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孩子读高二,寒假放假在家总玩手机,把他手机收了,合适吗?

那缕阳光


在当今网络讯息时代没人能离开手机。在您介绍的情况看这孩子还是懂事的,对于人他起床晚这一点我们都是过来人,在这个年的龄段睡眠时间相对要长些,假期就让他多睡会。在我看来人家还把时间分配得比较好。


Wode梦


孩子总是玩手机,我认为把他的手机收了,这种做法非常不妥。我有个外孙子,正当面临高考时,每天学习到很晚,也会少睡一会看手机,他爸妈怕影响高考,就把他的手机收了,这时孩子情绪就很低落心情也不好,后来跟他讲了一些学习的道理后,他明白了。就还给他了,孩子心情和情绪就好了,也考上了比较理想的大学。


碧波荡漾479


处理这种问题有两种情况,态度强硬的家长将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一通。

一种是软弱的家长。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

这两种做法,都危害巨大。

第一种,家长看似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很大。首先,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其次,孩子没有发展出自律精神的机会,他很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凡是爹妈说过“不许玩游戏”的,孩子一定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

再次,家长监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学会欺骗父母。

第二种,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并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表示抗议。

这些孩子常常冲动、任性,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没有错

在家长的禁令面前,孩子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在快速地长大,能力在快速地增加。所以,我们必须对孩子的成长有足够的认知,否则,我们将犯的错误不是“掩耳盗铃”,就是“自欺欺人”。

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不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而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

这份好奇心,实在是太强大了,也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我们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真实地发现,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与没有智能手机者区别极大,不仅仅在玩游戏方面,还在人际交往的优势方面,在获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识方面,在与当下社会热点信息,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最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区别更是突出。

这些区别的存在,意味着孩子的自信心和骄傲感的差异。

由此可见,我们给不给孩子玩手机,已经完全影响不到孩子有没有手机可玩了。在这件事情上,让玩不让玩,只能向孩子宣告我们够不够爱他,尊重他,信任他,而无法实现我们对孩子接触手机的管控目的,更无法实现对孩子思想活跃程度及学习哪些知识的管控。

限制孩子玩手机,父母可以“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跟孩子“约法三章”,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 “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有价值,都难以最后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


美美840317


高二是孩子关键时期,孩子已基本懂事。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孩子应该能够接受。特别是要把利害关系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说清楚后,孩子明白了会有进步。要给孩子商量定一下起居饮食学习的时刻表。这一时期要强逼迫一下,(孩子还不能百分百自理)不能放任自流,要按照家庭规矩办事。孩子的自尊、能力和基本素质通过修正会有质的飞跃。为配合孩子进步,大人也要按照起居表行事。起到检查督促配合作用。

手机不要收,但要列入管理。放在客厅明显固定的桌子上。便于监督。按照起居表要求什么时间可以玩,就玩了,玩完时间一到收回放在原处。规定手机一天只能玩一至二小时。孩子卧室不能放手机,否则失去监管作用。

高二是孩子和家长都紧张有压力的时期,面临高考,面临孩子今后的发展。所以要求孩子作到的,家长要首先作出表率。掐时间点管理。给孩子一个榜样心理状态,孩子没法子只能随大人的步调一致走,这样就对了。经过一段生活,习惯了自然了也就赶上趟了。高考会有好成绩的,到那时家长和孩子都会感觉心情舒畅。迎接美好的未来。


夕阳族生活


这个想要戒掉,是很难的,他这个年纪正是交朋友要面子的时候,长辈的话基本听不进去的,用其它方和事物法转移视线,慢慢引导,减少次数。

首先,你已经发现高三的这一段时间别人都紧张的忙于学习,而你却不住地玩手机上网,这说明你是在拿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在开玩笑。现在你“真的很担心继续这样一直折磨下去会不会精神分裂”,那么就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把手机扔了,把文化课程的学习做出一个严谨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把这个计划用白纸黑字写出来,贴在自己学习的地方,或者告诉自己要好的同学,利用内、外在力量监督自己按部就班的依照计划行动,这样你的就会觉得有一双或几双眼睛在看着你,而不得不执行计划,通过计划的完成你的生活就会充实起来,折磨自然也就消除了。

其次,用白纸黑字的形式写出自己用什么样的行动和努力达成这个目标,这就是每月、每周、每日的行动计划,比如,每天在完成老师所留作业的前提下要读完哪一门或哪两门学科的多少页课本,以及做完这些页面之中的几个练习,等等,并安排一个顺序,什么时候干什么等等,然后就按部就班地去执行。每天晚上上床之前检查一下自己当天的计划完成情况,如果完成了当天的计划,就给自己一个奖励--或精神上的(如自我夸奖)或物质上的;如果没有完成当天的计划,首先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计划不切实际还是没有按计划去做,属于不切实际就要进行修正,属于没有按计划行事就要对自己进行检讨或惩罚(比如让自己把今天的内容重新再做一遍)。这种做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那么你也就有了克制力。

第三,把立即投入完成计划的行动与幸福、愉悦和快乐链接起来,比如把自己的计划立即投入去做,看作是无比幸福、愉悦和快乐的事情,那么我们在立即去做的过程中就会体验到幸福、愉悦和快乐的享受。把上网与痛苦链接起来,这样你就会再趋乐避苦的本能驱使之下,逐渐远离手机上网。

第四,意识的强化自己完成计划的行为,比如当你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计划之后,你一定要给予肯定和褒扬,比如,今天我做的作业这么多,想不到我的效率如此高,今天完成了这么多作业,我又学到了很多知识,甚至比别人又多学了一些知识。这样就等于增加了自己的愉悦和快乐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如此每天反复,用不了多天你就会把学习真正接纳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一旦这样坚持下来,你就会换来一直充满激情和信心的学习下去的行为习惯。









种地小胖


孩子读高二,寒假放假在家总玩手机,把他手机收了一定是不合适!

因为当今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手机储存的大量信息涵盖社会各个领域,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农业的,工业的,商业的;天文的,地理的,国防的;等等,其内容之丰富不言而喻。加之手机的使用功能,手机里的技能培训等,都特别吸引人的,应该说喜欢手机,爱看手机,是一个正常人的表现,谁不希望自己多学点知识,多学点技能,反倒是不喜欢手机、不爱看手机的人感觉不太正常了。所以说孩子爱看手机不必大惊小怪,这倒是求知识学本领的强烈欲望。

孩子上高二就已经十八岁了,到了成人的年龄了,已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了,如何保护眼睛,浏览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应该是心中有数的,特别是各学科,各学段的知识都有,并且还可以帮助解答疑难问题,解题技巧等,当然高二、高三各学科知识就更多了,因为这是备战高考的特殊时期,这类的题目内容也特别多,孩子喜欢看有助于孩子高考,岂不是好事吗?

在这里家长不必恐慌,打不了就是再来一把孩子上岸而已,看手机是学知识,只不过学的知识与上学、与高考有无密切关系而已,如果浏览的与这方面无关的东西,家长加之引导吗?千万不要盲目的没收孩子的手机,并呵斥他无所事事,甚至不务正业,这样做自然引起孩子的反感,形成逆反心理,到了这一步,再来拉孩子上岸就难回头了。

朋友们说呢?


鹿钦山


合适不合适看你的目的,如果单纯为了让孩子减少看手机时间,那么空闲下来的时间是不是要做点什么?你能否陪着孩子做点什么,你能否做饭陪孩子期间能够不玩手机?高二孩子也不小了,这时候明辨是非等能力都是有的,不能一刀切!你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更广。


朝暮思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孩子迷恋的并不是手机的本身,而是手机里的游戏或其他娱乐软件。。

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网络会更多的代替实体商业模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服务和便利。

更多的接触,使用手机,无可避免。

而影响孩子学习,并不是手机,游戏,娱乐软件的错,而是孩子的自控能力,认知不完善的原因。。同时,也有家长的错误认识。

拿抖音来举个例子,不要说孩子,就是家长,是不是也有很多迷恋的,一刷就是几个小时。那么,既然成人的自制力都能被吸引,孩子被吸引也就很正常了。

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考虑试试。

家长要陪同孩子一起去玩抖音,培养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同时,知道你孩子在玩什么,也可以即使有效的引导孩子的兴趣取向。。

在共同观看的同时,诱导孩子不仅仅要去看抖音,还要成为抖音视频的制作者,发布者。。这可以培养孩子对表演,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娱乐类APP,可操作的空间很多。比如:发布学习生活,同学之间的趣事,公益活动,公益行为等等。。

网络也好,手机也罢,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用恐慌,更不要去隔离。

家长应该正确面对,并积极引导。

不要让网络成为你的认知盲区,

不要把自己至与孩子的世界之外

不要做这个时代的文盲

最后一句话:菜刀能做美味佳肴,也可以杀人。菜刀的作用,取决于用刀的人,而不是菜刀本身


做梦的茄子


要看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爱学习的孩子始终是会合理的安排时间,把控好机会。如今网络并不健康,负能量泛滥,会给他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但是,在学习紧张的氛围之余,适当让孩子放松一下未尝不可,比如琴棋书画等技艺。束缚太紧,会适得其反,沟通也会出现障碍。

最好的方法是陪孩子一起学习和娱乐。双管齐下,释放压力,既学会了技能,又能和孩子愉快的沟通。所以方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也要学习,把心思放在找问题的事情上,并能纠正和改正,才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父母。

忌强迫,忌打骂,忌恶语相向。我们成人必须以身做则,孩子才不会念



逸寒课堂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b821917d558c4097b4e87bcd868895e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