计其数,他建成了他父亲梦想的圣殿“耶和华殿”(这就是第一圣殿)。

这片土地上从不缺少战争,多年后巴比伦人来了,暴君尼布甲尼撒攻克耶路撒冷,烧毁圣殿,流放数万犹太人,这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之后波斯强盛起来,居鲁士大帝让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允许他们信仰自己的神。

在这之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统治过这里,马卡比人也夺回过他们的领土,希律王朝也曾统治这里,然后两千年前罗马人征服了这里,烧毁圣殿,放逐犹太人,从这个时候起,犹太人就失去了自己的国家。

这样看来,犹太教是最惨的,他们留下的只有“哭墙”,历史上的圣殿都会毁了,一座都没有留下。

耶稣基督

耶稣也是犹太人,出生在耶路撒冷附近。同犹太教徒相信“只有自己才是上帝选中的人,才能在末日审判中得到救赎”不同,耶稣宣扬的是普世的爱,关心的是末日后的世界,他所宣扬的更多是在来世而非此世。“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他宣扬的是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犹太祭祀的利益。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都知道的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死去又复活的神迹。基督教传播的越来越广,逐渐进入了欧洲。

公园312年,君士坦丁入侵意大利,战斗前夕他看到“天空中出现闪亮的十字”,和十字一起遮天蔽日的是这行字“凭此十字你将克敌制胜。”他获得了战役的胜利,于是君士坦丁相信他的能力来自基督徒的“至高无上的神”。此后,他将基督教正式带到欧洲,这也是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开端。

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皇后七十岁高龄时来到耶路撒冷,并在这里寻找到了真十字架,建设了耶稣升天大教堂和艾琳娜大教堂、圣墓大教堂。自此之后,这里是全世界基督徒的圣地。

世间万物盛极必衰,拜占庭人强横了这么久,他们的老对手波斯人是时候卷土重来了。

几场战役之后,波斯年轻的库斯鲁二世占有了耶路撒冷,他的疆土从阿富汗绵延到地中海。耶路撒冷的原住民反抗了,于是库斯鲁二世的指挥官,鼎鼎大名的“皇家野猪”包围耶路撒冷长达二十天之久,破城后,基督徒被屠戮殆尽,圣墓大教堂、新教堂、圣母教堂等等被烈火吞没,圣物被洗劫一空。

继提图斯毁灭犹太人的圣殿六百年后,波斯人又毁了基督徒的教堂,把耶路撒冷还给犹太人,重新祭祀他们的圣殿山。现在基督徒面临犹太人的复仇了,这些僧侣要么强制改信犹太教,要么殉教。

就这样,基督教即将在这里落幕,穆罕默德要来了。

伊斯兰教

两百多年后,阿拉伯人来到耶路撒冷。

千八百年人类历史上便会出现一位圣人,穆罕默德应时而生。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 含意为:受到善良人们高度赞扬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认可的伊斯兰先知,伊斯兰教教徒之间俗称“穆圣”。

公元610年,大天使加百利来探访他,给他带来真主的启示,于是他便更坚定修行、传教的信念。一天晚上,穆罕默德睡在克尔白神庙旁边的时候,他梦到一个异象,大天使加百利唤醒了他,他们一起骑着人面飞马“布拉克”夜行,去了一个无名的“最遥远的至圣之所”,见到了他的父辈和兄弟。而这就是穆罕默德见到的神迹。而这个“最遥远的至圣之所”就在耶路撒冷。根据这一说法,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城,而登霄节也成为伊斯兰教重要节日。

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相传便是穆罕默德登霄之地。

阿拉伯人占领了耶路撒冷,和前面的所有征服者一样,他们也在抹去其他宗教的印记,抹去基督教存在过的痕迹。

十字军东征

公元11世纪,欧洲人对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强盛感到不安,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激情演说“走上通往圣墓大教堂之路,从邪恶的民族手里夺得那块土地,并将其控制在我们手中”。于是就有了持续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

乌尔班二世发明出一套新的圣战理论,证明消灭异教徒以减轻罪恶的合理性。空前的纵容催生出一种类似穆斯林圣战的基督教版本的圣战,而对耶路撒冷的普遍崇敬正是这种圣战所需要的。这是一个宗教狂热的年代,一个写满了神圣符号的年代。耶路撒冷是基督的城市,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圣地和天上的王国,对此每个基督徒都了然于心,因为在布道中、在朝圣故事中、在耶稣受难剧以及绘画和遗迹中,这一点一再被提起。教皇乌尔班还劲头十足地激起人们对圣墓大教堂的安全与日俱增的忧虑,并以朝圣者的惨遭屠杀和土库曼人的残暴行为力争其言之不谬。

第一次东征比较成功,在这里建立了十字军国家。这两百多年,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互有胜负,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

终结第一次东征的血腥赞吉——他是突厥奴隶出身,历程非常传奇。原是塞尔柱王朝苏丹赞吉穆吉苏丁·阿布·卡塞姆·马赫穆德·本·穆罕默德·本·马立克沙的突厥奴隶,1144年,他率军收复十字军占领的埃德萨城,大肆屠杀法兰克男子,奴役法兰克女子,十字军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以及耶路撒冷王朝的摇篮就此毁灭了。可惜,赞吉也很快去世,据说是被他的奴隶杀死。

阿拉伯的英雄萨拉丁——萨拉丁因在阿拉伯人抗击十字军东征中表现出的领袖风范、大将风度和军事才能而闻名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在埃及历史上被称为民族英雄。他曾在收复耶路撒冷后释放所有基督徒,这样仁慈的做法对比之前十字军屠城高下立现。

与萨拉丁缔结合约的狮心王理查——从严格意义上讲,理查应该是法兰西人。他在位十年只踏上过英国的土地两次。萨拉丁和理查的战斗僵持而艰难,最终选择何谈,此时的两人都已病入膏肓。1192年8月28日,互相怀有敬意的双方达成和约:基督徒可以保有先前收复的国土;耶路撒冷对基督徒开放;十字军国家与伊斯兰国家互开商路;双方停战5年。

凭借理查力挽狂澜,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祚又延续了一个世纪。

群雄争霸

盛极必衰的道理在这块土地上表现尤为明显,几十上百年就会有一个轮回。在中东的土地上十字军的阴影还没有消退,蒙古人的威胁又来了。马穆鲁克,这个奴隶王朝消灭了十字军在这里的残余力量,击退了蒙古人的进攻,逐渐成为强大的军事统治集团,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统治埃及达两百多年(1250年—1517年),有47代君主。

在他们之后,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波拿巴的拿破仑、阿克的蓝胡子一一登场。伊斯兰和基督教王国间的争斗、东正教与天主教在这里争抢正统,犹太人的祈祷活动被严格限制。天主教和东正教不共戴天,二者都宣城自己对圣地拥有至高无上的所有权,即最高守护权。现在的圣墓大教堂由八个教派所有,他们激烈斗争,只有最强者才能生存。

当现实中的耶路撒冷变的衰败的时候,想象中的耶路撒冷开始激发西方人的梦想,因为他们受到了拿破仑的鼓舞,受到了奥斯曼帝国衰败的鼓舞,受到了夏多布里昂的子爵弗朗索瓦《从巴黎到耶路撒冷》的鼓舞。沙漠王后赫斯特·斯坦霍普、英国王后卡罗琳都来探访耶路撒冷。

在这期间,俄国驱逐犹太人,现在犹太人流落在欧洲和中东,他们凭借天生聪慧的头脑,掌握了大量财富。犹太人颠沛流离几千年,想回到耶路撒冷,想重建自己的国家,他们的历史中因为各种势力的角斗产生很多转折点,“血祭诽谤”就是其中之一。

1840年3月,有七个大马士革犹太人被指控谋杀了一个基督教修士托马斯神父及其穆斯林仆役,目的是用他们的血在逾越节进行祭祀。

酷刑之下,一名犹太理发师供认了七位当地的犹太名流,随即,他们遭到了逮捕。在第二轮的审讯之后,更多的犹太名流遭到逮捕,整个犹太社团处于岌岌可危之中随着审讯的进展,外交人员出现了分歧,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法国为首,坚持认为血祭礼仪的存在;另一派以英、奥为首,认为血祭诽谤是荒谬的,应当重新审判案件。大马士革事件被世界各地所报道,由一桩地方性事件演变成人尽皆知的国际性事件。

大马士革事件第一次将全世界的犹太人团结起来,从此之后,无论哪一个犹太人社团受到羞辱,或是面临危险,都会在世界各地遭到反击。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开始萌芽。

犹太复国主义

以色列国父——西奥多·赫茨尔

西奥多·赫茨尔是维也纳的文学批评家,据说他相貌英俊,看起来像“亚述人的皇帝”,起初他是个彻底被同化的犹太人,不会说母语,穿着打扮和住在小村庄的犹太人截然不同,他像个基督徒一样,在圣诞节时装饰圣诞树。

受长时间教育和环境影响,他最初是梦想建立一个德国式的贵族共和国,一个由参议院管辖的犹太威尼斯,尊贵的共和国总督由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人担任,他本人任总理。

西奥多·赫茨尔是个半实用主义半乌托邦主义者,所以,他的这种构想并不能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接受。到了1896年2月,他在《犹太园》一书中宣告:“巴勒斯坦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历史性家园,马卡比人将会再度崛起,我们最终将作为自由的人们生活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并在我们自己家园里平静地死去”。

犹太复国的思想已经几千年了,每年逾越节他们都彼此祝愿“来年相聚在耶路撒冷”。现在西奥多·赫茨尔为这个古老的观点赋予了政治表达和组织形式。

以色列的建国之父

戴维.格鲁恩成为了戴维·本-古里安,他戴维很小就开始学习希伯来语。17岁时,他加入犹太复国主义政党锡安工人党,成为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20岁时他来到了巴勒斯坦,但是并没有立即去耶路撒冷,他一直在加利利的田地里工作,24岁时才动身前往耶路撒冷,为一分犹太复国主义报纸撰写文章。此时他采用了“本-古里安”这个笔名。

1921年,戴维·本-古里安组织了以色列工会,这时他35岁。1930年他创建了以色列工党,该党在以色列建国后长期执政。

1935年,本-古里安当选为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主席和犹太代办处执委会主席,与哈伊姆·魏茨曼一道成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两巨头,被称为“以色列建国之父”。

贝尔福宣言

Balfour Declaration。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是世界主要国家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第一个宣言。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A.J.Balfour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L.W.罗思柴尔德。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当然,英国人并不是慈善家,他们只是对巴勒斯坦垂涎已久,而耶路撒冷一直是基督徒的圣地,欧洲曾多次组织十字军东征。为此英国决定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攫取巴勒斯坦,进而控制中东地区。

《贝尔福宣言》,是英国政府支持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的最早的政策性文件。宣言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协约国主要国家的赞成,这位犹太人建立以色里提供了国际支持的基础。

《贝尔福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可以说《贝尔福宣言》,为犹太人的历史开展了一个新的纪元。由此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急剧增加,并最终建立了一个犹太教国家:以色列。


阅读月读悦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精神的粮食。推荐书就是文化传播,好的书能开拓视野,丰富思想,而负能量的书会令人情绪暴躁,有损身心。\r

  首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看书?是学业就看专业的书,是兴趣就看看杂志,是消遣,就看看小说。毕竟书浩瀚如烟海,用尽一生也难以读完,因此先要给自己定位。\r

  我本人是喜欢文史类的,就推荐你看《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由当年明月所写,以小说的类型,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明朝将近200年的真实历史。不管是官场的勾心斗角,阴谋阳谋,宫廷的秘事,又或是战场厮杀,每一个环节都写的极为精彩。\r

  推荐理由一,特殊情感,草根天子。\r

  明朝是汉人最后一个王朝,因此多数人都对这段历史有特殊情感,你看以后也许能和书中的种种情节,人物发生共鸣。历史上诸多皇帝都是出生名门贵族,唯独朱元璋是僧侣,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创了大明帝国。\r

  推荐理由二,明朝皇帝的奇特。\r

  从朱棣夺取侄子江山后,开创了永乐盛世。在这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奇葩皇帝。喜欢打仗的明武宗,做过俘虏的明英宗,常年不上朝的嘉靖,万历,喜欢做木工的天启,他们的生活又是如何的?明朝一共有十三位皇帝,行为都很怪异。除了洪武和永乐以外,之后的皇帝都是不用管理朝政,有专门的内阁帮忙整理公务。\r

  推荐理由三,明朝历史的文人。\r

  作为汉人的朝代,自然少不了历史大文人。比如保卫京师的于谦,写过著名的石灰吟,让人可歌可泣。又比如心学的创作者,龙场悟道的王阳明,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至今依旧让人学习。\r

  以上的三条,就是我推荐的理由。\r

  我建议你先给自己定位,选好书,然后在制定阅读计划。\r

  比如先做好一年内的规划,今天看什么书,这个星期看什么书,这个月看什么书。书不要太多太杂,要能看懂,要能理解。\r

  最后我希望你在接受推荐书籍时,要反复考虑这本书到底能不能读,如果随意接受推荐,到时候看了发现没有用,那就真的是浪费时间了。



我要上去


二月读了六本书,相较于原来的月平均来说,近乎少了一半。一来是头条创作占用了不少时间,二来是细读了《沈从文讲文物》。

沈从文先生被大家所熟知,多是因为《边城》。沈从文先生除了中国著名作家的身份之外,还是历史文物研究者。他的学术著作有《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沈从文讲文物》收录了沈从文先生对于文物研究的文章。从衣着服饰到布染佩玉再到马具车乘,可谓是涉猎广泛,无论是对哪一类文物感兴趣的读者,在这本书中都会有所收获。


杜甫言:“文物多师古。”沈从文先生在述写每一类文物之时,溯源寻踪,自初现开始,及至历朝历代的演化一一呈现给文物爱好者,让大家有了更加立体深刻的了解。


我个人对文物知之甚少,除却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之外,多是完全不了解的。事实上,在博物馆看到的,也是只留下一些浅淡的印象,更多的都因为日常生活的不接触而遗忘。现在猛地想来,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司母戊大方鼎。还有一个,故宫珍宝馆里的凤冠——明代孝端皇后的凤冠,非常漂亮。


《龙凤艺术》一节提及龙凤图案的应用和发展,讲到元明清三个朝代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成为九五这尊的象征,不能随便亵渎。


曾看到一篇文章写明万历皇帝国和他的四十张龙床,文中提到万历皇帝的一张龙床的制作费用够江南地区出外人吃住十年以上。

龙不能随便使用,凤却在百姓生活中频繁出现,更是寓意祥瑞幸福。凤为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中的雄鸟,“凤”和“凰”原指两种五彩鸟,凤是凤鸟,凰则是皇鸟。沈从文先生在文中提到,凤凰是一种想像中的灵禽。自古以来,龙凤形象近于权威象征,后因两个故事终使龙凤分道扬镳。龙依旧占有特别地位,而凤却拂去了神秘面纱,更多地出现在了百姓中间。

历来与凤相关的传说都寓意着美好。比如舜父梦见一只凤衔着一粒谷中来喂他,并说:“我是来给你做子孙的。”于是,舜母怀孕。又如,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肃宗为纪念凤凰栖落雍城雪地留足印,将雍城改名凤翔,沿用至今。

当然,以上皆为传说,相较于沈从文先生为研究文物做出的大量研究与查实,实难并提。


《沈从文讲文物》是一本适合慢品细读的书,悠悠漫漫的岁月沉淀了古人无尽的智慧,留给我们无数日臻完善的好品良物。书中所列虽不能涵盖千万文物品类,却也精挑细选地为读者带来了详尽的文物介绍,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悠然阅读


疫情隔离期间我读完的大概有十本书,具体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类和文学类。因为明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加上今年的寒假特别的长,所以我决定找一些和专业相关的书籍来看。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别人做文案挺赚钱的,而且也很适合学生做副业,于是找了本文案类的书籍来看,另外还有文学类书籍,下面我推荐几本比较好的书:

01 《爆款文案》

这本书确实写得很好,里面举了很多例子来教我们怎么做好一个文案,其实和教我们写作文差不多,具体的我记得不太清楚了。

只有一些内容还留在脑子里:如果你想写一个卖食物的文案,就要调动自己全身的感觉去写;如果你想写买某个用品的文案,就要想这个用品在什么场景能够用得到。不过写文案还是要以实操为主,想学文案的可以看看这本书。

02《乡愁·余光中诗精编》

我会去看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有一天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诗: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著皓影

上面流转著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这是余光中《绝色》中的一段诗,当时我就被惊艳了,尤其是后来还了解到余光中曾写出“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这样的高级情话,当时就被吸粉了,于是去看了这本书,虽然这首《绝色》没有在其中,但还是有很多好诗,可以去看看。

03《我们仨》

这是杨绛很有名的一本书,主要讲的是她和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阿瑗三个人的日常生活,书中充满了对从前美好时光的回忆,钱钟书和杨绛互相理解包容的夫妻生活也十分令人羡慕,平凡生活中看到真情的珍贵。

只可惜后来三个人只剩下了杨绛一个,“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书中这句最后的话令我动容,看过之后,我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家。


知宛文苑


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小伙伴也可以试试看一些暖萌漫画,推荐方向如下:

本书以暖萌的漫画形式讲绘了160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小确幸,能让读者感受到世间的感动温暖。书中描绘了大秀恩爱的灰熊情侣,善良机灵的小白兔,有着长脖子、小短手的蠢萌长颈鹿,凡人情侣之间甜蜜温暖的各种日常,以及各种真实或脑洞大开的暖心故事……

2、《你今天真好看》,作者:莉兹•克里莫

书中集结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各种萌物,恐龙、棕熊、兔子、企鹅,甚至还有伞蜥、獾、土拨鼠、狐獴……在诙谐的对话中,它们展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令人艳羡的生活情趣。

你可能是书中任何一个动物,而书 中的动物可能是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谁不曾享受过与父母的温情一刻?

谁没有被朋友的玩笑弄得一时语塞?

谁不会因自己反应慢半拍而哭笑不得?

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

3、《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作者:二混子

春秋战国像个班级、大秦过把瘾就死、三国就三大战役、魏晋乱世多奇葩、南北朝盛产败家子、大唐最炫民族风……掀开装模作样的正史表象,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每一页都有历史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而二混子手绘的帝王将相则是又贱又蠢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曹操、孙权,全都和你我一样,有优点和缺陷,有朋友和敌人,他们在历史关键节点迸发出的惊人能量铸就了三千年的疯狂中国史。 达到了,当你笑出腹肌的同时,不知不觉已经通晓了历史。

同类型的还有《半小时漫画经济学》、《半小时漫画唐诗》、《半小时漫画世界史》...


毛毛职场说


本人在疫情重灾区湖北,各项隔离措施应该算是最严格的,隔离期间除了各项日常生活外,也读了几本书,但是跟自己的专业都是不挂钩的。以下主要推荐三本。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荆棘鸟》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所著。

《荆棘鸟》是一步长销不衰的富有魅力的小说。它通过讲述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兴衰家世史阐明了命运和爱的主题。梅吉和拉尔夫刻骨铭心的爱情向我们证明,命运虽如此坚硬,爱却能穿透它的胸膛。

“夏夜,林肯和安并肩漫步于桑加河的河堤;两岸的夜鹰在林中吟唱,而萤火虫则在夜空中编织出丝丝金光。”美国戴尔·卡耐基所著《林肯转》。

戴尔·卡耐基从另一个角度描写林肯短暂辉煌的一生,没有着墨于作为政治家的林肯,而是把林肯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写他的哭,他的笑。读完此书,让我们对林肯多了很多不一样的认识,林肯在我们心中不再仅仅只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他的功绩不仅仅在于解放了黑奴,拯救了美国联邦,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些自己悲欢离合的活生生的人。

“这几个大写希腊字母(命运)阅尽岁月,变得乌黑,而且深深陷入舌头;它们的形状和神态显示某种哥特式字体固有的特征,像是提示它们出自一个中世纪人之手;尤其是它们蕴藏的悲惨的、宿命的意义震动了作者。”雨果《巴黎圣母院》。

雨果作为伟大的诗人,写就得小说也必定宏伟华彩。书中人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也必定不同以往,掩卷叹息:人物悲惨的宿命般的结局不但震动了作者,也深深的震动了读者。巴黎圣母院虽已被大火烧毁,但《巴黎圣母院》长存于天地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