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何古代帝王家的女子要叫公主、格格,而不叫皇女、阿姐呢?

祥子谈历史


关于公主

“公主”一词来源于春秋战国,据《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意思就是说: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会让公爵级别的姬姓诸侯去主持婚礼,这便是“公主”的由来。

这里说的公主的“公”是指“公爵”,而“主”是指的主婚,所以后世便对“公主”称帝王之女。

关于格格

“格格”一词来源最初是清朝满族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而格格根据出身,还分多个称呼,比如和硕格格、多罗格格等等,所以,后世“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而题主所提的关于“阿姐”及“皇女”的称呼,则是亲人之间的称呼。


旅行者说文史


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号,简称为主,与公主对应的男性称号为王。

公主并不等同于皇女,未出嫁即早夭的皇女在大多数朝代不会被授予公主称号。

反之也有宗室女会被授予公主身份。迎娶公主称“尚公主”,公主下嫁称“将嫔”。

公主,是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

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

皇女,或称帝女,都是指皇帝的女儿。

皇女和公主、郡主、翁主、王姬、帝姬等封位不同,这上述的封位都需依照一定的规定来册封,而皇女一词,只单纯的是指皇帝之女,只是将所有皇帝的女儿做个总括之称,不需经过一定的仪式和规定进行册封,只要是皇帝之女,皆可一律称为皇女或帝女,不论她们之间的品级和封位如何。

格格,满语,意为小姐。

是清朝满族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

阿哥,是一个满族俗语。

满族父母称儿子为阿哥。(不存在阿姐一说)



泥醉


呃,我且胡乱的说一说。

人云天下为公,又曰:天下者,乃公器也。

而古人则君临天下,那么,天下就是帝王家之私产。帝室,就是最大的公家。既如此,公家的女儿,自然就是公主了。至于满清的格格,,很可能就是公主之意思的满语发音吧?

至于皇女、阿姐之称,听着似乎有点儿俗。但在文风居于武风之下的汉唐时代,似乎也有类似称呼,唐中宗时的安乐公主,就想让皇帝封她为“皇太女”,而到了文化人越来越讲风雅的宋与明时代,如此直白而简单的称呼,那就是让那些以引经据典为主业的科举状元进士们,估计是万万不能接受了~



风去了无痕D


“公主"这个词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有的。

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能主持婚礼的而是叫同姓的诸候来主婚。当时各诸候国的诸侯一般称“公”,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被称为“公主",诸侯国的女儿则称为“翁主”。“翁主"要比“公主”低一个等级。到了清朝,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镇囯公、辅国公之女,才能被称为“格格”。

所谓“皇女、阿姐”则是皇族内部私下之称谓。


王玉洁507


“公主”这个名词,源之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是由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因为是诸侯主婚,所以天子的女儿就称为“公主”了。“公主”这个称号一直沿用至清朝。

而格格是满语,即“小姐”的意思,是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即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而郡王及贝子、贝勒、辅国公的女儿称为县主。除了皇帝的女儿公主外,其它人虽然有郡主、县主资格,但在未正式获得封号前,都统称为格格。


扬生解史


公主自周朝就有,是传统称谓。格格满语意为小姐,这里是尊称,不是现在引申的某些职业称谓。在后金时期,皇帝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皇太极以后,重新规定了封号,没有封号时,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