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7世纪,清朝的八旗兵如果西征,能征服欧洲吗?

用户68738747


17世纪的八旗兵,征服欧洲没有可能,但是往西边开疆拓土,把版图进一步扩大,是有可能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17世纪中后期的八旗兵,处于顺治——康熙时期,还是能够打打仗的。

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平定准噶尔

事实上,17世纪晚期,清军确实发动了西征,击败了入侵喀尔喀蒙古的准噶尔汗国,两次击败大汗噶尔丹,迫使其自杀,这是1690年发生的事情。

到18世纪中叶的乾隆时期,清朝彻底灭亡了曾经称霸中亚的准噶尔汗国,把版图往西扩张到历代极致。

这算是西征吗?这实际上就是西征,开疆拓土达两万余里,我们通过两幅地图来看一下就能明白。

(准噶尔之役前)

(准噶尔之役后)

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战役有两次,时间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这两次战争,由于清军人多,俄军人少,并且第二次清军围困了雅克萨长达10个月才迫使俄军投降,所以通常认为与俄军相比,清军的战斗力不强。

事实上,雅克萨战役称得上是清军一场切切实实的胜利。

第一次战役,清军3000人对雅克萨城内450名俄军,清军速胜,俄军很快投降,这次没什么好说的。

重点说说第二次战役。

第二次战役清军兵力是2100人,俄军是826人,人数差距并不是太悬殊,同时俄军有城池可以据守。

我们在谈这次战役的时候,先要看看时间节点,战争爆发之时,是康熙二十六年(1686年),在同一年,西北方向的噶尔汗国往东扩张,侵入清朝的藩属喀尔喀蒙古,联合沙俄对抗清朝。

在5年前,给大清国国力带来巨大损耗的三藩之乱刚刚被平息,有些地方甚至还余波未平。

在3年前,海岛上的明郑刚刚灭亡。

也就是说,清朝刚刚在3年前完成统一,还在休养生息当中,就又要面临两个方向的威胁。

所以清军并没有多少可用的兵力派到雅克萨,康熙只是下令宁古塔副都统带领当地有限的兵力,以最小的代价实现驱逐俄军的目的,事实上,清军也做到了,他们切断了雅克萨外围的增援路线,以长期围困的办法,使城内826名俄军不是战死就是病死,最后只剩下150人活着投降,并逼迫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俄国来说,这是个失败的条约,条约的具体内容与题目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多讲了。


而清军的主力,这时正在准备应对噶尔丹的威胁,1690年,清军出兵,两次大败噶尔丹,迫使其在同年自杀。

那么如果再往西,还有没有可能进一步开疆拓土呢,从军事上看,我觉得是有奔头的。

准噶尔汗国控制的版图,已经远及阿富汗,灭亡了这个汗国的清朝,如果用武力强行接手这些地方,并没有什么难度。比如哈萨克汗国的右、左、西三部,也就是大、中、小三个玉兹,在准噶尔汗国被攻灭后,就归附了清朝。

当时的中亚各国依然相当落后,人口既不多,也没有多大的战斗力,连准噶尔军都打不过,面对清初的八旗军更加难以取胜,如果再往西,至少今天的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等地区都无法抵挡清军。

但是,能打赢是一回事,彻底征服又是另一回事。八旗毕竟体量有限,即使能一路打赢,也无力实现对这些地区的实际统治,只要一撤兵,这些地方立即就会失去控制,要彻底消化这些地区,需要保证一支相当规模的常备军,同时长时间加以各种政治经济手段,才有可能奏效,这对清朝的国力来说,难以做到。

并且,这些地区并非是孤立的存在,它们背后都有虎视眈眈的其他国家,比如沙俄和英国,往这些方向的扩张,肯定会与它们的利益产生冲突,如果与英俄直接开战,远征的清军很难取胜,就算取胜,也必然损失巨大,影响到它的统治,显得得不偿失。

以清初的国力,经过几十年的长期战争,更加支撑不起这种体量的军事扩张。如果强行扩张,可以参考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历史,最终使得自己内部四分五裂,同时统治也不会长久。所以,清朝很聪明地选择了见好就收,致力于维护既得利益和对内统治,这种政策保证了它能继续延续200多年。


小院之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可能了。

从雅克萨之战就能很好地看出来。

两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参战的属于半军半民的武装力量,很多是土匪性质的哥萨克。

然而,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826名俄军依靠一个土木混合结构的城寨和一些火枪,竟然坚守了10个月。

而进攻第4天,城内的沙俄总指挥托尔布津就被打死。正常来说,沙俄军队群龙无首,只要遭遇重创就无法作战。

然而,他们依靠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竟然挡住2000多清军接近1年时间。

最后也是因为粮食耗尽,又没有援军,俄军才投降。

实战中,满清的火炮对付有一定防御能力的沙俄城寨,逐步失去作用。

而没有了火炮优势,沙俄依靠冷兵器和拙劣的火绳枪,想要攻坚获胜几乎没有可能。

资料中这么写:沙俄的燧发枪与过去的火绳枪相比,重量轻,后坐力小。俄军装备的燧发枪是一种前装滑膛枪,射速约为每分钟2发,射程300米。相比之下,清代的燧发枪却始终停留在宫廷御用猎枪的地位上,直到150年后的鸦片战争也没有装备部队。

清军也有少量火绳枪。清军使用的火绳枪名为“兵丁鸟枪”,系用铁制成,枪长2.01米,铅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约100米,射速为每分钟1 发。由于火绳枪的后坐力很大,故在木托下安有叉脚。火枪龙头上夹有一根火绳,使用时先点燃火绳,然后扣动扳机,使火绳下落,接触火门烘药,引爆膛内火药,以发生巨大动力,推动弹丸飞出枪口。

由于双方火器存在射程、射速上的差异,所以清军攻坚不可能成功。

如果单纯依靠弓箭去攻打雅克萨,几乎等于去送死。

攻坚实战中射程往往不超过100米,沙俄燧发枪居高临下可以射出二三百米。

满清弓箭手根本不可能靠近城市,就被击毙了。

连区区几百哥萨克都打不过,何谈去欧洲嚣张。要知道,欧洲17世纪的大战也都有十万以上规模的。比如三十年战争,双方出兵都在20万左右,总兵力40万以上。

而八旗兵才有多少人?就算空降到欧洲,怕是还不够被火枪兵杀的。

其实,就算是明军也未必不是八旗兵的对手。

只是当时大明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各方面都崩溃,尤其是内部已经崩溃了。

明朝的崩溃是源于内部,而不是满清入侵。

实际上崇祯自杀,大明覆灭时,满清八旗兵还在山海关以外。


萨沙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会这也说,是因为17世纪的清军和同时期的欧洲人相比,在战术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

虽说在同时期,欧洲人很难在野战中击败来自亚洲的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的部队,但是欧洲人还是有一个陆地王牌,那就是

棱堡战术

这不是胡说,因为不管是清军也好,还是明军也罢,都曾吃过欧洲棱堡的亏。

当年国姓爷收复台湾的时候,陆战野战打得一帆风顺,荷兰人纵然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是铁军的对手。但是退守赤坎城了之后,情形却逆转了。

因为不管国姓爷调来多少门火炮,都无法对城体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反倒是荷兰人在城墙上安置的火炮点可以轻易的击毁郑军的炮位。

无独有偶,在康熙皇帝调军第二次攻打雅克萨时,俄国人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只不过这次换成了低配版的夯土和木墙的混合体,就挡住了清军的汹涌火力。

清军当时面面临的问题同郑军一样,即刚刚安置好火力点,就会被城上俄军的火炮击毁。无奈之下,清军只能采取围城战术,活活将俄军饿死。

棱堡战术有两个优势,一个是采用混合材料,以夯土填充在木墙或者石墙中间,以增强城体的抗性。

不过这没什么稀奇的,因为在欧洲人刚刚开始搞这项技术的时候,中国人早就熟练的能造出又大又高的混合材料城墙了。可以说,中世纪的中国大城市和重要军事据点的城墙,是中世纪世界最坚固的城墙,即使是配重投石机那样的城墙毁灭者,在襄阳城面前也只能是通过超远的射程去攻击城内来击垮守军的信心。所以说真正让清军和郑军头疼的是第二点——交叉无隙的火力网

在中国大陆,至少我知道的,有一座棱堡风格的城墙建筑,就是屹立在蓬莱的登州水城。它是由明末技术宅孙元化督造的。

之所以能搞出这个东西,是因为孙元化接受了葡萄牙人的军事教育,了解到了棱堡的厉害。

也是这种设计,使得纵然清军在赢下松锦大战后势不可挡,却也无法突破宁远城的防御。

不过棱堡的设计依靠的是精密的数学计算,自从孙元化被杀后,明朝便丧失了这一人才,棱堡技术在明朝也随之消失。

随着棱堡技术的消失,中国人不但不会修筑这种近代军事建筑,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拿下这样的顽固建筑。无独有偶,在西亚和南亚的世界,奥斯曼人和印度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难以拿下欧洲人的棱堡,从而只能忍着欧洲人在自己的沿海殖民。

除了棱堡技术,欧洲人还有刚刚兴起的线列战术和十分成熟的方阵战术,尤其是莫里斯方阵和古斯塔夫方阵,虽然清初八旗军的小队作战模式非常强悍,但是面对军纪严明训练刻苦的方阵士兵,以及日渐成熟的炮团战术,势必是会败下阵来。可以说,清军对于欧洲人唯一的优势就是单兵作战强悍和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后勤补给能力了。


火器工坊


17世纪清朝真的和一个欧洲国家进行过一场战争。那就是发生在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之役。如果说八旗远征欧洲不现实,那么可以先看看八旗军和欧洲远征中国的军队打的怎么样。

1672年沙俄将阿尔巴津正式纳入沙俄版图,不过不是作为城市,而是作为据点存在。最初的据点只是一个木质围墙圈起来的地方,更像是贸易站,不过因为皮毛贸易,雅克萨发展很快,出现了大量农田,变得像一个沙俄统治下的小村庄,农场遍布额木尔河谷。

清朝认为地方是清朝的,换句话说,清朝认为勒拿河以东的东西伯利亚都应该是清朝的。这样想也没错,和阿尔泰语诸民族相比,沙俄肯定是外来者。清朝还认为皮毛应该进贡给北京朝廷,用来做清朝官服,而不应该戴到欧洲贵妇人的脖子上。

于是,平定三藩之后,清朝马上开始着手进攻这帮俄罗斯人。

这就是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当时清朝已经入关四十年之久,康熙皇帝是生长于关内的第二代人,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东北对他们而言已经是老家的概念,清朝的统治和兵力中心都在北京,和俄罗斯人一样,雅克萨对于北京八旗来说同样是个遥远的存在。不过清朝在东北地区拥有后备兵力——索伦。索伦和建州女真同属满—通古斯语族,是古女真北支,在八旗体系中地位较低。索伦骁勇善战,对哥萨克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但是索伦不太会进攻城防工事,所以打了几次,打不下来,请求在北京的朝廷出兵攻打这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萨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清朝首先开始设计适合在黑龙江流域航行的驳船,同时建立沿途补给点——设立粮仓和驿站。同时抽调大量人员作为战备,命令北京的传教士们主持制造红衣炮(传教士来华前都要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来的都是某领域的专家,铸造火炮绝不是临时抱佛脚,清朝也是看中他们的技术)。一切准备就绪后,战争才提上日程。

康熙时代清朝的后勤是非常靠谱的。打仗也绝非后人想象,如同野蛮人一样一拥而上一窝蜂地放箭然后骑马离开。康熙时代很可能是清朝军事力量最强大的时代。

1685年6月,三千清军在主帅郎坦的率领下抵达雅克萨,康熙要求清兵克制,减少伤亡,尽量招安这帮俄罗斯人。康熙想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雅克萨。

当时俄罗斯人已经修建了阿尔巴津要塞,但是并不是棱堡。实际上俄罗斯人也不太会修棱堡,他们也才刚刚西欧化,许多东西还没学到手。要塞里有三门炮,三百支火绳枪,四百五十名守军。

清军呢,轻型火炮一百五十门,攻城炮五十门。南北夹轰,河道上的船上也开炮参与轰击。

轰到第二天,俄罗斯人投降,清军一把火烧了阿尔巴津城堡。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结束了。

之后清军撤了,清军以为完事了,没想到的是,俄罗斯人又来了。

这一次他们带了个德国工程师来——阿法纳西伊万诺维奇贝盾(Afanasii),这家伙被俄罗斯人俘虏了,被带到黑龙江。这家伙懂军事工程,是个高技术人才,而且很可能是当时整个北亚唯一的高技术人才。

于是,俄罗斯人在普鲁士人阿法纳西的帮助下,建立了一座经过数学公式推算的、具有几何型防御特征的、具有棱堡防御功能的炮塞。

这一次,清军再来,还是三千多人。阿尔巴津城堡里有八百多守军。就是这些人,守在要塞里抵挡住了清军各式各样的进攻——炮击、步兵进攻、夜袭,都无法攻下新修的要塞。

最后,清军采用在松锦大战中对付具有城防与火力优势的明军的方法——长斯围困。清军修了十一米高的土垒,把俄军连同他们要塞围了一圈,围在土垒之内。同时,也是最狠的——清军切断了俄军的水源。

于此同时,清军封锁住所有交通线,莫斯科的火枪兵无法救援雅克萨。

对沙俄来说,更要命的是,在近东,奥斯曼土耳其的数十万大军在这个时候准备进攻俄罗斯了……

1686年10月,沙俄遣使求和。

当时雅克萨要塞里的俄军减员百分之八十,可以肯定,继续打下去他们没人能过的了1686年的冬天。

这就是雅克萨战争的大概经过,也是17世纪清军八旗和欧洲军队的两次交手,清军最终以围困战取胜。

而当时,清军侧翼,青海——新疆地区盘踞着一个强大的蒙古族政权——绰罗斯家族统治下的准噶尔汗国,他们正在与清军抗衡。

所以在康熙眼中,清军的首要任务不是远征欧洲,甚至勒拿河以东的土地归属都顾不上了,康熙的首要任务是击败准噶尔,保住清朝,统一中国。



有时聊人文历史


对付俄罗斯一个几百人的远东开拓团都费那么大劲,还好意思西征?

17世纪,清朝与西方国家有且只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手。当时正值战力巅峰的清军与沙俄的一个远东开拓团,围绕雅克萨城,先后两次大打出手,爆发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

从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清朝与沙俄先后两次围绕雅克萨城爆发战争。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共计投入兵力约3000,并且还事先做好充足的战前准备。比如康熙在战前就命人在瑷珲和呼玛尔两地屯田贮兵备、粮食,修理船只,以及开辟驿站等等,以便为进攻部队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

而清军此战的对手,严格来讲还算不上是正规军队,充其量不过是一支由俄国农民、商人和猎户等临时拼凑而来的守城队伍。而且这支“俄军”的人数还不过450人,大约相当于清军的七分之一左右。所以,第一次交战,准备充分,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清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仅用了三天就击败了俄军。


然而到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情况就不一样了。卷土重来的俄军,不仅增加了兵力和火力配备,人数增加到了826人;而且,当中还有一支强悍的哥萨克骑兵。此外,俄军为了更好的防御,还专门重筑了更为坚固的雅克萨城堡。于是,清军此战打得异常艰巨。

实际上,当时清军投入兵力约为2000人,虽然兵力上仍旧是俄军的两倍多,但由于火器和城防工事上的差距,清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根本无法突破俄军的城防。所以,清军最终只好选择艰苦而漫长的围城战略,耗时长达十个月之久的漫长围城,才最终勉强迫使城内俄军出城投降。

试想想,正值战力峰值时期的清军,面对不足千人、悬孤远东的沙俄开拓团,都打得如此吃力。而且最后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时,还自动放弃了尼布楚这块领土。这样的结果,清朝实在难以称之为获胜。就清军这水平,要是正面和大规模的沙俄正规军爆发战争,其结果虽说不会像鸦片战争时败得那么惨,但至少也是赢不了的。

再说了,当时的沙俄,在列强林立的欧洲,还排不上号。沙俄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奴制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要远落后于同期的西欧。沙俄如果不是自身的体量庞大,估计早就被赶出欧洲了。

而实际上,那时沙俄也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干不过西欧那几个传统强国,所以才选择东扩,跑去占领人迹罕见的西伯利亚地区的。所以,连这样的沙俄都未必干得过的清朝,还想要跑去征服欧洲?怕是去找虐还差不多......



这些历史要读


清朝的盛世本来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盛世,17世纪的八旗兵西征又怎么可能征服欧洲呢?倘若大明不遇上小冰河气候,没有那么多的动乱,或许这一切还有可能,至于清朝的八旗兵铁定是不能的。



确切的说,只需一战便可将西征的八旗兵全部击溃。

我们不妨来看看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土耳其的25万大军(其中有4万的蒙古/鞑靼骑兵,与八旗兵战力相等)与维也纳1.5万德国与奥地利雇佣兵之间的战斗,看完后就知道17世纪时清朝的八旗兵能否征服欧洲了。


当时土耳其大军包含有,150门重型大炮、装备英国燧发枪的近卫军步兵、使用重戟肉搏战步兵、配备轻型火绳枪的火枪兵、号称中东无敌的马穆鲁克骑兵、以及鞑靼弓骑兵、亚美尼亚的重甲骑兵、西帕希火枪骑兵等,整体军力已经超过同时期的清朝的八旗铁骑。

但在面对维也纳为代表的1.5万名欧洲兵时,土耳其25万人,战死超过15万人,大败而归。试问一下,同时期的清朝八旗兵又如何能对抗欧洲这些装备近现代火器的士兵?依靠什么?



因为无论是弓箭、骑兵、还是火器、红衣大炮等,都与同时期的欧洲有着明显的差距。


像素说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我们知道满清开国的时候确实强大,但是他们想要跟元朝一样发动西征是不太可能的。

国家性质不同

我们知道元朝西征的时候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后勤补给游牧作战模式,满清主要依靠掠夺资源为主,他们就没办法跟元朝那样边战边获得资源,这个时候拼的是国家资源,可以说元朝和满清所处的情况不一样,满清国家性质不适合远征。

武器装备不具优势

满清跟明朝开始交战的时候,明军一直在火器上对清军取得了很大的优势,清军不重视火器装备,那个时候明军拥有世界上最历史的火器装备水平,后来,清军连续击败明军,要他们认为他们是可以击败火器部队。

我们知道虽然明军连续败给清军,但是他们在火器必定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利器。

我们知道康熙盛世作为清朝最强盛的时候,驻守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仅有少量的火器,但是他们就依靠这些火器把2000清军阻挡在在城堡之外一年之久,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沙俄军队率先投降,清军获得胜利是没有这样简单的。

蒙古各部依旧拥有很强战斗力

我们知道历史上蒙古从来都是中原的大患,这个主要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要中原各朝代是不敢轻视的,如果满清想西征必定会触发这些部族的利益,西征有可能就会跟这些蒙古部族发生交战,满清必然会在处理这些蒙古部族中耗费极大精力。

欧洲各国已经不是蒙古西征时候的欧洲

我们知道蒙古西征的时候,那个时候欧洲的经济、文化、武器等各方面远不如中原,这个时候的欧洲经过大航海时代,经济、武器等都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个时候由于欧洲各国远不如这个时候欧洲团结,一旦获得侵略有可能各国会进行团结,满清一旦西征可能会遭遇很大失败。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如果在强盛时期发动西征,必然结局肯定不如西征时期蒙古顺利,必然会获得很惨的结局,满清之所以可以击败中原明朝,主要是因为内忧外患,满清才获得入住中原机会,这个时候欧洲无论建制、体系更加完善,如果满清发动西征肯定是不可能会获得蒙古西征战果。


莫地方


17世纪,清朝的八旗兵如果西征,能征服欧洲吗? 当然不能,即使彪悍如12世纪的蒙古铁骑也没有能够征服欧洲,何况地缘,彪悍程度不如他的清八旗。二者都是游牧狩猎民族,甚至可以以此猜测八旗西征结果。


17世纪的八旗骑兵

先来看一下17世纪的中国: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再来看一下17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分成7大国,或者说是各地诸侯分庭抗礼,割据的状态。通常情况下,只要他们之间不闹什么乱子的话,都是共同繁荣,齐心协力收割百姓。所以如果清的八旗真的要西征过去,想要各个击破是不大可能的,对抗的将不是散兵游勇而是几乎整个欧洲。

考虑战损情况:人力方面,欧洲国家虽然分散,但是面对外敌一定会联合起来,那么兵员数量一定是多于清八旗兵员的。基本具备和清八旗兵员一换一仍然有富余兵员的能力。努尔哈赤鼎盛时约有10万军队(1619年),入关之时约有满八旗兵丁5万,蒙八旗兵丁2万,汉八旗兵丁4万。此外据说满洲全族大约20万人,所以后金军不具备太大的补充能力,可以说是打掉一点少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入关时的满八旗兵丁人数下降到了5万,有可能主要就是战损的缘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军队后勤跟不上的一方必败。



所以现实意义上清八旗跨越亚洲西征欧洲,想要征服欧洲是不可能的。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不是为了想知道是否能够统一欧洲,而是想知道清野战部队和欧洲同时期的军队战力如何,熟优熟劣罢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萨尔浒战役来对比简单了解一下清八旗的战力。

“萨尔浒战役”,通过了解萨尔浒战役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认识清八旗的战力以及猜测如果这样的军队西征是否可以击溃欧洲联军。

此战发生在1619年,努尔哈赤用“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逐一各个击破,在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欧洲方面,17世纪的翼骑兵

此时欧洲也有一场“宗教战争”,可以说各个国家也是身经百战,骑兵,步兵战力不容小觑。 那么如果两军相遇,硬打的情况下,清八旗兵占不了多少便宜。如果消灭不了敌方野战部队,那么就不能长驱直入,谈征服也是不可能的了。

最后的结果大概率是两败俱伤,清八旗由于没有后勤最终选择回退。


秦皇唐宗


满清"八旗西征"能赢,前提是满清得有1000前以上的国祚。

这个不是我瞎说的,是经过逻辑推理的。

谁说满清“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了?满清在17到18世纪的外战中,基本保持了全胜的记录,是不是很牛叉?于是乎,有人就想让满清西征,一直打到欧洲——额~这个不是不可以。关键是满清对外战争的效率不是那么高,虽然能打胜吧,废的时间会长点。

看看满清对外战争的几个例子:

满清对战准格尔

准格尔够牛吧,有10万骑兵,也有先进的火枪,都翻山越岭打到内蒙了,差点过了长城掏满清的老窝——没事,满清照样灭他。不过呢,废了不少时间,从康熙就开始打了。打打停停,到雍正还打,到了乾隆才完全灭掉。康熙、乾隆爷孙俩实在长寿,前后100多年,熬死了准格尔几代带头大哥,终于把准格尔灭的渣渣也不剩。

满清对战沙俄

沙俄够牛吧,在17世纪,号称“欧洲宪兵”,在欧洲横着走。谁知道哪天走错方向了,跑到咱们满清的地盘上来撒野。雅克萨那块冰天雪地的,听说沙俄他们派来的人挺多的,大几百号人呢。咱康熙爷也不屑于以多取胜,就派3000多人边防部队吧。

咱们八旗大军威风凛凛,又是火炮,又是挖壕沟围困,用了小一年时间,才将沙俄军队歼灭,不过战果相当辉煌——敌人826人,有的病死,有的被满清八旗打死,最后只剩下66人。我满清八旗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没有将雅克萨城攻破,痛骂他们主动撤离。

看到了吧,我大清满清八旗,对外战争还是可以的,就是有点耗时间。

10万准格尔用100年,打到欧洲起码要遇到100万以上军队,这不就需要1000年么?

不到1000沙俄军用1年,要消灭100万沙俄军队,粗略算下来也是1000年。

两场对外战争的计算结果都一样,厉害不?


尔朱少帅


来看看战斗力,雅克萨之战正规军对土匪,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赢,听说主力军回援,赶紧签订割让土地的条约,尼布楚条约。雍正时期,对准噶尔军事失利,害怕沙俄直接出兵,雍正签订割让外西北的恰克图条约。当时的沙俄在欧洲战斗力并不算强,且远东防御空虚。都能把满清吓成这样,还能从中国打去欧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