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吏部尚书为啥叫天官?有什么依据或者有什么说法?

蓋世楠爵


并不是吏部尚书叫天官,天官是指吏部这个机构,武周改制首先是对三省六部进行更名。由于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所以尚书省后来不置尚书令,沦为空缺,一般由左右仆射代行尚书令事务,所以武则天将尚书省更名文昌台后,改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另将中书省更名凤阁,门下省更名鸾台;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更名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武则天的这个更名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为窃国正名,取国号为周,是以周为正统,故循《周礼》。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既然是突破了传统,那么必然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在政治上造势也好,遮掩也罢,她总是需要通过改变现世而影响人心。正如洛河打涝出来的圣碑,上边写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很明显是利用古代鬼神思想进行政治造势,为其谋夺李唐社稷打基础。历史上这种鬼神迷信手段比比皆是,如刘邦斩白蛇,化身赤帝之子,当上皇帝后还不忘神话自己,令史官记录下帝母与神交合的传说。武则天的一系列铺垫与造势与刘邦斩白蛇异曲同工,只不过武后更具魄力,造势之前通过杀戮解决阻碍,再于夺权之后招贤纳士,充实自己的官僚队伍。



从更改的机构名称就能看出,“凤鸾”便是树立女性可以顺应天意,跻身正统的思想。与此同时,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更名内史,原门下省长官侍中更名纳言,充分体现了武则天对权力的掌控欲。至于六部更名,是遵循《周礼》官制,但在隋唐之前,是没有三省六部行政结构的,而三省六部制是由隋初的“五省六曹制”改革而来,隋初五省中的秘书省掌管历法,内侍省就是内庭宦官机构。六曹是指尚书省之下的吏、度支、礼、兵、都官、工,这个曹才是秦汉官制的延伸,汉代的职能主管部门往往称为曹。例如主谋议事的叫议曹、主评讼事的叫辞曹、主章奏事的叫奏曹、主盗贼事的叫贼曹、 主罪法事的叫决曹、主簿计事的叫集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的叫户曹、主邮驿科程事的叫法曹、主卒徒转运事的叫尉曹、主仓谷事的叫仓曹、主兵事的叫兵曹、主钱币盐铁事的叫金曹。



“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冡宰居首,总御百官。”——《周礼》

五省六曹制实际上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将中央行政类别进行概括,以六曹分之,可以理解成今天的大部委合并。随后的三省六部制是将曹改为部,职能变化不大。如果按照汉制,三公之首的丞相可以称得上统御百官,诸曹就是丞相的下设机构,而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是逐渐分化的,三省六部制的尚书省就可以理解为丞相府。前文已经讲过,唐朝自李世民后不再设尚书令,而是左右仆射分化了尚书令的职权,以左仆射为尊,虽然三省长官并列,但由于尚书省的权力最大,故而在不设尚书令的时期里,左仆射就属于宰相之首。武则天改制文昌台后,左右仆射变为左右相,如果按照《周礼》规定,那么左相应具备天官的职责。


而武则天并没有使用天官命名尚书省,我觉得可能是周制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难以匹配,故而才有了周制六官对应尚书省下六部,天官则对应了六部之首吏部。吏部本身也掌握官员考核、选拔、任免,具备总御百官的职能,其长官本为吏部尚书,改名天官后,自然是称天官尚书。同理,二把手就称为天官侍郎,对应的原户部尚书就称为地官尚书,再如秋官郎中、冬官员外郎等,狄仁杰就做过地官侍郎。这个官制在唐中宗元年(705)就变更回原貌,但武则天这么一闹腾,后世觉得天官比吏部好听一些,如明朝废相以后,内阁制尚未形成,吏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官僚集团又开始尊称吏部尚书为天官。


棍哥观史


“天官”一词的来源,最早出现在《周礼》的记载之中,《周礼》记载:朝廷分设六官,天官居首,统御百官。从周朝开始,朝廷的权力中枢,逐步分设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理论上,六部的一把手,官阶一样,都属于正三品或从一品,虽然不同朝代的吏部尚书权力,有强弱之分,但至少在六部主事之间,并无高低之别。

吏部作为中下级官吏(“六部”往上,“三省”中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宰相级大员,轮不到吏部尚书插手,通常是皇帝撇开吏部,单独任命)的任免、考核、升迁、调动,掌握了官场极为最重要的人事权,所以吏部被排在六部之首,而作为吏部主事的吏部尚书又被称为吏部天官。

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古籍都能证明,天官是代之吏部尚书,除了《周礼》中天官的佐证以外,还有《礼记》中“天子建天官,六部之首”,《续资治通鉴》中,也有“今天官诸选”的记载。等等,无一不指向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一职。


中国从西汉王朝开始,大规模采用“三省六部制”管理天下的人与事。吏部通常隶属管理政务的尚书省门下,从皇帝到尚书省,从尚书省到六部,再从六部至地方州县,皇帝的意志可以通过这套行政系统,得以上传下达。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吏部尚书的名称又有所不同,西汉时,叫“吏部曹”,东汉末期,改叫“选部曹”,从两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之后的隋、唐、宋、明、清,吏部尚书的官名,才得以固定下来。虽然之后的称谓,没怎么改过,但不同时期的吏部尚书官阶,却相差极大,权力大小也很不相同,比如,吏部尚书一职,隋、唐、宋代是正三品,明朝是正二品,清朝权力更上一层,变成了从一品。

以上说的是天官在官场,如果从民间角度,就本土宗教的道教来说,天官是天、地、人三界之一,民间俗称“天官赐福”,正好与主管人事的吏部尚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图吉利,二取同义。


米缸搂着麦芽糖


先吐个槽,看到两篇一样的答案,还都是错的……说什么刑部尚书也可以叫刑部天官,胡说八道。只有吏部能叫天官,其他的五部叫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一定要追述的话,能推到周朝,但更近一点呢,就得说是武则天的“特殊爱好”——改名字!武则天这个人,特别喜欢改名字!上到自己的名字,发明了一个“曌”字,号称明月当空。此外还把“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等其他字发明了新的写法。当然后来武则天倒台都废除了,只留下了她给自己起的那个“曌”字。有好名字也有坏名字,比如她的死敌王皇后、萧淑妃,被改姓“蟒”和“枭”。还有李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等起兵反对她,失败后所有参与(甚至没有参与只是有所关联)的李唐宗室几十人都改姓为虺,也就是一种类似蛇的爬虫。其他的给自己不断的加尊号、改年号就更不用说了。除此以外呢,就是爱给机构、官署也改名字。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就是睿宗光宅年间的改制。


我们知道,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朝廷设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李世民登基后不授予官员,副长官左右仆射)、门下省(长官侍中,副长官门下侍郎)、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副长官中书侍郎)三省,尚书省下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副长官侍郎)。这大体就是唐朝基本的官僚结构了,期间虽然有过一些短暂的改名,但从高祖武德朝到高宗在位都没有大的更改。

高宗驾崩后,中宗李显即位,不到一个月就被武则天废了,改立最小的儿子李旦为帝,自己则称制,独揽朝政。李旦最初年号文明,八个月后,武则天改元光宅,更是直接开启了改制大幕。

武则天把东都洛阳改名神都,把尚书省改名文昌台,尚书左仆射为文昌左相,右仆射为文昌右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门下省改为鸾台,侍中改为纳言;中书省改为凤阁,中书令改为内史。还把御史台(管理监察)改为左肃政台,增设右肃政台等等。另外还把官员服色,各类旗号都改了。


举个例子吧,武周朝著名的狄仁杰,曾任地官侍郎,也就是原来的户部侍郎,后来又升任鸾台侍郎,也就是原来的门下侍郎,接着做了纳言、内史,也就是原来的侍中、中书令。死后追赠文昌右相,也就是原来的尚书右仆射。

这套改革是为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武则天自己做皇帝铺路。首先我们看中书省叫凤阁,门下省叫鸾台,又是凤又是鸾,这不就是告诉你们女主登基吗,女人要坐天下了,龙不流行了,要改鸾凤了。


那么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又是怎么个由来呢?这个要讲到《周礼》了。《周礼》记载的自然是周朝的礼法制度,当时百官之首称为宰冢,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管各类事务。所以,这是六部改名的由来。注意哦,“官”不是“官职”而是“官署”,也就是部门,所以,天官不是个官名,是个部门名字。

为什么用周朝的官署名呢?我们都知道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因为她要给自己找一个叫得响的祖先,结果一群文人引经据典说武姓来源于周平王的儿子姬武,后代都以武,为姓,于是武则天就自认周天子后代,于是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六部按照周礼改名,自然也是为这个做准备。

所以,我们知道了,天官来源于武则天改制,将吏部改称天官。后来到了明代,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六部尚书成了正常情况下官职中最高的(其他更高的官职都是荣誉头衔)。六部之首为吏部,吏部尚书也就可以说是最大的实权官员了。就用吏部的古称天官来敬称吏部尚书,因为天有顶头的感觉。但是还是要强调,天官代表的是吏部,而不是尚书!只有吏部尚书可以称天官(这就类似用曾任职的官署来称呼官员,比如杜甫曾经在工部做官,就叫他杜工部),其他尚书不能叫天官!


伊耆角木


有些答案里已经说了天官的来源,我就不再提供了,我要说的是为何唐朝以后,吏部尚书依旧被民间私下称为天官。

宋朝略过不提,因为宋朝的吏部职责实际被分割了,再加上又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拿着平章的薪水干着大理寺的活官职叫枢密使的存在,讨论起来太麻烦。

以明朝为例,内阁以外,六部尚书,以吏部排名第一,吏部掌握了三品以下官员的考核,任免,那么四品是什么概念,地方上就是知府,京官就是郎中,也就是直接掌握相当于今天市长市委书记和中央各部司长的生死了。另外,对于三品以上官员,虽然无法单独决定,但仍旧有建议任免权。

假如某一个官员现在是布政使了,不归吏部管了,但是他手下的生死还是得吏部说了算,如果一个心腹部下都提拔不了,都保不住,或者被吏部塞一堆和你唱反调的部下来,这官怎么当下去?!

所以,吏部实际权力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兴亡,朝政走向了。虽然无法入阁,但其权势和影响力绝不下于内阁首辅。

其实历朝历代,能掌握中底层官员命运的吏部或者相似部门,都是排名第一,对于中底层官员,吏部尚书和天也差不多了,皇帝权力大,未必会关注你和管理你。吏部才是真正决定生死。


丽江说书人


天官之名来源于姬周。《周礼》一书记载了周代王朝的六官制度。(一),天官冢宰。职掌是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为六官之首。(二)地官司徒。(三)春官宗伯。(四)夏官司马。(五)秋官司寇。(六)冬官司空。这些官称历史上经过多次变换,到隋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掌握实权的行政机构。武则天称帝改唐国号为周,施行姬周官称,根据六部所管辖的内容相近性,如吏部是管官的官,是六部之首,所以称为天官大冢宰。天的意思就是最高,到顶的意思。户部是管土地,赋税的,所以称为地官大司徒。礼部是管教育及考试的,考试一般在春天举行,所以称为春官大宗伯。兵部是管军事的,军事的训练调防多在夏季举行,所以称为夏官大司马。刑部是管司法的,行刑多在秋天举行,所以称为秋官大司寇。工部是管工程水利的,施工多在冬闲举行,所以称为冬官大司空。司空的意思就是司工。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由皇帝直接统辖六部,吏部真正成了百官之首,不负天官之名。


陈老师224723857


吏部尚书的职权和历史沿革:

吏部尚书者,初汉成帝置列曹尚书四人。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后汉初,光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齐祠事;后汉末改为选部曹;三国魏又改为吏部曹,专掌选职,右于诸曹尚书。至隋朝,吏部尚书正式成为六部尚书之一,至宋,置二吏部尚书,寻复省一人。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

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因此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吏部尚书称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书,如刑部尚书称为天官也是可以的。天官是一种官名。《周礼》中记载: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意思是朝廷分为六部,以天官为首,统领百官。

天官的起源还得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说起。武则天取得唐朝李姓江山后,沿用北周的许多体制,在光宅元年(684年)曾进行过一次小小的改革。

其中就将掌管天下官员考核、选拔、任免的吏部改称天官。江山回到李姓手中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才又改了回来。但天官的叫法被人们沿用下来,后代常将吏部或吏部尚书称做天官。



FlyDragon87


如果是明朝前期,那不用说,肯定是尚书大。如果是中期今后就不好说了。得具体状况具体分析。有可能是阁员大,也有可能是尚书大。举个比如,隆庆四年初的高拱便是天官,深得隆庆信任,连首辅李春芳都不鸟。

洪武13年阴历九月至洪武15年阴历七月,是太祖皇帝测验四辅官的时代;洪武15年阴历十一月,始设殿阁大学士,设置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其间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宗伯、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教导太子。永乐四年,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是明代内阁准则的初步。这一时期的内阁大臣是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务,仍旧是皇帝的侍从大臣,没有专门的工作衙门和下僚。更没有首辅、群辅的区别,也不存在有六部官员充当。永乐五年的阁臣中黄淮这年是右春坊大学士兼侍读,胡广是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人不过是谕德、庶子级别;四年后这几个人不过是差遣做实录的总裁关或纂修官;田澍先生认为洪武建文时期是内阁准则的萌芽期,永乐时期是创建期,洪熙、宣德、正统初年是发展期,嘉靖至万历初年是鼎盛期,万历中后期是衰落期。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时期,内阁阁臣的任命都是皇帝特简,也便是钦点;正统时期,呈现了阁臣及部臣引荐等状况;廷推是弘治年间的事了。《弇山堂别集》卷18记载:“弘治乙卯曾经,内阁大臣皆特简,不从廷推”。弘治八年由于内阁缺员,皇帝命令仿照廷推其他大臣的方式来廷推阁臣,终究选中了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入阁。由于廷推是吏部安排,会同九卿、科道官来推选,因此从这时开端,大臣们入阁就更加看重廷推,特简被视为羞耻。

严格按照官品来说,尚书的等级更高;就常识来讲,一般大学士权势更重。


公元前


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因此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吏部尚书称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书,如刑部尚书称为天官也是可以的。天官是一种官名。《周礼》中记载: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意思是朝廷分为六部,以天官为首,统领百官。

天官的起源还得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说起。武则天取得唐朝李姓江山后,沿用北周的许多体制,在光宅元年(684年)曾进行过一次小小的改革。

其中就将掌管天下官员考核、选拔、任免的吏部改称天官。江山回到李姓手中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才又改了回来。但天官的叫法被人们沿用下来,后代常将吏部或吏部尚书称做天官。

扩展资料:

吏部尚书的职权和历史沿革:

吏部尚书者,初汉成帝置列曹尚书四人。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后汉初,光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齐祠事;后汉末改为选部曹;三国魏又改为吏部曹,专掌选职,右于诸曹尚书。至隋朝,吏部尚书正式成为六部尚书之一,至宋,置二吏部尚书,寻复省一人。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

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歪嘴说历史


乃依托上古也。

根据周礼也叫周官也就是周朝的官僚体系,分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冬官。

天官叙官: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帮治,以佐王均邦国。

吏部尚书接近于天官冢宰。因此也叫天官。

地官是教育之官。

春官是礼官。

夏官是掌理军政之官。

秋官是刑官。

冬官为事官。


凡人评论热点


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因此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吏部尚书称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书,如刑部尚书称为天官也是可以的。天官是一种官名。《周礼》中记载: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意思是朝廷分为六部,以天官为首,统领百官。

天官的起源还得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说起。武则天取得唐朝李姓江山后,沿用北周的许多体制,在光宅元年(684年)曾进行过一次小小的改革。

其中就将掌管天下官员考核、选拔、任免的吏部改称天官。江山回到李姓手中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才又改了回来。但天官的叫法被人们沿用下来,后代常将吏部或吏部尚书称做天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