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河北又一个孩子因为上网课,被家长批评而跳楼自杀,对于孩子的教育,你有什么看法?

终将长大


什么样的上课本质上不错。但无论怎样都不应该“逼”死人。读书求学有“逼”的成份,但要多诱导,不能“过”“逼”。考高分更不能用“逼”。多一些宽“容”吧,社会应该“容”得下更多。考试、应试教育没错,就是做“逼”就不对。我是35年教龄的老教师,我不倡导“太”“逼”学生。也许有人说我这是不负责任。但我不缺席、迟到、早退、随意请假,认真上课、对学生好,就应该是不错的。不“逼”那就是从不“逼”老师开始。人各有特长,能力不同,不能强求一个样。


彪骏49


我也是石家庄人,并且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真的能感受到父母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

不知道是因为河北考试压力太大,还是因为家长太焦虑,孩子自杀的事层出不穷。

我记忆里的前几年,有过一个2中的姑娘在学校跳楼,据说是因为父母离异之类的原因。后来校方出面把这件事平息下来。

我在初中的时候也曾经遇到过,高中部的一个大姐姐,喝农药去世了。因为是在学校,所以悲愤的家长直接在学校的前院给那个大姐姐烧纸,灵车绕着学校转了三圈才送去火化。

我其实想说,别说现在05后10后的孩子们,就是80、90后出生的家长,从小学五六年级到高中二三年级,有几个从来都没有过自杀念头的?

那什么阻止了我们?其实是怯懦,是对死亡的无知和畏惧。

那什么能阻止孩子?是理解。理解不代表认同,理解只是我知道你的这种感受是合理的。

然后在进行对话。对话的核心是什么?跟孩子的谈话进行不下去多数是我们专注于内容,而不是谈话的氛围。其实谈话的氛围重要于谈话的内容,因为当剑拔弩张的时候,孩子不再关心你说的是什么,而会产生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其实大人也是一样,当面对指责的时候,会自然而然说不、不是这样的,不是我的问题,不是吗?

然后其实我跟大家推荐一种方法,就是正面管教中说的情感反应。

这个是说,教育的时候是应该在孩子做对的时候。孩子看直播的时候批评,不如在孩子偶尔认真看网课的时候给予赞扬有效果。

孩子为什么会在上网课的时候偷偷看直播呢?因为家长排斥。与其直接的说不行你不能看,不如跟孩子一起看,看看孩子喜欢直播的哪一点,然后一起制定规则,我们什么时候该看网课,什么时候可以看一会直播。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就是父母会让我们做他们认为有益的事情,而排斥他们认为无益的事情。比如我父母从小认为运动对我好,所以给我设置的娱乐活动就是去楼下骑自行车或者打羽毛球。我喜欢这件事吗?并不喜欢,所以对我来说除了学习就是运动,真的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

教育的前提是不排斥的了解。孩子看直播就跟我们刷朋友圈、看抖音一样,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有效的进行管理和克制,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远超说教。

对了,还有一个雷区也希望家长们不要踩:建议。我建议你这句话一说就代表着判断和评价,我们想想如果生活里有个人跟你说,我建议你如何如何,我们会怎样?基本上是面上笑着应对,心里呵呵哒。因为建议往往是无效的。

最后想说,请各位家长们多了解如何自我提升、如何拆解情绪,只有自己做的好才能够帮助孩子。


母婴防坑指南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有一颗玻璃心。我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太敏感了!他们太脆弱了!我现在教育学生如履薄冰,紧不得,慢不得。紧了,他就给你颜色看看,动不动就死给你看!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各科作业几乎都不完成,有一次,他又没有写作业,我说给你家长打电话,他一听这话,你猜他说什么,他跳楼!说着就朝教室窗口跑,你说吓得我呀!我赶紧抓住他!你说让我们老师怎么办!不写就不写呗!否则出了事,我们吃不了兜着走!还有,还有的学生不学习,违反纪律,你说他,他要么狡辩,要么就和老师顶嘴,要么他就摔书给老师看……等等,就是我做错了可以,但是你不能说我!我经常说有些同学净干不自尊的事,但是还要自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第一,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需要教育。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孩子的性格养成是从出生就开始了。0到6岁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家长却认为这时候孩子小不懂事,大了懂事了再教育。他不知道,到了十一二岁你再教育,他就开始反抗了。这样的孩子从小家庭都惯着,孩子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从来对孩子不说不,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要大人的脑袋他可能揪下来也给,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养成了孩子什么都依着我心理。一旦有什么事不依着他,他就接受不了,要么绝食,要么离家出走,要么就像这个孩子一样,走上绝路。

第二,家长溺爱的结果。现在的家长真没法说,就拿对孩子的称呼来说吧。整天宝贝啊宝贝的叫着,你说在孩子的心里自己能不拿着自己当宝贝吗?家长爱孩子可以理解,但是,有点太过分了!把孩子放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里怕摔了!当宠物养着!孩子放个屁她闻闻都是想的!孩子做了个坏事,他看着还挺乐的!孩子做错事,从来也不批评孩子,一句逆耳话不说,这样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能经的起风吹草动吗?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种子生长的土壤,关系着孩子是否茁壮成长。教育孩子应从出生开始,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让孩子经受挫折教育,给孩子挫折教育的机会,这样经受挫折历练的孩子才能在学习生活中不惧风霜雪雨,用阳光☀️的心态经受住磨难的洗礼!


小荷风采


不能甩锅给上网课,网课只是这个孩子轻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事件回放】3月3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某某小区,一女孩在家上网课不专心,一直玩手机,多次遭到父母训斥,做出了极端举动,跳楼轻生!

【对事件的思考】

孩子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分溺爱,而应该对孩子讲原则。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什么给什么,每次和孩子“斗智斗勇”,最后家长都“败下阵来”,一旦不能满足,就又哭又闹,孩子总是能够得到取得“胜利” 。到了孩子大了,家长想要严格管教,已经为时已晚。

孩子在青春期与逆反期叠加起来是最危险的,家长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地教育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认为爸爸是世界上最帅的人,最勇敢的人;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可是,到了孩子10岁以后,逐步发现,爸爸妈妈不仅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可爱的人,反而有许多缺点。爸爸妈妈唠唠叨叨,而且有时候根本不讲道理,然后许多心里话就不会对爸爸妈妈说了。

对于青春期、逆反期叠加的孩子,我们家长一定要“蹲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学会倾听,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喜欢什么,我们家长要尝试着去了解,看看他们喜欢的东西哪些非常好,哪些的确不好,要慢慢的去转变。

父母经常吵架往往会使孩子性格孤僻,容易走极端。如果一个家庭氛围很温馨,父母之间和和美美,那么,孩子就阳光、积极、向上,父母说的话孩子愿意听,也乐意接受,照着父母说的话去做。如果一家人吵吵闹闹,那么孩子总想逃离这个家,或者只想和其他相似家庭的孩子互相倾诉,结果性格越来越不好,久而久之可能染上许多坏毛病,成绩一泻千里。

结语: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幼儿抓起;要把爱与溺爱分开,溺爱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对于孩子的教育忌讳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序渐进;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


平淡是真oymlq


接二连三发生这样的事,确实让人痛心。

我们看事情的经过。

河北3月3日,孩子上网课期间,妈妈发现孩子并没在看直播课,而是在玩,于是妈妈就批评了孩子,双方在争吵中,孩子一气之下跳楼了。

有人说,都怨网课,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家长都该反思了,我们的家庭教育真的出大问题了。

作为老师,我认为目前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孩子很小时过分溺爱孩子。小时候没管住,大了管不了了。

第二:孩子小时候就有玩手机的习惯,大了很难纠正了。

有些家长带孩子就给给孩子发个手机,这样的孩子你怎么指望他戒掉手机。

第三: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大了已经养不成了。

第四:很多年轻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没有耐心。讲一会题就烦躁的不行。

第五:有些孩子小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再带,和父母感情不深。不愿和父母交流。

第六:孩子小时候没受过什么批评打骂,稍一批评孩子心理就承受不住。

实际作为老师,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在校很听话很乖,但在父母面前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骄横跋扈,没有一点礼貌。

目前孩子的学习任务的确很重,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和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满足和娇惯。

网课只是个诱因,没有网课的时候,跳楼自杀的不是也有吗?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学校教育也有,过分追求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每个做父母的都要反思,不是危言耸听!


人生如梦LLH


2020年3月3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明珠花苑小区,发生了一起小学生由上网课引发的跳楼轻生悲剧。

据记者调查,事情的大概经过是这样的——学校要求上网课,家长就进行监督, 这名小学生于是用父亲的手机上网课。在长时间使用父亲手机的过程中,学生的妈妈突然发现,这个小学生拿着父亲的手机,以上网课的名义偷偷地玩手机、看直播,并且还往直播账号里面充钱!家长一怒之下,就将孩子狠狠地打骂了一顿。过程中,孩子不断和家长争吵,可没想,这孩子一气之下就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不治身亡。




孩子在本该上网课的时候偷偷看直播、玩手机当然存在问题;但父母在生气时,肯定没有控制好情绪是无疑的,才会对孩子又打又骂。老实说,如果当时的父母两人采取一方打骂,另一方缓颊的做法,孩子可能还觉得有依靠。但如果父母两人态度极端一致,做法极端一致,本来“单打”就可以,却变成”双打”,很容易让孩子瞬间绝望!做出极端的事情也就有了条件。

有一则视频里,拍摄到了孩子父母跪在儿子身边的场景,妈妈一边伤心地痛哭,一边说:“我不该骂你,不该逼你做作业,我再也不逼你学习了……”



这种撕心裂肺的痛,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但这已经是事后的悲痛,虽然很值得同情,但个中的滋味却又是五味杂陈啊!

理论上,5年级的孩子,可能已经进入到青春期,叛逆心理重。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过激行为。


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能强制家长、孩子进行各类打卡活动。但是在悲剧没有发生之前,谁也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谁又去关心过孩子的身心健康?

悲剧已经发生不可挽回,只希望其他家长们能从这起悲剧中吸取教训,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一再发生了。


感动时代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案例:

据网上说这是石家庄某小区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因为早晨上网课态度不积极,听网课的过程中多次玩手机,受到父母的呵斥,导致跳楼。孩子跳楼之后,父母在下面抱着孩子伤心欲绝。

而我想说的是,即使没有网课,这样的悲剧也不可避免。对于这个悲剧来说,网课仅仅是一个导火索。非常明显在孩子身上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1. 学习习惯不好,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2. 心理承受能力差,做事情比较冲动、情绪化。
  3. 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事比较轻率。

但是换言之,这仅仅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本来对世界的认知就比较单纯,发生这样的惨剧,可以说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深思。



01 孩子早期的教育我们做的到位吗?

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走向了极端:一个极端是我不能管,别人也不能管,要让孩子快乐成长。因此才会出现了因为老师管教孩子被家长举报的事情,才出现了熊孩子在公共场合搞破坏,家长却护短的事情。

另一个极端是孩子是我生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明天和未来,严格地控制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不断积累着孩子对自己的怨恨。

这两个极端其实导致同一个结果:孩子长大之后不让我们管,谁也管不了。家长一旦强行管教,孩子不是毁掉自己就是报复家长,很显然,文中的孩子属于前一种,他毁掉了自己,也算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孩子现在的问题都是早期教育的结果,并不是一件事情的偶然性。



02孩子的学习习惯应该在入学之初就要培养,不要等孩子大了,一味抱怨孩子学习没有自觉性,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能靠天收。

经常听到一些孩子的家长说孩子不爱学习,写作业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书写太差爱玩手机,等等。我很想问的就是孩子在出现问题的最初阶段,家长为什么不及时的纠正呢?坏习惯听之任之,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这时你反过来说孩子的学习习惯太差,难道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吗?

同样是上网课,有的孩子就能够认真听课,笔记做的非常详尽,有的孩子就可能在旁边偷偷玩游戏。我们经常抱怨孩子学习没有自觉性,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有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吗?如果仅仅是靠天收,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又怎么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

03 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应该学会示弱,缓解矛盾。

当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尤其是孩子接近青春期的年龄,眼看到达孩子崩溃的边缘,家长一定要先学会示弱。跟孩子是弱不是自己无能的表现,而是暂时缓解矛盾,等孩子情绪平复下来再沟通。用强力压制住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口不服心不服,对管教孩子没有一点儿实际的效果。

大人更需要适时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因为我们是成年人,情绪应该比孩子稳定,自制力比孩子强。和孩子硬碰硬的结果,不是一方受伤就是两败俱伤,只有达到孩子心理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总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龙应台有一句话说得好:对孩子的陪伴就像食物一样,是有时效的,过了黄金时期的陪伴就没有办法弥补。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细心的陪伴和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而不是雷霆大作的。


轩老师谈教育


这个事情发生在3月3日,在河北石家庄某小区内,一个男孩因为受不了家人的训斥,跳楼自杀。从视频中看到,急救人员赶到后,地上有明显血迹,男孩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孩子的家长围在孩子的身旁嚎啕大哭,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据知情人透露,孩子受到家长训斥与其上网课有关。近日来,受疫情影响,所有的学校都无法正常开学,各学校响应号召,都实行了网络授课的方式教学。事发时,男孩因为上网课总不上心,之前父母也对其进行过多次训斥,就在男孩跳楼前,家长还因此训斥过他。最终导致男孩做出了跳楼的极端举动。

一个正值花季的男孩,就这样消失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悲剧。事情发生后,有人对上网课进行指责,有人对家长处理方式予以批评,也有人对孩子的心理状况表示担忧……不管最后归责哪家,男孩自身承受力弱,对生命过于淡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些年,赏识教育倍受推崇,不但专家现身说法,媒体也大肆宣传,家长更趋之若鹜,这使得现今的孩子更加骂不得碰不得,否则轻者被骂教育无能,重者更被告到教育主管部门。

生命需要尊重,这是教育必须守护的底线。然而,没有了批评和惩戒,教育就会变得畸形。事实上,孩子们所犯的错,大多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的某种好奇、马虎、任性、娇气或恶作剧……是成长中的一种必然。基于这种认识下的批评和惩戒,也都是一种善意的教育。因此,我们既不要对学生的犯错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也不要害怕这种教育惩戒会对孩子造成多大伤害。

俗话说,不磕不碰长不大。我们不能因为怕磕碰就捆住孩子的手脚,也不能因为怕孩子受伤害就放弃批评与惩戒。成长期的孩子犯错在所难免,让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并接受批评和惩戒,这也理所当然。这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也是学校、社会、家庭必须担起的责任。

教育如同一枚硬币,正面写着赏识,背面写着惩戒,任何一面缺失,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发生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的挫折,感抗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塑造和培养的。就像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存法则一样。只有适应了这个环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说人和动物植物一样,对环境都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我认为,孩子因为上网课被家长批评,而跳楼自杀。这就是说明家长在培养教育的孩子的过程中,在孩子的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抗压能力的训练等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非常娇惯,非常溺爱。家长在家里就是孙子,孩子在家里就是老爷,就是姑奶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陪伴和成长,丧失了一般的道德底线,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想尽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孩子的诉求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孩子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从小就生长在温室里。过着衣食无忧。一切都非常满足的生活,因此,根本不具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没有适应抗压性,挫折性的能力。稍微受一点委屈就走极端,就想不开,就气得暴跳如雷。自私自利,没有感恩之心,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没有担当,更没有责任感。而且都非常相当的孤傲,燥气严重,不可一世。在家里飞扬跋扈,在外边张牙舞爪。缺乏起码的友爱尊重,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更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传统的礼仪礼节和文明的修养。正像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里所讽刺的那样,在封建社会给孩子起名叫九斤,八斤,七斤,六斤。

人生的苦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人生的苦酒,也是自己酿造的。孩子缺乏起码的抗压能力。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走极端,这说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缺失,或者说方法技巧存在着非常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孩子因为听网课受到家长批评就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事件,虽然是个例事件,但是也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刻的冷静的反思。


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说实话,这件事情我觉得父母有很大的责任,也许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借此思考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产生了正确的影响,不要让自以为对的方式害了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这件事并不简单,父母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也不该只注重成绩。

一,为何孩子如何脆弱,仅仅几句批评就想到自杀?

人的一生,是要经受很多困难的,并且人的抗挫能力是很强的,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失败1000多次都没有放弃。为何这个孩子连几句批评都受不了?



我们只有两种猜测,一是父母平常对孩子太过于溺爱,孩子没有经受过挫折,没有经受过批评,所以突然给孩子一个批评,孩子受不了,二是孩子经受的并不仅仅是一次的批评,是已经积累的很多次了,并且可能说的话,很伤孩子的自尊,孩子无法反抗,也不想再忍受。这次只是一个爆发点,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草。

而这两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不太正确,长期下来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两种方式看似是爱孩子,但其实最终会害了孩子,这不是真正的爱。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说真正的爱是具备这2个特点的。

1.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父母希望的结果是对孩子好,但是这样做真的对孩子好吗

2.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我们在爱别人的同时,是能够帮助别人不断成长的,是对别人有益的。

很显然这种两种方式,对孩子的弊大于利。所以这两种方式,父母必须丢掉。

二,用心陪伴,关注孩子,才能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里,更好的帮助孩子。

父母要教给孩子的很多,不能仅仅只看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心理素质各个方面更重要。

杨振武曾说家长既要负责孩子身体的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会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别人的批评,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和别人沟通,如何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等等。


如果我们不教孩子,他会去模仿,模仿的对象,可能是父母,可能是电视中的场景,可能是漫画书中的场景等等,但是孩子可能无法分辨哪些是好的是坏的,是合理的是不合理,是可以模仿的不可以模仿的。

很多小孩子喜欢学小猪佩奇跳水坑,这没多大问题,但是有些孩子会模仿电视中的暴力场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与父母的处事方式或者生气的时候喜欢吼人等等。

父母是与孩子相处最多的人,对孩子的指导意义很大。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可是孩子可能并不会解决。如果父母可以正确的引导,可能就可以减少这样的悲剧呢。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说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越久,给予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真实的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何读书和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


孩子出现问题,出现不良情绪,或使用不正确的办法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予纠正,交给他教会他如何正确的处理一些事情。

三,不要让你脱口而出的话,不经思考的处事方式伤了孩子。

我们人总是冲动的,并且大脑是懒惰的,不愿意去思考,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犯错,直接就脱口大骂,或者去打孩子。但是这种方式,可能并没有用,反而会雪上加霜罢了,损害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更应该想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非批评指责。当我们发现问题时,批评指责的作用也很小,甚至会起反作用。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父母应该思考,去找到一种方法,既能保护孩子又能帮孩子解决问题,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难,但是我们必须跨出第1步,意识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是错误的,再去寻找正确的方式。


在抖音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子在拔萝卜,拔不动就叫爸爸来帮忙。爸爸帮她拔了一下,但是并没有完全拔出来,他确保女儿可以拔的动以后,就让女儿继续去拔。

在这个视频的评论里面有一条获得了特别多的赞,是这样说的,如果是我,我肯定会过去把萝卜拔起来,并不经大脑的说一句,你怎么这么笨。

而这位父亲既帮助了自己的女儿但同时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是评论中的那个家长,会时不时的去打击孩子。

很多父母总是去会嘲讽孩子,慢慢的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贴上标签,孩子就以为自己真的很笨。父母对孩子怎样说话,怎样教育是很重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该保护孩子的自尊。

教育者需要持续的自我教育,只有父母不断学习成长,才能把更好的观念,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交给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