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袁世凱死後,北洋軍迅速分裂成了各大軍閥,沒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嗎?

老照片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意思是說:大數倒下之後,寄居在樹上的猴子都四散逃走。可問題是,樹到了之後,猢猻為何要逃散呢?

答案很簡單,猴子寄居在樹上,無非是樹能給猢猻庇護,還能提供食物。樹倒了,就意味著庇護和食物都沒了,猢猻還在這兒幹嘛?如果樹倒了之後,有哪個猢猻想充當樹的角色,就必須滿足當大樹的要求。

即,提供庇護和食物。

袁世凱為什麼能夠長久地統治北洋軍閥?一來,袁世凱牢牢掌握北洋軍閥各級軍官的人事任命權;二來,整個北洋軍閥從上到下所有的吃喝度用開銷,全都是袁世凱想辦法搞來的錢。

所謂有奶便是娘,吃人家的、喝人家的,聽人家調遣,再理所當然不過了。

袁世凱的錢都從哪裡來的呢?清朝末代皇太后隆裕太后曾說過這樣的話:

“內帑已經給袁世凱全要了去,我真沒有錢了!”

內怒就是皇帝的私房錢,袁世凱在慈禧太后死後,通過各種手段(坑蒙拐騙),將大清的國庫剝削的一乾二淨;然後還是不罷休,又連威脅帶忽悠,讓隆裕太后乖乖交出私房錢,將大清皇室榨乾。

袁世凱搞這麼多錢幹嘛了呢?拉關係、發軍餉、買物資。

所以說,袁世凱死後,如果有人想接替他的位置,首先就必須得像袁世凱那樣,對北洋軍閥上上下下的開銷負責;其次,在北洋軍閥內部還得有威望、能夠服眾。

那麼,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誰最有可能替代他的位置呢?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四分五裂,分別形成了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等等。他們名義上受國民政府支配,實則各自為政。

不過,雖說他們各自為政,皖系軍閥一直以北洋正統自居,段祺瑞也一度曾操縱政局。

袁世凱活著的時候,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等北洋三傑在地位上都一樣,分不出誰高誰低。

段祺瑞有威望、有野心,但是在人事任免方面太欠缺;馮國璋手裡有兵且善於戰鬥,奈何不講道義被人看不起;王士珍貴為北洋三傑之首,待人接物行軍打仗能力強,卻無意政壇,袁世凱死後,他很快就退出政壇了。

於是,段祺瑞為了穩固自己在北洋軍閥內部的地位,與其他過去的“老戰友”打了幾次仗。

1920年7月,以吳佩孚(馮國璋下野)為首的直係軍閥向段祺瑞發起挑戰,雙方在京津地區進行戰爭,最終,段祺瑞的皖系軍閥大敗。

至此,袁世凱的那些老部下里,唯一一個有機會取代他位置的人,下野了。

段祺瑞之所以下野,與其自身也有諸多關係。

首先,段祺瑞搞不來錢。嚴格來說,除了張作霖靠倒騰軍火掙了些錢之外,當時整個中國的軍閥都搞不來錢。他們的錢要麼是盤剝地盤裡百姓,要麼是出賣國家利益向帝國主義貸款。

比如說,段祺瑞曾向日本人貸了1.45億日元,除了第一期借的500萬日元還了,其餘的錢成了死賬。這些錢最後都幹什麼用了呢?和其他大部分軍閥一樣,這些錢主要用來發放軍餉、購置軍火、還戰爭賠款。

最可笑的當屬馮國璋了,他當上總統之後,為了籌集軍費,竟然將紫禁城護城河裡的魚撈出來埋掉,成了當時一大笑談。

可見,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段祺瑞、馮國璋之流當了總統之後,方知袁世凱能夠籠絡那麼大一攤子,著實有水平。

其次,段祺瑞在用人方面,沒有全局意識。

舉一個很小的例子,段祺瑞在任期間,向日本人借了1.45億日元,即西原貸款,這筆錢段祺瑞怎麼分配的呢?

按理說,錢是以北洋政府的名義借的,直系、皖系、奉系三家都有份兒。實際上呢,段祺瑞在花錢的時候,只想著皖系一家;還債的時候,卻讓三家一起想辦法,如此,其他兩家能不生怨言?

在人事任免方面,段祺瑞也是任人唯皖,對於非皖系官員,則採取打壓措施。

儘管段祺瑞表現的不盡如人意,在北洋眾軍閥裡,他做的已經非常好了。換做其他人,有的不能服眾、有的弄不來錢、有的能力不足,更不可能接替袁世凱的位子。

足見,想當一棵大樹,必須有遮風擋雨的魄力,也要有枝繁葉茂的能力,這樣才能聚攏一堆猢猻在下面打鬧。否則,隨便兩隻猴子在上面折騰,都能把樹弄倒了……


祗樹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北洋軍是怎麼來的,袁世凱又是怎麼帶隊伍的。

如果貼百度百科,肯定要從小站練兵說起,其實那就遠了,真正北洋軍的成型,是清朝北洋新軍六鎮的編練。

袁世凱掌握北洋新軍的權力來源,在於他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身份,而其練兵的費用,則是一大部分由直隸財政支出,一大部分來自於清朝中央政府劃撥的“兩江協餉”,也就是說,部隊是他帶出來的,但是養兵的錢,是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湊出來的。

儘管北洋新軍的編制是他一手帶出來的,還制定了步兵操典等等制度規範,但是北洋新軍本身並沒有統一的後勤管理,中國近代統一軍需的鼻祖是張作霖的“奉軍”。

沒有統一後勤管理,北洋新軍的整個成軍過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由袁世凱統一外購軍械,編練各鎮,任命各鎮將領之後,由其自行招兵、訓練,官兵訓練合格後,正式成軍,按照編制統一發放軍餉。

需要注意的是,鎮統一級的將官在這個編練過程中實際上是“承包”的角色,選任基層軍官、招募和訓練士兵,乃至於後續發放軍餉,都基本由“承包者”說了算。

也就是說,袁世凱對於北洋新軍的管理,一是統一軍械供應,二是管理高級軍官,三是大包乾按編制發軍餉。

由於北洋新軍的“高薪制”,其一年養兵的費用幾乎與一鎮的裝備費用持平,也就是日常養兵比建軍還貴。

這種鬆散的管理,讓袁世凱在第一次失權之後,直接被清朝中央政府拿走了北洋軍,只不過,當時主政的攝政王載灃兄弟對於老北洋的舊人並不賞識,反而對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留學生青眼有加,大肆提拔安插,殊不知,這些人有不少乾脆就是革命黨,比如藍天蔚、吳祿貞等人,可以說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哪怕有這些矛盾,當袁世凱二次復起時,對於北洋軍的掌握也已大不如前,只能通過各種縱橫捭闔的手段,連哄帶騙,完成了自己逼清廷退位,取而代之的大規劃。

說得直白點,他如果對北洋軍有蔣介石日後對於黨軍第一軍的掌控力,也就不必南北議和了,直接搞清帝禪讓都可以了。

恰恰因為如此,他才在北洋軍舊部之外,讓自己的“大太子”袁克定,組織模範軍,建立自己的真正嫡系部隊,也受到了明晰其目的的眾將的抵制,而日後的稱帝之舉,更是受到了其集團內部的或明或暗的抵制,所謂眾叛親離,實際上出在核心團隊中。

至於當時咋呼得歡的國民黨也好,蔡鍔護國軍也好,相對於仍然是龐然大物的北洋集團,實在不值得一提。

不過,袁世凱對於北洋集團,自始至終不是作為軍事統帥的身份而受尊崇,而是作為這個集團的“政治代表”和“經濟支柱”,因為袁世凱可以保持一個相對完整的中央政府對國內行使權力,保障對北洋軍的供養,同時,可以很好地與英國為代表的列強周旋,獲得外交支持以及貸款。

在他之後,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馮國璋和曹錕為代表的直系,都不足以號令整個北洋集團,更不具備袁世凱的上述能力,結果為了取得一個“號令群雄”的中央大義名分,各個小團體大打出手,得到之後,處境仍無改觀。

最終,駐紮各省的北洋軍走向了軍餉自籌,自行擴軍的防區體制,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王國,直到被關外的奉系摘桃子,又一起被北伐軍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歸根結底,袁世凱死後沒人能夠繼任,不是什麼權術問題,而是北洋軍的制度安排問題,換誰來,都沒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