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消失匿迹了?

夏目历史君


赤壁之战,东吴大败曹操,火烧赤壁,取得火攻胜利的一个关键人物:老将黄盖。


葬送曹操大军,使火攻得以奏效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黄盖前往曹营诈降,来了一招瞒天过海,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大军。


众所周知,有个著名歇后语叫: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那么,赤壁之战时露了一脸的“苦肉计”黄盖,最终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消失匿迹了?

有人说,在赤壁之战中,老将黄盖在完成诈降任务过程中,不慎被流箭击中落水,伤得很重,由于年纪大了,不久后就去世了。所以销声匿迹了。


那么,是这样吗?峰子哥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是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也是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火烧赤壁之战,烧出了三足鼎立的“雏形”,奠定了三国并雄的局面。

对于赤壁之战中,关键的“火攻之术”,正史《三国志》记载: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所以啊,赤壁之战时,真正提出火攻计策的人是黄盖,并非周瑜。

当时黄盖的“上司”东吴大都督周瑜认为可行,便采纳了。其实赤壁之战,跟诸葛亮关系并不大,主要由东吴周瑜主导。年轻的东吴军事主官周瑜,也因此一战成名,名噪天下。


至于“苦肉计”并无正史记载,黄盖的实际功劳在于“建策火攻”和亲自“诈降曹贼”。


关于黄盖诈降曹操的过程,史载:


“(黄盖)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在赤壁大战中,黄盖还有一个小插曲,东吴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记载:“ 建安中,(黄盖)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 ,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裴松之注引《吴书》:“ 赤壁之役, 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


意思是,黄盖在赤壁之战途中,确实不幸被流矢击中,坠入水中,衣衫凌乱、头发敷面。火光冲天,混乱纷纷,被救起时,吴军竟未认出是黄盖,居然将这位“赤壁大功臣”安置在厕床中(厕床,一指古代厕所中的专门坐器,二指厕所中的坐床)。


黄盖只好在里面大吼大叫,呼叫韩当。韩当发现黄盖时,流着泪解开黄盖衣服,才保留了性命。


赤壁之战前,北方霸主曹操,遭此大败,所引发的连锁后果,十分明显。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当时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使相对弱小的孙刘有了喘息之机。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休养生息,而孙刘双方势力则趁机开始发展壮大。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飞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而孙权则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赤壁之战后,黄盖的结局

1、赤壁之后,老将黄盖并没有消失匿迹,因赤壁之功,被孙权拜为武锋中郎将。


黄盖效忠孙坚、孙策、孙权东吴三代主公,忠心耿耿、勇猛过人,为东吴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妥妥的江东元勋,是誓死追随江东第一代主公孙坚创业的元老。


2、赤壁之战后,老将黄盖调任武陵太守,依然老当益壮,巧用计谋,荡平武陵蛮族叛乱。


据史载:“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3、不久后,长沙郡益阳县山贼作乱,黄盖再一次平定匪患,吴主孙权升他为偏将军,最后病死任上,寿终正寝。


史载,黄盖是一个严肃果敢的“老领导”,办事从不拖延,善于爱护和照顾下属士兵,故每次出战,黄盖带出来的兵,必奋勇争先,嗷嗷叫。黄盖死后,吴国人常怀念黄老将军。


4、孙权称帝后,追论黄盖平生功绩,黄盖之子黄柄,承父之功,被授爵关内侯。


总之,孙权对黄盖还是很不错的,老将军善终。与刘备麾下“五虎上将“之一的老将黄忠,同为三国“老当益壮”之名将,而且都姓黄啊!


峰子奇观


大将黄盖老当益壮,从赤壁一战之中,取得胜利之后,不断的建立战功,官职也是越来越大。他最后消失,不是因为他死了,而是他从攻打曹操转变成平定内乱。武能攻城略地,文能安邦治国,黄盖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


在赤壁这一战中,黄盖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这个火烧赤壁的计策,其实是他提出来的,最后执行者也是他。为了能够使曹操被诱惑进来,黄盖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发现只能使苦肉计才能够让曹操相信。曹操这一个多疑的人,要是不下一点血本的话,就很容易被发现,到时候计策失败了,那么国家就有危险了。为此他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毅然决然的去使用了苦肉计。

他和周瑜演出了一场好戏,让周瑜去鞭打他,责骂自己,办事不力。然后自己一气之下,跑到曹操的地盘,告诉曹操终于不是一个好人,自己想要报复他。并且带来了当时东吴的地图,以及相关的重要军事情报,曹操听了就非常的高兴。看到黄盖被打得这么惨,就相信他是真的了,曹操对黄盖是心存怜悯,答应他在事成之后一定会给他重重的赏赐。


就这样,黄盖又回到了东吴,做了曹操的内应。等到赤壁大战的那一天,曹操进入了东吴的陷阱之后,于是就开始了火烧赤壁这一幕。当一只火箭射向曹营的时候,曹操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中计了,最后损失惨重,差一点自己都回不来,于是对黄盖是非常的痛恨。

要不是自己相信了黄盖的话,现在估计就把东吴彻底的毁灭了。在曹操的以后的岁月里,肯定是时常想起黄盖这一位好朋友,有时候恨得牙关痒痒的,自己统一天下的大业就这样没了。

可是黄盖却过得非常的舒服,在火烧赤壁这一战争中,他的功劳是最大的,于是孙权给他升官了。并且不需要他到外面去打仗,更何况当时地区有人叛乱。孙权希望他能够回来,解决这一些事情,更何况黄盖年纪已经这么大了,再出去打仗也不好。

黄盖是跟着孙坚一起的,辅佐了东吴的三代人,可谓是三朝元老。要是再让他操劳下去,可能东吴所有的人都要骂孙权了。但是孙权也不好意思让他退休,只能让他回来安守一方,自己也放得下心来。


在赤壁战争之后,当时的武陵地区发生了叛乱。因为他当时是这里的太守,他也有职责和义务去平定。虽然他当时只有500人,但是他运用好了计策,并且身先士卒,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斩杀了数百人,其中包括敌军的首领。至此他所在地方就安定了下来,他开始管理这个地区。

他当时刚刚上任,有很多人是不做实事的,他让这些人努力的去做,并且要求两个文官也要努力去做。告诉我这两个文官,自己不会打骂他们,让他们放松下来。本一年之后,黄盖检查了一下,的确是没有打骂他们,就一下子把他们的头斩了下来。从此之后,他手下的人再也没有敢乱来的。都在认认真真的做事情。

再后来当时益阳县是发生了叛乱,还有一次轻松的平定了这次叛乱,孙权非常的高兴,奖赏他为偏将军。可是没过多久,由于年纪太大了,在上任的期间里就去世了。

黄盖这一生还是过得非常不错的,在三国这么混乱的年代里,能够安然的去世,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汪公说


赤壁之后,他其实仍有一番作为,最终病逝于任内,也算是安享晚年了。他没有消失匿迹,只是再无记载了而已。

黄盖是江东的王牌老将,早年跟随孙坚、孙策打下了这江东基业。孙权时期,他被安排去镇压安抚山越,所到九县,全部平定,功勋卓越。

他最辉煌的时刻要数赤壁之战了,他向周瑜献策诈降曹操,最终以火攻打败曹操。赤壁之功,第一要数周郎,这第二大功就应该是黄盖的了,赤壁之战也使他名声大噪。



但在这之后,他却像消失匿迹了一般,这是为何呢?是不是因为在赤壁之战后被流矢所中,堕下水中,由于伤的太重,年龄偏大,不久就去世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赤壁负伤后,他仍老当益壮。《三国志》记载赤壁战后,他还被任命为了武陵太守,去平定蛮族叛乱去了,他甚至用五百人就收复所失的城邑,令各部落的头目闻风散胆。

之所以没有了黄盖的详细记载,最重要的是因为他已脱离了主线事件。赤壁之战后,他被安排专门去镇压内部的蛮族、山賊叛乱去了,没有参与对外战争。而小说三国演义也向来是讲曹刘对峙,对吴国大将讲的不算多,这也使得黄盖的故事没有一直辉煌下去。



虽然是镇压蛮族叛乱,但他的作用绝对不能小觑。蛮族势力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平定,只是三国之争让大家忘了还有这种强敌的存在。假若没有他的镇压,江东如何能有后方的稳定。而关于平定蛮族的记载只有诸葛亮的最详细,其他人的则记载的偏少。其实黄盖镇压蛮族叛乱的作用丝毫不弱于诸葛亮平定南蛮,只不过不如诸葛亮出名罢了!


夏目历史君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相信很多人对这句歇后语都不陌生,关于这个故事先不说它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单就故事来说,也算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写的就是赤壁之战前夕的一场由周瑜和黄盖主导的“苦肉计”,目的是取得曹操的信任,让黄盖顺利接近曹操的船只。赤壁之战应该算是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战役过程相当的精彩,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战役的结局就更加重要了,直接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势。所以《三国演义》也对这场大战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不过在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该战最大的功臣,再有就是周瑜,两人在火攻上不谋而合,然后周瑜和黄盖来了一个苦肉计,周瑜命人打了黄盖五十大板,让黄盖去诈降,取得曹操的信任,然后借机烧船。这场大战的精彩程度让人每次看了都热血沸腾,当然《三国演义》确实对这场大战进行了艺术加工,添加了很多虚构出来的东西,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不过却也间接掩盖了黄盖在这场大战中的巨大作用。

黄盖作为江东虎臣,是东吴作战经验丰富又富有谋略的一员大将,他从孙坚时期就活跃在战场上,当初孙权继位,江东地区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尤其是本就不服孙吴的山越各部落,而黄盖就成为镇抚山越的大将,前后成功安抚了九县,为孙权的政权稳定做了不小的贡献。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基本平定北方的曹操开始训练水军,准备南下进攻刘表,结果刘表很快去世,其子不久也投降了曹操,接下来刘备也被打得落荒而逃,于是曹操将目光放在了江东一带。孙权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就兵力而言,不管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没有办法和曹操抗衡。于是在谋臣的劝说下,刘备和孙权结盟,欲一起抵御曹操的大军,当然,即便是孙刘联军,仅仅在兵力上也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也并非那么自信,毕竟曹军是旱鸭子,虽然训练了水军,但是水上作战的能力实在不能和吴军相比,况且随着曹军南下,很多人得了瘟疫,曹军的情况其实也不容乐观。

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隔江对峙,当时联军以都督周瑜为主帅,江东这边有黄盖配合周瑜。根据《三国志》记载: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用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可见想出火攻办法的,并不是诸葛亮和周瑜,而是老将黄盖,而且黄盖也确实还有诈降的任务,只是《三国志》中记载黄盖写了一封书信送给了曹操,然后诈降,并没有“苦肉计”的记载,黄盖是如何诈降的谁也不知道,只能算是一个迷了,而拥有那么多谋士、本身智慧超群轻易不信人的曹操为何会信了黄盖的诈降,这同样是一个迷。

总之,黄盖诈降是成功了,烧船也成功了,不过烧船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黄盖为此身负重伤差点命丧黄泉。当时黄盖中了流矢,跌落进水中,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已经是深秋,跌落进水中的滋味自然不会好受到哪里去,好在,吴军中有士兵将黄盖救了上来,但是大家都不认识黄盖,只是将他安置在厕床中,黄盖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大喊韩当,韩当这才发现是黄盖,给他换下了湿衣服,将他的伤口处理了一下。不过,四姑娘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何吴军的这支队伍中竟有人不认识黄盖,难道是新兵蛋子?赤壁之战后,黄盖因功拜武锋中郎将。

赤壁之战后,黄盖似乎就消失了,不过这只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错觉,实际上黄盖仍旧活跃在战场上,武陵蛮族作乱,黄盖奉命平叛,仅用几个月就平定了所有的叛乱,再之后就是平定长沙郡的山贼作乱,因功封为偏将军,不久病逝,一个征战了一辈子的大将能在老了的时候病死其实已经算是很好的结局了。

黄盖戎马一生,对东吴是有大功的,孙权自然也不会忘记黄盖,黄盖虽然早就去世了,但是等到孙权称帝的时候,还是将黄盖的儿子黄柄赐爵关内侯。


尚宫女史


三国时期,江东人才济济。而在众多的军事将领当中,黄盖属于资格最老的大将之一。他是孙坚最早起家的四家将之一,年龄比程普小,比韩当和祖茂大,擅使一对断海鞭,有万夫不当之勇。孙坚任命他为别部司马,随部作战。

黄盖追随孙氏父子南征北战,历经千辛万苦,方才打下江东基业。孙坚征伐刘表战死,黄盖生擒黄祖方才换回尸体,因此黄盖还是孙家的大恩人。孙权当政后,升黄盖为丹杨都尉,镇摄山越各部。黄盖不但武艺高强,还善使计谋。山越蛮族经常侵入汉人村落抢劫财物,由于这些蛮族居住在原始森林深处,来去无踪,很难剿灭。黄盖故意让士兵装成老百姓,在山越蛮族经常活动的村落显露牛羊粮食,引诱山越蛮族来抢。山越蛮族不知是计,见财心痒,结队来犯,被黄盖几乎一网打尽。如此几战之后,这些蛮族再不敢来侵犯。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打响。曹军数倍于吴军,但是不习水战,于是在长江北岸下寨,与吴军对峙。时任粮官的黄盖向都督周瑜献火攻之计,并自愿让周瑜杖责以向曹操施用苦肉计。曹操上当后,黄盖亲自率领数十艘装满硫磺硝石的火船,冲入曹军船队,引燃曹军船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了头功。可惜黄盖在混乱中被曹军弓箭射中,几乎坠江身亡,得赖韩当相救才捡回了一条命。

赤壁之战时,黄盖已经年过五旬,献苦肉计被周瑜打得皮开肉绽,还没有好利索,又中了曹军的弓箭,坠落长江,落下了病根。所以赤壁之战后黄盖都在养病,没有参加任何军事行动。据史书记载,黄盖在赤壁之战后就一直咳血不止,修养了将近一年才有所好转,但是连其平生最为得意的断海鞭都挥舞不动,又怎么能带兵上阵杀敌呢?

由于体弱多病,此后黄盖再没有上阵杀敌的机会。孙权封他为偏将军,让他去担任武陵太守。公元221年,蜀汉先主刘备为报杀关羽之仇,发兵七十五万伐吴。战争初期,吴军节节败退,人心浮动,竟然有大臣提议向蜀汉投降。时任武陵太守的黄盖非常愤怒,向孙权请战,被孙权以年老为由拒绝。后孙权拜陆逊为都督,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盖参与了追击刘备败军的军事行动,几乎将刘备擒获。夷陵之战也是黄盖人生最后一战。此后黄盖调任长沙太守,于公元225年病死在任上,智勇双全的没有受到重用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老了,病了,身体不好了,这原因实在是让人感到有些心酸啊。


道中道道而道


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经典桥段就是黄盖在赤壁之战献“苦肉计”,我们耳熟能详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属湖南省)人。“孙坚举义兵,盖从之。”黄盖在孙坚起兵时就跟随他,孙坚死后跟随孙策,最后又跟随孙权,算是东吴的元老级人物。孙权即位后,诸山越不宾,黄盖一直在平叛安抚山越,后来因功升迁丹杨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后大败刘备,夺下新野,刘备只好拖家带口一路南逃。在逃亡途中遇到了鲁肃,鲁肃就给刘备出主意让他和孙权结盟以拒曹操。于是诸葛亮在刘备的授意下去说服孙权联合以抗曹。可哪怕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也只能算得上弱弱联手,能出来对抗曹操大军的兵力也仅仅只有五万。正在众人面对曹操大军一筹莫展之时,黄盖提出了火攻曹营的破敌之计。

一天夜里已经投降了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又在曹操的指使下,跑到周瑜大营诈降。于是周瑜决定将计就计,故意盛情接待了二蔡,想着要好好利用这两人。黄盖就和周瑜商量,周瑜借故惩罚与他,让二蔡误以为他对周瑜心生怨恨,投降于曹操,然后再利用火攻之术,火烧曹营。

第二天,周瑜召集众将前来商讨如何打败曹操时,黄盖对各种建议都加以反驳,并一脸沮丧地说:“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打不过曹操大军的,实力差距太大了,还不如早些投降,降低损失。”完全是一副投降派的模样。周瑜听完后大怒,说道:“大敌当前,这等长敌人志气,动摇军心的人留不得。”于是下令将黄盖拖出去,斩首示众。

见周瑜要因此处死黄盖,帐中将领都连忙替黄盖求情,周瑜只好免其死罪,但还是打了黄盖50军棍。这50棍打得黄盖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一连昏死过几次。众将见再这么打下去非得出人命不可,于是再次苦苦求免,周瑜这才作罢,怒气离去。周瑜和黄盖两人的这场双簧苦肉计,几乎瞒过了所有的文武官员,自然也被二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黄盖屁股伤还没好,就“迫不及待”地写了封投降信给曹操,而曹操呢自然是听说黄盖被打屁股的事情,所以不疑有他。

所以当黄盖带着几十艘战船来“投曹”时,曹操还很开心,等黄盖的战船接近曹营时,不仅没有严加防范,士兵们还争相出来观看。于是黄盖下令点燃船上早已准备好的燃料,火势顺着东南风迅速蔓延至曹营,联军抓住机会马上发动攻击,大败曹军。

不过这上面所描述的“苦肉计”,只是《三国演义》演义出来的情节,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在真实的历史中,黄盖只是写了投降信,并没有被周瑜打屁股。不过效果倒是一样的,曹操还真就信了。

赤壁之战后,黄盖因功被封为中郎将。不久之后,武陵蛮夷叛乱,黄盖又被孙权派去平叛。在此之后黄盖主要干的是就是平叛和管理地方事务,由于表现不错,孙权升他为偏将军,后来黄盖死在了任上。由于黄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所以百姓非常拥护他。在现在的湖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有一个地名叫做黄盖湖,据《一统志》记载是孙权为了纪念黄盖在赤壁之战的功劳,所以就用黄盖的名字命名了此湖。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赤壁第一功臣,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公谨,反而是黄盖。是他献策火攻,也是他以生命引曹操入局。赤壁之战后,黄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为东吴政权的稳定立下了很多功劳。



黄盖是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不过早年家族分崩离析,所以黄盖跟着祖父迁居到了零陵居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盖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清贫,但他心有壮志,经常努力的读书、习兵法,成为了当地的郡吏,后来举孝廉,成为了公府。

孙坚起兵后,黄盖主动投靠孙坚,为孙坚南征北战,破草寇、败董卓,因功被封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后,黄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孙策的部下,经常为孙策冒死攻城略地。

当时,江南地区的山越诸部不愿意归附孙氏政权,所以经常在孙氏的统治区域内作乱。为了收复这些人,孙氏集团经常委任黄盖去治理有贼寇的县分。期间,他先后担任过春谷县长、寻阳县令等九个县的长官,经过他的治理,全部稳定。

后来,黄盖升任丹杨都尉,在此地抑豪强兼并,救济贫弱,终于使得山越地区的百姓诚心归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意欲统一天下,孙权派遣周瑜和程普率军三万迎击。

双方在赤壁相遇。由于水土不服,以及不习水战,曹操遭遇周瑜的第一战失败,被迫退回了江北。由此,战事在赤壁一带僵持了下来。

显然,曹军在兵力、后勤补给上远远超过了周瑜,所以,周瑜等人陷入被动。一旦战事无限期延长,周瑜必败。

正在苦恼间,黄盖站了出来,提出了以火攻烧毁曹操舰船的计谋。这件事在《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载为: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黄盖传》中的记载为;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通过正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赤壁火攻的计谋出自于黄盖,并不是周瑜,当然,更不是诸葛亮。



赤壁火攻时,黄盖先诈降,之后带着装满柴草、膏油的小船驶向了曹营。在到达曹营之前,黄盖点燃了船只,奋勇当先的带着士兵冲入曹营。

很不幸,冲在最前面的黄盖身中流矢,跌入了寒冷的江水之中。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之时,后面追上的吴军救了他。但吴军并不认识黄盖,所以将他安置于厕床中。黄盖无奈大声呼叫韩当,当韩当发现他时,流着泪为黄盖解开了衣服,这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失大半兵马,狼狈逃回北方。黄盖也因功升任武锋中郎将。

后来,武陵发生蛮族叛乱,黄盖又到了武陵镇压叛军。由于叛军数量众多,而武陵仅有五百士兵,所以黄盖大开城门,等叛军入城到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斩杀数百敌兵,其余皆散。三个月后,黄盖顺利平定了叛乱。



平定武陵后不久,长沙益阳县遭遇山贼入侵,黄盖便迅速前往长沙。这一次平定山贼后,孙权升黄盖为偏将军,镇守地方,结果黄盖以身殉职,病死于任上。

黄盖死后,吴国境内的百姓纷纷追悼、思念他。孙权称帝时,也念及其大功,于是册封了他的儿子黄柄为关内侯。


我是越关


黄盖的生卒年不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战时,黄盖就已经算是东吴老将了。赤壁之战后,黄盖的有关记载很少,但是特别宝贵。因为黄盖此后的经历记载,则见证荆州中南部在蜀汉和东吴之间归属上的过渡和变迁,也佐证了刘备“借荆州”和东吴之间的协定,直到“湘水分界”的过程。

(黄盖也曾跟随孙策平定东南诸郡,“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卷》记载,孙策和太史慈单挑,从骑中就有黄盖。)

黄盖的生年没有记载,但是从孙坚190年起兵开始,黄盖就加入孙吴阵营,此后就跟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征战四方。赤壁之战时,由于黄盖献计诈降,火烧曹魏战船,周瑜和刘备随后追杀,大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军。此战,可以说是黄盖的鼎峰之战。随后,因为武陵郡南蛮叛乱,东吴以黄盖为太守,黄盖上任就智退叛军,平定叛乱。但是,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这是有争议的,而且和黄盖晚年的经历,去世的年份,荆州武陵郡这个时期的归属问题,都有联系。把黄盖的晚年经历和去世的年份搞清楚了,就能解释孙权为什么会借荆州以及那个时期荆州的变迁。



那么黄盖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呢?《三国志.黄盖传》没有记载,但是《三国志.孙皎传》则记载了“程普去世后,孙皎代程普镇守夏口。黄盖和兄长孙瑜去世后,孙皎又并二人军队。”程普和孙瑜都在215年去世,所以黄盖也差不多死于215年。所以,在某度上记载黄盖在219年担任武陵太守是错误的,而并黄盖和孙瑜军队的孙皎,才是去世在219年,所以更可以佐证黄盖去世时间是和程普,孙瑜一样在215年。由此可以推断,武陵郡的叛乱是在赤壁之战后,215年(湘水分界)前,根据《三国志.黄盖传》,黄盖平定了武陵的叛乱,随后又当“灭火队长”,到处平叛,最后一站是长沙益阳,然后去世在任上。

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215年刘备平定巴郡,219年关羽北伐,吕蒙白衣渡江。所以,许多朋友认为黄盖晚年的武陵平叛是发生在吕蒙偷袭荆州之后,其实不然。赤壁之战后,周瑜还占领着荆州南郡,周瑜去世后,荆州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刘备和鲁肃(接替周瑜职务),以及孙权协议的结果。当时,原来由刘备占领的夏口,让给了孙权。孙权占领的南郡,让给了刘备,于是刘备能和南郡,江陵,公安连成一线。孙权能把江夏郡南部的夏口港,鄂县等地连为一片。这样做,对孙吴和刘备都有利,不但领土可以接壤,江夏郡防务可以完全交给孙权,来自襄樊的威胁,可以交给刘备。

(刘备入蜀前的荆州态势,其实此时的武陵郡是属于孙权的,图片仅为参考)

至于荆南四郡,在人们看来,应该都属于刘备才对,其实不对,刘备只占领三郡(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其实在孙吴手里。证据就是刘备入蜀前,让诸葛亮都督三郡,供应军队粮草,当中没有武陵郡《三国志.诸葛亮传》。此后,孙权派三郡长史接受领土,被关羽驱赶,当中还是没有武陵郡。所以,当时武陵郡应该在孙权手里,这也是当时协议的结果,孙权占据武陵郡,就是要给刘备的荆南“摻沙子”。正是因为如此,黄盖在平定武陵蛮时,手上只有五百人,因为武陵和当时的东吴没有直接接壤,又在刘备的腹地,也不好派大部分守护。试想一下,如果是发生219年,吕蒙白衣渡江,相当于要和刘备撕破脸皮了,武陵成了前线,怎么可能只有五百驻军。不过,武陵蛮最终还是被黄盖和500军队给击败了,随后不久,就发生了“湘水分界”(215年),武陵和零陵属蜀汉,长沙和桂阳属东吴。所以,黄盖最后是征讨长沙益阳的叛乱,平定后不久,黄盖就去世在任上了。

(湘水分界后的态势)

因此,分析了黄盖在赤壁之战后的历程,也有助我们分析赤壁之战到湘水分界这段时间的荆州变迁,所以,黄盖的晚年参考意义是很大的。


大飞熊骑士


大家对三国的印象多来源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主要还是蜀魏之争,对于吴国的记述也是很少,至于吴国将领更是屈指可数。黄盖若不是赤壁之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然黄盖之名也鲜有人知。那时黄盖献计诈降火攻曹军,赤壁之战方可轻松打败曹操,魏蜀吴三国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黄盖

吴国老牌将领,孙坚在位时,并开始与孙坚起义征战南北,打下吴国江山,后又历仕孙策,孙权两任,继续征战沙场,为吴国攻城略地,平定山越,可以是说劳苦功高。

励志

黄盖年轻时,虽家境贫苦,但严于律己,不忘学习,自学兵法,经常负薪提醒自己努力刻苦,可以说是很励志的一个人,最后也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完成小人物逆袭的壮举。果然乱世出英雄!



那么赤壁之战之后,黄盖消失去哪了?

平定蛮族叛乱

黄盖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因病重而身亡,他被派完武陵当任太守,与《三国演义》的故事主线无关,所以就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

建安二十四年,武陵蛮族叛乱,而当时黄盖手下仅有500人,但是他丝毫不畏惧,想好策略,大败蛮族,杀了蛮族头领,让各部落臣服。


要知道当初诸葛亮为平定南蛮耗了多少心血,还专门七擒七放孟获,只为收买南蛮人心,由此可见,黄盖平定蛮族叛乱也不是一件易事,若说贡献也不比诸葛亮少。

黄盖文韬武略,作战勇猛,处理事情果断,而且对下属很是照顾,三国名将怎么能少了他!

尊重历史,方能以史为鉴,我是历史微旅者,欢迎关注我,一起讨论学习进步!


历史微旅者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民间很常用的一句歇后语,它来自于我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讲的是赤壁之战前夕,黄盖领受了假降曹操,放火烧船的任务。为了麻痹曹操,周瑜当众羞辱和杖责黄盖,曹操得知黄盖真的受辱,也就相信了他的诈降。

而翻开史书《三国志》我们会发现,书中记录道:“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这样看来,后世著名的“火烧赤壁”其实是黄盖的计谋。那么,赤壁之战中献上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的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黄盖,东汉末年零陵郡泉陵县,也就是今湖南省永州市人。在史书中,他的生卒年都不详,但根据他自初平元年(190)孙坚起兵讨伐国贼董卓时便跟随左右可以大致得知,他应当是与孙坚年龄相差不大的。初平二年(191),孙坚去世后,“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黄盖历事孙坚、孙策、孙权三代,始终忠心耿耿、勇猛过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但作战时威风八面,治理地方也有自己的心得。他曾经在九个县任职过,“凡守九县,所在平定……抑强扶弱,山越怀附。”他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定,少数民族也诚心归附,如此看来,黄盖可谓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夺取荆州后从长江顺流而下,想要一举歼灭固守江东的孙权。曹操陈兵在江北,孙、刘联军则在江南严阵以待,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兵力,黄盖提出了火攻曹操的计谋,并自告奋勇担任诈降的角色。

史载:“(黄盖)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在黄盖的巧妙计策和英勇冲锋下,曹军大败而归。不过,根据《吴书》记载,这位英雄人物在成功执行任务后不慎中箭落水。被救起后,人们不知道他就是黄盖,于是将他安置在厕所中的坐床上。黄盖大呼同袍韩当的名字,被韩当发觉后,才得以保住性命。

赤壁之战后,黄盖被封为武锋中郎将。后来,武陵郡有蛮族发动叛乱,于是黄盖前往平定,“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黄盖利用计谋,又一次以少胜多。

之后黄盖又讨伐长沙郡益阳县的山贼,因功被封为偏将军,在任期中病逝。考虑到黄盖年事已高,死在任中算是善终了,而他之所以销声匿迹,笔者认为一是他年纪已然不小,很难再冲锋陷阵;二是东吴本就鲜有对外征战,武将也就很难留下名垂青史的事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