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河北又一個孩子因為上網課,被家長批評而跳樓自殺,對於孩子的教育,你有什麼看法?

終將長大


什麼樣的上課本質上不錯。但無論怎樣都不應該“逼”死人。讀書求學有“逼”的成份,但要多誘導,不能“過”“逼”。考高分更不能用“逼”。多一些寬“容”吧,社會應該“容”得下更多。考試、應試教育沒錯,就是做“逼”就不對。我是35年教齡的老教師,我不倡導“太”“逼”學生。也許有人說我這是不負責任。但我不缺席、遲到、早退、隨意請假,認真上課、對學生好,就應該是不錯的。不“逼”那就是從不“逼”老師開始。人各有特長,能力不同,不能強求一個樣。


彪駿49


我也是石家莊人,並且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真的能感受到父母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

不知道是因為河北考試壓力太大,還是因為家長太焦慮,孩子自殺的事層出不窮。

我記憶裡的前幾年,有過一個2中的姑娘在學校跳樓,據說是因為父母離異之類的原因。後來校方出面把這件事平息下來。

我在初中的時候也曾經遇到過,高中部的一個大姐姐,喝農藥去世了。因為是在學校,所以悲憤的家長直接在學校的前院給那個大姐姐燒紙,靈車繞著學校轉了三圈才送去火化。

我其實想說,別說現在05後10後的孩子們,就是80、90後出生的家長,從小學五六年級到高中二三年級,有幾個從來都沒有過自殺念頭的?

那什麼阻止了我們?其實是怯懦,是對死亡的無知和畏懼。

那什麼能阻止孩子?是理解。理解不代表認同,理解只是我知道你的這種感受是合理的。

然後在進行對話。對話的核心是什麼?跟孩子的談話進行不下去多數是我們專注於內容,而不是談話的氛圍。其實談話的氛圍重要於談話的內容,因為當劍拔弩張的時候,孩子不再關心你說的是什麼,而會產生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其實大人也是一樣,當面對指責的時候,會自然而然說不、不是這樣的,不是我的問題,不是嗎?

然後其實我跟大家推薦一種方法,就是正面管教中說的情感反應。

這個是說,教育的時候是應該在孩子做對的時候。孩子看直播的時候批評,不如在孩子偶爾認真看網課的時候給予讚揚有效果。

孩子為什麼會在上網課的時候偷偷看直播呢?因為家長排斥。與其直接的說不行你不能看,不如跟孩子一起看,看看孩子喜歡直播的哪一點,然後一起制定規則,我們什麼時候該看網課,什麼時候可以看一會直播。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就是父母會讓我們做他們認為有益的事情,而排斥他們認為無益的事情。比如我父母從小認為運動對我好,所以給我設置的娛樂活動就是去樓下騎自行車或者打羽毛球。我喜歡這件事嗎?並不喜歡,所以對我來說除了學習就是運動,真的是一件非常無聊的事情。

教育的前提是不排斥的瞭解。孩子看直播就跟我們刷朋友圈、看抖音一樣,如果我們自己能夠有效的進行管理和剋制,對孩子的影響其實遠超說教。

對了,還有一個雷區也希望家長們不要踩:建議。我建議你這句話一說就代表著判斷和評價,我們想想如果生活裡有個人跟你說,我建議你如何如何,我們會怎樣?基本上是面上笑著應對,心裡呵呵噠。因為建議往往是無效的。

最後想說,請各位家長們多瞭解如何自我提升、如何拆解情緒,只有自己做的好才能夠幫助孩子。


母嬰防坑指南


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有一顆玻璃心。我在接觸學生的過程中,我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太敏感了!他們太脆弱了!我現在教育學生如履薄冰,緊不得,慢不得。緊了,他就給你顏色看看,動不動就死給你看!有這麼一個學生,他的各科作業幾乎都不完成,有一次,他又沒有寫作業,我說給你家長打電話,他一聽這話,你猜他說什麼,他跳樓!說著就朝教室窗口跑,你說嚇得我呀!我趕緊抓住他!你說讓我們老師怎麼辦!不寫就不寫唄!否則出了事,我們吃不了兜著走!還有,還有的學生不學習,違反紀律,你說他,他要麼狡辯,要麼就和老師頂嘴,要麼他就摔書給老師看……等等,就是我做錯了可以,但是你不能說我!我經常說有些同學淨幹不自尊的事,但是還要自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

第一,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不需要教育。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了。孩子的性格養成是從出生就開始了。0到6歲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家長卻認為這時候孩子小不懂事,大了懂事了再教育。他不知道,到了十一二歲你再教育,他就開始反抗了。這樣的孩子從小家庭都慣著,孩子說什麼是什麼,要什麼給什麼,從來對孩子不說不,孩子要星星不給月亮,要大人的腦袋他可能揪下來也給,沒有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養成了孩子什麼都依著我心理。一旦有什麼事不依著他,他就接受不了,要麼絕食,要麼離家出走,要麼就像這個孩子一樣,走上絕路。

第二,家長溺愛的結果。現在的家長真沒法說,就拿對孩子的稱呼來說吧。整天寶貝啊寶貝的叫著,你說在孩子的心裡自己能不拿著自己當寶貝嗎?家長愛孩子可以理解,但是,有點太過分了!把孩子放嘴裡怕化了,放在手心裡怕摔了!當寵物養著!孩子放個屁她聞聞都是想的!孩子做了個壞事,他看著還挺樂的!孩子做錯事,從來也不批評孩子,一句逆耳話不說,這樣溫室裡長大的孩子能經的起風吹草動嗎?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像種子生長的土壤,關係著孩子是否茁壯成長。教育孩子應從出生開始,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讓孩子經受挫折教育,給孩子挫折教育的機會,這樣經受挫折歷練的孩子才能在學習生活中不懼風霜雪雨,用陽光☀️的心態經受住磨難的洗禮!


小荷風采


不能甩鍋給上網課,網課只是這個孩子輕生的最後一根稻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事件回放】3月3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某某小區,一女孩在家上網課不專心,一直玩手機,多次遭到父母訓斥,做出了極端舉動,跳樓輕生!

【對事件的思考】

孩子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家長不要過分溺愛,而應該對孩子講原則。許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要什麼給什麼,每次和孩子“鬥智鬥勇”,最後家長都“敗下陣來”,一旦不能滿足,就又哭又鬧,孩子總是能夠得到取得“勝利” 。到了孩子大了,家長想要嚴格管教,已經為時已晚。

孩子在青春期與逆反期疊加起來是最危險的,家長應該注意循序漸進地教育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認為爸爸是世界上最帥的人,最勇敢的人;媽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可是,到了孩子10歲以後,逐步發現,爸爸媽媽不僅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可愛的人,反而有許多缺點。爸爸媽媽嘮嘮叨叨,而且有時候根本不講道理,然後許多心裡話就不會對爸爸媽媽說了。

對於青春期、逆反期疊加的孩子,我們家長一定要“蹲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學會傾聽,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喜歡什麼,我們家長要嘗試著去了解,看看他們喜歡的東西哪些非常好,哪些的確不好,要慢慢的去轉變。

父母經常吵架往往會使孩子性格孤僻,容易走極端。如果一個家庭氛圍很溫馨,父母之間和和美美,那麼,孩子就陽光、積極、向上,父母說的話孩子願意聽,也樂意接受,照著父母說的話去做。如果一家人吵吵鬧鬧,那麼孩子總想逃離這個家,或者只想和其他相似家庭的孩子互相傾訴,結果性格越來越不好,久而久之可能染上許多壞毛病,成績一瀉千里。

結語:

教育孩子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幼兒抓起;要把愛與溺愛分開,溺愛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對於孩子的教育忌諱簡單粗暴,而應該循序漸進;溫馨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基礎。


平淡是真oymlq


接二連三發生這樣的事,確實讓人痛心。

我們看事情的經過。

河北3月3日,孩子上網課期間,媽媽發現孩子並沒在看直播課,而是在玩,於是媽媽就批評了孩子,雙方在爭吵中,孩子一氣之下跳樓了。

有人說,都怨網課,我想說的是,每一個家長都該反思了,我們的家庭教育真的出大問題了。

作為老師,我認為目前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孩子很小時過分溺愛孩子。小時候沒管住,大了管不了了。

第二:孩子小時候就有玩手機的習慣,大了很難糾正了。

有些家長帶孩子就給給孩子發個手機,這樣的孩子你怎麼指望他戒掉手機。

第三:在孩子小時候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大了已經養不成了。

第四:很多年輕父母對待孩子的學習沒有耐心。講一會題就煩躁的不行。

第五:有些孩子小時候都是爺爺奶奶再帶,和父母感情不深。不願和父母交流。

第六:孩子小時候沒受過什麼批評打罵,稍一批評孩子心理就承受不住。

實際作為老師,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在校很聽話很乖,但在父母面前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驕橫跋扈,沒有一點禮貌。

目前孩子的學習任務的確很重,所以作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培養和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滿足和嬌慣。

網課只是個誘因,沒有網課的時候,跳樓自殺的不是也有嗎?我們的教育出問題了,學校教育也有,過分追求成績,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每個做父母的都要反思,不是危言聳聽!


人生如夢LLH


2020年3月3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明珠花苑小區,發生了一起小學生由上網課引發的跳樓輕生悲劇。

據記者調查,事情的大概經過是這樣的——學校要求上網課,家長就進行監督, 這名小學生於是用父親的手機上網課。在長時間使用父親手機的過程中,學生的媽媽突然發現,這個小學生拿著父親的手機,以上網課的名義偷偷地玩手機、看直播,並且還往直播賬號裡面充錢!家長一怒之下,就將孩子狠狠地打罵了一頓。過程中,孩子不斷和家長爭吵,可沒想,這孩子一氣之下就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不治身亡。




孩子在本該上網課的時候偷偷看直播、玩手機當然存在問題;但父母在生氣時,肯定沒有控制好情緒是無疑的,才會對孩子又打又罵。老實說,如果當時的父母兩人採取一方打罵,另一方緩頰的做法,孩子可能還覺得有依靠。但如果父母兩人態度極端一致,做法極端一致,本來“單打”就可以,卻變成”雙打”,很容易讓孩子瞬間絕望!做出極端的事情也就有了條件。

有一則視頻裡,拍攝到了孩子父母跪在兒子身邊的場景,媽媽一邊傷心地痛哭,一邊說:“我不該罵你,不該逼你做作業,我再也不逼你學習了……”



這種撕心裂肺的痛,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但這已經是事後的悲痛,雖然很值得同情,但箇中的滋味卻又是五味雜陳啊!

理論上,5年級的孩子,可能已經進入到青春期,叛逆心理重。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過激行為。


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能強制家長、孩子進行各類打卡活動。但是在悲劇沒有發生之前,誰也不會意識到這一點,誰又去關心過孩子的身心健康?

悲劇已經發生不可挽回,只希望其他家長們能從這起悲劇中吸取教訓,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再發生了。


感動時代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個案例:

據網上說這是石家莊某小區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因為早晨上網課態度不積極,聽網課的過程中多次玩手機,受到父母的呵斥,導致跳樓。孩子跳樓之後,父母在下面抱著孩子傷心欲絕。

而我想說的是,即使沒有網課,這樣的悲劇也不可避免。對於這個悲劇來說,網課僅僅是一個導火索。非常明顯在孩子身上存在著一些比較明顯的問題。

  1. 學習習慣不好,缺乏學習的自主性。
  2. 心理承受能力差,做事情比較衝動、情緒化。
  3. 體會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做事比較輕率。

但是換言之,這僅僅是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本來對世界的認知就比較單純,發生這樣的慘劇,可以說和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都值得我們做家長的深思。



01 孩子早期的教育我們做的到位嗎?

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很多家長走向了極端:一個極端是我不能管,別人也不能管,要讓孩子快樂成長。因此才會出現了因為老師管教孩子被家長舉報的事情,才出現了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搞破壞,家長卻護短的事情。

另一個極端是孩子是我生的,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得聽我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明天和未來,嚴格地控制著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忽視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不斷積累著孩子對自己的怨恨。

這兩個極端其實導致同一個結果:孩子長大之後不讓我們管,誰也管不了。家長一旦強行管教,孩子不是毀掉自己就是報復家長,很顯然,文中的孩子屬於前一種,他毀掉了自己,也算是對父母的一種報復。孩子現在的問題都是早期教育的結果,並不是一件事情的偶然性。



02孩子的學習習慣應該在入學之初就要培養,不要等孩子大了,一味抱怨孩子學習沒有自覺性,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不能靠天收。

經常聽到一些孩子的家長說孩子不愛學習,寫作業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書寫太差愛玩手機,等等。我很想問的就是孩子在出現問題的最初階段,家長為什麼不及時的糾正呢?壞習慣聽之任之,對於孩子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了,這時你反過來說孩子的學習習慣太差,難道僅僅是孩子的問題嗎?

同樣是上網課,有的孩子就能夠認真聽課,筆記做的非常詳盡,有的孩子就可能在旁邊偷偷玩遊戲。我們經常抱怨孩子學習沒有自覺性,我們也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有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嗎?如果僅僅是靠天收,對孩子的行為聽之任之,又怎麼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呢?

03 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家長應該學會示弱,緩解矛盾。

當我們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尤其是孩子接近青春期的年齡,眼看到達孩子崩潰的邊緣,家長一定要先學會示弱。跟孩子是弱不是自己無能的表現,而是暫時緩解矛盾,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再溝通。用強力壓制住孩子,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口不服心不服,對管教孩子沒有一點兒實際的效果。

大人更需要適時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因為我們是成年人,情緒應該比孩子穩定,自制力比孩子強。和孩子硬碰硬的結果,不是一方受傷就是兩敗俱傷,只有達到孩子心理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總結: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龍應臺有一句話說得好:對孩子的陪伴就像食物一樣,是有時效的,過了黃金時期的陪伴就沒有辦法彌補。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細心的陪伴和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成功的教育應該是春風化雨,而不是雷霆大作的。


軒老師談教育


這個事情發生在3月3日,在河北石家莊某小區內,一個男孩因為受不了家人的訓斥,跳樓自殺。從視頻中看到,急救人員趕到後,地上有明顯血跡,男孩則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孩子的家長圍在孩子的身旁嚎啕大哭,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據知情人透露,孩子受到家長訓斥與其上網課有關。近日來,受疫情影響,所有的學校都無法正常開學,各學校響應號召,都實行了網絡授課的方式教學。事發時,男孩因為上網課總不上心,之前父母也對其進行過多次訓斥,就在男孩跳樓前,家長還因此訓斥過他。最終導致男孩做出了跳樓的極端舉動。

一個正值花季的男孩,就這樣消失了,這是一件多麼令人痛心的悲劇。事情發生後,有人對上網課進行指責,有人對家長處理方式予以批評,也有人對孩子的心理狀況表示擔憂……不管最後歸責哪家,男孩自身承受力弱,對生命過於淡漠,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近些年,賞識教育倍受推崇,不但專家現身說法,媒體也大肆宣傳,家長更趨之若鶩,這使得現今的孩子更加罵不得碰不得,否則輕者被罵教育無能,重者更被告到教育主管部門。

生命需要尊重,這是教育必須守護的底線。然而,沒有了批評和懲戒,教育就會變得畸形。事實上,孩子們所犯的錯,大多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的某種好奇、馬虎、任性、嬌氣或惡作劇……是成長中的一種必然。基於這種認識下的批評和懲戒,也都是一種善意的教育。因此,我們既不要對學生的犯錯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也不要害怕這種教育懲戒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傷害。

俗話說,不磕不碰長不大。我們不能因為怕磕碰就捆住孩子的手腳,也不能因為怕孩子受傷害就放棄批評與懲戒。成長期的孩子犯錯在所難免,讓孩子正確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並接受批評和懲戒,這也理所當然。這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也是學校、社會、家庭必須擔起的責任。

教育如同一枚硬幣,正面寫著賞識,背面寫著懲戒,任何一面缺失,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發生


人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的挫折,感抗壓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塑造和培養的。就像植物界和動物界的生存法則一樣。只有適應了這個環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說人和動物植物一樣,對環境都有著強烈的依賴性。我認為,孩子因為上網課被家長批評,而跳樓自殺。這就是說明家長在培養教育的孩子的過程中,在孩子的成長成熟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抗壓能力的訓練等面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現在的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非常嬌慣,非常溺愛。家長在家裡就是孫子,孩子在家裡就是老爺,就是姑奶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陪伴和成長,喪失了一般的道德底線,喪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則。想盡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孩子的訴求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孩子在家裡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真的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孩子從小就生長在溫室裡。過著衣食無憂。一切都非常滿足的生活,因此,根本不具備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沒有適應抗壓性,挫折性的能力。稍微受一點委屈就走極端,就想不開,就氣得暴跳如雷。自私自利,沒有感恩之心,處處以個人利益為重,沒有擔當,更沒有責任感。而且都非常相當的孤傲,燥氣嚴重,不可一世。在家裡飛揚跋扈,在外邊張牙舞爪。缺乏起碼的友愛尊重,缺乏團隊的合作,精神更缺乏奉獻精神,缺乏傳統的禮儀禮節和文明的修養。正像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說裡所諷刺的那樣,在封建社會給孩子起名叫九斤,八斤,七斤,六斤。

人生的苦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人生的苦酒,也是自己釀造的。孩子缺乏起碼的抗壓能力。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走極端,這說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缺失,或者說方法技巧存在著非常值得商榷和改進的地方。孩子因為聽網課受到家長批評就結束自己的生命的事件,雖然是個例事件,但是也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和深刻的冷靜的反思。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說實話,這件事情我覺得父母有很大的責任,也許所有的父母都可以藉此思考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產生了正確的影響,不要讓自以為對的方式害了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這件事並不簡單,父母應該經常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到底是怎樣的。也不該只注重成績。

一,為何孩子如何脆弱,僅僅幾句批評就想到自殺?

人的一生,是要經受很多困難的,並且人的抗挫能力是很強的,愛迪生髮明電燈泡失敗1000多次都沒有放棄。為何這個孩子連幾句批評都受不了?



我們只有兩種猜測,一是父母平常對孩子太過於溺愛,孩子沒有經受過挫折,沒有經受過批評,所以突然給孩子一個批評,孩子受不了,二是孩子經受的並不僅僅是一次的批評,是已經積累的很多次了,並且可能說的話,很傷孩子的自尊,孩子無法反抗,也不想再忍受。這次只是一個爆發點,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草。

而這兩種對待孩子的方式都不太正確,長期下來都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這兩種方式看似是愛孩子,但其實最終會害了孩子,這不是真正的愛。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說真正的愛是具備這2個特點的。

1.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父母希望的結果是對孩子好,但是這樣做真的對孩子好嗎

2.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我們在愛別人的同時,是能夠幫助別人不斷成長的,是對別人有益的。

很顯然這種兩種方式,對孩子的弊大於利。所以這兩種方式,父母必須丟掉。

二,用心陪伴,關注孩子,才能知道孩子的問題在哪裡,更好的幫助孩子。

父母要教給孩子的很多,不能僅僅只看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心理素質各個方面更重要。

楊振武曾說家長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發育;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既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又要教會孩子怎樣做人。

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別人的批評,如何面對困境,如何和別人溝通,如何合理處理自己的情緒等等。


如果我們不教孩子,他會去模仿,模仿的對象,可能是父母,可能是電視中的場景,可能是漫畫書中的場景等等,但是孩子可能無法分辨哪些是好的是壞的,是合理的是不合理,是可以模仿的不可以模仿的。

很多小孩子喜歡學小豬佩奇跳水坑,這沒多大問題,但是有些孩子會模仿電視中的暴力場景。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與父母的處事方式或者生氣的時候喜歡吼人等等。

父母是與孩子相處最多的人,對孩子的指導意義很大。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可是孩子可能並不會解決。如果父母可以正確的引導,可能就可以減少這樣的悲劇呢。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說父母與孩子相處的越久,給予的關注越多,就越能瞭解孩子真實的狀況,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如何對待家庭作業,如何讀書和學習,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們什麼時候勇敢,什麼時候害怕。


孩子出現問題,出現不良情緒,或使用不正確的辦法的時候,父母可以給予糾正,交給他教會他如何正確的處理一些事情。

三,不要讓你脫口而出的話,不經思考的處事方式傷了孩子。

我們人總是衝動的,並且大腦是懶惰的,不願意去思考,有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孩子犯錯,直接就脫口大罵,或者去打孩子。但是這種方式,可能並沒有用,反而會雪上加霜罷了,損害孩子的自尊。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更應該想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非批評指責。當我們發現問題時,批評指責的作用也很小,甚至會起反作用。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解決問題。

父母應該思考,去找到一種方法,既能保護孩子又能幫孩子解決問題,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難,但是我們必須跨出第1步,意識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是錯誤的,再去尋找正確的方式。


在抖音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三四歲的女孩子在拔蘿蔔,拔不動就叫爸爸來幫忙。爸爸幫她拔了一下,但是並沒有完全拔出來,他確保女兒可以拔的動以後,就讓女兒繼續去拔。

在這個視頻的評論裡面有一條獲得了特別多的贊,是這樣說的,如果是我,我肯定會過去把蘿蔔拔起來,並不經大腦的說一句,你怎麼這麼笨。

而這位父親既幫助了自己的女兒但同時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但是我們很多人卻是評論中的那個家長,會時不時的去打擊孩子。

很多父母總是去會嘲諷孩子,慢慢的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貼上標籤,孩子就以為自己真的很笨。父母對孩子怎樣說話,怎樣教育是很重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該保護孩子的自尊。

教育者需要持續的自我教育,只有父母不斷學習成長,才能把更好的觀念,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交給孩子,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