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早在西周时期,这里是诸侯时期蓟国的都城。春秋时期,燕国灭了蓟后,迁都到这里。秦朝以后,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五代之后,北京是辽国的陪都,之后是金国的都城,以及元、明、清三朝的国都。

这里只介绍辽代及其以后的北京古城墙。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辽、金、元、明、清时的北京城址

辽 南 京

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有五座都城: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其中上京是首都,南京是今天的北京城,是在幽云十六州之幽州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位于今北京城区的西南侧。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辽南京的建造参考了中原地区的城池,辽南京城为矩形。据史料记载,辽南京的北城墙在今白云观以北一带,东城墙在今烂漫胡同西侧,南城墙位于今白纸坊东西街北侧,西城墙在今小马厂和甘石桥以及双贝子坟往西一带。一共有8座城门,其中北边为通天门和拱辰门;东边为安东门和迎春门;南边为开阳门和丹凤门;西边为显西门和清晋门。

皇城位于辽南京城的西南角,皇城的西墙和南墙与外城墙共墙,因此三个墙角在外城墙上,只有东北墙角是独立的,并建有角楼,名为燕角楼。

辽南京城临近中原,城里居民以汉人为主,辽国的统治者采用北宋的官僚制度来管理这里。辽南京处于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处,辽国在这里吸收中原先进的文化。

随便说一下,当时北宋境内也有北京,就是大名府(今天大名县东南一带)。

由于金国的中都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向四周扩建,这使得辽南京的城墙几乎荡然无存。现今,在广安门桥附近能看到写着燕角楼遗址的石碑,告诉人们这里曾是辽南京。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金 中 都

1125年,金灭亡辽。1151年,金国的皇帝因统治的需要以及吸收中原文化,决定迁都到这里,在辽南京城池的基础上扩建,后命名为中都。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同样的,金中都在建造过程中,也参考了中原城池的特点。金中都的规模比辽南京大很多,因此拆除了辽南京的城墙,在更往外的地方修建新的城墙。金中都分为皇城和外城,外城墙一共13座城门。其中北边为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和光泰门;东边为施仁门、宣曜门和阳春门;南边为景风门、丰宜门和端礼门;西边为丽泽门、颢华门和彰义门。

通过吸收中原先进文化,金国由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直接步入封建社会。后来金国尊孔并恢复了科举制,促进了北方地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举世闻名的卢沟桥就是这个时期修建的,位于金中都西南侧的永定河上。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蒙古人灭金国的战争非常惨烈,金中都完全被毁灭于战火。因此,今天只能在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等地看到少量的写着金中都遗址的石碑及残垣断壁。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这些写着金中都遗址的石碑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金中都(来源:网络)

元 大 都

1267年,元世祖

忽必烈为了征服南宋以及统治的需要,决定迁都到中都(今北京),由于金国时的都城完全毁于战火,于是开始营造新城,后改名大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王朝的首都。

元大都奠定了今天的北京城,元大都在规划上是采用了中原地区城市的布局,矩形城池,东西或南北走向的笔直宽敞的街道。在建筑上融合蒙古、西亚等地区的风格。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1285年,历时18年建造的大都完工。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和外城镶嵌着组成。外城的城墙一共11座城门,其中北边为健德门和安贞门;东边为光熙门、崇仁门和齐华门;南边为文明门、丽正门和顺承门;西边为平则门、和义门和肃清门。元大都面积约50平方千米,据史料记载人口近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之一。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城内的积水潭是元代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从南运来的粮食、丝绸等物资商货在这里集散,这里是元大都的商业中心,形成了烟袋斜街等商业街。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明代的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往南移,在元大都城墙的基础上重建城墙。正因为南移,使得元大都北边的城墙轮廓得以保留下来。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明北京城与元大都位置对比(来源:地理图册)

元大都的北城墙和护城河位于今天的北土城西路和北土城东路的南面,因为元大都城墙是夯土筑成,所以也叫“土城”。现今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春暖花开时的元大都遗址公园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在公园里看到的护城河其实已经渠道化了,且由抽水机供水。土墙也是后来重建的,其中大部分是修复护城河时挖河道的淤土堆积而成的。但是这样的护城河及土城墙遗址足以让我们联想出当时的元大都城墙是多么的宏伟。

北京地铁10号线在北土城西路和东路的下面穿行,途径健德门站和安贞门站,其站名就是元朝大都城的北面城墙上的两座城门——健德门和安贞门。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就在健德门旁。如今已看不到健德门,但能看到健德门桥(又称健德桥),北京三环引出的京藏高速公路(又称八达岭高速公路)由桥面跨过北土城西路。桥周围有健德门桥东、健德门桥西和健德门桥北等3个公交站。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寒冷的冬夜在健德门桥东公交站等待公交车

明清北京城

1368年,徐达率领的明军占领了元大都,改称北平。此时北京不是首都,为了便于管理,将城池北面城墙往南移了约2.8千米,城池面积有所缩小,之后成为燕王朱棣的封地。

1402年,燕王朱棣夺取皇位,为了巩固统治以及应对北方的威胁。将北平改为北京,筹备迁都,于1406年建紫禁城,为了城建的需要,将城池南边的城墙往南移约0.8千米。1420年,紫禁城建造完成,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明英宗时期,在元大都城门的基础上,修建京城九门。在嘉靖年间,为了加强防御,决定在京城外修筑外郭城,后来由于明朝国力衰弱、财政吃紧,只有南边的外城修建起来了,所以明清北京城为“凸字形”。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明代的北京城由京城和外城组成,京城里又包括皇城,紫禁城在皇城里。

京城有九座城门,分别是北面的德胜门和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和朝阳门;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西面的阜成门和西直门。其中东直门和朝阳门、阜成门和西直门是在元大都城门上改建的。除了城门,在城墙四角还建有角楼。民国时期为打通长安街与城外的交通,在城墙上新开了复兴门和建国门。地铁2号线与京城的城墙重合,线路上有除德胜门和正阳门之外城门的站名。

京城北城墙上的德胜门,是明代诗人、军事家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德胜门大捷的发生地,这场战斗避免了明朝重蹈北宋的命运。现在,德胜门是去往八达岭长城等地的公交车的始发站,这里还能看到经修复的德胜门城楼。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东直门就是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中“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中的城门。今天,东直门是北京重要交通枢纽,去往平谷、怀柔、密云等地的公交车从这里发车,这里是首都机场轨道线的起点、地铁13号的终点,地铁2号线经过这里。

地铁13号线的起点在西直门,这里也是一个大的交通枢纽。地铁4号线经过这里,北京北站在这里,百年京张铁路经过这里,京张高铁从这里出发。

正阳门又称“前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现在还能看到保存下来的修复后的城楼和箭楼。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城门东部的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曾经是1903年修建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后更名北京站,当时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1958年新的北京站建成,原正阳门东车站停用。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来源:网络)

在今北京站南边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能看到保存下来并经修复的明代北京城墙以及东南城墙角楼。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这些城墙即使现在只是一些残垣断壁,但还能感觉到它的高大。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如果你乘坐的列车是去北京站,列车快要到达北京站时,速度降下来了,你能清晰地看到雄伟的角楼,仿佛在告诉外来的游客,北京是一座古城。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角楼旁即将驶入北京站的动车的铁路

京城南面的外城也称南城,城墙上有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和广宁门,以及东便门和西便门。

外城以前属于崇文区和宣武区,分别以京城上的崇文、宣武两座城门命名。2010年7月1日,崇文区和宣武区分别并入东城区和西城区。

外城和京城一同构成的“凸字形”城墙与今天的北京二环几乎重合。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与二环几乎重合的明清北京城墙

政府还在元朝的鼓楼遗址旁新建鼓楼,并新建了钟楼。

钟楼和鼓楼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是元朝建大都城时定下来的,这条中轴线并不是完全指北,而是向西偏斜约2°。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1644年清军入关,成了紫禁城的新的主人,清朝统治者将京城内的原居民驱赶出去,将京城变成满城,分给旗人住。清朝前期北京的商业主要集中在南城的前门大街一带。元朝时还是商业中心的积水潭,到了清代,彻底失去漕运的功能,成了达官贵人玩赏的地方。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清朝统治者对紫禁城进行了修缮和改造,我们今天游览紫禁城时,看到的故宫是融合明代和清代的建筑风格。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北京古城墙那些事

美编:覃华清

校对:黄志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