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噢nini


這麼說吧,我們觀念中所理解的諸葛亮,跟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一回事。後代的人把諸葛亮神化了,把他當做智慧的化身,無所不能,智力高超。

我們今天對諸葛亮的印象,來源於《三國演義》,可實際上,《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而不是嚴謹的歷史著作!比如草船借箭,就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事情,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事情!所以說,歷史上的諸葛亮當然才華橫溢,但絕對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神!要不然劉備早就統一全國了!歷史上諸葛亮還多次帶兵出征,可哪次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當然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責任。如果他為曹魏服務,相信他的成就會更加大,畢竟平臺更高。

回到樓主的問題,其實當時的蜀漢不乏有才華的文官武將,諸葛亮在出師表裡也推薦了一大堆人。阿斗最終有沒有接納他的建議,蜀漢最後幾十年的治理情況到底如何,我沒深入瞭解,但至少可以看出,阿斗也並非我們想象中那麼不堪,要不然早就被滅了,還能堅持將近30年?


明17890714


諸葛亮在蜀建興十二年(234)病逝於五丈原,蜀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沒有了諸葛亮,劉禪為什麼還能堅持當了近30年皇帝呢?

劉禪小名阿斗,字公嗣,涿郡涿縣人。在位四十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現在人心中,劉禪多半是一個昏庸的形象,甚至有大量蜀漢歷史人物塑像的武候祠內,都沒有劉禪的塑像。

其實劉禪在當時的形象是非常勤勉的,小時候就勤奮讀書, 博覽載籍。諸葛亮在 《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如此看來劉禪應該並不是演義中描寫的“扶不起來的阿斗”,劉禪是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政的方法的。

在劉禪登基的前十年中,現在普遍認為劉禪是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下。其實不然,劉禪17歲登基,諸葛亮輔政。這種少主重臣在歷朝歷代出現後結局多數不太好,而諸葛亮和劉禪卻是例外。諸葛亮在輔佐劉禪的十年間,多數時間都在漢中準備北伐。在成都只待了三年多,還多數是在劉禪年少的時候。這時劉禪其實已經自己接觸蜀漢的日常事務和管理了。

諸葛亮死後,劉禪對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才,除楊儀外全部重用。劉禪在治國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親政後直接廢除丞相一職。由大司馬和大將軍分管行政和軍事,兩者各有側重,職能又有相交。這種巧妙的安排充分體現了劉禪的智慧,這樣一來權力得到了充分的制衡,不會出現一手遮天的權臣。

諸葛亮去世之初,蔣琬挑起蜀漢大梁。蔣琬死後劉禪直接“自攝國事”,親自把控全國事務直到蜀漢滅亡。劉禪在用人方面和劉備一樣頗有建樹,劉禪大膽任用直言極諫之臣,例如侍中董允。正是因為劉禪敢用人,用對人,蜀漢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很快。正是這種物資的充盈,蜀漢才可以有實力支撐諸葛亮,尤其是後期姜維的數次北伐。

劉禪自知在一些方面能力不如蔣琬,費禕,姜維,劉禪就毫不猶豫的放權給他們。一個君主最主要的能力就是識人用人,劉禪在這方面完全繼承了劉備的優良傳統。

劉禪也有用錯人的時候,這也間接的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董允,費禕相繼去世後,接任者陳祗沒有像董允一樣打壓黃皓。董厥、樊建、諸 葛瞻等人也無法制裁黃皓,這位蜀漢後期的大宦官黃皓就在這個間隙中得以竊取了權力。姜維雖然長期屯兵在外,也上書劉禪希望殺掉黃皓,但劉禪並沒有採納。黃皓在朝中結黨,排擠姜維,導致姜維連成都都不敢回,最後黃皓在蜀漢滅亡後被司馬昭凌遲處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扶不起的阿斗”是後人受蜀漢正統思維的影響,加上蜀漢在劉禪手中滅亡。劉禪頂著亡國之君的帽子,又搞了一出樂不思蜀,這才被人視為無恥昏庸。


鄧海春


首先,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其實跟其本身的能力沒啥太大的關係,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很多人看來,諸葛亮撐起了幾乎整個蜀漢,其實這個論調能說對,但也不全對,諸葛亮在厲害畢竟也不是神,無法支撐起整個蜀漢,更不可能諸葛亮一去,蜀漢就直接消散了。

蜀漢能夠支撐下來,與諸葛亮雖說有不少關係,但也不能說完全對應,蜀漢能在諸葛亮死後繼續留存,一來是因為當時天下三分,鼎足相立的局面已經基本固定,一時半刻無法破解;二是諸葛亮雖說身死,但餘威尚存,而且蜀漢還有其他賢能在;最後也還是當時曹魏一直在窩裡鬥內耗不斷,壓根沒啥功夫去理會蜀漢。

對於劉禪到底是不是真的無能,現在有很多人都持否定的觀點,各種分析做得跟證明題一樣,然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史書是怎麼記載的呢?很可惜,當時人唯一對劉禪持正面評價的,只有諸葛亮一個人而已,評價的內容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諸葛亮的潛臺詞很明顯,那就是劉禪這個人品格還是好的,至於才能嘛,昧著良心撒謊的話實在說不出口。

現在有些人為劉禪說話的理由,無非就是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的皇帝,牢牢抓住的皇權,所謂的“樂不思蜀”其實是劉禪為了自保做出的聰明之舉,呵呵,怎麼不說慈禧太后禍害清朝是為了反清復明呢。今人再如何評價都只是猜測,而按照當時人的看法,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那麼劉禪何以在孔明死後還做了近三十年皇帝呢。

公元222年劉備崩於白帝城後沒多久,在諸葛亮支持之下蜀漢與當時的東吳解夢,共同抵抗北方的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雖然當時南北之間依舊經常發生戰亂,烽煙不絕,可是鼎足之勢已經基本上確定下來,前後維持了40多年。蜀漢雖然弱小偏安一隅,與曹魏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但因為與東吳之間的聯盟,曹魏並沒有十足把握南下成功。

而諸葛亮死後,蜀漢雖說失去了一大支柱,但也並非是全然失去了所有。劉禪雖說無能,但也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諸葛亮所說的“愛德下士”。當時蔣琬被提為大司馬,開府治事。而蔣琬如同漢初的曹參一般蕭規曹隨,遵循了諸葛亮生前留下的方針,將蜀漢治理得也是不錯,並且持續派遣姜維繼續北伐,蔣琬之後又有費禕,蜀國還是人才濟濟的。

除了蜀漢這邊,還有不少人才庫存的持續輸出,同樣重要的還有外部的機遇,蜀漢直接的危險就來自北邊的曹魏,雖然曹魏的實力相當強悍,可蜀漢與東吳當時的聯盟還是非常牢固的,而且也沒啥亂子沒機會趁虛而入,更重要的是曹魏本身出了問題。諸葛亮死後不久,曹魏陷入了持續的內亂之中,尤其曹叡晚期濫用民力又託孤失策,導致朝廷一片混亂。

曹芳登基後,司馬懿與曹爽開始明爭暗鬥,曹家與司馬家之間不停地鬥來鬥去也使得曹魏當時沒啥心思顧忌南邊的蜀漢,而這種情況持續了數十年,而曹魏大局一定,司馬家抓穩了在朝中的權柄後,直接出兵把江河日下的蜀漢給滅了。可以說,劉禪能在諸葛亮故後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靠的是蜀漢的人才濟濟,整體的三足鼎立,還有對手沒空搭理,跟其本身能力沒太多關係


澹奕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我們很多人對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好,認為他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昏庸無能,只會貪圖享樂,不思國政。後來蜀國被晉國滅掉之後,他還被司馬昭封了個“安樂公”,極大的諷刺了劉禪的昏庸無能。有時候我們還會將劉禪的蠢笨歸結為是劉備將他摔傻的。當然了,這些都是小說和一些野史上的說法,真實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這樣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反而還是個“仁敏”“愛德”的“明主”。

在《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中寫道,劉禪在位期間,能夠任用賢能之才,偏安川蜀之地,保全了蜀漢的基業,也是卓有作為的君主。此外,在陳壽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對劉禪的描寫則更多為積極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被我們誤會的帝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劉禪——劇照

劉禪,字公嗣,涿郡涿縣人,生於207年,劉備的長子,史稱蜀後主。劉備在自立為漢中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他也被封為皇太子。章武三年四月,劉備征討東吳失利,隨即病死於白帝城。同年五月,十七歲的劉禪即位,史稱“蜀後主”。劉禪自公元221年即位,一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在為時間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晉泰始七年,病逝於洛陽,享年六十五歲。

我們知道,諸葛亮和劉備號稱是魚水關係,但是歷朝歷代地君臣之間都沒有絕對的信任關係,劉備與諸葛亮也一樣。劉備心裡明白,諸葛亮的確是位濟世安邦的人才,但是他也害怕諸葛亮窺覬蜀漢政權,於是便在臨終前用言語進行試探,即“如犬子不成器,先生可取而代之”。同時,劉備也告誡劉禪要待諸葛亮如自己的父親一樣。

對於外人來說,劉備對諸葛亮已經是好到了極點,這樣的君臣關係也是融洽得不得了。同時很多人都認為,在劉禪即位之後,諸葛亮會將他的權力架空,自己將其取而代之。

劉禪和諸葛亮——劇照

但是,劉禪比起劉備來要高明得多,他深知諸葛亮是治理國家的人才,年輕繼位後的劉禪堅決要執行遺囑,即將所有蜀國的軍國大事都交給諸葛亮管理。這在陳壽的《《三國志·後主傳》中既有明確的記載:“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去世之後,李邈上書指責諸葛亮“身仗強兵”,這使得劉禪大怒,隨即將其處死。儘管劉禪知道李邈所言有理,但是劉禪卻能明白是非曲直,不因他人妄言而盲目決斷。

劉禪——劇照

劉禪在位期間,任用賢能,與民休息、制衡大臣,使得蜀漢基業得以延續和穩定發展。

在軍事上,劉禪的策略是先立足於巴蜀之地,注重防守後再圖北進。當時,諸葛亮曾提出要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積蓄力量,伺機統一。當然,雖然諸葛亮的想法很好,但同樣得需要得到劉禪的批准才能實施,顯然,劉禪是答應的,因為在他心底並不滿足偏安與巴蜀之地,也素有統一之志向。諸葛亮在北伐期間,劉禪則治理後方,保證了大後方的穩定,同時還給他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

當然了,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雖然也想統一中原,但是相比於諸葛亮來說,他顯得更為理智。諸葛亮急於北伐時,他就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 北征,恐勞神思。”後來司馬懿征討遼東的公孫淵時,劉禪又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貿然前進攻魏,他說:“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在政治上,劉禪政治手腕獨到,親自掌握朝政。這一點從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一事中就能看出來。

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將權力收回到了自己手中,同時封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軍事。封任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把相權一分為二,相互制衡。到後來蔣琬去世之後,劉禪便治理國政,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局面。

此外,因為連年北伐的原因,致使國庫虧空,所以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廢除了“北伐曹魏”的國策。 通過史料我們發現,在劉禪掌權時期的蜀國,其經濟發展得很快,出現了“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大好局面。根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蜀亡之時,國庫至少尚存“米四十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繡彩捐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所以,綜上所述,劉禪並非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相反,他卻是一位比劉備還要精明的君王。

諸葛亮——劇照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說劉禪是一位明君,那麼為何在蜀國滅亡之後,他卻不想回到蜀國,而落得個“樂不思蜀”的千古“醜名”呢?其實這背後也有劉禪的一些無奈。篇幅有限,作者將在下文說到,看看劉禪到底有多無奈。可以關注作者,以便及時閱讀。

參考史料:

  1. 《三國志·後主傳》

  2. 《三國志注》

  3. 《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


方圓文史


現在網絡上有一種習慣,就是熱衷於給歷史人物平反、洗白。於是“扶不起的阿斗”劉禪也被拿來說事。洗白的主要結論有:如果劉禪沒有能耐,怎麼能在位42年而沒出大亂子?如果劉禪沒有眼光,怎麼知道重用“相父”諸葛亮後,又重用蔣琬、費褘等人?

洗白人士最津津樂道的是阿斗“此間樂,不思蜀”的故事,認為表現了這位安樂縣公的智慧,尤其與後世不知道裝傻、喜歡秀墨水的南唐後主李煜比起來,阿斗就是神,自己保住命多享了8年的福,生前“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死後的子孫在晉朝擔任都尉的有3個、封侯的多達50餘人……多牛啊!

唉!千年歷史中基本沒有一句正面評價的阿斗,不知道怎麼就那麼多人熱衷於洗白?難道是為了搏一搏眼球?

1、劉禪“闇弱”的意思是什麼

司馬昭在發兵攻打蜀國前曾有一番言論,其中有專門評價劉禪的幾句話:“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意思是說劉禪闇弱,加上邊城被我們佔領,蜀國境內的男女老少已很驚恐,滅亡之日已能計算出來了。

相信司馬昭對劉禪的評價,要遠比現在網絡上洗白阿斗的人更權威。這裡需要解釋“闇弱”的意思,是指懦弱、膽小、不明事理、不懂事。現代語言形容就是“不僅是膽小鬼,還有點兒腦殘和二百五”,估計智商檢測應在80這個正常值的臨界點上下。

劉禪闇弱到何種地步呢?舉個小例子:當魏軍在鍾會帶領下準備攻打蜀國時,姜維給阿斗上了一封信,報告鍾會在關中的舉動,建議派將軍張翼、廖化分兵守衛陽安關口和陰平。作為諸葛亮生前最為信任的大將軍,姜維的上書理應得到劉禪的重視。

但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占卜一番後認為魏軍不會打過來,讓劉禪把這件事壓下來,根本沒拿到朝堂上討論,以至於滿朝文武沒人知道有這麼一封上書。軍國大事不聽久經沙場將軍的話,卻聽信宦官的滿嘴跑火車,阿斗智商下線在何處應能算出來了。

2、劉禪投降貪圖什麼

劉禪投降魏國圖什麼?說到底是捨不得享受了大半生的富貴。鄧艾偷襲陰平後,成都雖然危險,但魏兵孤軍深入,只要堅定守城信念,魏軍很容易被打退。而此時劉禪召集大臣討論的是如何逃跑,有人建議投奔吳國,有人建議進入南中七郡。

此時投降派譙周站出來,說了一番掏心窩子的話,這些話正中阿斗的下懷,核心意思就是與其投降吳國,不如投降魏國,魏國是大國,早晚會滅掉吳國。既然要稱臣,就來個直接的,省得未來投降兩次。

注意,譙周下面的話才真正打動阿斗:“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如果你投降了,魏國不分封土地讓你享福,我會跑到魏都洛陽,給它們講講自古以來的大道理。什麼大道理?就是要給投降君主繼續享福的待遇唄。

譙周又分析不能投奔南中七郡後,阿斗就派人捧著御璽向鄧艾投降了。蜀國滅亡之際,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張飛的孫子張遵、趙雲的次子趙廣全部戰死,阿斗的兒子劉諶在劉備廟前痛哭後,先殺掉妻子、兒子又自殺殉國。

鄧艾進入蜀國後,阿斗把宮女分賞給魏軍,一位李昭儀寧死不從,自殺殉國。後世評價這段歷史,認為劉禪的所作所為不僅愧對蜀漢的將士,也“愧於婦人矣 ”。

3、劉禪歷史上的評價始終很低

阿斗之所以被認為“扶不起來”,原因很簡單:前有曠世名相諸葛亮的輔佐,後有蔣琬、費褘、姜維的輔助,蜀漢之地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而且山川險峻,易守難攻。雖然文臣武將比曹魏有差距,但不至於到了鄧艾兵行用險,瞬間就被滅國的地步。

反過來說,鄧艾之所以敢出奇兵,就是吃準了劉禪的弱智與無能。因此,歷史上對於劉禪的評價始終很低。司馬昭在阿斗說出“樂不思蜀”後,感嘆到:“難以想象一個人可以沒心沒肺到如此程度!即使諸葛亮還活著,也不能保證蜀漢長久,何況是姜維呢?”

古人多認為,作為一國之主的劉禪面臨危局,理應全力抵抗鄧艾的2萬疲憊之師,甚至完全可以投奔南中七郡,畢竟諸葛亮經營多年,在部落族群中尚有一定威望,然後等待姜維率兵救援。但劉禪被嚇破膽,成都未經一戰就舉手投降,氣節何在?

一些網友認為,劉禪投降曹魏裝傻保全性命,這是最高智慧。如果這個論斷正確,那麼自古以來殺身成仁、以身殉國的節烈之士才是真傻嗎?來看看寫書的羅貫中是如何評價的:“祈哀請命拜征塵,蓋為當時寵亂臣。五十四州王霸業,等閒拋棄屬他人。”

4、英雄劉備為啥有個熊包兒子

後世還熱衷於討論一個事情,就是被曹操認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而”的劉備一世英名,為啥兒子那麼熊包?不僅一點兒沒繼承父親“三英戰品布”的武風,連父親打不過就跑、無論如何不投降的本事也沒有。

也許是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成書於三國的《魏略》記載,劉備駐守小沛時,曹操大軍突然殺來,劉備拋棄家小逃到荊州。當時劉禪才幾歲,跟隨亂兵流落到漢中,被人販賣。建安十六年關中兵亂,扶風人劉括逃入漢中避難,收劉禪為養子,並讓他娶妻生子。

劉禪當初與劉備走失時,記得父親叫劉玄德。後來劉禪有個姓簡的鄰居,投奔到益州在劉備軍中任職,就把這個事情給劉備說了。劉備讓他到漢中找劉禪,經過驗證確實是劉備的兒子。簡將軍就告訴了張魯,張魯派人送劉禪到益州,後來被立為蜀漢太子。

《魏略》是曹魏文人私撰的,就是沒經過當朝授權。因此很多說法不被寫《三國志》的陳壽所採信,認為可信度不高。不過,劉備幾歲的兒子走失,後被告之遠在四川的一個男人是他兒子,後來被立為太子。這個事感覺總有些不太靠譜。

儘管有人據《三國演義》解釋劉禪之所以太熊包,甚至有點兒傻,是因為趙雲百萬曹營中七進七出救出阿斗,劉備把阿斗丟到地上大叫:“為了你這個小子,險些害死我的大將。”這一摔可能把腦子摔傻了。

但是看過《魏略》的記載,我們更願意相信,劉禪腦子不好使的原因,也許是幾歲時經過那次顛沛流離,受到驚嚇,加上教育沒有跟上才導致的。或許也有這個傻小子,根本就不是劉備的親兒子,畢竟流散這麼多年,說不定是被人頂包了而已吧。


指動濟南


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無能嗎?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劉禪真的無能,具體分析如下:

諸葛亮在世時,為劉禪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而且都非常的忠誠可靠,所以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政權非常的穩定,而且諸葛亮也制定了兩個非常忠臣的接班人,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三十年,蜀國沒有過大的內亂,劉禪依然什麼事情都不管,一天只知道愛喝玩樂。

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沒有人可以約束劉禪,劉禪就開始親小人,遠賢臣,有開始的無能變成了昏君,排斥忠誠良將,將姜維排擠遠離成都,開始與黃皓整天做些沒有陷害忠良的事情,國家開始走向下坡路。蜀國百姓由於姜維北伐負擔重,又加上劉禪治國無能,百姓的生活更加艱辛,所以百姓開始對姜維北伐不滿,也對劉禪開始了不滿。

最後魏國伐蜀,姜維上奏劉禪防守陰平小道,可劉禪聽信黃皓之言,置姜維的話與不顧,最終果然被鄧艾偷襲陰平,直接導致蜀國滅亡,蜀國不是葬送在蜀國兵力不足上面,姜維用五萬牽制魏國十幾萬大軍,也沒有敗,沒有輸在軍事力量上面,而且輸在了劉禪的昏庸上面。劉禪是導致蜀國滅亡的根本性原因,劉禪也是真的無能,有諸葛亮約束時,劉禪只是無能,但不昏庸,沒有諸葛亮約束後,由無能轉為昏庸,這樣的國家能長久嗎?東吳由孫權變為昏君孫浩後,國家開始走下坡路,直接在蜀國滅亡後,緊跟著滅亡了,一個國家的是從昏君開始的,這是一個朝代滅亡的永恆規律。


汐水柔情


劉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皇帝,他在位時間很長,超過四十年,其中有近三十年是實際統治者,另外十年則可看作諸葛亮的“傀儡帝王”。

然而這個人,在史上的名聲卻很差,有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有人常拿“樂不思蜀”的典故來取笑他。一個坐穩帝位四十餘年的皇帝,就真得如此不堪嗎?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隱情?

“扶不起的阿斗”並非虛言,劉禪確實很難扶得起

歷史上對於劉禪的評價,其實是比較客觀的。他這個人,確實有點扶不起。

要知道,諸葛亮可是千年一出的臣子,有這樣的人盡力盡力地輔佐,蜀漢卻仍然沒有大的起色,這裡面固然有運勢之說,卻也與劉禪的無能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無法盡心盡力,出發前要給劉禪上上政治課,出征途中又得時刻擔心後方狀況,甚至有一次,還因為後方出變故(李嚴事件)而不得不提前退兵。

倘若劉禪是個能幹的帝王,諸葛亮又何必三番兩次地寫《出師表》來對其教導?倘若他能夠穩定大後方,諸葛亮又怎麼會在北伐時仍然無法專心?

時人對劉禪的評價普遍不高,甚至直言他“昏聵”

別說後人總愛拿“扶不起的阿斗”來描述劉禪,即便當時的人,對劉禪的評價也沒有幾個好的。比如曾出使蜀漢的東吳使者薛珝,就曾評價他是個“昏聵”之人,就算大家不知道這個詞的確切含義,想必也不會覺得它是溢美之詞吧。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想盡辦法為劉禪找優點,結果就只勉強找到兩條,一條是說他常年不改年號,一條是說他對臣下好,經常大赦。可這對於一個帝王來說,究竟算哪門子優點?從陳壽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劉禪確實是沒有太多的優點,否則豈能不大書特書?

“樂不思蜀”並沒有凸顯劉禪的大智慧,反而顯示出他的無能

許多喜歡為劉禪開脫的人,都會拿“樂不思蜀”這個典故來說事。他們認為劉禪這樣做是聰明的自保之計,而不是傻。然而真是這樣嗎?這裡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東吳的孫皓,投降後仍然桀驁不馴,甚至公然開晉帝的玩笑,仍以天子自居,結果他也沒有被怎麼樣,還是與劉禪一般得以善終。

拿劉禪和孫皓兩個身份類同的人一對比,就可以立刻看出二人的智商優劣。且不說孫皓有多少缺點,單就明事理這方面,他比劉禪可強太多了。

劉禪有必要演一出“樂不思蜀”的戲碼嗎?完全沒必要!因為當時並沒有屠殺前朝君主的習慣,非但沒有,反而善待前朝君主才是慣例。比如劉協,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禪位後,便仍然可以享用天子禮儀。

劉禪之後的曹奐以及孫皓,都是同樣的結果。這就說明,無論劉禪有沒有“樂不思蜀”,他都不會被殺,所以他這樣做,完全就是多此一舉,除了表現出他貪生怕死的卑劣品性之外,並沒有其他用處。

當然了,對劉禪,也不能一味地批判。他雖然確實扶不起,智商也確實不怎麼高,但總得來說,還不至於像一些人所說的是傻子,真正的他,應該就是一個資質極其普通的人。

這樣的人如果出生於普通家庭,辛苦勞作一輩子,或許還能安穩甚至小康地度過一生。但很不幸,他生在了帝王之家,而且還是個二代守成的帝王。以他的能力,是根本沒辦法勝任這個位置的,所以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的能臣,蜀漢終究還是不能保,而他也終究要向曹魏投降。

從給諸葛亮立廟一事來看,蜀漢的滅亡,或許早在劉禪意料之中

事實上,劉禪在一件事上可能是看得很清的,那就是蜀漢終將滅亡,甚至是在他的手上滅亡。劉禪在位的最後幾年,特意給諸葛亮立廟紀念,這可是開創了一大先例,而且是空前絕後。劉禪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對蜀漢實在太過重要,於他又有“父恩”,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他料到蜀漢必然被滅,想趁著自己尚在位時,把諸葛亮的地位給定下來,而且要越高越好。

總之,身為帝王,劉禪確實是一個無能之輩,甚至還很貪生怕死,毫無帝王霸氣。但如果以普通人的視角去審視他,就沒有多少可以挑剔的了,畢竟對於普通人,是不需要太高要求的。更何況,從他對諸葛亮的態度來看,這個人至少還是重感情,也懂得報恩的。

《三國演義》等


汗青正浩


劉備之子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是個特別有意思的人物,我認為扶不起的不是他,而是蜀漢本來就缺乏爭奪天下的先天條件,只能偏安一隅,被統一是遲早的事兒。

蜀漢的疆域是這樣的: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也就是今天的雲南全省,四川、貴州的大部分面積,陝西,甘肅的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發現問題沒?位置偏於西南,不利中原爭霸。

為啥諸葛亮一直要北伐,甚至還死在了北伐的路上?正是因為他深知這一點!不出蜀,無法得天下!

當年隆中對,他的策略也是隻將蜀做為暫時的據點,待天下有變就要率大軍出蜀!

誰知這一進去就有點難出來了!這麼長的戰線,後勤補給絕對是個大問題!諸葛亮當然也想到了,非常巧妙的佈下很多棋子,可是一旦這些棋子出了問題,這盤棋就不能首尾呼應,會被各自擊破。

也就是說,蜀漢先天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劉備及老將老臣們也沒把後天營養給補上。

阿斗怎樣才算扶得起呢?一統天下嗎?他們都做不到的事兒,要求阿斗做到有點太勉強了!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阿斗對他言聽計從,哪怕有些小毛病,也只是些青少年問題,大的方面從來沒有反對過諸葛亮,也沒犯過大的錯誤。

如果北伐成功,他也許會勤奮理政,當個大家眼中的好皇帝。可是北伐失敗了,結局早已註定,他還能怎麼辦?只能過一天是一天,過不下去的時候直接投降。

阿斗活了64歲,當了41年的皇帝(諸葛亮去世後還當了29年),投降曹魏後還活得好好的。這足以證明,他有著自己的人生智慧。

他最為人詬病的是“樂不思蜀”,可從另一方面解讀,這不也是認清事實,接受失敗嗎?降都降了,何必還惺惺作態?

誠然,他不是唐太宗漢武帝那樣的雄主,負擔不起亂世,但當普通皇帝的才能他還是有的,只是沒有機會。

而他那種隨遇而安的態度,非常的識時務。可以說他才能不突出,卻不能說他傻。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阿斗到底扶不扶得起,誰也不知道,也完全沒有必要去翻案,借用郭德綱老師說于謙老師家人的話來說:“人家本家都沒有不樂意,你們管得著嗎?”。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歷史的意義在於教導後人,我們從“樂不思蜀”中能夠得到警示教育即可,至於劉禪賢能與否,都改變不蜀國滅亡的事實。

如果非要揪住這個不放,那咱們就簡單說道說道,看看其中的門道:

29年,魏吳都在做什麼?

從諸葛亮去世到蜀國滅亡,期間有29年時間,都說劉禪貪圖享樂、親近宦官、不理政事,那麼他是怎麼堅持這麼久的?其實也沒有什麼秘訣,只不過是其他兩國忙於內亂,顧不上他罷了。

234-263年,曹魏

青龍二年(234年),對於曹魏來說屬實是不錯的年頭,諸葛亮病逝,蜀國退軍;東吳北伐失敗,退軍;次年曹魏刺殺鮮卑軻比能成功,北疆也得以安定。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國家忽然安定下來,曹叡自然需要慶祝一下,怎麼慶祝呢?不如大興土木吧。於是不顧群臣勸諫,曹叡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建築事業,許多百姓甚至因此耽誤了農耕。

景初元年(237年),孫權閒來無事又開始派兵騷擾夏郡,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倒也沒什麼不尋常。然而九月,臨近收穫之際,冀、兗、徐、豫四州發生水災,一年的收成泡湯,還要動用國庫賑災。

隔年(238年),曹叡病逝,這位有些才能卻又有些任性的皇帝,沒有抓住大好的時機開疆擴土,只是空耗了幾年國力民財,最後隨隨便便託了個孤,就不負責任的撒手人寰了。

隨後的幾年,曹魏進入政治動盪時期,先是曹爽飛揚跋扈,專擅朝政,打壓異己,甚至連郭太后也被他軟禁;隨後司馬懿韜光養晦,蟄伏待機,直至在高平陵事變裡,將曹爽集團一舉擊垮,司馬家族開始權傾朝野。這一來一回就是近十年過去了,期間曹魏倒是有精力平復北疆,但是對於南部的兩個強國,真是沒有閒心去招惹。

至此司馬家族已經取得了曹魏的實際控制權,但是身為傀儡的皇帝卻不會放棄反抗。於是在251-260年,曹魏政權依舊在掙扎,252年,司馬昭為緩解國內矛盾,曾經興兵七萬南征東吳,但是大敗而歸,短時間內沒有恢復元氣。

234-263年,東吳

自234年起,一直到241年,東吳一直十分執著的發動北伐,頻繁進犯曹魏領土。這也難怪,好不容易與蜀國修好,如果兩個弱國先打起來,強國一定會隨後摘了桃子,所以還是要先消耗強國。

241年以後,東吳就進入了轉折點,此時孫權開始有些昏庸,尤其在子嗣的選定上,舉棋不定。孫權的長子孫登死亡。次年,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孫霸為魯王。他非常寵愛孫霸,引發了“二宮之爭”,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名臣陸遜亦因捲入這一事件而遭到孫權斥責,氣憤而死。最後,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幼子孫亮被立為太子;孫吳開始走向衰落。

這一系列變故耗時將近十年,十年間東吳元氣大傷。及至252年,孫權病逝,魏國趁機大規模南征,孫吳以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慘敗。東吳原本可以就此恢復國力,可惜此時孫亮年幼,主弱臣強,東吳進入權臣時代。

253年,諸葛恪徵淮南失敗,被孫峻等人所殺,大權落入孫峻之手。三年後孫峻病死,將權力交給從弟偏將軍孫綝。孫綝嗜好殺戮,殘虐無道,殺害了孫吳的重要將領呂據、朱異等,曠日持久的內爭也使孫吳國力遭到嚴重削弱。

258年,孫亮被廢,孫綝迎立孫權第六子孫休即位。孫綝與其兄弟五人,皆管理禁軍部隊,權力遠遠超過皇帝。好在孫休也非凡子,繼位沒多久就誅殺了孫綝等權臣,隨後施行善政,休養生息,吳國國力有所恢復,期間自然不能多行征伐之事。

263年蜀國滅亡,264年孫休病逝,吳國就此進入苟延殘喘的階段。

234-263年,蜀國

看完曹魏和東吳29年的經歷,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兩國忙於內鬥和互鬥,無暇顧及蜀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蜀國這29年間就這麼安定呢?這就是劉禪的幸運或者說高明之處。

說他幸運,是因為諸葛亮死後,蜀國沒有強硬的老臣和狂野的外戚,諸葛亮將一切後事都安排妥當,留下幾任宰相,都沒有什麼隱患。

說他高明,是因為他有“古天子”之風,奉行“無為而治”,放手讓大臣去治國,想幹啥就幹啥。你們忙你們的,我玩我的,咱們誰也不耽誤誰。這也是為何29年間,大家都說劉禪昏庸,姜維卻能放開手腳“九伐曹魏”,即使後來黃皓專權,也沒有侵害太多的大臣。

要麼就是沒心沒肺,要麼就是大智若愚,總之蜀國就這樣安慰度過了29年。

怎麼扶?扶到什麼程度?

蜀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國力,都不足以支撐北伐,劉禪深深地知道這個道理,他勸過諸葛亮,也勸過姜維,但是兩人都不聽,於是劉禪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帝王信任大臣如此,還有什麼苛求?

試問還要怎麼扶?你們想幹什麼阿斗都沒攔著,非要他所有事親力親為嗎?

再說扶到什麼程度?北伐成功?統一天下?劉備和諸葛亮都沒完成的任務,非要讓阿斗去完成,完不成還說人家沒出息,哪有這樣的道理。

我們常說“扶不起的阿斗”,其實是出自司馬昭對阿斗“樂不思蜀”的評價,本身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揶揄。這樣的場景,與《三國演義》中青梅煮酒的橋段,有什麼不同呢?雖然後者是杜撰的情節,但是兩者都是寄人籬下時的保命之計,為何前者被嘲笑,後者被傳頌呢?

阿斗在乎你們說扶不起?

一位無為而治的君主,在意的可能根本就不是統一天下,而是安樂太平。他既沒有像曹叡一樣勞民傷財,也沒有像孫權老年是一樣攪得內臣不寧,只是想安穩度日。

至於為什麼不戰而降,不是因為懦弱,就是單純的覺得沒有必要。蜀國曆次北伐,窮兵黷武,百姓疾苦,但是收效甚微,我說了你們又不聽,還嫌我沒志氣,現在好了,我不玩了,我攤牌了,不想再折騰了,天下百姓不用再受戰亂之苦,我也不用操心治國了,各取所需,有什麼不好呢?

如此豁達的皇帝,又怎麼會在乎司馬昭的嘲笑呢?又怎麼會在乎世人的誤解呢?“你們開心就好,我的經歷能給你們帶來警示是我的榮幸,真的沒有必要再爭來爭去了,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尹禾


扶不起的阿斗阿斗其實是對劉禪的偏見。劉禪,蜀國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蜀漢滅亡後遷居洛陽受封安樂公。人們常見的一句說辭就是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這是人們對劉禪的評價。但是劉禪就真的一無是處嗎?

其實劉禪這個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很善於隱藏自己,給人一種他沒有威脅的表象,在繼位以後把朝政大權交給諸葛,這是對諸葛的信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畢竟劉備就給他的人到底有什麼心思他不清楚,這樣的話交出權力就保存了自身。在亡國後他沒有殉國而且順從,說出樂不思蜀,封安樂公,這都是他的處世之道,聰明之處。

其次,劉禪在位期間也是有大功績的,在位幾十年發展經濟,與民生息,善於安撫人心,維繫了國內關係網,為蜀漢的穩定做出努力。他娶了張飛女兒,又把自己女兒嫁給諸葛緒,這樣就維繫了諸葛家和張家之間的關係。

他改變了官僚制度,諸葛死後廢除了丞相制度,重用費禕和蔣宛,各司其職,費禕主管軍事,蔣宛主管政務,避免了權力過於集中的局面,劉禪還在蔣宛死後獨掌政權十幾年,這也是他能力的表現。

所以說劉禪並不是人們常說的一無是處,有好的一邊也有缺陷的一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