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分裂成了各大军阀,没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吗?

老照片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意思是说:大数倒下之后,寄居在树上的猴子都四散逃走。可问题是,树到了之后,猢狲为何要逃散呢?

答案很简单,猴子寄居在树上,无非是树能给猢狲庇护,还能提供食物。树倒了,就意味着庇护和食物都没了,猢狲还在这儿干嘛?如果树倒了之后,有哪个猢狲想充当树的角色,就必须满足当大树的要求。

即,提供庇护和食物。

袁世凯为什么能够长久地统治北洋军阀?一来,袁世凯牢牢掌握北洋军阀各级军官的人事任命权;二来,整个北洋军阀从上到下所有的吃喝度用开销,全都是袁世凯想办法搞来的钱。

所谓有奶便是娘,吃人家的、喝人家的,听人家调遣,再理所当然不过了。

袁世凯的钱都从哪里来的呢?清朝末代皇太后隆裕太后曾说过这样的话:

“内帑已经给袁世凯全要了去,我真没有钱了!”

内怒就是皇帝的私房钱,袁世凯在慈禧太后死后,通过各种手段(坑蒙拐骗),将大清的国库剥削的一干二净;然后还是不罢休,又连威胁带忽悠,让隆裕太后乖乖交出私房钱,将大清皇室榨干。

袁世凯搞这么多钱干嘛了呢?拉关系、发军饷、买物资。

所以说,袁世凯死后,如果有人想接替他的位置,首先就必须得像袁世凯那样,对北洋军阀上上下下的开销负责;其次,在北洋军阀内部还得有威望、能够服众。

那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谁最有可能替代他的位置呢?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分别形成了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军阀等等。他们名义上受国民政府支配,实则各自为政。

不过,虽说他们各自为政,皖系军阀一直以北洋正统自居,段祺瑞也一度曾操纵政局。

袁世凯活着的时候,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北洋三杰在地位上都一样,分不出谁高谁低。

段祺瑞有威望、有野心,但是在人事任免方面太欠缺;冯国璋手里有兵且善于战斗,奈何不讲道义被人看不起;王士珍贵为北洋三杰之首,待人接物行军打仗能力强,却无意政坛,袁世凯死后,他很快就退出政坛了。

于是,段祺瑞为了稳固自己在北洋军阀内部的地位,与其他过去的“老战友”打了几次仗。

1920年7月,以吴佩孚(冯国璋下野)为首的直系军阀向段祺瑞发起挑战,双方在京津地区进行战争,最终,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大败。

至此,袁世凯的那些老部下里,唯一一个有机会取代他位置的人,下野了。

段祺瑞之所以下野,与其自身也有诸多关系。

首先,段祺瑞搞不来钱。严格来说,除了张作霖靠倒腾军火挣了些钱之外,当时整个中国的军阀都搞不来钱。他们的钱要么是盘剥地盘里百姓,要么是出卖国家利益向帝国主义贷款。

比如说,段祺瑞曾向日本人贷了1.45亿日元,除了第一期借的500万日元还了,其余的钱成了死账。这些钱最后都干什么用了呢?和其他大部分军阀一样,这些钱主要用来发放军饷、购置军火、还战争赔款。

最可笑的当属冯国璋了,他当上总统之后,为了筹集军费,竟然将紫禁城护城河里的鱼捞出来埋掉,成了当时一大笑谈。

可见,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段祺瑞、冯国璋之流当了总统之后,方知袁世凯能够笼络那么大一摊子,着实有水平。

其次,段祺瑞在用人方面,没有全局意识。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段祺瑞在任期间,向日本人借了1.45亿日元,即西原贷款,这笔钱段祺瑞怎么分配的呢?

按理说,钱是以北洋政府的名义借的,直系、皖系、奉系三家都有份儿。实际上呢,段祺瑞在花钱的时候,只想着皖系一家;还债的时候,却让三家一起想办法,如此,其他两家能不生怨言?

在人事任免方面,段祺瑞也是任人唯皖,对于非皖系官员,则采取打压措施。

尽管段祺瑞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在北洋众军阀里,他做的已经非常好了。换做其他人,有的不能服众、有的弄不来钱、有的能力不足,更不可能接替袁世凯的位子。

足见,想当一棵大树,必须有遮风挡雨的魄力,也要有枝繁叶茂的能力,这样才能聚拢一堆猢狲在下面打闹。否则,随便两只猴子在上面折腾,都能把树弄倒了……


祗树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北洋军是怎么来的,袁世凯又是怎么带队伍的。

如果贴百度百科,肯定要从小站练兵说起,其实那就远了,真正北洋军的成型,是清朝北洋新军六镇的编练。

袁世凯掌握北洋新军的权力来源,在于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身份,而其练兵的费用,则是一大部分由直隶财政支出,一大部分来自于清朝中央政府划拨的“两江协饷”,也就是说,部队是他带出来的,但是养兵的钱,是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凑出来的。

尽管北洋新军的编制是他一手带出来的,还制定了步兵操典等等制度规范,但是北洋新军本身并没有统一的后勤管理,中国近代统一军需的鼻祖是张作霖的“奉军”。

没有统一后勤管理,北洋新军的整个成军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由袁世凯统一外购军械,编练各镇,任命各镇将领之后,由其自行招兵、训练,官兵训练合格后,正式成军,按照编制统一发放军饷。

需要注意的是,镇统一级的将官在这个编练过程中实际上是“承包”的角色,选任基层军官、招募和训练士兵,乃至于后续发放军饷,都基本由“承包者”说了算。

也就是说,袁世凯对于北洋新军的管理,一是统一军械供应,二是管理高级军官,三是大包干按编制发军饷。

由于北洋新军的“高薪制”,其一年养兵的费用几乎与一镇的装备费用持平,也就是日常养兵比建军还贵。

这种松散的管理,让袁世凯在第一次失权之后,直接被清朝中央政府拿走了北洋军,只不过,当时主政的摄政王载沣兄弟对于老北洋的旧人并不赏识,反而对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留学生青眼有加,大肆提拔安插,殊不知,这些人有不少干脆就是革命党,比如蓝天蔚、吴禄贞等人,可以说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哪怕有这些矛盾,当袁世凯二次复起时,对于北洋军的掌握也已大不如前,只能通过各种纵横捭阖的手段,连哄带骗,完成了自己逼清廷退位,取而代之的大规划。

说得直白点,他如果对北洋军有蒋介石日后对于党军第一军的掌控力,也就不必南北议和了,直接搞清帝禅让都可以了。

恰恰因为如此,他才在北洋军旧部之外,让自己的“大太子”袁克定,组织模范军,建立自己的真正嫡系部队,也受到了明晰其目的的众将的抵制,而日后的称帝之举,更是受到了其集团内部的或明或暗的抵制,所谓众叛亲离,实际上出在核心团队中。

至于当时咋呼得欢的国民党也好,蔡锷护国军也好,相对于仍然是庞然大物的北洋集团,实在不值得一提。

不过,袁世凯对于北洋集团,自始至终不是作为军事统帅的身份而受尊崇,而是作为这个集团的“政治代表”和“经济支柱”,因为袁世凯可以保持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央政府对国内行使权力,保障对北洋军的供养,同时,可以很好地与英国为代表的列强周旋,获得外交支持以及贷款。

在他之后,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冯国璋和曹锟为代表的直系,都不足以号令整个北洋集团,更不具备袁世凯的上述能力,结果为了取得一个“号令群雄”的中央大义名分,各个小团体大打出手,得到之后,处境仍无改观。

最终,驻扎各省的北洋军走向了军饷自筹,自行扩军的防区体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王国,直到被关外的奉系摘桃子,又一起被北伐军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归根结底,袁世凯死后没人能够继任,不是什么权术问题,而是北洋军的制度安排问题,换谁来,都没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