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为何能屡战屡胜?这种指挥风格,一般人可不会有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为何能屡战屡胜?这种指挥风格,一般人可不会有

(电影《大进军之大战宁沪杭》)

渡江战役的胜利以及占领南京,都比毛泽东预想中要顺利和快得多,当消息传到北京,他兴奋异常,泼墨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在设想渡江这步棋时,粟裕就准备好了第二步、第三步,攻占南京只是第二步,他还有第三步。

第三步是预计汤集团会全线溃退,一片混乱,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东集团要继续向纵深突进,中集团也要迅猛东进,实行东西对进,以围歼逃敌。

东集团一路未遇强敌,西集团方面的报告也是“守敌抵抗甚微”,粟裕判断,汤集团已成溃乱之像,西集团应加快向东挺进的速度,但这时总前委发来电令,要求“稳扎稳打,防止轻敌乱碰”。

按照总前委的指示,西集团要从4月26日,也就是占领南京三天后再继续向东挺进。显然,这一部署与粟裕所想大不相同。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为何能屡战屡胜?这种指挥风格,一般人可不会有

(电影《大进军之大战宁沪杭》)

粟裕立即上书总前委,坚持己见,认为加快东西对进,不仅可以使汤恩伯无暇调整部署,还能促成汤集团更加混乱,从而达成分割包围的有利态势,而如果动作迟缓,将会因此失去歼敌良机。

总前委复电同意,并重新明确中集团由粟裕直接指挥。

这时汤集团正加紧向杭州及浙赣线撤退,事不宜迟,粟裕下令东西集团兼程急进,切断宁杭公路,封闭合围口。

他预计,最后的围歼战场会在太湖西岸的长兴和广德地区,三野各部队都被要求提前到达长兴、广德。

有的兵团指挥员觉得,汤集团退得如此之快,三野不可能在长兴、广德将其围住,还不如先围攻杭州,或者是同时围攻杭州、上海。

粟裕对敌我到达长兴、广德的距离和行程,经过了反复测算。这一带部分是山区,又有追击部队进行攻击和阻拦,汤集团的行军速度必受影响,对方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差不多,换句话说,谁能在时间上抢在前面,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为何能屡战屡胜?这种指挥风格,一般人可不会有

(电影《大决战2淮海战役》)

4月23日至24日晨,粟裕连发几道电令,命令的中心词就是“快”:快追,快堵,快截,快歼。

速度被强调到极至,就不可能做到整整齐齐,一如淮海战役时追击从徐州撤出的杜聿明集团那样。4月24日,总前委致电粟裕,认为“应整顿态势,克服并停止渡江追击所形成的紊乱现象”,同时指令三野,在到达长兴、广德后,主力便应暂时停止进军。

接到命令后,粟裕再次表现出机断专行的指挥风格,他只是在部署上做了一些微调,对总的行动方案并未做出更改。

在战场上,粟裕永远是一个固执的人,他一旦认准方向正确,就决不轻易改变,为此,哪怕是“独立处置,事后报告”。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为何能屡战屡胜?这种指挥风格,一般人可不会有

(电影《大决战2淮海战役》)

今日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