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是读了哪本书开始以后喜欢上读书的?

罗雄是个好孩子


我是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后开始喜欢上了读书。

上高二的时候,因为老师推荐的书单里有《老人与海》并且《老人与海》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就买了一本。

虽然《老人与海》是一部大部头的书,但是从前面读了几章后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把书读完了。

整本书故事比较单一,但是扣人心弦。其中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一直激励着我。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总能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最终挺过去。

由于通过《老人与海》这本书带给我莫大的精神支持,使我喜欢上了读书。并且通过大量读书,也使我开拓了眼界,懂的了生活。

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通过读书都能找到答案,读书可以让自己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月出东山麓


我是读了《围城》以后喜欢上读书。

小的时候我不喜欢读书,可以说一读书就头晕,后来我在18岁的时候谈了一场恋爱,当时我们爱得轰轰烈烈,原本我以为彼此可以白头到老,此生都会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我们的关系只维持了几个月。这让我很受打击,于是我变得很颓废,即使是上课,那也有气无力,记得有一天中午,我躺在沙发上,内心当真是心如刀绞。

由于我无法放下那段恋情,所以依旧还是去找她,但是她好像陌生人一样,不愿意见我,还让人传话告诉我,以后不要去找她,现在她有了新男朋友,我听了很是气愤,想她如此冷酷无情,这使得我在那一段时间里痛苦不已。

我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一天我去走到街上,犹如孤魂野鬼一样,尽管身边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可是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当我路过一家书店时,居然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去里面干嘛,只是觉得想要去看看,想让自己安静一会。看着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我好像置身于大海,在那书架上我看到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于是抽出来,径直走到收银台付钱结账,然后奔跑着回到家里。

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的时间,但是我依旧无法忘记当年读《围城》时所给予过我的感动,正是这部小说,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原本就会经历无数的磨难。特别是里面对于婚姻的描写,使得我明白了,两个人即使是再相爱,最终也不可能会有结果,这就像是方鸿渐,他尽管进入了婚姻,可是却又是像走进了围城,最终令他的婚姻成为了悲剧。

读过了《围城》之后,我好像明白了,也突然之间觉得自己长大了,此后我又喜欢上读书,买来了很多的中外名著,一个人时常躲在某个角落,坐下来可以一读就是一整天,或者是一整晚,永远也不知道疲倦。阅读中让我可以忘记一切的苦难,也可以让我暂时收获灵魂上的安宁,以前我从不知道读书可以有这样的好处。

十年来我很少与人交往,也没有多少朋友,尽管后来我又陆陆续续谈过了五次恋爱,可是每一次我觉得彼此应该会有结果时,那个我曾经深爱的着她,又是离我而去。其实我也明白,她们是看到我没有出息,读书不会有钱,但是我现在已经喜欢上了读书,这种喜爱已经融入进了血液里。我没有怪罪那些离我而去的女人,只是有的时候让我觉得有些伤感,可能正是由于《围城》的原因,它就像是有魔力一样,让我我始终在城外徘徊。

爱情与阅读原本是不相关,可是我的阅读正是从爱情开始,这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现在我快要三十岁了,可是我依旧还是带着少年时代的理想,以及对于未来的期许,那么卑微地活着。爱情对于而言好像变得越来越遥远,可是文学早已融入进了生命里。


品诗读词


我生活在农村,能看到书真的是一件幸运又快乐的事儿,我的阅读是从杂志开始的《新少年》,我上学的时候爸爸给我订的杂志。

除了课本以外,我的业余爱好只有读书。姑姑叔叔订的《辽宁青年》爸爸订的《啄木鸟》。真的是这些书的陪伴让我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真正意义上的书是我自己攒钱买的茅盾的书《腐蚀》全是繁体字。当时上小学吧,我竟然把全本书都看完了。让我知道了还有繁体字这个物种。

看完了只觉得心酸,当时真的没看懂。这本书后来丢了,都没来得及看懂,现在觉得有点遗憾。

买书成了我一段时间的全部内容,当然只买盗版书,只是看过了。然后忘记了。

现在已经不看书了,生活的压力已经不允许,我有太多的时间生活在精神世界里了,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让我只能面对柴米油盐的窘迫。

人生的许多情节,有的时候真的和书里的章节很相似。是苦尽甘来?还是好人有好报?无论是哪一种,都从香喷喷的鸡汤变成了甜甜的幸福。

现在再看书籍和文字,觉得缺少了生活的厚度。“来,小妞,给爷笑一个。”只要开心就好。

除了开心,我发现笑过之后,开始有了思考。现在真的是一个好的时代,网络无所不能,不经意间就能遇到到很多尖端的学者和老师。

阅读这个爱好,我真的要从新开始。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


沈水小汀


我记得是从读《天龙八部》以后开始爱看书的。

那是三十年前,我刚上初中那会儿,我去村头找儿时的玩伴,因他上初中时转学去了外地,所以一般要隔很久才能回家一次,因我俩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所以他每次回来,我俩总是腻在一起。

记得那是个周六,他带回了一套书,这套书便是《天龙八部》,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武侠小说,当时也没在意,只是见他在看书,也就跟着随手翻看了一会儿,那知道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再也刹不住车了。

因他第二天一早就要走,留给我看完这套书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加一个小半天,这才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真正含义,同时,也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聚精会神”和“废寝忘食”,我如饥似渴似的一夜没睡,一直陶醉在武侠世界里,我好像记得那套书一共是六本,硬是让我一夜给看完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把当时这股读书的劲用在课本上,那北大、清华啥的还不得向我招手啊!

也就是从那晚开始,我爱上了读书(非课本),爱上了武侠,也就从那晚开始,我在那一年内借读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七侠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施公案》等我所能借到的书全给看完了,而且大多用的是上课时间,所以,导致了我人生中最大的惨痛,被以北大、清华为首的所有高校一致封杀,真是痛不欲生啊!


襄阳郭大侠


非常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读书经历。

我是从读《巴斯德传》开始,以后就喜欢上了读书。

我的读书经历比较漫长而有意思。觉得读的书算是比较多,尤其是经典名著之类的正统书籍,当时我也是班里读书最多的学生,这一点还是挺自豪的。

记得那是1999年的第一场雪,上师范的我们,被语文老师要求,每人都买一本书来读,他让课代表拿来一张数目单,上面有《水浒传》《童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书名。于是,我们就开始从里面选。当时哪有看过什么书,也没见过什么书,很多书名连听过都没有。觉得《水浒传》挺好,但价格太贵,接近20元,没舍得选。我就从40本书目中选了一本最便宜的《巴斯德传》,那本书很薄,价格也便宜,不到十块钱。

其实当时家里并不贫寒,但我家刚好建了新房,花去了父母所有的积蓄。正好我又上学,学校让一下子交3年的学费和住宿费,总共8000多块钱,这些钱都是借来的,当时真不是个小数目。所以那段时间家里也挺难的。我从小比较懂事,会过,家里因为我上学欠了这么多外债,就更节俭了,弄得我们班同学都觉得我是贫困生。想想真没有必要,让一些人看不起,干什么都可有可无,成了陪太子读书的学生。

这本《巴斯德传》也是我人生买的第一本课外书。书很简洁,也很薄,是一本简略版本,但是也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书讲述的是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爱国化学家巴斯德的故事。他的成长经历,主要成就和事迹都有描述。

那时候,我们接触到的课外读物书籍非常少,所以格外喜欢。课余时间就抱着看,一口气就读完了,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有很大的震撼,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自己是师范生,当然是做不成科学家了,内心沮丧了好一阵子。

但是这本简略版本的《巴斯德传》却敲开了我读书的兴趣。于是我们开始和其他同学换着读,就有了我喜欢的第二本书《鲁宾逊漂流记》。

当时特别喜欢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书中鲁滨逊精彩的探险求生,克服生存和精神问题的自叙所吸引。这本书是周六上午借来的,那是没有双休,周六上半天。于是下午就躲在宿舍里看,冬天的天黑得早,到了吃饭的时间了,一抬头,眼睛晕乎乎的,差点栽过去。

不记得读了几天了。接着竟然换来了《红楼梦》,仰着它经典名著的光环,要读一读,费了好大的劲才算是啃完。可是真不知道是啥意思,什么也不懂,惭愧了好一阵子。直到过去了9年,参加工作后,再看时才真正感受到其深厚的经典和内涵。的确是看书需要一定的阅历和文化支撑,突然明白那时读书,很多时候看的是热闹,靠的是兴趣和喜好。

以后的求学中我又读了《水浒传》,《老舍全集》和他的《四世同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余华的《活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后来又看了《狼图腾》《史记》部分,司汤达的《红与黑》等等。算是读了挺多书的。

可以说从读《巴斯德传》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读书,读书也成为自己人生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有效途径。

人家是越读书越聪明伶俐,但是我却是越读书读越傻。读了这么多书,心眼、本事真没有提高,也没成什么事儿,想想真是惭愧惭愧啊!


小猕猴桃子


每个人读书的起点不同,不论是喜欢,还是偶然,还是无趣时,我记得那是我上高二时语文支教老师教我们语文,上课语言温和,不大发脾气,当然也不能太过分去扰乱课堂要不然她也不会客气的,她办了一个奖励制度:每次正规考试进步超过二十分的就奖励一本书自掏腰包,说也奇怪我获得两本书:《我在未来等你》《浮生六记》,我语文非常的“差”,“差”也是有原因的。当我接过第二本书时讲台下唏嘘一片,他们认为我作弊,因为我考试一次低一次高、一次低一次高之间相差都三十分多,我尴尬的接过书回去了座位上,我不是有意的,也不是故意的。



美守她


关于读书,有太多难忘的瞬间在我的记忆中,比如小学三年级就抱着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比如小学六年级就读完了《琼瑶全集》,比如初一几乎每天一本读着抗日小说,比如中考结束后的连个月在县城的新华书店泡得天昏地暗。

但这些,都没有我读《平凡的世界》来得记忆深刻。那是2003年的一个夏天,我在窗前的桌子上,连着两天加一个通宵一口气读完了三部,期间,铁石心肠的我,哭过几次,在田晓霞牺牲的时候,在孙少平明知田晓霞死了依旧赴约的时候,在孙少安妻子在历经苦难日子好起来却得了绝症的时候。

为什么这些会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这部作品展现出来的生命力吧,路遥,也成了那个时候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现在读了这本传记,知道了更多关于路遥的故事,关于这部作品的故事,不禁唏嘘。

古往今来,为了一部作品付出很多的,实在是难以计数,但凡伟大作品,皆是如此。但路遥为了写作这部他认为的是献给文学导师和陕北这块土地的习作,这部四十岁之前的一个交代,间接付出了生命,实在是不多。

更让人感叹的是,这部作品第一二部发表时,反响平平,尤其不受评论界待见,还好,路遥坚持了自己的道路。1982年,《人生》发表大获成功,路遥开始急流勇退,思考着要写一部空间和时间更为宏大的作品,反映1975年以后中国农村十年间巨变的史诗。1988年,三部六卷一百多万字,路遥用病体强撑着完成了。文学之幸,代价却是如此惨重。

《路遥传》写了很多路遥的故事,作者和路遥有颇多渊源,因此选材上难免会有所侧重和避讳,虽然也写到了路遥失败的婚姻,但是语焉不详,是处于不太好批评路遥吧,确实,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文革时又担任过造反派头子,在那个年代想要出头实在太难,但路遥心怀大志,非北京来的知青不娶,以至于第一次被人利用,第二次找的带了太多的功利目的。1992年,他和妻子林达原本要离婚的,但最终因为办理前去了一趟延安散心,结果病情加重,很快就与世长辞,最终是没有办成。

林达在挽词中写到,路遥,请听听我们的哀诉!《惊心动魄的一幕》稿费300元,《人生》稿费一千多元,《平凡的世界》稿费三万多元,可以想象,这样的收入要如何撑起一个家庭,家庭确实是林达撑起来的。

哎,生不逢时啊。但又一想,如果生逢其时,还能有这样生命力的作品吗?


青羊YOUNG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级里要办个图书角,每个人都要贡献一本课外书。爸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去镇上的新华书店,我自己挑了一本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课外书。就这样开飞机的舒克和开坦克的贝塔开启了我对阅读的兴趣,也让我开始喜欢上通话大王郑渊洁的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等形象。因为是启蒙读物,去书店买书的情景,书店,书名,郑渊洁……这些都历历在目。



王小满满满


看到好多人都是被名著打动。我则是因为两本很小时候时候姑妈随手给我在超市前报摊上买的杂志——《儿童文学》。

那时候一期儿童文学还只有两册,另一册是选萃吧,记不太清。

但是里面好多故事大学生的我现在仍然记得啊。比如那一期的封面漫画叫五瓣丁香花,大概说一个罹患骨癌的女孩从传说中稀有的五瓣丁香花上得到勇气最后痊愈的故事。

还有一篇是克隆人的故事。主角是克隆人,生下来为了将器官——她的腿移植给原体。我还记得主角一开始成长在一个可爱的“房间”里,又得到关爱 ,如幸福的孩子。直到察觉自己的宿命,于是疯狂逃跑。印象很深是主角自己描述周围人的反应:“她疯了”。

另外一篇也很厉害,是一个游戏世界。主角和他的伙伴们不断打怪,升级。厉害的主角最后终于打败了最后的打BOSS,结果系统通知他——他可以成为新的BOSS了。最后结局如何记不太清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印象很深故事里出现过补充能量的巧克力 loll。那篇小说看完后自己脑补了好多游戏,可惜不会编程,不然....

时至今日很多细节已经想不起,连名字都不知道了。但那种读完后的满足感,那种回味无穷,着实把我彻底带入阅读的世界。

顺便多提一下《儿童文学》。这本杂志虽然叫这个名字,里面的文章有一些或许初中生都可以看得有滋有味。

不过那时候太小,并没有什么向大人表达想法乃至计划的能力,也不会想到买书或借书。只是家里有什么看什么。但也因此对仅有的基本不知道为什么就在书柜上的书印象深刻,毕竟读了好多好多遍...

比如那时候又本叫《绿色童话》的书。我喜欢里面的童话,就是很多篇实在太长了看得有点辛苦。这本书我前一阵子心念一动于是上网找电子版,看到记忆中的碎片重新拼接真的蛮感慨的。尤其是其中一篇我印象中超级长,结果如今几分钟被我看掉了(O_O)。

可惜的是,我找到的电子版并没有再现全部的记忆。我总觉得有的故事现在找不到了。那篇故事大纲说什么我都记不太清,反正又有王子公主之类的。但是记得有个出场人物里超级吝啬的老太婆,吝啬到攒下用果子剩下的核桃盖了个房子...这篇明明也是那本书里的,现在看到的电子版确找不到。只能在这里将微弱的希望寄托于知友们了。

还有一些书,现在也找不到电子书,应该甚至也买不到。不知道家里还有没有保存。(那还是个大孩子会把家里的书整理给亲戚朋友家小孩子的年代,我那几本书也怀疑是哪个表姐的)。像是让我对素味饼干念念不忘的《饼干武士》,让我对乡村生活产生向往的《鸟孩儿》,还有让我幻想自己有个从未听说的亲人的《幽灵哥哥》。还有一本书,我都不记得名字,是以小孩视觉记录自己生活的小区(小院儿)于小市民生活的故事。不是城南旧事,那本应该不是名著,时间算是现代。

我和父母去超市,我就会在图书区蹭书看。

后来我长大些,大概三年级?到了会被允许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就到图书馆办了个借书证,一次借六本的那种方案中最“豪华”的。从此开启了不务正业的人生模式。那时候喜欢推理小说,常常一次借书就是六本福尔摩斯一系列,图书馆离家单程半个多小时,臂力脚力就这么锻炼出来了。

也是小学五年级吧,开启了日本文学的门。因为《白夜行》还是《挪威的森林》,差不多时期的书,不记得了。都是父母在读,我就蹭,然后发现怎么这么好看....书中少儿不宜的部分,我也是不小心在那时候懵懂到习以为常甚至可以欣赏.咳咳..

我一度非常喜欢东野圭吾,直到他那时候的精华作品大概都被我读了,留下其他比较坑的来伤我的心...总之这两个作者也算是早起阅读生涯里的重要人物了。

这个答案,我发现越是写,越是回想,就越写不完。好多好多想说的想分享的,说太多就超纲了毕竟我们要答的只是第一本...但是趁此回忆一通也感觉颇有收获。其实答案之外还想起了非常多很想再看一遍的书。有些不记得书名,只记得书中一些零星的情节,想找个地方倾诉,看看有没有人可以把这些碎片拼出,也不知道哪里可以。只好有缘再见了...




近代名士风流


记得小时候那会,去亲戚家里玩,看到了一本书,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没错,就是它!

那本书很旧,有的地方还撕碎了,页数不全,还是残卷,但这都丝毫不影响我的喜欢,一直趴在那看,情节环环相扣,把我深深吸引,后来就把那本书拿回家看了好多次,不过一直没能买全,然后到了初高中抽空终于读完了《射雕英雄传》,再然后把金庸小说都看了一遍,到了大学,基本每年都会复习复习金庸的大作,最喜欢的还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雪山飞狐》,《鹿鼎记》,后来大学那会流行看《紫川》《诛仙》,也都从图书馆借来看,再后来就是《鬼吹灯》《盗墓笔记》《斗破苍穹》《庆余年》,再后来开始迷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因为《白夜行》入坑,再后来入了伊坂幸太郎的坑,这个是因为《阳光劫匪友情测试》,是枝裕和是因为他的《如父如子》入坑,《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国》《余罪》《清明上河图密码》也都是很喜欢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