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书和讲座,比如得到、樊登读书等,却感觉没学到什么?怎么办?

不重則不威


感觉没学到什么​,和真的没学到什么​,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来测试一下​结果​。​

第1个问题​,学完以后合上书​,或者是​关上手机或电脑​,然后思考​,看看你能够想起来多少​,能想起来的部分就是你学到的部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测试​自己到底能记住多少​。​第2个问题​,我学到的这些东西能用在哪些地方​?能想到的应用的地方越多​,学的就越好​。​如果完全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那就等于没学好​。​

第3个问题​,我学到了这个东西​,能否成为我知识结构中的某一个模块​?​如果能​,就说明你学到的东西​,已经成为了​你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如果不能​,那你还是没学到​。​

如果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什么​,那么怎样才能学到什么呢​?​也有三个方面​。​

在学习之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

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大脑已知的各种信息​,来深入思考​正在学习的内容​。​​思考​学习内容的适用场景​。

在学完之后​,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

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保持一种长期的心态​,不要想速成,​一点一点提高,相信时间的力量​。


瑞田学习力


说说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故事吧。

朋友今年29岁,初次相识感觉比较精致、干练,但也仅仅是看起来而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开始读书,什么四大名著,海内外历年畅销书等等。几年下来,家里堆满了各种书,遗憾的是,这些书未曾被翻过几页,崭新依旧……

再后来随着《樊登读书》的兴起,朋友立刻开了会员,并到线下参加读书会。这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后来发现朋友参加读书会仅仅是为了往朋友圈传几张摆拍的照片。再后来随着对朋友的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她所谓的读书仅仅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因读书而有“气质”而已……

为此我觉得很好笑,但念与朋友的自尊,又不好直接讲出来。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竟然将朋友“引入歧途”。所以,朋友“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除了家里越来越多的书。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读书,需要思考,需要内化,需要将所读所学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阿白读书


看到这个问题的瞬间,我感觉这个问题仿佛是专为我量身定做,从16年开始,我陆续花在各类网络培训的费用超过2万元。



我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很节约的人,但我特别舍得在学习方面花钱,大概是潜意识里觉得这种花费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算是一种投资,另外一方面,我又是一个感性的人,容易被营销。



比如得到刚推出付费专栏,我一下就订阅了两个,关注的公众号,推送了什么课程,只要是我稍微有点兴趣的,马上就会下单,只要别人说好的培训,我内心就会按耐不住,因为我对现状太不满,太想寻求改变和突破了,一直抱着听几次课,吸收一点新信息,就能获得蜕变的幻想。



我上过一天1000元的线下营销培训课,还买过几千的培训资料,花几千块参加一年的社群,还学过几千块的写作课,但最后想想我得到了什么呢?



说实话,从物质层面来看,没有挣到一分钱,工作还是维持原样,从精神层面来看,我更加空虚和内疚。我最开始的学习完全出于功利目的,我学习的初衷是想获得更好的职位,更高的薪水,我是有所求的,但是结果并不像课程宣传的那样。



我不怪别人,只能怪自己太年轻,把学习想得过于简单。现在我深刻理解到,工作后的学习还是需要联系实际,学跟工作相关的内容,学了马上有用武之地,俗称边干边学,这样的学习叫理论联系实际,才有意义。



19年这一年,我再没有抱培训课程,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在陪孩子和做家务,内心没有功利,反而平静很多。

我现在认为,像你问题中提到的那种学习,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帮助真的不大,还被别人牵着走,浪费很多时间。成年人还是应该有意识的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哪怕对工作没有帮助,能让自己身心愉悦,不功利的学习,长期来看对我们也很有利。

我给你的具体建议有以下三点:

1、对那些快餐课程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不要幻想你学了某个课程,就能成为牛人,大部分时间你都只是参与了一下,属于被收割的韭菜一类。

2、对工作不要太心急,允许成绩慢慢来;

人的心一急,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个普通人,允许自己走得慢一点,把时间拉长看,开始慢的最后大多都走得更高。

3、投入生活中去

一个人除了工作,还应该有生活,不要忘记分一些时间给家庭,陪陪家人,一个人越多参与生活,他越可能成为一个接地气不固执的人,他才不容易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阿川说情


对于听书,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我用的听书软件是得到和喜马拉雅,喜马拉雅主要是在睡觉的时候或者喝茶聊天的时候,放一些情感故事或者听一些相声、评书之类的。使用最多的还是得到,但是我属于蹭课的,就是那种不缴费,天天蹭免费的课的人。先声明,不缴费不是人品的问题,而是其他层面的问题。

我个人来说是比较喜欢听书的,在我小时候,文化生活是比较匮乏的,甚至于连课外书都没有,家里倒是有一些繁体字的书,但是看不懂。文化获取除了上学,基本上就是村里的广播和后来家里的黑白电视。广播每天在傍晚的时候会播放一段评书,属于连载性质的,大致要听上好几个月才行,早晨家里的黑白电视也是放评书,现在还记得田连元讲的七侠五义。可以说,我有很多历史知识,基本上是靠听评书所获取的。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听罗振宇讲逻辑思维,后来他成立了得到大学后,我就下载了得到APP,说句实在话,他现在在每天一讲里面,质量明显不比前几年,更多的是介绍课程,不过也讲新的内容。我几乎每天都会听,把当天的听完还会接着听以前的。时间主要是上班的路上和下班的路上,周末跑步也会听,不过效果会差一些,毕竟跑步的时候思考不是很方便,总被气喘吁吁所打断。

我先说说我是怎么听的,基本上都是听“罗胖”老师的观点,对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自己会主动思考一下,对于自己不喜欢听的,比如经济之类、公司之类的,就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不是不听,尤其是里面说不准有那句话就会和你的实际工作、生活经历相贴合起来,自己以前没感觉,有时候一啄磨,不就是这回事吗。对于所说的一些观点,自己会用手机的记事本先记下来,可以和别人探讨,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深化认知的过程。

有时候,讲的东西自己并记不住,但是有时候能够大约记得一些观点和做法,我认为这就足够了。要想在做深一步的了解和思考,如果是想钻研这个领域或者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我想可以,但如果不想的话,这就足够了。

从题主的说法来看,觉得没有什么用,其实听书、看书,并不是让你觉得自己有了多大的收获,不能简单的划为能够背了多少收唐诗宋词,记下了多少个英语单词,听书和看书,会让你增长阅历。从我个人来讲,通过听书,有很多的观点正在慢慢的融入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没有感觉到,但是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考正在进步,尤其是在与同事们沟通工作上的事情或者开会座谈的时候,引用一两个观点,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别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就好比罗胖老师曾经讲到过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不是你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所以,听书、读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思考,或许现在没有收获,但是坚持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傲虎楼主


有些人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有些人学习就是跟风,有些人就是不知道该干嘛,所以天天保持学习上进的形象。看看有些人的朋友圈就知道了,天天早起打卡记单词,可是你要问他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变现途径,他就回答不上来了。


国人现在学英语的热情之高,超乎想象。上次我下班回去的路上,碰到英语机构地推人员发宣传单,非得拉我上去参加试听课。耐不过她的坚持,就上去参观了一下。没想到人气还挺旺,不少附近公司上班的白领,帅哥靓女,还有家庭主妇,还有没事干的老爷爷老奶奶在那里学习,戴耳机听英语的有,一群中国人围到一起坑坑把把说英语的有,看英语电影的有。

当时我就在想:没事干的时候多学习,参加类似的活动,肯定是好的。可是真的有这么多人需要英语吗?除了那些工作中真的有机会用到英语的公司白领,有多少人是真的需要英语的呢?比如那些老头儿老太太,都半截身子埋土里的人了,不想干嘛就干嘛去呗,为什么要凑热闹要干这些,吃力还不一定有结果的事情呢?今天记两个单词,明天忘记八个,越学越倒退,越学越受打击,那你学习英语的意义是什么呢?

得到啊,樊登读书会啊,还有那么多的书籍和讲座,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铺天盖地,到处都是。这些东西都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肯定都是好的,可是作为你个人,你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最近我天天看奇葩说,得到平台的创始人罗振宇也是现场嘉宾,我经常看到有其他主讲嘉宾直接就讽刺他是“贩卖焦虑”的,很多人都跟着笑。当时我就在想:得到平台做那么大,影响人群那么广,而且现在也取得了那么大市场效益,罗振宇的得到平台,被估值十几亿美金。难道就一句“贩卖焦虑”就完全讲明白了吗?还有樊登读书会,被高晓松说成是贩卖成功学,难道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尤其是这些人是名人,对这些平台不认同,你就跟着排斥了他们吗?不,你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思考,不能盲从,对事情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别人都说好的,也不一定适合你;别人都说不好的,也不一定就真的对你没有帮助。一切要以自己的感觉为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检验标准。


对于学习,我们不能盲从;对于学到的东西,不能仅限于听明白了。听明白了,没有实际去用,就还是不够明白。一定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来学习的,而且要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其实得出今天这样一个问题是好事儿。爱学习也是好事,总比那些什么都不做整天在那里抱怨的人要强。


作家杨文华


樊登读书会员,普通本科大学生,不请自来。

不知道樊登老师讲的《认知天性》这本书楼主有没有听过,想要记住的方法,就是要让大脑感觉到不舒服,去运用。里面有一些关于学习的方法。

我会有过这种情况↓:

樊登读书!启动!

发呆😳+犯困

樊登读书!关闭!

这样肯定是学不到东西。

对我个人来说,加入樊登读书我的收获还是挺大的。

我是半年前偶尔下载樊登读书的,那时候遇到一个好看的女孩,想到了《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这本书。

(之前下载过,三年前,第一次听的就是这本书,那时候因为觉得太贵果断卸载)

忍痛开了会员😭,之后就觉得三百多块花了,肉疼啊,然后给自己规定最少每天听一本书,从人文开始到各个专栏,听到第20几本书时我就彻底爱上了。

然后上课不听课,有时候从早上起来开始就开始听,一听听一天,现在是听了240本,还剩下作者光临的几本实在是舍不得听了。

接着买了《高效阅读必修课》和《论语.上》

前几天因为有战疫限时免费活动,《可复制的沟通力》刚听完,现在《可复制的领导力》听了一半,像什么《世界的孩子》这些免费的栏目都听了。

当当当当!!

我用的都是听,而不是学,因为我觉得我这都不算学,只是听了一遍,发心有一部分是因为好奇,有一部分是为了刷进度。

最近打算把所有能听的听完,然后进行系统性的二刷。

听完我觉得我最大的改变是,觉得之前的我真的是太浅薄了,之前的 完全是陷在达克效应中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现在虽然还不是很精通,不过你要中国文化,孔子,老子,竹林七贤,唐诗宋词我懂一点。

西方哲学,伊壁鸠鲁,柏拉图,苏格拉底,犬儒主义,斯多葛学派也不是一无所知。

世界观:当今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成吉思汗,造纸术,玻璃等影响人类进步的几大发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穆斯林什么的也都略知一二。

当然还有

如何更好的沟通,培养领导力,什么锚定效应,销售是怎么回事,如何写好的故事广告文案,如何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如何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如何处理原生家庭的关系等等等等

可以说

如果不是樊登读书,我不可能半年之内了解这么多东西,我不可能找到我的人生的方向,不可能想到原来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情!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要改变世界!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宇宙,是星辰大海!

如果没有樊登读书,我想都不敢想,我可能还会像其他大部分二十岁的年轻人一样,为了毕业找什么工作发愁,每天焦虑痛苦,

现在我知道了,“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谋食”

现在最重要的我觉得我是一个立体的人,我有着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我是谁由我自己决定,而不是像高中毕业,用十二年换了一纸分数,然后被人说我是上大学混日子的恶臭大学生。

我可以看到我的未来,

虽然我还一无所有,但是我心里不会惧怕,因为现在的我有一颗好奇心,我有着终身成长的心态。

这是我加入樊登读书最大的收获,而且樊登读书不要只把他当成是一个听书的软件,他还是一个挑好书的软件,

像是《论语》《道德经》《达芬奇传》《人生海海》《穷查理宝典》这样老师在每一期都会反复提到的书,我是会买来自己在读一遍的。

具体提问的人是为什么没学到知识,由于对您了解的少不能给您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我的经历对您能有参考。

因为就学习来说,我们不能强求说让任何一种学习软件或者辅导机构做到完美。他们毕竟只是辅助工具。

学习终究是我们自己的事。


熊一头


我目前读了大概有7-800本书,购买了混沌大学、波波来了、好多课等课程。
我的感觉恰好与你相反,我觉读书的好处太多了,以至于我找对象的标准就是看她是不是读书,因为在我来一个人只要读书,就会持续思考、成长和升华,就不会变得太坏。
有人通过学习收获不菲,有人却觉得学习过后,空空如也,我想,这肯定不是书籍,课程的原因,一定是人的问题。
理查·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而我见过的,不说同龄人,我的上级,我的老板,他们没有一个是不读书,不学习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暴露的问题肯定不是说这些书不好,课程不好,而是说,学习的方法有问题。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学习的,我见过很多朋友,无论是买衣服鞋子,手机电脑,还是课程书籍,凭的都是一时冲动。
买完回来之后,心头一热,赶紧发个朋友圈,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很多人说自己喜欢读书,热爱学习,都是自己骗自己而已,其实压根儿都没有,都是大脑的把戏,让人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首先是本来就没学,其次是学习方法也不对,最后却说是书籍的问题,课程的问题,这就非常不妥了。

好,现在我们进入正题,我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说学习的正确姿势。

首先,我们要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推崇那句“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应用知识。
其次,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学习,“学而时习之”,学习包括2各部分,第一是学到,第二是练习,总结一下,学习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
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使用它,在‘学习’中,学大概只占5%,而习要占到95%。
所以,以我的经验,学习的第一条就是,结合需要去找书读。否则,学习就是空中楼阁,落不到实处,最后只能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实际上是自己压根儿用不着,也没去用。
很多人的职业跟学习的内容八竿子打不着,比如一个做人力资源的,去学一些疗愈课、插花课,那你当然感觉没学到东西啊,因为你的日常环境没有提供给你使用它的机会,所以学了之后总感觉施展不出来。
说到这里,你应该想一下你学的东西,学对了没有?
现在大家容易受到那些卖课文案的蛊惑,比如拥有一副好嗓音,让我月入5万;学会写作,让我副业月入2w;因为懂心理学,所以我27岁荣升副总裁,然后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妄想着自己学完之后,也能立马月入5w,真是天真啊!
当出现这种标题的时候,你第一个反应适应是——“这跟我无关。”
作为一个销售,关于销售的经典书籍,课程,你学了没有?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教科书,时下最盛行的组织课程学过没有,知名公司通用的人力资源体系你了解吗?作为一个设计师,有关视觉、色彩、设计基础的内容都学完了吗?
很多人就是这种心理:自己领域内的东西不好好学,专门学一些‘旁门左道’,妄想成为‘斜杠青年’,希望凭借自己的业余爱好,从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手里抢饭吃,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我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找内容学的,因为要写文章,我就买几门写作课,然后就开始根据书里的知识打磨自己手里的文章;因为要做社群,我就买了波波来了里面的社群操盘手的课程,然后根据这个做个社群运营的方案;因为不喜欢管人却要开始做管理,就去好多课里面专门购买了其中的管理课,现在心态终于调整过来了。
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把那些看起来‘很诱人’的知识都扔掉,安下心来好好啃你乏味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吧!
另外,拆书帮赵周有一个学习法叫做场景学习法,不管学到什么,都要联系具体使用场景,比如,看到汇报的3个技巧,你就应该想到我每天汇报的时候应该如何根据这3点来改进?比如看到会议的3个要素,你就应该立即想到目前公司会议的优化方案;看到早期的3个建议,你就应该反思自己死如何睡懒觉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习怎么会没用呢?怎么会学不到东西呢?
学习的第二条就是:要遍历。
我问你一个问题:关于你所在工作领域,你真的已经全部知道了吗?所以我的第二个建议是要遍历。
想学习某个技能,应该把至少相关领域的书全部找出来通读一遍,时下热门的,经典教科书式的,冷门偏门的,都应该了解学习。
要遍历的重要原因是,不能偏听偏信。我用个这样的比喻,读书的时候,你是君王,而书都是臣子百姓,你得听听满朝文武怎么说,也得听听寻常老百姓的声音,还有些话,尽管不中听,但也得用来做参考。
我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例子,有人读了一本《货币战争》,居然认为自己已经精通经济学了,还有人读了一些街边小摊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就说自己是研究心理学的。这……你想象不出我当时是有多么尴尬。
当然,也不能怪他们,有一个达克效应,说的是越无知越自信,越是知道的少,就越以为知道得多,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拿我自己来说,我经常要写文案,我就几乎把所有的文案书都读完了,我做运营的,市面上的运营书我也基本都读过了,这样一来,我就能知道这底层通用的逻辑方法论,就不会出现谬误。
把书横向对比着读,出了不会‘误入歧途’之外,还能加深印象,强化使用效果,下回我再遇到文案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我就能非常轻易地调用其中×××的理论,这也是遍历的好处。
关于学习的第三点:不动笔墨不读书。
听你说的,我听了很多书和讲座,我很少‘听’书,‘听’课,我不同这是什么意思?地铁上听一听?洗衣服拖地的时候听一听?
我都是买书看的,真听课,我也会打开笔记记笔记,我太了解了, 如果只是‘听课’,很容易水过鸭背,什么都没剩下。
我会给自己大块的安静的时间,然后坐下来,拿起笔,再翻开书,看书的时候会画,会抄,会折页,会对照目录梳理内容,可能还会起身用自己的话把内容复述一遍,读完了还可能会再写点东西等等。
读书是学习的一种,而学习有个被大家忽略的基础就是记忆,你想啊,书中的知识点,你都记不住,谈何应用呢?书里说写文案有5个常用框架,照着套就行,但当你面对一个文案的时候,你根本想不起来书里说了啥,你怎么用?
然而,记忆的本质是重复,重复的本质是花时间。你可能是单独用眼睛扫了一遍,而我,眼睛看一遍,笔画一遍,手抄一遍,整理一遍,默念一遍,再写一遍,还会拿着同类型的书横向对比一遍,效果绝对是截然不同的。
然后,你再把这些东西用你的方式表达出来,说出来,写出来,整理出来,都可以,这都是巩固学习的好方法。
我常讲,不要去听樊登,要成为樊登,不要去收集思维导图,要自己整理思维导图。你应该成为那个消化知识的人,而不是那个学习别人消化过的知识的人,这是最没用的。
一本书,樊登吃下下,剩下5分钟,你再吃一边,剩下5个字。一个领域,工作了10年,整理一份思维导读,500字,你扫一眼,剩下5个字,这怎么可能能学到东西?
好了,我的建议就是:
1、结合需要去找书读。
要使知识能落地使用,优先选择学习那些你随手用得着的知识。
2、要遍历。
遍历能让你‘不失偏颇’,强化思考,巩固印象,便于使用。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总之,你要使用‘化功大法’,将外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

冯主管TouTiao


听书与读书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

也可以说是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听书,才使得什么都没学到。

首先谈一谈:什么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正确地读书需要经历三个步骤:输入、思考、输出。

这三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都需要贯彻落实。

输入

我们读书,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慢慢体会书中的内容,看到有不太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再返回前几页重读,理一理作者的思路,或者查找一些其它文献来补充。

对不太懂的内容或者觉得很重要的内容还可以在书上做标记,或者摘抄到笔记本里。

这些都无形中强化了输入,让大脑记住书里的知识点,也对书里面的知识结构更为了解。

听书呢?

听一本书3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你有做笔记吗?你有反复去听去理解知识架构吗?

其实大多数人听书是,只听到了一些个人觉得比较亮点的词,当时听到立马就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

其实不然,你只是那一瞬间被触动了一下仅此而已。

你只是听到了一个自己原来不知道的知识点,就像你只记住了一个英语单词,你就能英语会话了吗?

何况你很快又会忘记这个知识点。因为你没有把这个知识点放在结构里去理解,只是靠大脑短期的记忆了而已。

除去理解的深度,读书因为是视觉记忆,视觉记忆本来就比听觉记忆更容易记住容易持久。

思考

不管是读书还是听书,自己不去思考不去理解,那书还只是作者的书或者说还是作者与讲书人的书,与你无关。

你只有把书看完或听完后,有了自己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那书才能成为你的书。

有人会疑惑书是作者写的,怎么会成为读书人的书?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虽然读的是作者的书,但你拥有的是你自己的哈姆雷特。

那我们再来说一说在“思考”上,看书与听书的差异。

看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速度看,边看边思考,边思考边看。听书你是跟着说书人的节奏走,他给你什么节奏你就只能接受什么节奏。

因为说书人看过整部书,他已经理解了,所以他的节奏其实很快,而你没看过原书只能被拖拽着走,根本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而且,书已经被他整理过,已经不是原来那本,你能接收的是他已经整理好的,何况他整理好了的东西你也不一定百分百听得懂,听得进去。

也许只是听一听,在耳边刮过一阵风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我听过了这本书”的结果,然后你开始沾沾自喜。

其实就像是你买了个英语课程,一天都没去上课,只是付过钱而已,但你却觉得我为英语付出了,我应该用英语能说会讲了。

输出

这个应该是最难的一部份了。

前文的“思考”是通过自己的视角、思维模式、生活阅历等去理解书本内容,形成自己的想法。

而输出就是把想法变现,

例如说你用你的整理和思考来说这本书,像说书人一样。或者借鉴、引用这本书写自己的文章。或者说用书里的知识点解决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问题。

经历了输入、思考、输出,书里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你的知识,储存在工具库里随便你调取运用。

在输出的这个步骤,看书与听书的差距,其实也还是上面的两个步骤,因为输入和思考没有做好,那输出也不可能优秀。

那如何才是正确的听书呢?

1、听书甄别自己想看、应该看的书。

我们去书店选书一般看个书名或者再多一点看个目录或者再多一点看个概要,我们就决定把这书买回家。

当然有买回家细读之后发现自己买对了,但有的时候会发现这不是自己想买的书。

如果我们先听书再买书,那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因为书里的大概框架,重点写了什么我们听完书以后就会了解。然后判断对这本书是否有兴趣,判断这本是不是我们在寻找的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书。

如此一来,节约了时间成本,经济成本。

2、看完原书再去听书。

看完原书,在对原书有了理解以后。去听书,听一听说书人的看法,给自己提供多角度思考。

或者整本书看完以后,自己没有理解书里到底在阐述什么。读完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其实这时候我建议最好把书再读一遍或者再读两遍,甚至更多。

但想走一点捷径的话就可以选择去听书,这样一遍原书一遍听书,就能快速地理解书中所讲了。

由于自己读过整本书,听书把骨架弄懂了,在填上自己看过的细节,也就是“血”与“肉”,那我们就能看到整体了。通过思考整体我们也就可以尝试触碰灵魂。

3、听一些工具书

如果只听书不去读原书的话,个人建议选择一些工具书听。

例如《清单革命》,你不用去理解整本书,你只要使用清单这个工具,你就有所收获。

只是听书就能及时使用,快速进入输出阶段。

总结

  • 说到此处大家都知道重点是什么了,重点就是“输出”。
  • 输出又不单独存在,有入才有出。
  • 输入后,不消化提炼就输出,也就没有了输出的质量。输出也就变得没用意义。
  • 因此,【输入、思考、输出】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

悠悠哩仔


房屋建造,地基为先(情况特殊者例外);看书学习,基础和逻辑最重要(悟性特别高者例外)。


说到学习,不管手段如何,是听课,看书,还是听讲座,其总体来说皆为正能量,是积极的,向上的,由此也诞生许多装逼货,为了提高自身格调,要么一堆书摆满书柜,要么大言不惭到处宣扬:我一年看书上百本。当然,也有真正想看书的,只是不得其法而已。


那么,如何才算真正的“读书”呢?我有拙见三条,皆为自身感悟,万望能助力一二:


一、静下心


你我皆凡人,智商差距不会太大,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没有时间的沉淀,效果是不会显现。所以,静下心,是全程贯穿学习的唯一基础。


二、徐徐渐进


知识,有深有浅,直接求深难,由浅入深相对易。于是,打好基础,必不可少,相关定义定理,不可或缺。


三、逻辑与联系(需思考,再融会贯通)


知识有分类,分类有联系,学习知识,发散性思维尤为重要,此外,逻辑亦不能少。例如,引潮力作用地球,阻碍自转,由此地球自转变慢,也可从能量方面着手,海洋摩擦消耗能量,于是地球自转渐慢。又例如,温标不同,则数值不同,但意义还是相同。


ps:下图,本人最近所看之书以及笔记,前后已历经几月有余,惭愧,刚研完过半,仍需再接再厉。


国彩之预测—云端客


问题不在老师也不怪平台。


先看看下面我的分析

  1. 你听的是哪方面的书,听的这些书对你当下的成长有没有帮助,如果没有帮助,那是你听的书没有选择好!

  2. 你听到的知识有没有进行内化?学习有没有做笔记,时间久了等于没学,学习不复习笔记,就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当然是没有办法运用。

  3. 如果你选择的书,对你的成长有帮助,那有没有去实践?当然有的知识可能没有办法实践,但你有没有感觉到成长呢?



说说我的读书

得到:


我如今在创业,我就听过得到上的《五分钟商学院》,刘润老师给我们剖析一些商业基础知识,定价策略,用户心理,沉没成本等这些思维已经在我脑海有个烙印。

比如定价策略:一个商品的会员费一年是199元,但终身会员是299元, 你会怎么定价?如果单纯的给一个一年会员费是199元,用户是不是觉得很贵?但后面跟着一个终身会员299,更贵了,但用户还是会选择购买299的会员,用户不是喜欢便宜而是喜欢占便宜。

还有我们经常看到奶茶店奶茶第二杯半价,其实奶茶成本本来就很低,就算第二杯半价商家还是在赚钱,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花一半钱又可以买一杯就占到了便宜,如果稍微有需要,她肯定会买两杯的。消费阻力就小多了.



樊登读书

樊登读书中有一本书叫《低风险创业》,如果你真的把这本书吃透了,对创业者来说就是无价之宝。

人人都说创业有风险,但这都是没有创过业,或者创业失败的人告诉我们的经验之谈,我们要问创业成功的人。

创业的架构设计应该是反脆弱的,什么叫反脆弱呢?就是你投入的成本很少,但你的收获却是无限大,比如他的樊登读书就这样的一个反脆弱设计。

创业的MVP操作:即打造最小可行性产品,很多人创业一开始就巨大投入,一旦失败没有回转余地


上面都是一些书中提到的一些点,很多精彩的地方,都可以帮助我在创业中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如何给产品定价,如何打造产品。这些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你只看鸡汤,成功学,当然对你没用了。


总结一下:

  1. 看当下对你成长有帮助的书


  2. 看完书后做个笔记,方便日后巩固

  3. 把你学到的东西熟记于心,并实际应用

成长那是指日可待的,成长才能提升成功的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